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教學反思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教學反思1

1.先讓學生回憶學過了哪些平面圖形,想一想長方形的面積是怎樣求的,做到用“舊知”引“新知”,把“舊知”遷移到“新知”中,滲透了轉化的思想方法。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教學反思

2.注重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設計了剪一剪、拼一拼等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索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

3.注重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這節課始終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透過教學中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互動關係,產生教與學之間的共鳴。師生之間應該互有問答,學生與學生之間也要互有問答。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教學反思2

本節課的重點是推導和理解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幾何圖形面積計算第一次運用“轉化”思想方法推導得出的。對學生學習推導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以及今後學習具有重要意義。小學階段的幾何形體面積、體積計算公式都是運用“轉化”法推導的。因此,本節課讓學生形象直觀地明白什麼是“轉化”,深刻理解“轉化”的本質,就顯得尤爲重要。

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1、以複習長方形面積公式引入新課。(“轉化”的起點)

2、讓學生透過課前預習活動,思考例1,引導學生形成兩個方面的體驗:一是有些不熟悉、較複雜的圖形,可以轉化成熟悉的、較簡單的圖形;二是轉化後要便於比較相關圖形的面積,讓學生形成初步的轉化意識。在設計過程中,我將例2做了變化,用問題情境形式展示出來,並和例1聯繫,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長方形面積進行比較,明確轉化的方向。

3、動手實踐,完成轉化。讓學生透過剪、移、拼等操作活動,完成平行四邊形到長方形的轉化。此時,要讓學生明確“沿高剪開”的必要性。(轉化的關鍵)

4、引導學生透過比較分析,得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後,再現公式的推導過程,並進行小結,同時啓發學生去感悟平移和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進一步落實數學思考目標)

這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動手操作,想辦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爲長方形。操作之後進行彙報,交流自己的驗證過程。彙報的時候,剪拼的方法有好多種,在這時,我及時拋給學生這樣一個問題:“爲什麼要沿高剪開?”引發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思考。然後我又引導學生觀察這兩個圖形並比較,進而討論:拼出的長方形與原來平行四邊形什麼變了,什麼沒變?拼成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有什麼聯繫?透過上面問題的思考,學生對平行四邊形公式的推導有了更深的認識,這時我順勢引導學生得出推導過程:將一個平行四邊形透過剪、拼後轉化爲一個長方形,拼成的長方形的長相當於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拼成的長方形的寬相當於原來平行四邊形的高,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等於長方形的面積,因爲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5、保證課堂練習的質量和時間,以使學生牢記和熟用公式。學生透過親歷這個過程,不僅能夠牢固掌握並熟練運用S=ah這個公式,而且對平移和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有了初步體驗,在數學思維和學習方法上進行了一次有效的積累,感受了成功的快樂,增強了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教學反思3

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時,一向發踊躍的潘曉迫不及待發說:“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是用相鄰的兩條邊相乘。”也有學生大聲反駁:“不對,是底乘高。”我沒有順勢評判他們的正誤,而是讓潘說想法。“長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是長乘寬,是相鄰的兩條邊相乘,所以平行四邊形也可以用相鄰的兩條邊相乘。”我心裏不不由地讚歎:多好的邏輯推理!“這位同學你是怎麼想的呢?”“我聽媽媽說的。”“他們誰說的有理我們不妨研究一下。”

學生開始各自的研究……之後,大家彙報研究結果。

生1:我們畫了長方形和平等四邊形把它們剪了下來,再把平行四邊形拼成了長方形。這樣一比,發現長方形的面積大,所以平行四邊形面積不能用相鄰的兩條邊相乘。

生2拼成一個長方形,數這個長方形佔的方格數就行了。這個長方形的寬和長分別是平行四邊形的高和底。

生3:我們畫了一個平等四邊形,和它的高,順着高剪下一個三角形,把平行四邊形重新拼成了一個長方形。新拼成的長方形的長和寬就是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長方形的面積用長乘寬,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應該用底乘高。

我們再來看看潘的表現:她拿着一個平行四邊形學具走到講臺前:“我開始的想法是錯誤的,請大家看—”說着,她捏住平行四邊形的一組對角,向兩邊拉,“平行四邊形相鄰的兩條邊的長度沒變,可是它的面積變小了,所以不能用相鄰的兩條邊相乘來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我還發現,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變了,高也就變了,所以面積一定和高有關。”

有時,我們爲了保證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往往啓發、示範在前,爲學生掃除一切障礙,或者對學生的錯誤置之不理,生怕“吹皺一池春水”。殊不知,一串串微弱的創造火花就在這小心呵護與視而不見中熄滅了。我們不妨讓這可愛的錯誤“激起千層浪”,這正是創造力爆發前的契機,別錯過它,相機誘導,讓這思維的火花碰撞、綻放。

[思考與對策]:

