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蒹葭》教案 (人教版九年級下冊)

 教材分析:《<詩經>兩首》(《關雎》《蒹葭》)是人教版義務教育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22課。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詩經》,學生對其特點一知半解。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充分利用這一看似“不利”因素,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還給學生自由呼吸的課堂。

《蒹葭》教案 (人教版九年級下冊)

一、 課前預習任務(教師要明確具體任務,切忌太過概括。)

1、 查閱資料,瞭解《詩經》這部詩歌總集的形成過程、內容、以及與以前學過的詩歌相比的不同的特點(包括詩歌內容、詩歌風格、寫作手法)。

2、 藉助註釋、工具書解決疑難字詞的讀音和意義,整體感知詩歌。

二、 教學目標

1、 瞭解《詩經》相關知識(如形成原因,詩歌內容,詩歌特點,寫作手法等。)

2、 掌握重點文言字詞和特殊句式。

3、 理解詩經的寫作手法--賦、比、興及重章復唱,雙聲疊韻,並體會其作用(手法太多可分散在兩首詩中來講。)

4、 體味詩歌中美好感情及優美意境。

三、 教學重難點

1、 掌握重點文言字詞和特殊句式。 (教學重點1)

2、 體味詩歌中美好感情及優美意境。(教學重點1)

3、 理解詩經的寫作手法--賦、比、興及重章復唱,雙聲疊韻,並體會其作用。(教學難點)

四、 課時安排:1課時(45分鐘)

五、 教學過程

(一)匯入(3分鐘)

1)老師提問:蒹葭是什麼?有誰見過蒹葭?給我們講講吧!

請同學講講。

老師播放蒹葭圖片,師生交流蒹葭留給我們的感覺。

我們瞭解到的蒹葭隨風飄蕩,柔美可愛給人寧靜的感覺。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一首古詩就以蒹葭命名,它會寫些什麼?會不會如蒹葭一樣美呢?一起來看看吧!

2)學生交流自己預習所查的關於《詩經》的資訊。

(二)《蒹葭》教學過程

1、讀:整體感知 (約7分鐘)

(1)齊聲朗讀:教師點評並給與朗讀指導     (約2分鐘)

(2)教師配樂範讀或名家範讀,學生聽讀     (約2分鐘)

(3)學生賽讀:透過賽讀讀準節奏字音        (約3分鐘)

  

2、練:落實重點字詞 (約5分鐘)

A.找出意義相同或相近的幾組詞

明確:第一組:蒼蒼,萋萋,采采        (茂盛、衆多的樣子)

第二組:(道阻且)長,躋,右   (道路漫長,險阻,彎曲形容難以到達)

第三組:(在水之) 湄,涘       (水邊,水與草相接的地方)

第四組:(宛在水中)中央,中坻,中沚  (水中的高地或陸地)

此處有小小的區別要明確

            第五組:( 白露未)晞,已         (幹,完溯)

B.找出方向相反的一組詞:  洄,溯游

3、 品:品味詩歌內容及情感( 約20分鐘)

第一組:

蒹葭蒼蒼,白露爲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問:這是一個怎樣的時間怎樣的情景?(引導學生想象聯想,體會詩歌意境)

明確:A. 深秋的.早晨,晨霧氤氳,雪白的霜結在在蒹葭葉片上,慢慢地融化爲晶瑩的露珠。蒹葭隨晨風中輕輕地搖擺,露珠輕輕地滑落,摔碎在叢草間,濺落一地的清脆。

      B. 霜 -- 晞-- 已:從秋霜到露水變化看出時間的變化。

第二組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1)問:展開想象“伊人”是誰?她是個怎樣的那還?

明確:“伊人”是男主人公心儀的女孩子,美麗善良,委婉害羞,但是她十分朦朧,看不真切。

(2)問:(在水)一方--湄--涘:“伊人”的位置變化說明了什麼?

明確:朦朧,漂浮不定,難以追尋。

第三組: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1)問:此組詩歌講述了什麼故事

明確:男子逆流而上,順流而下尋找“伊人”。道路漫長而崎嶇,可見追尋“伊人”的路途十分艱難。(可引導學生想象男子怎樣跋涉,怎樣達到穿過艱難險阻,用了些什麼方法到達上游)

(2)問:男子找到心中的她了嗎?

明確:沒有找到,從三個“宛在”可知女子仍然和他有着一河之隔。若隱若現,如夢似幻。

4、議:詩歌的結構特點及寫作特色(15分鐘)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說說詩歌結構有什麼特點,寫作有何特色?

明確:賦、比、興及重章復唱手法的講解(興的手法在此詩中沒有使用所以只提一下)

(2)詩中表現了男主人公什麼樣的品格?

(3)詩中“伊人”確實存在還是男子想象的?

(4)展開想象和聯想“伊人”除了可以指男子愛慕的女孩還可以指喻什麼?

5、練:(5分鐘也可課後作業)

把詩歌改編成一個小故事,合理想象給這個故事續上一個結尾。

要求:感情基調,文字風格要與詩歌一致。

 

肖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