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關於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9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9篇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1

教學內容:

教科書P23-26的內容,P24做一做,完成練習四的第1、2題。

教學目標:

1、認識圓錐,圓錐的高和側面,掌握圓錐的特徵,會看圓錐的平面圖,會正確測量圓錐的高,能根據實驗材料正確製作圓錐。

2、過動手製作圓錐和測量圓錐的高,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

3、養學生的自主探索意識,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

教學重點:

掌握圓錐的特徵。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圓錐的組成。

教具準備:

每人一個圓錐,師準備一個大的圓錐模型。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是什麼?

2、圓柱的特徵是什麼?

二、新課

1、圓錐的認識 (直觀感受觀察討論彙報)

(1)讓學生拿着圓錐模型觀察和擺弄後,指定幾名學生說出自己觀察的結果,從而使學生認識到圓錐有一個曲面,一個頂點和一個面是圓的,等等。

(2)圓錐有一個頂點,它的底面是一個圓、(在圖上標出頂點,底面及其圓心O)

(3)圓錐有一個曲面,圓錐的這個曲面叫做側面。(在圖上標出側面)

(4)讓學生看着教具,指出: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叫做高。 (沿着曲面上的線都不是圓錐的高,由於圓錐只有一個頂點,所以圓錐只有一條高)

2、小結

圓錐的特徵(可以啓發學生總結),強調底面和高的特點,使學生弄清圓錐的特徵是:底面是圓,側面是一個曲面,有一個頂點和一條高.

3、測量圓錐的高(組織學生分組進行測量)

由於圓錐的高在它的內部,我們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長度,這就需要藉助一塊平板來測量。

(1)先把圓錐的底面放平;

(2)用一塊平板水平地放在圓錐的頂點上面;

(3)豎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間的距離。

4、教學圓錐側面的展開圖

(1)學生猜想圓錐的側面展開後會是什麼圖形呢?

(2)實驗來得出圓錐的側面展開後是一個扇形。

三、課堂練習

1、做第24頁做一做的題目。

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模型紙樣,先做成圓錐,然後讓學生試着獨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徑.教師行間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及時輔導。

2、練習四的第1題。

(1)讓學生自由地觀察,只要是接近於圓柱、圓錐的都可以指出。

(2)讓學生說說自己周圍還有哪些物體是由圓柱、圓錐組成的。

3.完成練習四的第2題。

補充習題

1出示一組圖形,辨認指出哪些是圓錐。

2出示一組圖形,指出哪個是圓錐的高。

3出示一組組合圖形,指出是由哪些圖形組成的。

四、總結

關於圓錐你知道了些什麼?你能向同學介紹你手中的圓錐嗎?

教學反思

觀察、感知中認識並掌握圓錐的特點,經歷探究測量圓錐高的方法的過程,加深了對圓錐高的認識。在旋轉,對比圓柱和圓錐的過程中,加深對圓錐特點的認識,發展學生的思維。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2

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六年級下冊第107~108頁例2及相關練習。

教學目標:

1.在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探索研究數與形之間的聯繫,尋找規律,發現規律,學會利用圖形來解決一些有關數的問題。

2.讓學生經歷猜想與驗證的過程,體會和掌握數形結合、歸納推理、極限等基本數學思想。

重點難點:

探索數與形之間的聯繫,尋找規律,並利用圖形來解決有關數的問題。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直接匯入,揭示課題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探究了圖形中隱藏的數的規律,今天我們繼續研究有關數與圖形之間的聯繫。(板書課題:數與形)

【設計意圖】直奔主題,簡潔明瞭,有利於學生清楚本節課學習的內容和方向。

二、探索發現,學習新知

(一)教師與學生比賽算題

1.教師:你知道等於多少嗎?(學生:)

教師:那等於多少呢?(學生計算需要時間)教師緊接着說:我已經算好了,是,不信你算算。

2.只要按照這個分子是1,分母依次擴大2倍的規律寫下去,不管有多少個分數相加,我都能立馬算出結果。有的同學不相信是嗎?咱們試試就知道。爲了方便,我請我們班計算最快的同學跟我一起算,看看結果是否相同。誰來出題?

