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有關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關於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一

基本情況:某生傾訴,我是一個性格比較柔弱的男生,曾經是一名學習優秀的學生,可是由於身體的疾病造成精神上的打擊影響了學業,學習成績直線下降,使我自尊心、自信心受挫,產生很強的自卑感。爲了引起其他同學的注意,我常常和同學打鬧,做出一些讓人難以接受的事情。我越是這樣,同學越討厭我,不理睬我,甚至譏諷我,取笑我,說我有“毛病”。我成了一個沒有用的人,處處不如別人,我感到孤獨、離羣、絕望,甚至認爲不如一死了之。說實在,我真的很想從這個泥潭中掙脫出來,可又無能爲力,希望老師能幫幫我。

有關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心理諮詢教師分析:

人的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是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的。你由於身體疾病而影響學習,造成心理壓力和自卑感,又逐漸出現個性行爲異常,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最終導致比較嚴重的抑鬱。針對這種情況,諮詢老師提出自己的幾點建議:

1、消除自卑,樹立自信心。要正確地看待自己,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如果在自我認識中老是誇大自己的弱點,就會喪失自信心。你曾經是個學習優秀的學生,這說明你基礎不差,智力也良好。你要善於發揮自己的長處,不要總擔心不如別人,要自己接納自己,確立自強、自信、自立的心態,在承認差距的基礎上正視差距,透過自己的不懈努力,迎頭趕上,努力去縮小與別人的差距。

2、要不斷磨鍊意志,提高戰勝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把握自己命運、行爲的能力。生病已成過去,成績下降可以透過努力提高,輕生是一種懦弱的表現,如果一個人連死都不怕,生活中還有什麼困難克服不了,還有什麼“溝坎”跨不過去?只要你敢於面對眼前的一切,把挫折當成鍛鍊自己意志的機會,勇敢地振作起來,相信你能走出困境。

3、調整學習目標,發奮學習。在學習過程中,要克服被動思想,對自己要有一個全面的瞭解,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習目標。還應掌握好的學習方法,除了上課集中精力認真聽講,做好筆記外,對不懂的知識,要主動請教老師,及時解決,不要日積月累,最後導致無法跟上進度。俗話說:笨鳥先飛早入林。知道自己基礎不行,就加倍努力,變壓力爲動力。如果總是消沉,不思進取,混日子,那無非是作繭自縛,永遠擺脫不了自卑的境地。

4、主動交際,矯正自己的個性行爲,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被別人接納,親密的人際關係能增強人的自信心,滿足人的社交需要。要達到這一目的,必須透過雙方的共同努力來實現。在交往中,人的個性行爲應符合自己的年齡特徵,若是爲了故意引起他人注意,而退化爲兒童行爲或異常行爲,喜怒無常,則會引起別人反感。要注意鍛鍊自己的男子漢剛強性格,說話做事和待人接物,要有適有度;注意克服封閉思想,逐步融洽與同學的關係;對小事不必太敏感,看淡一點,總之,應保持樂觀的心境。

5、多與父母和老師溝通,取得寬慰。父母無論在各方面經驗都較多,應多和他們交流,獲得他們的幫助和安慰,在心理上找到一個支柱點。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有些想不通的問題,可向老師訴說,透過諮詢解疑釋惑。

關於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二

一、學生情況介紹

李榮盛 ,男,14歲,家庭組成成員有爸爸、媽媽、爺爺。他爸爸、媽媽在他小學二年級時離異。母親改嫁,父親自離婚後遠走他鄉,杳無音訊。他自此跟爺爺一起生活。爺爺對其百般疼愛、百依百順,對他的要求從來不說半個不字。爺爺很少讓他與同齡的小朋友玩,讓他形成了孤僻的性格。他人很聰明,但自信心差,性格執拗,容易動怒打人。上課不太聽講,要麼去招惹別人,要麼自己做小動作。他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爲孤僻,自制力較弱,人際關係比較緊張。

二、案例分析

爺爺的無原則溺愛。爺爺一味的溺愛、嬌寵、遷就孩子,導致他任性、蠻橫、不講道理。父母愛的缺失。李榮盛的爸爸、媽媽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他各自打工賺錢,父親多年未曾回家,母親又已重組家庭。童年的生活少了父母的陪伴與關愛,讓他的心理十分自卑,缺乏自信。爺爺很少讓他與同齡的小朋友玩,讓他成了一個缺少交往體驗、惟我獨尊、性格孤僻的孩子。在與同伴的交往中經常遭到了同伴的排斥,也常遭到老師的批評,從而加劇了他的易暴易怒情緒。他與父母的長期分離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體由父母變成了爺爺。老年人大多對孫輩較溺愛,加上疼惜孩子,因而對孩子更是有求必應,對其頑劣行徑也捨不得嚴厲管教;再者,他的爺爺在教育孩子時缺乏科學的教育方法,不懂得少年兒童的心理特點和成長規律,加之年紀大了精力有限,只能解決孩子的溫飽。父母不在他的身邊就好像失去了堅強的依靠和保護,因此和有父母在身邊的孩子相比,李榮盛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他自暴自棄,喪失信心,學習上不求上進,靠打人引起人們對他的注意。

