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資料

《岳陽樓記 》複習要點 備課資料(人教版八年級下冊)

一、文章知識:

《岳陽樓記 》複習要點 備課資料(人教版八年級下冊)

1、本文出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北宋文學家、政治家范仲淹。

2、歸納段意 第一段:寫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和作記的緣由。(記敘)

第二段:(寫景)描寫岳陽樓周圍雄偉景色,引出遷客騷人各不相同的“覽物之情”。引出下文。

第三段:(寫景、抒情)寫“遷客騷人”“以己悲”的心情”。

第四段:寫“遷客騷人”“以物喜”的心情。

第五段(抒情、議論)抒發作者闊大胸懷和政治抱負。揭示全文中心。

3、首段交待了什麼內容?在文中有什麼作用?答:寫滕子京在逆境中的成績,交待作記緣由,爲後文的闊達胸襟做鋪墊。

4、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卻仍然“重修岳陽樓”這說明了什麼?答:說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奮發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曠達胸襟。

5、第二段中,“覽物之情,得無異乎?”這句在全文結構上起什麼作用?答:承上啓下(引出下文的抒情)

二、理解背誦

(1)寫遷客騷人“悲”、“喜”的句子分別是什麼?答:悲“去國懷鄉,憂讒畏譏;”喜“心曠神怡,寵辱偕忘。”

(2)描寫微波時水面月光的句子是什麼? 答:浮光躍金。

(3)描寫無風時水中月影的句子是什麼? 答:靜影沉璧。

(4)表現作者關心國家大事的句子是什麼?(表現進亦憂,退亦憂的句子 是什麼?)答: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5)“進”“退”分別照應什麼? 答:居廟堂之高;處江湖之遠。

(6)突出表達作者曠達胸襟的句子 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7)突出表達作者偉大的政治抱負的句子 (與現在“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的精神相似的句子。)答: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8)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麼? 答:屬予作文以記之。

(9)請從文中找出總寫岳陽樓“大觀”的語句。其中最有氣勢的兩個詞是什麼?答: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銜、吞)

(10)讚美滕子京政績的句子是什麼? 答: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11)第二段中說“前人之述備矣”,照應上文哪句話?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一詩中是怎樣“述”的? 答: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

(12)從空間角度描寫岳陽樓雄偉景象的句子是: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13) 從時間角度描寫岳陽樓景象的句子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14)由"四面湖光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這副對聯,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兩句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面對人生中成功的歡樂和失敗的痛苦,我們應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態。(用《岳陽樓記》中原句答)

⒂、句子“微斯人,吾誰與歸”中“斯人”是指:古仁人。

⒃、“遷客騷人”抒發“覽物之情”的句子有:一、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二、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

三、思考:

(1)第三四段作者用虛筆設想了一明一暗兩個場景,爲什麼會產生一悲一喜的結果?

答:自然的景象包括天氣的陰晦晴朗會影響人的情緒,天氣惡劣纔會“感極而悲”,天氣美好纔會“心曠神怡”。

(2)第三、四段與文章主旨有什麼關係?(寫這兩段的目的是什麼?)

答:推匯出“古仁人之心”與“二者之異”,表現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

(3)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是什麼? 答:以物喜,以已悲。

(4)第五段中“或異二者之爲”中“二者”指的是什麼?這句話在文中有什麼作用?作者對“二者之爲”持什麼態度?

答:遷客騷人的兩種覽物之情。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內涵。 否定。

(5)作者讚美古仁人的實際目的是什麼? 答:否定遷客騷人的悲喜觀,勉勵友人。

(6)“遷客騷人”“古仁人”的區別在哪裏?

答:悲喜觀不同;遷客騷人“以物喜, 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2003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題)

(7)第五段的議論作用是什麼?

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內涵;抒發了作者的政治抱負;勉勵友人。點明中心。

(8)、詞語欣賞。陰風怒號,濁浪排空。 答:“怒”以擬人的手法寫出了風勢之大,聲音之響。四、問題思考:

1、爲什麼要從滕子京寫起?

 因爲是應滕子京之請而作記,所以有必要先敘滕子京重修岳陽樓的事,也是對滕子京的讚頌,也含蓄地表明瞭作者對友人被貶的同情和當政者的不滿。

2、第2段如何寫景? "銜"、"吞"二字的作用是什麼?

 作者抓住特點概括地描述了岳陽樓的景象。首先指出岳陽樓的勝景集中在洞庭湖,接着從空間寫了浩瀚的湖面,又從時間寫湖上變化萬千的壯麗景象。六個短句,既精煉,又有氣勢。"銜"、"吞"二字形象地寫出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壯闊氣象,把靜止的景物寫活了,人格化了。作者在這裏並沒有對岳陽樓詳加描繪,原因有二:第一,作者明言"前人之述備矣",因此不必再去重複;第二,從全文看,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於介紹岳陽樓的建造經過和它的構造及景物,而在於借景抒情。

3、第3、4段寫了什麼內容?

 這一段描寫了洞庭湖景色陰晴的變化以及遷客騷人登樓時不同的心清。這段內容緊扣上段概述洞庭湖"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和"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意思分段來寫。

4、 作者認爲古仁人之心和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裏?

 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個人遭遇或外物的觸化而發生變化;古仁人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本節中有些句子有前後照應的關係,有些句子有承上啓下的作用,把它們找出來說明它們的關係或作用。

 "朝暉夕陰,氣象萬千",爲下兩段分別寫洞庭湖上"霆雨罪罪"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筆。

"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既承接上文寫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兩段文字,其中"情""異",是關鍵詞,是全篇抒情、議論的基礎。

6、作者發了什麼議論?爲什麼在文章末段發這樣的議論?

