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第九冊第五單元多邊形面積的計算第一小節的內容。下面由小編爲您整理出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一起來看看吧。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1

本節課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會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的基礎上掌握平行四邊形的特徵,並認識平行四邊形的底和對應的高的基礎上教學。我能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規律進行教學。

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活動是認知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動手操作過程是學生學習的一種循序漸進的探索過程。所以,我主要採用了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透過課件演示和實踐操作,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透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實驗得出結論,體現了教學以學生爲主體、老師爲主導的教學思想。

一、滲透“轉化”思想,引導探究

透過本節課的學習,要能夠爲推導三角形、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提供方法遷移。“轉化”是數學學習和研究的一種重要思想方法。

我在教學本節課時採用了“轉化”的思想,先透過數方格求面積發現數方格對於大面積的平行四邊形來說太麻煩,然後根據觀察表格中的數據,引導學生大膽猜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可能與誰有關,該怎樣計算,接着引出你能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已學的什麼圖形來推導它的面積。學生很自然的想到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再來探究它們之間的關係。這樣啓發學生設法把所研究的圖形轉化爲已經會計算面積的圖形,滲透“轉化”的思想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培養了創新意識。

接着,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爲學生架起由具體到抽象的橋樑,使學生清楚的看到平行四邊形長方形的轉化過程,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突出了重點,化解了難點。

二、重視操作試驗,發展能力

本節課教學我充分讓學生參與學習,讓學習數方格,讓學生剪拼,引導學生參與學習全過程,去主動探求知識,強化學生參與意識,我引導學生運用實驗割補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爲長方形,從而找到平行四邊形的底與長方形的長的關係,高與寬的關係,根據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得到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是底×高,利用討論交流等形式要求學生把自己操作——轉化——推導的過程敘述出來,以發展學生思維和表達能力。

這樣教學對於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發展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三、注重優化練習,拓展思維

練習設計的優化是優化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方面。本課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練結合,既有坡度又注重變式。

第一題告訴學生底和高,直接求平行四邊形面積,規範格式,檢驗學生是否達到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第二題出示含有多餘條件的圖形題,強調底和高必須對應,學習上更上一個層次。

第三題考察學生靈活運用公式求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

第四題認識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現不要學生計算,引導學生撕開它們的面積相等嗎?並說明理由,讓學生明確兩個平行四邊形共底,根據平行線間的距離處處相等,它們的高也相等。本課練習能促使學生牢固的掌握新知。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2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式教學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徵以及長方形面積計算基礎上進行的,它同時又是進一步學習三角形面積、梯形面積的計算的基礎。教材首先提出:公園準備在一塊平行四邊形空地上鋪草坪,如何計算這塊空地的面積?這是學生在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後,提出的如何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問題。

教材這樣安排的目的是讓學生面對一個新的問題,思考如何去解決教材提供了兩種提示性的方法:一種是透過數格子的方法,數出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種是透過剪與拼的活動,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轉化爲長方形,然後計算出面積。透過本節課的使學生透過剪切、平移的方法理解平行四邊形公式的推導過程,並能夠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本節課教學中,用長方形面積公式匯入,由學生猜測、驗證、再猜測、再驗證的方法推匯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在此次過程中教師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透過小組合作,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最後透過習題鞏固,使學生靈活運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3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教師是要引導學生透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思想和方法。”《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的教學中,透過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讓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

我設立的教學目標是

(1)使學生透過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會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透過操作,觀察和比較的活動初步認識轉化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概括、推導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引導學生初步理解轉化的思想方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反思這節課,我總結了一些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具體概括爲以下幾點:

一、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教學設計方面,我先是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出課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再讓學生透過數方格,動手操作等、驗證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最後透過練習,鞏固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二、注重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數學教學的核心是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教學中,透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全面揭示數學思維過程,啓迪和發展學生思維,將知識發生、發展過程與學生學習知識的.心理活動統一起來。