三、具體教育措施

(一)營造愛的氛圍

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愛。我主動和孩子親近,和他做朋友。當他調皮時,不直接批評,先調查清楚,搞明白是什麼原因,然後和他講道理,讓他慢慢的平靜下來,再探討原因。幫助孩子樹立自信,融入集體。針對孩子平時的每一個小小的進步和成功都給予表揚,讓他體會到從未有過的成功和喜悅,逐步樹立自信。透過豐富多彩的課餘活動,增加他與老師同學接觸的機會,透過“一對一幫扶制度”,讓他得到學校、老師、同學更多的關心與幫助。讓他在“同學羣體中成長”,經常動員他參與文體娛樂活動,充實業餘生活,多與大家溝通交流,慰藉他那殘缺的感情。在集體生活中,多鼓勵他與其他同學交流和玩耍,多些機會讓他參與集體活動,感受集體生活的快樂!良好的集體是學生成長的搖籃,集體的感化和溫暖對一個學生的成長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爲此,我利用學校開運動會的機會,讓他主動的參與進來,全班同學爲其搖旗吶喊,加油助威。在學校運動會上,他獲得了男子二百米第三名的好成績。當他第一次拿到獎品時,既感受到了集體的溫暖,又嘗試到了成功的喜悅,真是一舉兩得。

(二)增加愛的力量

我積極與李榮盛的母親加強聯繫,要求她加強與孩子的溝通。在溝通時間的分配上,最好做到每個星期能給孩子打一次電話,與孩子交流一次。如果時間允許,可以一個學期中間回來一次,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身邊。這樣,親子互動與溝通的時間就比較多,並且具有一定的連貫性。在溝通的內容上,我還要求他的母親不能只談學習、考試成績,要更多的關心他的生理、心理與情感,更多地關注孩子的所思、所想、所爲,讓他在愛的氛圍中健康成長。我鼓勵李榮盛多與愛學習、守紀律、行爲習慣良好的學生交朋友,有心裏話可以向朋友傾訴,從而緩解因缺少家庭溫暖而出現的孤僻心理。

(三)轉變愛的方式

我努力改變家長的教育方法,經常和孩子的爺爺聯繫,告訴他的爺爺一味的嬌縱孩子會造成怎樣的不良後果,要對他的無理要求說“不”。當孩子犯了錯誤時要及時調查,及時批評教育;讓孩子的媽媽透過電話經常和他聯繫,關心他的學習、生活,讓他感受到自己和其他小朋友一樣擁有母愛。在一次語文單元測試中,孩子出人意料地得了八十六分,這着實讓他高興了好幾天。他把這個好消息及時告訴了他的母親。他的母親也打電話主動和我取得聯繫,共同分享孩子進步的快樂。我還讓同學們選他做了紀律委員的助手,讓他負責檢查班中的違規行爲,他非常激動,也非常負責。一開始,他把違規同學帶到我身邊時,我就讓他自己負責教育他們,告訴他們錯在哪裏,應該怎麼做。一段時間下來,我問李榮盛:“當你看到同學們違規時,你心裏怎樣想的?”他說:“我看見了非常難過,非常着急,很想讓他們快點轉變。但就是不知道讓他們怎麼做才能轉變?”“對,其實老師和你的想法是一樣的。老師不會真正討厭一個孩子,只是真誠的希望孩子們都能遵守紀律,做個文明學生。老師相信你會用實際行動來轉變自己,讓同學們對你刮目相看的!”聽了我的話,李榮盛很難爲情,低下了頭,什麼話也沒說……一段時間過後,同學們確實看到李榮盛不再打人了,大家也願意服從他的看管了。在孩子走出低谷後,我立即把他的注意力轉到學習上,使他知道學生要以學習爲主,按時上學,完成作業是一名合格學生最起碼的任務。在以後的日子裏,李榮盛上課能集中注意力聽,並且時不時地舉起右手敢於發表自己的想法,開始融入集體,作業也能及時完成。在老師和幫教隊員的帶動下,他的成績開始逐漸上升。這時,我適時找他談心,探詢他下一步該怎麼做?想不到李榮盛的話讓我興奮了好一陣子,他告訴我他一定會讓老師和同學們對他刮目相看的。果然,經過他的努力,他在以後的各次考試中均能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