 作者借虛擬的"古仁人",即自己心目中具有高尚品德的人與上文的遷客騷人對照,表明了對兩種悲喜觀的不同態度。作者肯定了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實際上是否定、批評了遷客騷人的悲喜觀。作者對遷客騷人的批評,也是對好友滕子京的善意而含蓄的規勸。作者又以古仁人的名義從正面引出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見解,表明自己不爲個人得失而悲喜,以天下爲己任的高尚懷抱。作者在文章末尾用這樣的精神自勉,其中當然包含對好友的期望。

7、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沒有關係,跟個人遭遇也沒有關係。那麼跟什麼有關係呢?

 他們"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不是憂"民",便是憂"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來;他們"進亦憂,退亦憂",可見他們的"憂"跟個人的進退、榮辱都沒有關係。他們是爲民生疾苦而憂心忡忡。

8、說說“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和“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爲”兩句中的“異”字,分別指什麼內容。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異”,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出的“遷客騷人”不同的感觸,即“悲”與“喜”兩種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爲”的“異”,是指古代仁人不同於上述“遷客騷人”,能不受自然景物好壞的影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9、寫文章,往往以一兩個警句振起全篇,回答下列問題,體會“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個警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而“重修岳陽樓”,這說明了什麼?

 說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不以己悲”,仍然奮發有爲的治理政事,由此也可看出他的闊大胸襟,跟一般的“遷客”不同。

②作者用哪些話概括說明了“遷客騷人”的“悲”和“喜”?這樣寫的目是什麼?

 “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概括說明了“遷客騷人”的“悲”;“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概括說明了“遷客騷人”的“喜”。這樣寫是爲了將這類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引出下文,由寫情自然轉入議論,突出全文主旨。

③在最後一段中,作者是怎樣把上述警句放在顯著的位置上?

 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設問方式逐層推進,最後才點出警句。先用比較方式設問,以“不以物喜……則憂其君”闡明“古仁人之心”的內涵,顯示了“古仁人”的闊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進亦憂,退亦憂”的論斷,突出一個“憂”字,自然引出第二個設問“何時而樂”,使文章又推進一層。問後而警句出現,給人印象極深。

10、怎樣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作者在列舉了悲喜兩種情況後,筆調突然激揚,道出了超乎這兩者之上的一種更高尚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動,因物悲喜雖然是人之常情,但並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堅定的意志,不爲外界條件的變化動搖。無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憂國憂民之心不改,“進亦憂,退亦憂”。這似乎有悖於常理,有些不可思議。作者也就此擬出一問一答,假託古聖立言,發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誓言,曲終奏雅,點明瞭全篇的主旨。

《醉翁亭記》

文章知識: 

(1)歸納段意 第一段:寫醉翁亭自然環境和命名緣由。 第二段:寫山間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三段:滁人、賓客、太守遊琅山的情形。 第四段:寫日暮醉歸,點明全篇主旨。

(2)本文第一段寫景的順序是什麼? 答:由遠到近。

(3)“太守自謂也”在文中作用是什麼? 答:製造懸念,引出下文。

(4)請寫出貫穿全文主線的句子。 答: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繪了幾幅圖畫?分別是什麼?核心又是什麼?

     答:四幅。滁人遊、太守宴、衆賓歡、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6、理解背誦。

(1)“醉翁”的由來是什麼?請用文中原話回答。

     答: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

(2)本文以色彩鮮明的語言,描繪了四時景物的特徵。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什麼?

      答: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

(3)第二段中哪個句子把山水之樂具體化了?

      答: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4)請寫出夕照全景的句子。

      答: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

(5)請寫出歸後情景的句子。 答:樹林陰翳,鳴聲上下。

(6)概括本文的主旨。 與民同樂(文中原句“醉能同其樂”)(醉樂統一的句子)

(7)領起全文的句子是:環滁皆山也。

(8)文章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9)體現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寫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10)爲後人傳誦最多的一句話(七個字的成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11) 文中作者描繪琅琊山山間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12)表達作者複雜感情的句子是: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13) 文中貫穿全文主線的句子是: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4)文中與"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相照應的文字是: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7、請舉出本課的兩個成語,並說說現在人們常用它表達什麼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現在通常用來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別的方面

“水落石出”現在通常用來表示:事情真相大白

8、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

三、文章內容理解:

《醉翁亭記》描寫了醉翁亭的秀麗環境和變化多姿的自然風光,並勾勒出一幅與民同樂的圖畫。前人說本文“句句是記山水,卻句句是記亭,句句是記太守”。

全文的主旨是:與民同樂。“樂”字貫穿全文。

文章的名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①、醉翁亭命名的緣由是: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         ②、解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句子是: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寫山間早晨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開;

④、寫山間傍晚景色的句子是:雲歸而巖穴暝;

⑤、寫春景的句子是:野芳發而幽香;

⑥、寫夏景的句子是:佳木秀而繁陰;

⑦、寫秋景的句子是: 風霜高潔;

⑧、寫冬景的句子是:水落而石出者;

⑨、第三段寫遊琅琊山的情形,一共寫了四個場面:1、滁人遊,2、太守宴,3、衆賓歡,4、太守醉。

⑩、表現本文主旨的句子是: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⑾、表現禽鳥樂的句子是:樹林陰翳,鳴聲上下。

⑿、照應“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

⒀、從句子“水落而石出者”中找出一個成語:水落石出。

⒁、“醉翁之意不在酒”現在通常用來表示什麼意思?本意不在此,而在別的方面。

⒂、太守之樂其樂中的太守的“樂”是指什麼?“寄情山水之樂,與民同樂之樂。”

⒃、對聯:歐陽修與百姓同樂,范仲淹以天下爲憂。

 

於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