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課文《頂碗少年》教學反思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課文《頂碗少年》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課文《頂碗少年》教學反思1

《頂碗少年》是一篇閱讀課文,主要講述描寫了一場扣人心絃的雜技表演。演雜技的頂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敗了,但他不失風度地向觀衆鞠了一躬,一切重新開始;第二次,碗又掉下來了,少年又鎮定下來,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向觀衆鞠了一躬;第三次,終於把碗穩住了,全場響起了暴風雨般的掌聲。多少年後,作者每每想起,總會產生一陣微微的激動……

這篇課文的教學要讓學生自主獨立地讀書,把握課文的梗概,瞭解課文的表達順序,感悟出“失敗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在第一次教學的時候我抓住了“驚心動魄”引導孩子們讀書,從“碗、少年、觀衆”這三個方面的描寫去體會雜技表演的緊張程度;然後引導孩子們引導課文結尾的省略號的意義,並讓孩子們動筆寫出作者省略的內容。一堂課下來,感覺並不是太好。教學環節不是太緊湊,教學的重點不太突出,總之,失敗!

第二堂課的時候正好聽了學校的譚老師執教的《頂碗少年》這課,結合自己的上課,覺得受益匪淺。於是我在課間迅速調整了自己的教學設計

第二次上課的時候,我依然從“驚心動魄”入手,邊引導學生體會重點句子,同時領悟作者的寫作方法。接着,我引導學生思考“爲什麼稱之爲拼搏,你認爲是什麼的拼搏呢?”有些學生的回答讓人滿意,有的說是頂碗技術的拼搏,有的說是意志的拼搏,有的說是心理素質的拼搏!總之,孩子們認識到這不是一場簡單的表演,而是一場拼搏,一場較量!這場拼搏可以讓頂碗少年受益終生!然後是引導孩子們展開寫話訓練,補充省略號省略的內容。最後帶着孩子們去體會了這篇文章的寫作特點,瞭解課文的敘述順序。

我感覺第二次上課比第一次成功,主要是時間分配的合理。而時間分配的合理來源於借鑑了譚老師課堂的寶貴經驗。

課文《頂碗少年》教學反思2

五六年級分別學過趙麗宏的《與象共舞》《山雨》,今天再次學習他的另一篇敘事散文《頂碗少年》,“我的散文,沒有什麼驚人之談,也沒有什麼動人的情節,有的只是我對生活、對大自然的一點感受,對身邊一些普通人的'認識和讚美。”這是作者本人的謙虛之詞,課文生動地描寫了頂碗少年的三次表演過程,從普通人中揭示出不普通的內涵,作者細膩的觀察描寫,使這個敢於拼搏、獻身技藝的強者形象躍然紙上,給人以深刻的啓迪,在寫法上,在情感體會上值得品讀借鑑。

結合略讀課文的安排,一節課時間,我主要從幾個環節更多的是放手讓學生去感受文章。

1.提取重點結合板書感悟道理。

在導課後,我讓學生快速默讀,在文中找到作者對這場表演感受的句子,“這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理解“驚心動魄”,設計問題“爲什麼說這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學生回到全文,瞭解這場雜技表演了三次,第三次採取了成功,把這三次表演的結果和再次努力進行板書,而後,看着板書梳理課文“寫什麼”;再來,看着這個板書,你會想到什麼名言?“失敗乃成功之母!”學生脫口而出。感悟道理直觀、直接。

2.聚焦板塊結合朗讀體會寫法。

作者是如何寫這三次表演的呢?讓學生繼續讀文,每一次描寫作者都聚焦了“少年、碗、觀衆”來寫,各有側重,透過指名讀、齊讀、比較讀,引導學生髮現,在內容上,每一次描寫都一樣,第一次,少年表演難度大,技藝高超,雖然失敗但仍不失信心和勇氣,第二次少年再次失敗沮喪、尷尬的樣子躍然紙上;第三次少年經歷兩次失敗,沒有被嚇倒,承受壓力,不怕困難,敢於拼搏,取得成功;透過比較朗讀,學生也發現了寫法的祕妙,那就是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的點面結合運用得特別好,還有詳略得當的處理方式特別妙;當然還有具體的修辭手法的運用,作者感受的畫龍點晴。體會寫法,感悟作者是“怎麼寫”的,積累課內方法,運用課外遷移。

3.回扣全文結合續寫深化領悟

自主學習與發現,課的結尾進行迴歸整體,首尾照應的寫法,文章的結構清晰,這還是一場怎樣的演出?讓學生繼續補充,目的是引出文章蘊含的道理除了有“失敗乃成功之母”,還有“成功需要自身不斷努力,要有面對困難的信心與勇氣,還離不開他人的鼓勵。”最後就是讓學生續寫,寫寫你從省略號中讀懂了什麼,突破難點。學生練筆,我引導可以從談少年和自己兩個角度來寫,再出示趙麗宏的原文與學生的參照,動筆修改,提升認識,不僅從思想上,還從表達上。

有收穫也有遺憾,課總是遺憾的藝術,開學一週多來,總體覺得學生是認真的,但課堂參與的積極性不夠,參與面不廣,自己耐心也不夠,不能過於強勢,過於着急,要相信學生,學會等待。是爲記!

課文《頂碗少年》教學反思3

《頂碗少年》是一篇閱讀課文。這篇文章爲我們介紹了文章描寫的一場扣人心絃的雜技表演。演雜技的頂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敗了,但他不失風度地向觀衆鞠了一躬,仍然從頭表演;第二次,碗又掉下來了,少年又鎮定下來,手捧着新碗,深深向觀衆鞠了一躬;第三次,終於把碗穩住了,全場響起了暴風雨般的掌聲。

我在進行教學設計解讀教材時發現文字有很多的點可以切入,如頂碗少年的表現,觀衆的反應,一摞金邊紅花白瓷碗的幾次出現。一節課的教學不可能照顧這麼全面,權衡之下,只能忍痛割捨,抓住少年的表現來設計教學,達到教學目標。

教學中我主要是透過指導學生閱讀頂碗少年兩次失敗後的表現來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棄的精神。爲了引導學生突破這一重點,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少年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你是從課文中的哪些語句中體會到的。然後讓學生品讀課文,找到相應的句子,抓住少年的神情表現來感悟少年在連續兩次失敗後永不放棄的精神。在學生感悟理解的同時穿插觀衆的反應,老者的描寫,既深化了少年的形象又適時進行習作的指導。

透過閱讀課文,弄清故事的梗概,瞭解課文的表達順序;抓住重點句子理解,把握主要內容,弄清頂碗少年是怎樣面對失敗,堅持一次次表演,最後獲得成功的。透過分析領悟作者看錶演時受到的啓示;感悟“失敗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培養學生面對挫折應有的信心和勇氣,領悟做人的道理。

本課教學基本上按預先設計完成,但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在教學少年兩次失敗的時候語句的理解還不夠透徹,寫作上的技法沒有點明,以致後面的相關教學有點模糊。如果能做到位,學生後面的理解會更輕鬆,更到位。其次是課文結束的省略號的處理,我只是把學生停留在少年的身上進行想象,而沒有讓學生更深地領悟少年身上的精神,最後的環節可以讓學生在“微微激動”上展開想象,這樣或許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