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頂碗少年教學反思(精選7篇)

身爲一位優秀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頂碗少年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頂碗少年教學反思(精選7篇)

頂碗少年教學反思 篇1

《頂碗少年》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的一篇略讀課文。這篇文章爲我們描寫了一場驚心動魄的雜技表演。演雜技的頂碗少年曆經兩次失敗,最終在他人的鼓勵以及自身的不懈拼搏下表演成功。結合本單元的主題“感悟生活,獲得人生啓示”,本課要讓學生感悟到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棄的精神。

這篇課文語言優美,感情豐富,道理深刻,是進行讀寫訓練的好教材。我本課的教學設計旨在創設情境,讓學生自主地、自由地閱讀,提升閱讀技能,享受閱讀成功的樂趣。讓學生從文字和畫面中真切的感受到:在生活中,當我們面對挫折時,只有不懈努力才能獲得成功。結合我的主題教研個人主題——“讀寫結合學表達的方法研究”,本節課我主要引導學生學會課文的一種寫法——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讓學生在感悟文字內容的同時,培養他們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儘可能地使讀寫實現有機融合。現結合個人的教研主題,將本節課的教學反思如下:

一、挖掘字詞,想象表達

課文內容較簡單,描寫了頂碗少年的三次表演經過,緊緊圍繞表演的“驚心動魄”展開,課堂中我先拋出一個問題:“這是一場怎樣的雜技表演,爲什麼說是一場( )的雜技表演。”由此引導學生抓住感受最深的句子,緊扣重點字詞感悟文字。品讀時,我又重點帶領學生感悟第一次表演,透過扣詞——自悟——自讀,從少年、碗、觀衆三方面感受到了表演的驚心動魄。特別是“屏住氣、目不轉睛、忍不住”等詞,學生感悟深刻,想象豐富,有的說到:“觀衆生怕大聲呼一口氣都會打擾了少年。”有的說到: “少年的表演太精彩了,觀衆是不由自主地拍巴掌。”有的抓住少年的動作,有的抓住少年的神態,一一感悟到了少年表演的驚心動魄。在字詞的深度挖掘過程中,學生們也進入了情境,學會了循作者的思路進行想象補白,讀的獨特感悟與表達實現了互聯互通。

二、寫法學習,鋪墊寫作

回憶自己以前的閱讀教學,往往是隻注重對語言的感悟、積累,而忽視了對語言的運用,在閱讀教學中滲透習作的因素太少,學生沒能透過閱讀認真感悟文章的語言、寫作方法,沒有及時地吸收內化。這篇略讀課文,最明顯的一個寫法是作者採用正面和側面相結合的方法來寫出少年表演的驚心動魄和堅持不懈。在課堂上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抓住少年、碗、觀衆三方面感悟,在反覆誦讀中感受語言的凝鍊優美,在賞析交流中領悟寫法的獨特奇妙。最後經過通俗易懂的文字小結昇華,告訴學生什麼是正面描寫,什麼是側面描寫,以後在自己的寫作中也可以用這樣的寫作方法。學生從閱讀實踐中學習,把積累的寫作技法知識及時轉化爲能力,可操作性很強。讀了一篇文章後,經過老師有效地指導,便能嘗試寫出與範文相類似的習作,降低習作的難度,讓學生的習作言之有物,且有了參照、借鑑,使學生樂於表達,這也是我們搞讀寫結合訓練的終極目標。

三、領悟道理,延伸生活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的對話過程,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情趣。經過反覆的讀與悟,學生能夠真正理解文字的內涵,文章最後作者也寫到,這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所以每每想起,作者內心總會有一陣微微的激動,他想到了什麼?配上音樂,讓學生聯繫自己實際或聽到過的故事寫下自己的感受,讓孩子的心靈感受到語文課堂的魅力。課內的讀,不但使學生習得了技能,更使學生感悟到了人生哲理,事理型文章的寫法也於無形中被學生所領悟。

四、不足之處:

對於略讀課文,雖然設計的時候力爭讓課堂粗放些,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但真正課堂實施起來還是不夠理想。圍繞語言文字的品析較多,而對於寫法的教學,還沒能真正做到滲透、潤無聲的境界,這都需要在以後的研讀教材、精心備課環節過程中潛心鑽研,創新設計。

頂碗少年教學反思 篇2

《頂碗少年》是一篇略讀課文,主要寫的是作者在二十多年前觀看雜技表演時,曾經見過一個英俊少年在表演頂碗時,兩次失敗都沒有氣餒,最後獲得成功的事。告訴我們做什麼事,不管遇到多少困難和挫折,都不要退卻,有時候成功就在於再堅持一下的道理。