在學生出題後,老師都能立刻算出結果,並且是正確的,學生感到很驚奇。

3.知道我爲什麼算得那麼快嗎?因爲我有一件神祕的法寶,你們也想知道嗎?

【設計意圖】一方面,教師透過與學生比賽計算速度,且每次老師勝利,使學生產生好奇心,再透過教師幽默的語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另一方面,爲接下來學習例題做好鋪墊。

(二)藉助正方形探究計算方法

1.這件法寶就是(師邊說邊課件出示一個正方形),讓我們來把它變一變,聰明的同學們一定能看明白是怎麼回事了。

2.進行演示講解。

(1)演示:用一個正方形表示1,先取它的一半就是正方形的(塗紅),再剩下部分的一半就是正方形的(塗黃)。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學生學習了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表面積後,在充分理解了圓柱的認識的基礎上開展的.教材中選用了許多來自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透過學生想象和動手操作,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圓柱的側面展開是一個長方形或一個正方形,底面是兩個圓的基礎上,掌握圓柱的表面積的求法,獲得求“圓柱體表面積”的算法。

學情分析

由於每個學生的學習水平有差異,在學習中可能會出現部分學生不知道圓柱側面轉化成學過的平面圖形;或是有的同學已經知道怎麼求圓柱的側面積,但不能結合操作清晰地表述圓柱側面積計算方法的推導過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上節課的基礎上學習本節課,讓學生透過動手操作,小組討論得出圓柱的表面積的求法,及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圓柱體表面積的含義及求法。 能力目標:透過小組合作、獨立操作推導並掌握求圓柱的表面積的方法,並能解決實際問題。

情感目標:體驗成功的收穫,體會小組合作探索成功過程的喜悅。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教師引導,動手操作得出求圓柱表面積的方法。

難點:計算方法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圓柱由幾個面組成?上下兩個面是什麼?側面展開是什麼圖形?

2、圓面積怎樣求?

3、長方形的面積呢?

二、創設情境,引起興趣:

出示一頂廚師帽,讓學生觀察,做着一定帽需要多少布料?用我們以前學的知識能解決嗎?教師藉機引出課題並板書課題《圓柱表面積的求法》

三、 自主探究,發現問題。

1、分組,討論:

(1)、動手將圓柱的側面沿着高剪開 。(你發現了什麼?)

圓柱的側面剪開發現側面是一個長方形(正方形),

側面積=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地面周長×高。

重點感受:圓柱體側面如果沿着高展開是一個長方形。(這裏要強調沿着高剪)這個長方形與圓柱體的哪個面有什麼關係?(長方形的長是圓柱體底面周長、長方形的寬是圓柱體的高)

(2)、複習引導:(用舊解新)

上下兩個圓的面積怎樣求?(如果已知底面半徑就能求出底面積)

(3)、小結:小組討論,將公式延伸。

圓柱表面積 = 圓柱的側面積+底面積×2

=Ch+2π r2

=πdh+2π r2

2、知識的運用:(回到情景創設)

(1)、出示例題:

例2:假如一頂廚師的帽子,高 28釐米,帽頂半徑10釐米,做一頂帽子至少需要多少面料?( 用進一法結果保留正是整十平方釐米)

(2)、獨立試做:

(3)、集體講評。

(4)、講解進一法。

3.鞏固練習:

四、課堂總結:

這一節課重點學習了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及運用。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圓柱體積公式,會用公式計算圓柱體積,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討論等數學活動過程,理解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引導學生探討問題,體驗轉化和極限的思想。

3、在圖形的變換中,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並進一步發展其空間觀念,領悟學習數學的方法,激發學生興趣,滲透事物是普遍聯繫的唯物辨證思想。

