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頂紙板說課稿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頂紙板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頂紙板說課稿

活動產生:

大班孩子對平衡現象和平衡體驗並不陌生,在騎童車、打雨傘、踩高蹺、過平衡木、頂沙包等日常的生活、學習過程中,他們的肢體平衡能力逐步發展,也時時體驗着平衡帶來的樂趣。本活動立足於孩子的興趣與需要,密切聯繫孩子的實際生活,充分利用孩子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作爲科學探索的對象,促使孩子在回顧和利用以往經驗的基礎上,運用觀察、推理、比較、預測、溝通、實驗等科探方法,形成符合教育目標的新經驗。

說活動目標:

本活動制定以下教育目標:

1.感知每塊紙板都有一個能頂起來的點,學會尋找紙板的重心位置,積累使物體保持平衡的有益經驗。

2.培養手眼協調能力、初步的探索、比較和推理能力及與同伴的合作能力。

3.體驗遊戲與合作的樂趣。

本活動的教育目標比較完整,分別指向認知、情感、社會三方面。同時,目標具體化,能體現幼兒活動後達到的效果,並能透過幼兒的外在行爲對目標的達成度加以測評。目標也能根據教育內容的特點有所側重,其中目標一的實現是活動的重點和難點部分。

說活動準備:

本活動的經驗準備均來源於孩子的日常生活積累。

物質材料準備有:幼兒人手一份操作材料(包括:帶點的規則圖形的紙板、無規則圖形的紙板、鐵罐、膠棒、標籤、記錄筆、紙杯等。)及場地佈置。

其中,紙板、鐵罐爲廢舊材料,紙杯和膠棒均可再利用。物質準備體現就地取材的原則。

說活動流程:

本活動按以下步驟展開:

1.用肢體頂紙板,積累平衡體驗;

2.用膠棒頂紙板,尋找重心位置;

3.感知、比較不同物品頂紙板的穩定性;

4.在比賽中提升使物體保持平衡的經驗。

環節一、用肢體頂紙板,積累平衡體驗。

“雜技演員能頂缸、頂碗、頂酒杯、頂椅子。我們也是小小雜技師,一起表演頂紙板。”

(教師啓發孩子用頭、膝蓋、肩膀、腳尖、手背、臀部等肢體部位頂起紙板,同時關注孩子的互助行爲。)

“你用什麼部位來頂紙板?”

“你覺得用哪兒頂紙板最容易?用哪兒頂紙板很困難?”

(作爲活動的匯入部分,教師爲每個孩子提供了探索、表現與合作的機會。孩子們會根據自己的操作經歷,體驗到:雖然肢體的很多部位都能頂住紙板,但難易程度是不一樣的。頭部、肩膀、膝蓋、手背這些面積較大的部位能穩穩地頂住紙板,反之,手指、腳尖等部位易使紙板滑落。此環節爲活動的深入提供了經驗基礎。)

環節二、用膠棒頂紙板,尋找重心位置。

“我們把膠棒分別頂在紙板的每個點上,在能讓膠棒穩穩地頂住紙板的那個點上貼上紅標記。”

分別展示正方形、正三角形、等腰梯形的紙板,師幼交流總結:

“我們都找到了能讓膠棒頂住紙板的很重要的一個點。如果離開了紅點的位置來頂紙板,紙板能不能頂住呢?這個紅點就表示紙板的重心位置。正方形紙板的'重心在它的什麼位置呢?”

以同樣的方法引導幼兒發現:以上三種紙板都是規則圖形的紙板,這些紙板的重心位置都在它的最中間,即正中位置。

出示圓形紙板,請幼兒預測、驗證它的重心位置。

繼續出示剪成蘑菇、草、梨、雲、魚、樹等形象的紙板,“它們的重心位置在哪兒呢?用咱們學會的好辦法去試一試,同樣用紅標記表示出來。”

師幼交流分享:“我們不能很快看出這些紙板的重心位置,因爲它們被剪成了不規則的形狀。但多試幾次,我們一樣能找到它們的重心在哪兒。”

(作爲活動的重點部分,教師分兩個環節組織幼兒探索與發現:分別尋找規則形狀和不規則形狀紙板的重心。同時,在第一個環節,即幼兒形成規則形狀紙板的重心處於紙板的正中位置這一經驗後,教師採用預測與驗證的方法引導幼兒找出圓形紙板的重心;並在不規則形狀的紙板上不做任何提示,鼓勵幼兒運用獲得的新經驗解決當前問題。活動組織遵循循序漸進、層層深入的教育原則,並充分考慮到大班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引導幼兒帶着問題操作、合理地進行預測、運用新經驗解決新問題。)

環節三、感知、比較不同物品頂紙板的穩定性。

組織幼兒自選膠棒或鐵罐進行頂紙板比賽,能穩穩地頂住紙板最先到達終點者爲勝。

“你爲什麼首選鐵罐來頂紙板?”

交換物品頂紙板,“哪個物品更能穩穩地頂住紙板呢?”

“爲什麼鐵罐更容易頂住紙板?”

引導幼兒比較膠棒和鐵罐的粗細,師幼交流分享:“鐵罐粗粗的,它的臉很大,所以能穩穩地頂住紙板;膠棒細細的,它的臉很小,所以很難頂住紙板。”

(此環節充分體現了孩子在活動中的主體性價值,教師也充分考慮到孩子的學習特點和個體差異。讓孩子自選物品頂紙板時,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是部分孩子會根據先前經驗選擇用鐵罐頂紙板;部分孩子則選擇膠棒頂紙板;二是所有的孩子都會選擇鐵罐來頂紙板。出現情況一時,教師會引導部分孩子在實驗中積累、總結經驗,出現情況二時,教師應注重引導孩子提升與表達經驗認識。)

環節四、在“堆紙杯”比賽中進一步獲得使物體保持平衡的有益經驗。

比賽要求:幼兒兩人一組,在用鐵罐頂起的紙板上杯口對杯口、杯底對杯底進行壘高比賽,紙杯數量多且不倒者爲勝。

這對幼兒經驗的遷移和合作能力提出挑戰。在紙板重心位置將紙杯壘高成一條直線是大部分孩子的操作方法,此外,孩子會有智慧的火光閃現嗎?在確保紙板穩定的前提下,如何在相同的時間內增加紙杯的數量呢?在紙板重心位置的兩側同時堆放紙杯是個好辦法,但這需要兩個孩子協調一致的操作才能實現。及時引導孩子發現與借鑑同伴的好方法,並在試誤過程中逐步積累使物體保持平衡的有益經驗,從而改善操作行爲是這一環節的指導重點。

“大家堆起的紙杯數量都差不多,有沒有更好的辦法讓我們堆起更多的紙杯呢?”

每組一位幼兒負責統計、記錄紙杯數,另一位幼兒欣賞、學習別組的堆杯方法。

幼兒的有效合作是確保比賽順利進行的前提,如果所有的孩子在這一時段沒有想出好辦法或是想法未能付諸行動,教師應滿足其繼續探索的要求,鼓勵孩子在區域活動中繼續嘗試。

結語:

一切教學都是預設與生成的統一體。沒有高質量的預設,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預設是教學的起點,它應“着眼於整體,立足於個體,致力於主體”。但缺乏生成或是非預設生成的教學活動是會喪失課堂活力的。精心的預設和精彩的生成能實現教學相長。讓教學在“預設”中體現教師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現師幼的智慧,這是我們共同的目標。

(道具:帶點的紙板、蘑菇狀紙板、膠棒、鐵罐、紙杯。)

標籤:紙板 說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