課堂師生互動過程中出現“非預設生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上述情況,我覺得主要還是老師在教學預設時對學生的學習起點了解不足,只重視應該的狀態(學習的邏輯起點),而忽視現實的狀態(學習的現實起點),造成教學預設不夠充分,以至於對學生非預設的學習生成置若罔聞。如果是這樣,就要求教師在今後的教學預設中,加強對學生現實起點的研究,使教學預設更吻合於學生認知能力與學習材料的最佳結合。“非預設生成”雖然會讓教師感到有點棘手,但往往也會給師生帶來意外的感覺。這種意外往往給學生帶來探究的衝動,如果探究活動帶來收穫,學生就會有積極的情緒表現。因爲這種臨時探究與被老師預設的探究有完全不同的感受,生命的活力經常在這樣的情境中讓人感動。

因此,既然這部分學生對於今天學習的知識已經有所認識,我們何不讓他們說說你是怎麼知道的呢?透過個人的嘗試,我發現讓學生們展現他們已有的知識狀況,這種知識展現對於他們來說是激動人心的。當他們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告訴同學與老師的時候,他們是在享受,享受學習給自己帶來的快樂。並且,他們會以極大的熱忱,把自己掌握知識的來龍去脈,盡其所能告訴老師和同學,這既是對自身學習進行再思考的過程,也是給其他同學以激勵的過程。而老師的任務,則是根據學生不同的現實起點,抓住本知識內容的核心問題,以問題的形式要求學生繼續研究,給予解決。面對問題,不論是起點高或低的學生,都會爭先恐後地加入研究的行列,因爲他們願意享受這種因學習而帶來的被重視的快樂。

後六人給我的一個重要的啓示是,他們在真正的讓學生有實實在在的自主學習的時間,也在配合用多種不同的方式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能力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日之功。“橋中人,人人有希望,個個須努力,只有拼搏今天,才能擁有燦爛明天。”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教學反思4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以長方形的面積計算爲基礎,它爲進一步學習三角形的面積,梯形面積的計算打下了基礎。我在教學本節課時,採用剪拼的方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爲與它相等面積的長方形,從而把新舊知識聯繫起來,從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匯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先複習長方形的面積公式,讓學生說出可以透過數格子和利用公式求出長方形的面積,爲下面要學習的平行四邊形面積作鋪墊。當讓學生透過數方格說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學生很容易數出面積,並且說出它的底和高的長度。我及時抓住這三個量,讓學生大膽猜想: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與它的面積之間可能存在什麼關係呢?這個問題很快激起學生的探究慾望,爲下面要探討的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做好鋪墊。

爲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以往的“以教師爲中心”的教學方式,在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時,我爲學生創設了自由、寬鬆的探索空間。透過學生自學、動手畫、剪拼這些操作,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使他們變“學會”爲“會學”,對學習要求中提出的第2、3個問題:轉化後的圖形與平行四邊形有什麼關係?你認爲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該怎樣求?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各抒己見,充分闡述自己的理解,這樣的教學使學生樂於探索,敢於探索,也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教學完這節課後,聽課老師、評課的領導對本節課進行了評價,從這節課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處,下面認真進行剖析:

1.課的開始複習內容過長,導致本節課新授知識部分時間不多。練習題與檢測題進行的過於倉促,使基礎不夠好的學生沒有充分理解和掌握。複習內容中指出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這部分內容可以刪去,在新課教學中體現出來。

2.複習部分長方形的面積的兩種求法與透過數方格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應該同時在課件中顯示,進行比較,從而引入新課。

3.教學中某些環節的過渡不恰當。如:長方形的面積學生透過數方格和利用公式求出來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學生透過數方格說出來後,可以說:除了數方格,那麼能否像計算長方形的面積那樣存在一個面積公式呢?很自然爲下面要推導的公式作準備。

4.學習要求的設計不夠合理。我提出了兩個學習要求:(1)自學課本第65頁。(2)小組合作完成三個問題。兩個要求要綜合起來體現,讓學生爲了完成所出示的任務,自己透過看書,小組合作交流,邊看邊操作來完成。

針對自己在教學中的不足,今後要加強學習,多聽課、多請教,多與同科目老師交流,力爭使自己在教學藝術上取得更大的進步。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教學反思5

一、藉助遊戲,使學生感知轉化。

轉化在數學學習中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學習方法和思想,對學習三角形、梯形面積的學習又非常重要的作用。課前遊戲環節先用口令形式,進而改爲用數字代替口令,讓學生在遊戲中感知轉化、認識轉化。既爲新知的學習做準備,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樂於參與。

二、聯繫學生生活,創設情境

結合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透過猜五年(2)班和五年(4)班清潔區的面積創設情境,把生活問題轉化爲數學問題,透過猜一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知識來源於生活。

三、運用轉化,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

在學生理解了轉化的基礎上,提出“能不能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我們學過的圖形呢?”同時讓學生互相討論,透過剪一剪,拼一拼,轉化成自己會算面積的圖形。學生透過實際操作,用不同方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了長方形,並透過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的內在聯繫,共同推匯出其面積計算公式。

有待加強:

一、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爲沒有“放”。作爲學生的引導者,教師的這個角色沒有充當好。公式的推導過程可以讓學生慢慢發現,適當引導即可。我怕完不成教

學任務,就帶着學生比較兩個圖形的特點,得出公式。其實在備課中,我還是準備讓學生多講,透過發現、比較得出公式。不敢放,學生的主體性沒得到充分的發揮。

其次,學生透過拼、剪後,示範拼剪過程時,應規範學生的操作過程。如當學生說沿着高剪時,帶着學生先作平行四邊形的高,使學生明確平行四邊形有無數條高,所以沿着平行四邊形任意一條高剪開,都可以得到一個長方形。由於是賽講課,怕出錯,因此教程基本按備的課來上,這是由於應變能力較差,有待於多鑽研教材,做到備課時也要備學生,對課堂有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有正確的估計。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教學反思6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學習平面幾何初步知識的基礎。尤其是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蘊含着轉化的數學思想。對學生以後學習推導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總結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體會:

一、遵循“猜想——驗證——推導——應用”教學過程。

在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以前,我先出示了“變、變、變”的遊戲,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然後讓學生猜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樣計算?學生脫口而出,我問他們根據是什麼?學生回答:“是猜的”。數學結論必須透過驗證纔有它運用的價值,才能讓人心服口服。接着,我讓學生動手量、剪、拼、擺去研究,發現它的普遍規律。學生先用面積測量器量,然後又利用手中的材料,沿平行四邊形的高剪開,再拼成長方形,由此研究發現拼成後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的關係,充分體現轉化的數學思想,歸納、驗證得出公式。整個過程由學生參與,驗證猜想公式的正確性。使學生得到一種直觀上的證明。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公式的認識。學生在運用公式時既知其當然,又知其所以然,對知識的應用達到了認識過程的最高境界。

二、注重合作交流,追異求新。

本節課教師儘量爲學生說、想、做創造恰當的氛圍,創設必要的情境、空間,讓學生在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學到知識,合作交流,增長才幹,提高能力。學生在剪、拼的過程中,有的沿高剪下一個三角形,有的是剪下一個直角梯形,拼成長方形,方法之多樣,令老師驚訝。在小組討論中,學生能說出自己的“奇思妙想”,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又擴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也體現了集體的智慧。

三、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加大“放”的力度。

學生在拼擺的過程中,方法雖然多種多樣,但語言表達不夠完整,教師有些着急,“導”得過細,以至限制了學生的思維。也使一些想法不太成熟的學生,不敢說出自己的意見。另外,在教學中,教師還應着重培養學生會“傾聽”的習慣,會傾聽老師佈置了哪些學習任務,會傾聽同伴發出了哪些見解,這樣才能在傾聽與交流中學會新知,感受樂趣。教師在課堂上根據本班學生實際,儘可能加大“放”的力度,這樣才能更好地創設一個民主、寬鬆的學習環境。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教學反思7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學習平面幾何初步知識的基礎。尤其是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蘊含着轉化的數學思想。對學生以後學習推導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總結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體會:

一、遵循"猜想--驗證--推導--應用"教學過程。

在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以前,我先出示了一道求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應用題,學生脫口而出,列出算式,我問他們根據是什麼?學生回答:"是猜的"。數學結論必須透過驗證纔有它運用的價值,才能讓人心服口服。接着,我讓學生動手量、剪、拼、擺去研究,發現它的普遍規律。學生先用面積測量器量,然後又利用手中的材料,沿平行四邊形的高剪開,再拼成長方形,由此研究發現拼成後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的關係,充分體現轉化的數學思想,歸納、驗證得出公式。整個過程由學生參與,驗證猜想公式的正確性。使學生得到一種直觀上的證明。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公式的認識。學生在運用公式時既知其當然,又知其所以然,對知識的應用達到了認識過程的最高境界。

二、注重合作交流,追異求新。

本節課教師儘量爲學生說、想、做創造恰當的氛圍,創設必要的情境、空間,讓學生在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學到知識,合作交流,增長才幹,提高能力。學生在剪、拼的過程中,有的沿高剪下一個三角形,有的是剪下一個直角梯形,拼成長方形,方法之多樣,令老師驚訝。在小組討論中,學生能說出自己的"奇思妙想",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又擴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也體現了集體的智慧。

三、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應變能力還有待提高。

學生在拼擺的過程中,方法雖然多種多樣,但有的學生只限於平行四邊形一個位置擺放,如果換角度剪、拼結果又會怎樣?這一點教師引導不夠到位。有的同學把平行四邊形捲成一個圓筒,正好把平行四邊形的兩個斜邊重合在一起,然後她又把平行四邊形的兩個斜邊處沿高把三角形折起來,由此把平行四邊形分成一個長方形和兩個直角三角形拼成的長方形,再把這兩個長方形拼在一起,發現規律。由於學生語言表達的不是太完整,我就沒有深入領會她的意圖。這說明教師的應變能力較差,有待於深入鑽研教材,對課堂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有正確的估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