(四)增強自信心

爲了讓他有足夠的機遇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我積極鼓勵他多參加學校開展的各種活動,並敏銳發現他的“閃光點”,珍視他的點滴進步,利用一切機會讓同學們挖掘他的“閃光點”,讓他也有足夠的機遇發揮自己的才能,品嚐成功的喜悅,進而認識自身的價值,實現自我評價,鼓起進步的風帆。我還鼓勵班內好學生多與他交往,向他提出一系列規定,都是階梯式的,由易到難。因爲規定不是太高,加上老師的監督和同學的鼓勵,他慢慢地能做到。只要他每天能完成作業,表現良好,我就給予他充分的肯定,並在同學面前真誠地表揚他,漸漸地,他的信心加強了,與同學的交往也日益融洽。這時,我告訴他,他很聰明,只要努力就會進步;告訴他學習對於他一生的重要性。同時我利用課餘時間幫他把拉下的功課一點一點地補上去,同時充分肯定他取得的點滴進步……就這樣,“小步走、不停走”地進步引導,李榮盛的成績從以前的三四十

分慢慢地升到七八十分,這些進步讓他體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功感。

四、初步成效

透過以上幾個方面的努力,李榮盛已經有些進步,易怒現象少了,學會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了,人際關係好了,在班裏找到了一些很棒的同學做朋友,上課有時也能舉手發言了,在同學心中的地位也有所提高,自信心也強了,參加活動的主動性也高了。還記得有一次他錯拿了別人的一隻樂扣茶杯,當他發現後就主動放在講臺上,等第二天來校後及時與老師講了事情的經過,並且把茶杯還給了茶杯的主人。

五、反思

李榮盛的成功轉變,使我感受到了教育工作的成功與喜悅。作爲教育工作者,對待這一類學生,要有一些特殊的方法,既要做他們的老師,又要象他們的父母,要走進他們的情感世界,引導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關於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三

案例:趙某某是初二學年的學生,因爲父母常年在國外打工,自己和奶奶住在一起,奶奶就是他在國內的監護人,奶奶年紀已經多歲了,孩子想要什麼奶奶就儘量滿足,使孩子變得飯來伸手,水來張口,在學校不喜歡學習,每天上課的時間就是他聽音樂,看小說的時間,任何老師對他做思想工作都無濟於事,他說:你們別費心了,我就是不想學習,更有甚的是,老師上課他就想盡各種辦法搗亂,比如:老師講課的`時候,他隨便下地走動,老師說他,他說:我坐累了下地放鬆放鬆,老師說:你想過此時你的父母正在國外辛苦的工作,爲了你,他說:那是他們的事,與我何干?

案例:李某某是初二的學生,平時上課非常消極,甚至一堂課下來,他可以一句話不說,無論是老師的提問,還是同學的招呼,對他來講就是沉默,就是這樣一位學生在課間居然和小班女學生髮生衝突,沒多大點小事就要課後找人兩夥對打,好在班主任知道的早,避免了事情的擴大化,後來知道這是個父母在國外且父母已經離異的孩子,現在隨母親生活,叛逆的性格,讓他對母親的愛採取反叛的態度,你不是就讓我好好學習嗎,我就不按照你說的去做,看你能把我怎樣?

這是兩個典型的關於留守孩子心理健康問題的案例,我聽後心裏也是感到異常的沉重,二十幾年的教學中也經歷過父母在外地工作,孩子成爲留守兒童的,至於這些留守兒童爲什麼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心裏問題,我想首先應該想到的是:

案例分析

一)父母之愛的缺失:我上面案例中的孩子才十四或十五歲,正是成長中的青春期,這樣的時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有的孩子一年才見到父母一次,有的孩子甚至數年見不到父母。在漫長的期盼與等待中,爸爸媽媽對許多留守兒童而言,很大程度上僅僅是個稱謂。記憶中父母的音容消逝殆盡,留守孩子從小缺少父母關愛,他們成了某種意義上的孤兒或單親孩子。導致孩子缺乏對外部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這種情感欠缺嚴重影響了他們與別人的社會交往,並容易出現性格缺陷和自卑等心理障礙。