針對本課的教學,因爲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在準備這篇文章的備課時,我以教給學生一定的閱讀方法,引導學生學會自學爲出發點,並讓學生掌握爲一定的寫作方法,領悟文章所表達的人生哲理爲目標。從上課的情況和老師們的反饋情況來看,我認爲本堂課以下幾點值得肯定。

一、重視基礎知識的掌握

1、重視字詞的掌握,本課雖然是略讀課文,但是由於本課篇幅比較長,難記難認的生字也比較多,因此,在初讀課文時,我依然給學生留足了時間,讓學生能夠用心把課文讀完整,而不是應付,課文讀完以後,我還是留足了時間檢查學生生字詞的掌握情況,比如有兩個字學生依然讀錯,“愧疚”“迷惘”學生還把聲調讀錯,我有耐心讓其他學生給他們糾正,並且給他們重新讀正確的機會,這也爲下面學生進一步的學習打下基礎,更給學生一個深刻的印象,即使是略讀課文,也要重視字詞的認識、理解,這樣才能更好的理解課文,那講讀課文就更不用說了,更要重視基礎知識的學習,這也是語文學習的根本。

2、我還特別注意加強學生對作者的瞭解,我讓學生先交流預習中瞭解的作者的情況,這既是對學生預習方法的'鼓勵,同時也是鼓勵學生要學會學語文,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注重略讀方法的指導

既然是略讀課文,教師在教學時更重要的就是要教會學生讀課文的方法,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在這幾方面給學生一定的引導。

1、引導學生要抓住課前的“連接語”看給我們提出了怎樣的閱讀要求,我讓學生自己讀一讀課前的“連接語”,看給我們提出了怎樣的閱讀要求,學生很認真地讀要求,然後總結出閱讀要求有兩條:

(1)默讀課文,想想作者看了一場怎樣的雜技表演?

(2)說說自己從文末的省略號中讀出了什麼?

爲了進一步提高學生閱讀的效率,我又透過一個表格的形式,給學生提出了具體一點的要求,比如,少年每次表演後的表現(要抓住人物的神態、動作),看反映了少年怎樣的心情;還有觀衆的反應,描寫觀衆反應有什麼樣的作用?學生在默讀課文思考時,就會有一定的扶手,提高了閱讀的效率。

2、學生自學時注重方法的點撥。在學生自學的時候,教師一定及時巡視,發現學生學習中的問題,比如,有些問題是個別性的,我就給學生一對一相應的指導,而有些問題是共性的,這時候就需要老師及時地、有效地、快速地進行全班指導,讓學生及時糾正自己存在的問題,比如,在課上學生自學時,我發現有不少同學只是畫出了線,但是沒有做上標記,但是由於牽扯的問題比較多,一會兒交流的時候肯定會糊塗,我引導學生找到一定的問題一定用簡短的詞句做上標記,學生很快糾正了問題,提高了效率。還有個別同學只是爲了找問題而找問題,讀到感受深的地方沒有隨時記上標記,我引導學生,好筆尖不如爛筆頭,要把你的思考、發現隨時寫出來,這是你思考的結晶。這樣,我運用這種輕鬆、不留痕跡、自然的方法,給學生輕鬆有效的點撥,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效率。

三、注重體會寫法

好的課文就是一個好的例子,本課寫少年頂碗的三次表演,每次都不一樣,尤其是少年兩次頂碗失敗後的表現更不一樣,所表達的心情也不一樣,那麼作者是如何把少年的兩次失敗後的心理活動的透過抓住少年的動作、神態來表現出來的呢?這也恰恰是本文學習的難點,體會作者透過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態來表現人物的內心活動。在學習這一寫法時,我先讓學生自讀課文,找出表示少年動作、神態的詞語,並說說從中得到的體會,我讓學生儘量發言,讓大家的思維產生碰撞,互相能夠啓發,當學生體會不夠到位時,我再適時點撥,讓學生切實能體會到作者這樣寫的好處,進而我引導學生,今後,我們在寫文章,要表達人物的內心世界時,也要學習作者的這種寫作方法,既讓人感到真實,又能更好地表達人物的性格、品德特點。

透過本課的教學,以及聽了各位老師的評課之後,我認識到在本課的教學中還有需要改進之處,比如,在前面生詞的教學環節中,對於高年級尤其是六年級下的學生來說,他們應該更好地進行課前預習,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針對本次教學中暴露的問題,我決定採取課前發預習紙的方式,把本課重要的詞語讓學生課前預習好,這樣也加深了學生的印象,分化了課上的任務,從而達到學生的學習效率。另外,還要進一步加強學生對於語文閱讀方法的自動學習,讓學生針對前面的語文學習的方法,遷移到略讀課文的學習中。