在這節課中,我設計了剪一剪、拼一拼等學習活動,逐步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長方形的面積與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麼關係?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底和高有什麼關係?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形象、直觀,使學生得出結論:因爲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在此,我特別注意強調底與高應該是相對應的,透過觀察、交流、討論、練習等形式,讓學生在理解公式推導的過程中學會解決問題。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推導方法,也爲今後推導三角形、梯形等面積公式和其他類似的問題提供了思維模式。這個推導過程也促進了學生猜測、驗證、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注重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新課程標準提倡學生的自主學習,在課堂教學中主張以學生爲主體,注重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師生應該互有問答,學生與學生之間要互有問答。

在這節課中,我能始終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透過教學中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互動關係,產生教與學之間的共鳴。

四、我的遺憾

1、課堂氛圍不夠濃厚,可能是學生太緊張,我在課前也沒有讓學生放鬆心情,課前可以給學生講笑話或者故事,讓學生放鬆心情,課堂氛圍會好一點。

2、有些引導語不是很貼近學生,有時候學生不會很快回答出來,需要思考的時間,或者後時候不知道怎麼回答,這是因爲老師的引導語或者提問的表達方式不夠恰當。

3、最後一個小故事與本節所講的內容聯繫不是很大,沒有用到本節所講的知識,運用的是平行四邊形的不穩定性,對於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最後一題的設計不是很合理。

4、板書字型不夠工整,漂亮,還需要多練習,多改進。

5、課前預設學生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方法有三種,第一種是沿着平行四邊形的頂點做的高剪開,透過平移,拼出長方形。第二種是沿着平行四邊形中間任意一高剪開,第三種是沿平行四邊形兩端的兩個頂點做的高剪開,把剪下來的兩個小直角三角形拼成一個長方形,再和剪後得出的長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

這節課學生大部分都拼出第一種和第二種,後一種學生沒拼出來,如果在下一次試教中,我想嘗試着透過我的引導讓學生動手實踐,剪出第三種剪法。教學是一門有着缺憾的藝術。做爲教者的我們,往往在執教後,都會留下或多或少的遺憾,只要我們用心思考,不斷改進,我們的課堂就會更加精彩。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4

《平行四邊形的認識》一課學生已經學習過有關四邊形的知識,已初步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對平行四邊形也有了初步的認識,認識了平行與垂直。學生頭腦中已經積累了平行四邊形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的表象感知。這一節課除了讓學生探討平行四邊形的特徵外,認識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並且會畫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這一課反思如下:

一、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在這次教學中,多次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探究。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特徵時,我先讓學生說一說平行四邊形的特徵,然後進行驗證,最後進行總結,讓學生經歷猜想——驗證——交流——總結的過程,從而感悟平行四邊形的特徵。在總結平行四邊形的定義時,也是先讓學生試總結,然後讓學生開啟書,看一看書上的定義,這樣學生就會透過比較,很快地掌握平行四邊形的特徵。在整堂課中、學生有觀察、操作、分析、和思考的機會,爲學生提供了一個廣泛的、自由活動的空間。

二、學生在動手操作過程中,提高動手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驗證平行四邊形特徵、用準備好的四條邊學生動手畫高這些環節學生利用三角板、量角器等文具進行驗證,學生邊動腦,邊操作、手腦結合,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讓學生在操作中體驗平行四邊形的特點。在研究平行四邊形易變形特性時,讓學生動手操作拉一拉,感知平行四邊形的不穩定性。

在這節課中也有很多不足,如在探索平行四邊形特徵這一環節的設計中,我利用小組合作,藉助三角尺、量角器、直尺等工具來驗證平行四邊形特徵。課堂實踐後我發現學生合作起來卻無從下手,不知怎樣合作。可能是我在合作前對學生合作方法指導較少,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探究方法不夠明確。對如何組織實施自主探索、小組合作學習方面缺乏應有的經驗。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不斷探索,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