青春期的孩子缺乏父母的愛,和父母有效的監護和管理,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沒有人去傾訴,或者根本不願意向人傾訴,長此以往就造成了孩子心理障礙,首先是自卑,其次是自我,同學中一句不經意的話都可能讓他們感到心裏有很大的壓力。比如:有時學生之間鬧着玩,不注意就說出一句,你有什麼了不起,你不就是個留守兒童嗎,這樣小小的一句話就會勾起他們對父母的恨,爲什麼別的孩子父母都在身邊,而我卻沒有,我是個沒人要的孩子,這樣的想法如果不能及時得到糾正,孩子就會慢慢的變得無情,對父母是這樣,對同學,對老師,對他身邊所有的人,後果不堪設想。其次是自我,無論是在班級還是在家裏,他都會以爲我想要的東西,別人不可以染指,如果別人和我搶,我就會不擇手段的對付對方。另外他們認爲我說的話,無論是誰都要無條件的服從,否則就拳腳相加。

二)監護不周、重養輕教是造成孩子自卑心理的另一重要成因。這些孩子有的是由祖父母照顧,有的寄養在親戚或朋友家中,有的根本就無人監護,兄弟姐妹一起生活,父母只負責寄點生活費回來。祖輩家長雖然有充裕的時間和足夠的耐心照顧孩子的生活,傾聽孩子的敘述,存在着一定的優勢,但還是弊大於利。因爲祖輩對孫輩一般都比較溺愛疼愛有加,但教育不足,親戚朋友由於精力不足,責任心有限,更是無法嚴格教育孩子。留守孩子大多不願意與代養人進行心靈溝通,與祖輩在一起時只是看看電視,不怎麼說話。與親戚朋友更是沒什麼話說。而無人監管的孩子在教育方面更是一片空白,他們只能獨自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各種挑戰,許多孩子甚至缺少自律意識,一件小事都能讓他想到找人打羣仗。

對策: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消除留守兒童的自卑心理,讓他們感受到周圍環境濃濃的愛,這樣他們才能走出自卑的陰影,開心的學習和生活。

首先是留守家庭的監護人,要時時的與孩子交流溝通,時時的瞭解他們心裏的需求,時時的掌握他們心中所想,不能只是一味的溺愛孩子,無論孩子要什麼都無條件的滿足,在孩子需求中要和孩子一起分析哪些是該擁有的,哪些是不該要的,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從心裏感到什麼是我可以做的,哪些是我不可以涉足的。

在學校教師要給這些留守孩子更多的關愛,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便是一個良好的渠道。留守學生由於父母長期與之分離他們在心理上的情感需要就特別強烈。如果老師熱情關心他們就可以彌補他們在家庭中缺少的情感交流。特別是當學生對某一事物面臨選擇或出現行爲偏差時老師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言語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常常有意無意地接近留守學生,在他們身上發現閃光點,便能激勵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越走越好。在學習上針對留守孩子不願學習的毛病,時時的和孩子談心,瞭解他們不願學習的原因,同時在講課的過程中儘量的把一些難度較小的問題讓他們答,從而增強孩子的自信心,讓他們覺得我和別的孩子一樣,一點不差,這樣他們就會慢慢的對學習感興趣,除此之外,營造良好的班集體氛圍也是促使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若班集體學生關心集體,愛護集體,集體中的每一個成員都團結友愛,個人的進步與集體的榮譽緊緊連在一起,在這樣的集體氛圍中,留守學生才能感受到他們是與整個集體緊緊聯繫在一起的。同時班主任還可相應的辦法,例如把優秀學生與留守學生編在一組或同座建立課外興趣小組,開展手拉手結對子、小組學習競賽等活動,讓全體學生都緊緊地團結在集體之中,讓留守學生切實感受到集體的溫暖、集體的力量,從而彌補其家庭教育中所缺損的情感交流與溝通,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最後,應加強對留守學生的個別幫助與指導。在個別幫助時,要分清他們的不同家庭情況所帶來的不同心理狀況,分析其性格中的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發展積極的性格特徵,調整消極的性格特徵。如他們學習上有什麼困惑;同學之間、師生之間交往上有什麼障礙;心理上有什麼想不開的等等。讓他們去找他們信得過的老師談話,內容可涉及校內外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讓留守學生感到溫暖,感到強烈的集體歸屬感纔是解除其自卑心理的重要方法。相信他們終能成爲生活上自理、行爲上自律、學習上自覺的好學生。

生命只有一次,今天對於青少年特別是留守兒童而言,做人教育比知識教育更爲重要,特別是在與人交往中,絕不能讓他們被虛僞自私虛榮自負失信等不良心理行爲所沾染和毒害我們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都要來關心和關注留守兒童使他們學會做人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