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創建雙主建構模式

一、問題的提出:

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創建雙主建構模式

江澤民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但是,長期以來,在行爲主義學習理論影響下,"以教師爲中心"的模式在學校的教育和教學活動中佔絕對地位,學生被當作灌輸的對象、知識的容器,其任務是接受和服從,在被動、單調、呆板的學習環境中,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創造性思維被束縛,缺乏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教育的發展使我們認識到,必須以學生的發展需要爲出發點,努力創建一種能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的教育模式。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爲中心,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爲資訊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在建構主義指導下的"以學生爲中心"的教學模式採用"支架式"、"隨機進入式"、"自我反饋式"等自主學習策略,有利於學生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能得到充分發揮。但是這種模式過分強調學生的"學",而忽視教師的"教",學生的學習活動容易偏離教學目標。同時,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這是"以學生爲中心"的教學模式的不足之處。

針對以上兩種教學模式的優缺點,我們認爲,理想的教育模式應該既能充分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又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在教師合理的啓發、誘導、組織、示範下,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發現,實現有意義的建構。我們把這種模式稱爲"雙主建構"模式。

我校是國家教育部首批確認的"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是廣東省一級學校。多年來,學校以"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科研興校"爲辦學指導思想,積極推廣應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與實踐。學校透過各種渠道籌措資金,除配備了各類常規電教設備(如投影機、錄音機、電視機、錄像機等),還建設了多媒體計算機網絡教室、網絡控制中心、教師軟件製作室等。技術功能先進的校園網,能給學生提供介面友好、形象直觀的交互式學習環境,能提供圖文聲像並茂的多種感官刺激,能提供豐富的資訊資源。現代教育技術環境爲實施"雙主建構"教育教學模式提供了物質基礎。

二、課題的內涵及理論依據

"雙主建構"教育模式是指以建構主義爲理論基礎,利用先進的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系統環境,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在各種學習活動中的主動建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作爲對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的發展,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是:⑴知識並不能簡單地由教師或其他人傳授給學生,而只能由每個學生依據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我們必須把學生看成一個個的主體。"⑵學習活動是一個認知結構的不斷變革或重組的過程,即"順應"與"同化"的過程。並且學生認識的發展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⑶學生學習活動主要是在學校這樣一個特定的環境中,並是在教師的直接指導下進行的'。學習是一種高度組織化了的社會行爲。"這些主體(學生)和教師一起組成了一個學習共同體。"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同時也充分肯定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導作用。無論採取怎樣的教學形式,包括"發現學習"或"合作學習"等,教師都應在其中發揮必不可少的作用。⑴教師應當努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讓學生感到相應的學習活動是有意義而有趣的,同時也是他們能勝任的。⑵教師應當很好地發揮教學活動組織者的作用。教師應根據具體情況在"小組學習"、"個人學習"、"全班學習"等多種形式之間作出適當選擇並很好地加以組織。

基於建構主義理論的教學模式應具有以下特徵:⑴強調創設可供學習者參與的情境;⑵強調爲學習者提供多種類型的學習資源;⑶強調組織學生進行協商、合作學習活動;⑷強調組織學生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述;⑸強調學生進行意義建構;⑹強調學習者的自我評價反饋。

"現代教育技術是當代教育的制高點。誰搶佔了這個山頭,誰就在新世紀中處於有利的位置。"現代教育技術是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資訊技術,透過對教與學過程和教學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評價和管理,以實現教學優化的理論與實踐。現代教育技術不應僅僅只解決課堂的問題。必須在教育與教學的各個領域中,積極開發並充分應用資訊技術和資訊資源,建設資訊化的校園環境,讓學校成爲一個充滿活力與創意的場所,才能培養適應即將到來的資訊化社會需求的創新人才。

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建設資訊化的教育環境,爲實施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雙主建構"模式提供了理想的物質條件。多媒體技術能創設情景、指導觀察、引起思考;交互介面技術能培養學生自主參與意識、誘導學生髮現問題、探究問題;運用超文字技術組織資訊,能幫助學生形成聯想,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局域網絡技術爲合作學習,包括討論、協作等提供了環境,同時能實現真正意義的資源共享。