教學重點、難點

1、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並能正確應用。

2、藉助教具演示,弄清圓柱與長方體的關係。

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長方體、圓柱形容器若干個;學生準備推導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用學具。

教學設想

《 圓柱的體積 》是學生在有了圓柱、圓和長方體的相關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知識與技能上,透過對圓柱的具體研究,理解圓柱的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會計算圓柱的體積,在方法的選擇上,抓住新舊知識的聯繫,透過想象、課件演示、實踐操作,從經歷和體驗中思考,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創設情境,解決問題,體現數學知識“從生活中來到生活去”的理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知識的求知慾,使學生樂於探索,善於探索。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疑引入

“水是生命之源!”節約用水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前兩天,老師家的水龍頭出了問題,擰上閥門之後,還是不停的滴水,你們看,一刻鐘就滴了這麼多的水。

1、出示裝了水的圓柱容器。

(1)啓發思考:容器裏面的水形成了什麼形狀?(圓柱)你能知道這些水的體積?

(2)討論後彙報:

生1:用量筒或量杯直接量出它的體積;

生2:用秤稱出水的重量,然後進一步知道體積;

生3:把它倒入長方體容器中,從裏面量出長、寬和水面的高後再計算。

師:現在老師只有這些工具(圓柱形容器,長方形容器,半圓形容器和其他不規則容器),你怎麼辦?

生1:把水到入長方體容器中……

生2:我們學過了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只要量出長、寬、高就行

[設計意圖:透過本環節,給學生創設一個生活中的情境,提出問題,學習身邊的數學,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需要滲透圓柱體(新問題)和長方體(已知)的知識聯繫爲所學內容作了鋪墊的準備]

2、創設問題情境。

師:(課件顯示)如果要求某些建築中圓柱形柱子的體積,或是求壓路機圓柱形大前輪的體積,能用同學們想出來的辦法嗎?

[設計意圖:進一步從實際需要提出問題,激發學生從問題中思考尋求一種更廣泛的方法來解決圓柱體積的問題的慾望]

師:今天,就讓我們來研究解決任意圓柱體積的方法。(板書課題:圓柱的體積)

二、經歷體驗,探究新知

1、回顧舊知,幫助遷移

(1)教師首先提出具體問題:圓柱體和我們以前學過的哪些幾何圖形有聯繫?

生1:圓柱的上下兩個底面是圓形

生2:側面展開是長方形……

生3:說明圓柱和我們學過的圓和長方形有聯繫

師:請同學們想想圓柱的體積與什麼有關?

生1:可能與它的大小有關

生2:不是吧,應該與它的高有關

[設計意圖:溫故而知新,既複習了舊知識又引出了新知識,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學到了新知。]

(2)請大家回憶一下:在學習圓的面積時,我們是怎樣將圓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來推匯出圓面積公式的。

配合學生回答演示課件。

[設計意圖:透過想象,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由“形”到“體”;同時使學生感悟圓柱的體積與它的底面積和高的聯繫,透過圓面積推導過程的再現,爲實現經驗和方法的遷移作鋪墊]

2、小組合作,探究新知

(1)啓發猜想:我們要解決圓柱的體積的問題,可以怎麼辦?(引導學生說出圓柱可能轉化成我們學過的長方體。並透過討論得出:反圓柱的底面積分成許多相等的扇形,然後反圓柱切開,再拼起來,就轉化近似的長方體了。)

(2)學生以小組爲單位操作體驗。

把圓柱的底面積分成許多相等的扇形,然後把圓柱切開,再把它拼起來,就轉化成近似的長方體了。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分的份數越多,形體中的 越接近 ,也就越接近長方體。同時演示一組動畫(將圓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等份、128等份……)

[設計意圖: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帶着問題大膽猜測、動手體驗。這樣學生在自主探索、體驗、領悟的過程中成爲了發現者和創造者。]