頂碗少年教學反思 篇3

《頂碗少年》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的一篇略讀課文。這篇文章爲我們介紹了文章描寫了一場扣人心絃的雜技表演。演雜技的頂碗歷經兩次失敗,最終在一位老者的鼓勵以及少年自身的堅定意志下獲得成功。結合本單元的主題“感悟生活,獲得人生啓示”,這篇課文的教學要讓學生自主獨立地讀書,把握課文的梗概,瞭解課文的表達順序,感悟出“失敗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以前我總不敢放手,只用一節課上完一篇課文,哪怕是略讀課文,因爲從各個教參裏告訴我們要教會學生的內容太多了,總是難以取捨。不過今天的課卻引起了我的思考。何謂略讀課文教學?不就是讓學生運用在精讀課文中獲得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嗎?今天的這節課讓我看到曙光了。在本文教學中,由於文章較長,我從“說說你對頂碗少年的印象”入手,讓學生對人物有初步的感受。在這個環節裏,其實學生也已經能夠找到相關少年失敗後堅毅表現的句子來說明人物形象的了,這對進一步領悟文章蘊含的人生道理有很大的幫助。然而,爲了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悟這個少年最終獲得的成功不是唾手可得的,我設計了讓學生去了解“這是一場怎樣的雜技表演?”。這個環節讓學生從文章多處找到相關的句子來品析這場表演的“驚心動魄和超高難度”。爲了引導學生突破教學重點,我透過讓學生對比在表演兩次失敗後觀衆的反應和少年的表現來讓學生感悟少年在連續兩次失敗後,在觀衆的巨大壓力下永不放棄的精神。當時我設計了兩條線來幫助學生理解。一條是抓兩次失敗後觀衆的反應,另一條是抓兩次失敗後少年的表現。透過閱讀課文,弄清故事的梗概,瞭解課文的表達順序;抓住重點句子理解,把握主要內容,弄清頂碗少年是怎樣面對失敗,堅持一次次表演,最後獲得成功的。透過讀分析領悟作者看錶演時受到的啓示;感悟“堅持到底就是勝利”的人生哲理,培養學生面對挫折應有的信心和勇氣;能結合實際談自己的體會和感悟。引導讓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領悟做人道理。

這節課上也存在着不少遺憾:比如,對學生的朗讀指導不到位。我在教學時過於重視學生品詞析句的能力培養,而忽視了朗讀的指導。學生每每分析後都是自讀感悟,朗讀方式單一不說,也不能瞭解學生的朗讀是否體現了少年的精神,學生讀的面比較少。如果每位學生分析後,都讓學生帶着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讀一讀,學生在彙報朗讀時如果沒有讀到位,可以讓他們先說體會,如果理解到位後再去讀,或者可以讓讀到位的同學範讀,他學讀。在體會少年在失敗後的反應時教師可以先讀出觀衆的反映,再讓學生跟讀少年的反應,進行師生對讀。課文的最後一段是烘托感情的段落也可以讓學生齊讀,等等,總之要透過多種形式來練習學生的朗讀。如果這樣,我想可能學生的理解會更深入一些。

頂碗少年教學反思 篇4

一、讀“連接語”,明確學習任務

今天我們學習第4課《頂碗少年》,這是我國著名作家趙麗宏先生的作品。請同學們認真看看課文前面的“連接語”,看看我們可以怎樣來學習課文?

(一是默讀課文,想想作者看了一場怎樣的雜技扮演?二是說說自身從文末的省略號中讀出了什麼?)

二、默讀考慮,作者看了一場怎樣的雜技扮演

1、作者看到的是一場難度非常大的雜技扮演:

⑴看看課文哪些自然段是寫少年扮演的過程的?(3~7自然段)

⑵自由朗讀3~7自然段,邊讀邊勾畫批註,想一想:爲什麼說這是一場難度非常大的雜技扮演?也可以小組討論。

⑶全班交流:

從少年兩次扮演都失敗了可以感受到扮演難度很大,可以結合課文中的具體語句來體會。

⑷有感情地朗讀:

從少年兩次扮演的失敗中,我們感受到,作者看到的的確是一場難度非常大的雜技扮演!帶着這樣的感受,朗讀3、4自然段。

2、作者看到的是一場體現老者的寬容和關愛的雜技扮演。這可以從老者的神態和動作,從少年前後表示的變化兩個角度感受到:

⑴“一位矮小結實的青絲老者從後臺走到燈光下……嘴裏低聲說了一句什麼。少年鎮靜下來,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觀衆鞠了一躬。”從老者的神態和動作中可以體會到老者對少年的鼓勵和關愛。