三、研究的目標與內容

在學校管理、德育工作、學科教學等方面全面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在各種教育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在思想品德、科學文化知識等方面的主動建構,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新世紀創新人才。這是我們實施"雙主建構"模式研究的目標。

實驗的具體內容如下:

在學校管理方面,建立以校長爲主導,全體教師爲主體,各職能門分工協作的整合性結構,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加強師德教育,充分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加大教師職後教育力度,努力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育環境,實現學校管理資訊化。

在德育工作方面,發揮校園網、有線電視臺、紅領巾廣播站等現代教育技術環境的育人功能,形成以黨、政、工、團、隊爲核心力量的德育工作主導隊伍,促進學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主動建構,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生存。

在學科教學方面,利用校園網的豐富資源、友好的介面、圖文聲像並茂的多種感官刺激,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指導下,全方位地改革課堂教學,努力創建"雙主建構"的課堂教學模式,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在體育方面,建設富有童趣的快樂體育園地,積極開展快樂體育教學改革,推廣普及傳統體育遊戲項目,讓學生在遊戲與歡樂中主動鍛鍊,學會健身。

藝術教育方面,建立以發展學生個性,提高學生藝術素養爲宗旨的藝術教育課程體系,多渠道開展各類藝術教育活動,使學生學會鑑別美、欣賞美、創造美。

根據實驗的目標和內容,我們設計出如下的框圖,以說明"雙主建構"模式的有關特徵。

 

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觀點,學生的認知(並非僅限於學科知識的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且這個過程呈"螺旋上升"的勢態。在上述框圖中,我們針對認知過程的一個週期,從主體(學生)、主導(教師)、媒體三個線索反映"雙主建構"教育模式的操作思路。

處於中心的主體環反映了學生認知行爲,最外緣的主導環反映了教師的教學行爲,中層的媒體環反映了媒體在教與學雙邊活動中的工具性,即媒體既是教師教學的輔助工具,也是學生學習的認知工具。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體現,"參與學習"、"主動探索"、"協商會話"、"意義建構"、"交流評價"、"改進精緻"等環節,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選擇內容"、"啓發思考"、"組織調控"、"促進幫助"、"參與評議"、"解答質疑"等行爲,則明確了教師在學生認知活動中的主導作用,體現了教師的"幫助者"、"啓發者"、"解疑者"的角色特徵。

四、實驗的步驟與措施

本實驗預期三年時間完成,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1999年3月-1999年9月)起步階段:

⑴成立校級課題研究領導小組,制定課題實驗研究方案;聘請專家、顧問;進行課題論證;修改、完善實驗研究方案;向上級科研單位和教研部門申報立項。

⑵廣泛宣傳、發動,營造實驗研究氣氛。分解總課題和子課題,組織科組和教師成立子課題組,建立總課題、子課題和教師個人自定課題三個層次的課題研究系統。

⑶培訓課題研究教師,組織教師學習現代教育理論、教育科學研究方法,進行現代教育設備應用技能培訓。

⑷各子課題組和有關實驗教師制定實驗研究方案,撰寫課題計劃。

第二階段(1999年9月-2001年7月)課題研究階段:

⑴各子課題組根據實驗研究方案開展實驗研究工作。校級總課題組定期進行檢查。

⑵定期開展各子課題實驗公開課、研討課活動,及時進行經驗總結,並整理收集有關數據資料。

⑶加強資訊交流,與兄弟學校建立資訊交流網絡,吸取先進經驗,改進實驗工作。

(4)加強各科教學軟件開發工作,做好系列軟件和臨時課件兩個系統的開發管理工作。

(5)初定於2001年2月進行各子課題中期評估。

第三階段(2001年8月-2002年3月)總結階段:

⑴各子課題組負責人收集整理有關數據資料,撰寫課題實驗報告論文

⑵組織有關評審人員,進行實驗成果鑑定。

⑶完善各類實驗成果,並進行各種形式的宣傳推介。

五、實驗成果的形式:

本項實驗研究的主要成果形式有:論文、課例、數據資料、自行開發的各科各類教學軟件等。

六、實驗的組織機構:

本項實驗研究校級總課題組成員:

組長:吳佩芳

副組長:劉智昂 徐銘侃 鄭亞文

組員:各學科組長、各科中心課題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