(3)學生小組彙報交流:

近似的長方體的體積等於圓柱的體積, 近似的長方體的底面積等於圓柱的底面積,近似的長方體的高就是圓柱的高。根據長方體的體積等於底面積乘高,得出圓柱的體積也等於底面積乘高。

教師根據學生彙報報,用教具進行演示。

(4)概括板書:根據圓柱與近似長方體的關係,推導公式:

長方體的體積 = 底面積 × 高

↓ ↓ ↓

圓柱的體積 = 底面積 × 高

用字母表示計算公式V= sh

設計意圖:首先透過學生的聯想建立圓柱體和長方體的聯繫,初步建立轉化的雛形,然後再透過實踐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5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提問匯入

1.提問激趣。

根據“甲是乙的”,你能想到什麼?

預設

生1:乙是甲的。

生2:甲比乙少,乙比甲多。

生3:甲是甲、乙之差的5倍。

生4:甲是甲、乙之和的。

生5:乙比甲多20%。

……

2.匯入新課。

這節課我們複習用分數和百分數的知識解決問題。[板書課題:解決問題(二)]

⊙回顧與整理

1.分數(百分數)的一般應用題。

(1)分數(百分數)乘法應用題的特徵及解題關鍵各是什麼?

①特徵:已知單位“1”的量和分率,求與分率所對應的實際數量。

②解題關鍵:準確判斷單位“1”的量。找準所求問題對應的分率,然後根據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正確列式。

(2)分數(百分數)除法應用題的特徵及解題關鍵各是什麼?

①特徵:已知一個數和另一個數,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或百分之幾。“一個數”是比較量,“另一個數”是標準量。求分率或百分率,就是求它們的倍數關係。

②解題關鍵:從問題入手,理清把誰看作標準量,也就是把誰看作單位“1”,誰和單位“1”的量作比較,誰就是被除數。

(3)分數(百分數)應用題的常見題型有哪些?如何解答?

①求甲是乙的幾分之幾(百分之幾):甲÷乙。

②求甲比乙多(少)幾分之幾:(甲-乙)÷乙或(乙-甲)÷乙。

③已知甲比乙多(少)幾分之幾,求甲:乙×。

④已知甲比乙多(少)幾分之幾,求乙:甲÷。

⑤求百分率。

發芽率=×100%

小麥的出粉率=×100%

產品的合格率=×100%

出勤率=×100%

⑥求利息:利息=本金×利率×時間

2.分數應用題的特例——工程問題。

(1)什麼是工程問題?

明確:工程問題是探討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時間三個數量之間相互關係的一種應用題。

(2)解決工程問題的關鍵是什麼?

明確:把工作總量看作單位“1”,工作效率就是工作時間的倒數,然後根據題目的具體情況靈活運用公式解題。

(3)工程問題的數量關係式有哪些?

預設

生1: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

生2:工作效率=工作總量÷工作時間

生3:工作時間=工作總量÷工作效率

生4:合作時間=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和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6

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六年級下冊第96~97頁例1及相關練習。

教學目標:

1.透過學習,使學生初步認識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知道扇形統計圖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數量和總量之間的關係。

2.能看懂扇形統計圖,並能從圖中獲取所需要的資訊,進行簡單的分析,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統計意識,感受統計的價值。

教學重點:

看懂扇形統計圖,知道扇形統計圖的特徵,並能從統計圖中讀出必要的資訊。

教學難點:

根據統計圖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

教學準備:

課前統計本班學生喜歡的體育項目,課前統計學生自己一天的作息時間安排,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談話激趣

1.出示教材第96頁情境圖,說說同學們正在幹什麼?