⑵少年在第一次失敗後“沒有慌亂,而且不失風度”,可是第二次失敗後“呆呆地站着,臉上全是汗珠,他有些手足無措了”。可見他第二次失敗後已經非常緊張,但當老者撫慰他之後,他鎮定下來了,第三次扮演獲得了勝利,可見老者對他的關愛和鼓勵多麼重要。

⑶引導想象:老者可能對頂碗少年低聲說了什麼?體會到雖然我們不知道老者到底說了什麼,但我們可以肯定,正是有了老者的寬容和鼓勵,纔有少年最後的勝利!

⑷帶着這樣的感受,朗讀描寫老者的片段。

3、作者看到的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略)

4、作者看到的是一場讓自身難以忘懷的雜技扮演。(略)

三、感悟寫話,從文末的省略號中讀出了什麼

1、引導寫話:

請同學們把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自然段連起來讀一讀,想想你從文末的省略號中讀出了什麼?把你想到的內容寫下來。

2、寫話交流,體會“失敗乃勝利之母”“勝利來自拼搏”“寬容和關愛能夠協助他人走向勝利”等人生哲理。

3、小結:

樸實的話語,表達了作者的心聲,也表達了我們的感受。看來這也是一場讓我們獲得人生啓示的雜技扮演!

四、摘錄詞語

1、詞語積累:

課文中有很多值得積累的詞語。請同學們把你覺得值得積累的詞語謄寫下來。

2、詞語優秀:

優秀一個詞語和大家分享。

3、結束語:

相信同學們會把這些詞語記在腦海裏,運用在我們的習作中。

頂碗少年教學反思 篇5

《頂碗少年》這篇文章描寫了一場驚心動魄的雜技表演。演雜技的頂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敗了,但他不失風度地向觀衆鞠了一躬,一切重新開始;第二次,碗又掉下來了,少年雖然有些不知所措,但最終還是鎮定下來,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向觀衆鞠了一躬;第三次,終於把碗穩住了,全場響起了暴風雨般的掌聲。多少年後,作者每每想起,內心總會產生一陣微微的激動……

教此文時,我首先把開頭和結尾兩個自然段撇開,透過閱讀弄清故事梗概,用自己的話複述故事,然後指導學生透過閱讀去體會頂碗少年鍥而不捨、勇敢頑強的精神,最後領悟作者看錶演時受到的啓示,感悟“失敗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培養學生面對挫折時應有的信心和勇氣,能結合實際談自己的體會和感悟。

文章難點在於引導學生體會頂碗少年鍥而不捨、勇敢頑強的精神,爲了突破這一難點,我透過指導學生閱讀觀衆的反應和少年的反應來讓學生感悟少年在連續兩次失敗後,在觀衆的巨大壓力下堅持不懈的精神。因此,我設計了兩條線來幫助學生理解:因爲觀衆的反應只是爲了能更好地襯托少年,所以,我以三次表演時少年的反應爲主線,以觀衆的反應爲副線。文中分三次對他的表演進行了描寫,尤其是第一次演出時,對他的精彩表演進行了細緻的描寫,從他完成的一系列動作我們不難體會到表演雜技時的艱難困苦,沒有堅強的意志,沒有鍥而不捨、勇敢頑強的精神,是絕對做不到的。爲了幫助學生走進文字,我讓學生結合平常所看到的雜技表演節目想象少年表演時的情景,體會頂碗少年表演雜技時的不易。兩次表演之後以及第三次表演之前都寫了少年和觀衆的反應,考慮到人物心理通常由動作、神態表現出來,於是,在體會少年三次表演時的心理變化時,我引導學生抓住表神態和動作的詞語去想象少年在臺上以及觀衆在臺下的情景,特別是第二次失敗以後,面對觀衆的叫囂,我讓學生們想象:如果你是他,你會怎樣面對這種情況呢?因爲給學生創設了情境,所以學生很能體會少年當時的心情,有的說愧對觀衆,恨不得找個地洞鑽進去,有的說真想一走了之,有的說還是鼓起勇氣再來一次……不過,不管少年有什麼想法,他都挺過來了。在這個過程當中,一個老人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覷的,當文章閱讀到那裏時,我讓學生猜測那個老人的身份,想象那個老人對少年說了一句什麼話。學生們的猜測、想象合情合理,我爲學生的聰敏而欣喜不已。他們抓住“從後臺走到燈光下”猜測那可能是他的師傅,從他的表情、動作推斷他一定是說了一句鼓勵的話。因此,當音樂第三次奏響,當那疊碗又劇烈地晃動起來時,少年不再像前次那樣“急忙”晃動腦袋保持平衡,而是“輕輕”抖了一下腦袋,一個“急忙”一個“輕輕”形成了鮮明對比,這兩個詞語把少年不同的心理表現得細緻入微,在閱讀時我也引導學生進行了細細的品味。