2.在這些體育項目中,你喜歡什麼活動?出示統計表,進行統計。(可在課前進行調查統計,利用Excel自動生成扇形統計圖)

喜歡的項目

乒乓球

足球

跳繩

踢毽

其他

人數

【設計意圖】聯繫學生生活實際,統計自己喜歡的體育項目,爲引出有關統計數據提供了現實背景。同時,採用真實的數據進行教學,可以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可以讓他們經歷數據收集、整理的全過程,進一步體會到統計的意義和價值。

二、整理數據,引入新課

1.透過這張統計表,我們可以得到什麼資訊?

預設:數量的多少對比:如喜歡乒乓球人數最多,喜歡足球的比喜歡踢毽的多2人等;數量求和:如喜歡乒乓球的和喜歡足球的一共有20人等。

2.如果要比較喜歡每種運動的人數佔全班人數的多少,可以怎樣比較?

3.如何計算喜歡各種運動項目的人數佔全班人數的百分之多少呢?

4.學生進行口算或筆算,完成統計表,並進行校對。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7

【教學內容】《義教課標實驗教科書 數學》(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56-58頁例4及做一做。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理解圖形按一定的比進行放大或縮小的原理。

2、能按一定的比,將一些簡單圖形進行放大或縮小。

【教學重點】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教學難點】按一定的比把圖形放大或縮小。

【教學準備】多媒體

【自學內容】見預習作業

【教學預設】

一、自學反饋

1、什麼叫做比例尺?

一幅圖的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叫做這幅圖的比例尺。

2、怎樣求比例尺?

求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最簡整數比。

3、一棟樓房東西方向長40,在圖紙上的長度是50c。這幅圖紙的比例尺是多少?

(1)學生嘗試獨立求比例尺。

(2)彙報交流

50c:40=50c:4000c=1:80

(3)你是怎麼想的?

二、關鍵點撥

1、求比例尺。

(1)怎樣求一幅圖的比例尺?

先寫出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再化成最簡整數比。

(2)比例尺有什麼特點?

比例尺是前項或後項爲1的比。

(3)比例尺可以怎樣表示?

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1:500000)或(線段比例尺)

2、求實際距離。

(1)在一副比例尺是1:500000的地圖上,量得兩地間的距離大約是10c,這兩地之間的實際距離大約是多少?

(2)學生嘗試獨立列比例解答。

(3)彙報交流

解:設這兩地之間的實際距離大約是x釐米。

=5000000

5000000c=50

(4)你覺得在求實際距離時要注意什麼問題?

實際距離一般用千米做單位。

3、求圖上距離

(1)學校要建一個長80米,寬60米的長方形操場,你會畫操場的平面圖嗎?

(2)學生嘗試畫操場的平面圖。

(3)彙報交流

你是怎麼畫的?【根據圖紙大小確定比例尺,可以是數值比例尺也可以是線段比例尺,根據所確定的比例尺求出圖上距離,再畫圖,畫圖後還要標上比例尺。】

三、鞏固練習

1、課本第53頁練習八第1題求比例尺。

2、課本第52頁做一做第1題。

3、課本第52頁做一做第2題。

四、分享收穫 暢談感想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聽課隨想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8

(1)兩個質數的和是39,這兩個質數的積是( )。

分析 本題考查的是質數的意義及數的奇偶性等知識。

兩個數的和是39,說明這兩個數一個數是奇數,一個數是偶數,因爲它們都是質數,所以其中的偶數只能是2,則奇數是39-2=37,37×2=74。

解答 74

(2)120的因數有( )個。

分析 求一個較小數的因數的個數一般用列舉法,但求較大數的因數的個數時,一般用分解質因數法,即先把120分解質因數:120=2×2×2×3×5,然後藉助每個因數的個數來計算。因數2的個數是3個,因數3的個數是1個,因數5的個數也是1個,120的因數的個數爲(3+1)×(1+1)×(1+1)=16(個)。

解答 16

⊙探究活動

1.課件出示題目。

(1)一個長方體木塊,長2.7 m,寬1.8 m,高1.5 m。要把它切成大小相等的正方體木塊,不許有剩餘,正方體的棱長最大是多少分米?