當頂碗少年在學生們心目中的形象一步步豐滿,最後,再讓學生讀首尾兩個自然段,體會頂碗少年給作者的啓示,再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結合實際談談自己面對困難或挫折時的表現以及日後應持有的態度,也讓學生集會到不論遇到多少艱難曲折,也不要退縮,只要堅持下去,就能獲得成功的道理。

教完此文,回頭想想,覺得在教學時可能因爲太側重於讓學生去想象,結果減少了對文字的朗讀感悟。以後,我還要不斷地學習,經常觀看名師教學錄相,提升自己。

頂碗少年教學反思 篇6

《頂碗少年》是一篇閱讀課文。這篇文章爲我們介紹了文章描寫的一場扣人心絃的雜技表演。演雜技的頂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敗了,但他不失風度地向觀衆鞠了一躬,仍然從頭表演;第二次,碗又掉下來了,少年又鎮定下來,手捧着新碗,深深向觀衆鞠了一躬;第三次,終於把碗穩住了,全場響起了暴風雨般的掌聲。

我在進行教學設計解讀教材時發現文字有很多的點可以切入,如頂碗少年的表現,觀衆的反應,一摞金邊紅花白瓷碗的幾次出現。一節課的教學不可能照顧這麼全面,權衡之下,只能忍痛割捨,抓住少年的表現來設計教學,達到教學目標。

教學中我主要是透過指導學生閱讀頂碗少年兩次失敗後的表現來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棄的精神。爲了引導學生突破這一重點,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少年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你是從課文中的哪些語句中體會到的。然後讓學生品讀課文,找到相應的句子,抓住少年的神情表現來感悟少年在連續兩次失敗後永不放棄的精神。在學生感悟理解的同時穿插觀衆的反應,老者的描寫,既深化了少年的形象又適時進行習作的指導。

透過閱讀課文,弄清故事的梗概,瞭解課文的表達順序;抓住重點句子理解,把握主要內容,弄清頂碗少年是怎樣面對失敗,堅持一次次表演,最後獲得成功的。透過分析領悟作者看錶演時受到的啓示;感悟“失敗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培養學生面對挫折應有的信心和勇氣,領悟做人的道理。

本課教學基本上按預先設計完成,但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在教學少年兩次失敗的時候語句的理解還不夠透徹,寫作上的技法沒有點明,以致後面的相關教學有點模糊。如果能做到位,學生後面的理解會更輕鬆,更到位。其次是課文結束的省略號的處理,我只是把學生停留在少年的身上進行想象,而沒有讓學生更深地領悟少年身上的精神,最後的環節可以讓學生在“微微激動”上展開想象,這樣或許會更好。

頂碗少年教學反思 篇7

在本單元的課文中,本課內容更加接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學生學習起來更加有同感,借鑑意義更強。因爲他們和“他”都是“少年”。本課的內容學生是讀得明白,較容易理解的。不需要我多費多少脣舌,我只要適時地多注意提問、引導、遷移、點撥,就能夠完成教學任務。如此,把課堂還給學生,這是新課標倡導的理念,也是自己一直追求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境界。

只是到了課堂上實際操作中,自己的嘴像擰開的水龍頭,說個不停,唯恐學生學不明白,往往問題無大小,事無鉅細,張口就說,沒給學生留出思考、消化、反饋的時間,等於嚼飯哺人,學生嚼不出“饃”的原汁原味,慢慢味蕾會退化的,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毫無幫助,只是爲自己按照計劃完成教學任務提供便利,於是學生不能體會“咀嚼”的快樂。久了,把學生培養成了看客、聽客,旁觀者,這與學生是課堂的主體相違背的。而有時,自己還抱怨學生不愛動腦。豈不知,他們目前的狀況,正是自己有意或無意造成的。課堂怕走兩個極端,一是講得太少,該講的沒有講,學生沒有學到、學會該學的知識,這是儒家所謂的“不及”;另一種情況,自己好爲人師,到了課堂上,有時口若懸河,管不住自己的嘴,這是儒家所謂的“過”。

以中庸之爲德衡之,皆不足取。而我在這兩方面,我或多或少皆有之。特別是“過”的方面,尤爲明顯,不免有在課堂上逞才之嫌,要不得。

正確的做法是啓發式教學,因材施教。知易行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