(2)學校六年級有若干名同學排隊做操,3人一行餘2人,7人一行餘2人,11人一行也餘2人。六年級最少有多少人?

2.明確探究要求。(小組合作、思考、交流)

(1)這兩道題分別考查什麼知識?

(2)怎樣解決這兩個問題?

(3)具體的解答過程是怎樣的?

3.彙報。

(1)先彙報前兩個問題。

預設

生1:第(1)題考查的是應用因數的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生2:第(2)題考查的是應用倍數的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生3:根據題意,正方體的最大棱長應該是長方體長、寬、高的最大公因數,所以先把相關長度轉換單位,用整數表示,然後求長、寬、高的最大公因數。

生4:根據題意,六年級人數比3、7、11的最小公倍數多2,所以先求出3、7、11的最小公倍數,再加2就可以了。

(2)嘗試解答。(關注學生求三個數的最大公因數或最小公倍數的情況,發現問題並及時點撥)

(3)彙報解答過程。(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預設

生1:2.7 m=27 dm,1.8 m=18 dm,1.5 m=15 dm。因爲27、18、15的最大公因數是3,所以正方體的棱長最大是3 dm。

生2:因爲3、7、11的最小公倍數是3×7×11=231,231+2=233(人),所以六年級最少有233人。

4.小結。

解答此類問題,關鍵要弄清考查的是因數的知識還是倍數的知識,同時要會求兩個或三個數的最大公因數及最小公倍數。

⊙課堂總結

透過本節課的學習,掌握了因數與倍數的相關知識,我們學會應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學以致用。

⊙佈置作業

教材75頁5、9題。

板書設計

因數、倍數、質數、合數

因數和倍數質數——質因數合數——分解質因數1公因數互質數最大公因數倍數——公倍數——最小公倍數能被2、5、3整除的數的特徵。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9

教學內容:

例5體現了找規律對解決問題的重要性。這裏的規律的一般化表述是:以平面上幾個點爲端點,可以連多少條線段。這種以幾何形態顯現的問題,便於學生動手操作,透過畫圖,由簡到繁,發現規律。解決這類問題的常用策略是,由最簡單的情況入手,找出規律,以簡馭繁。這也是數學問題解決比較常用的策略之一。

例6以選送節目爲題材,討論怎樣分兩步找出組合數,再求選送方案的總數。這裏滲透了作爲排列組合基礎之一的乘法原理。

例7是一個比較複雜的邏輯推理問題,藉助列表,則比較容易逐步縮小範圍,找到答案。這裏滲透了邏輯推理的常用方法排除法。

教學目標:

1.透過學生觀察、探索,使學生掌握數線段的方法。

2.滲透化難爲易的數學思想方法,能運用一定規律解決較複雜的數學問題。

3.培養學生歸納推理探索規律的能力。

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髮現規律,找到數線段的方法

教具學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指導:

1.出示例5前,可以先讓學生說說幾年來每一學期的數學廣角學了些什麼。 探索例5時,應當先讓學生理解問題。可以透過讀題、說題意,使學生明白每兩點之間都能連一條線段。然後讓學生自己動手在紙上畫畫、試試,再來討論有沒有什麼好方法

2.探究例6時,可以直接給出題目,由學生自己嘗試,也可以將例題分解,讓學生先回答

3.探究例7時,必須先讓學生仔細讀題,理解題意。

教學過程:

一、複習回顧,遊戲設疑,激趣匯入。

1.師:同學們,課前我們來做一個遊戲吧,請你們拿出紙和筆在紙上任意點上8個點,並將它們每兩點連成一條線,再數一數,看看連成了多少條線段。(課件出現下圖,之後學生操作)

2.師:同學們,有結果了嗎?(學生表示:太亂了,都數昏了)大家彆着急,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用數學的思考方法去研究這個問題。(板書課題)

新知學習

二、逐層探究,發現規律。

1.從簡到繁,動態演示,經歷連線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