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資料

高中語文選修課《先秦諸子選讀》教學策略(人教版)

 內容摘要:

高中語文選修課《先秦諸子選讀》教學策略(人教版)

在高中語文選修課程中作爲“文化論著”模組內容之一的《先秦諸子選讀》,在“拓寬文化視野和思維空間,思考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培養科學精神,提高文化素養,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爲準則”方面具有十分獨特的價值。在高中階段進行本課程的教學必須從教學的基本依據、教學策略和方法選擇等方面進行深入探討。筆者認爲:進行本教材的教學,首先必須切實貫徹《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文化論著選讀與專題研討”部分的教學要求。其次必須創造性的落實本教材的教學說明;其三必須充分借鑑歷代哲人閱讀經典的現成經驗和具體方法;第四、必須重視與相關學科的相互滲透,使學生的學科知識更加全面和系統。第五,應儘量參考其他版本的相關教材;第六,充分利用現當代有關先秦諸子哲學思想和文學成就方面研究的成果,以利於學生更加準確的解讀先秦諸子。

關鍵詞:

選修課 《先秦諸子選讀》 教學策略 

一、高中階段選擇開設本課程的現實意義

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第十七》載:孔子臨辭世前七天,也就是公元前479年夏曆2月4日,“孔子病,子貢請見。孔子方負杖逍遙於門,曰:‘賜,汝來何其晚也?’孔子因嘆,歌曰:‘太山壞乎!樑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每次讀到這裏,我都會唏噓不已。這位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先哲,在自己行將辭世的時刻,以一顆摯愛人類的聖者之心,面對眼前充滿了罪惡的現實世界,充滿了無限的憂鬱,他以哲人的獨到眼光,清醒的指出:“後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2500多年的中國歷史,十分形象的演繹了孔子的預言。

今年,也就是公元2006年9月28日,是這位全世界最偉大的哲人誕辰2555週年。

傳統文化愛好者胡祖堯老人根據曲阜市檔案館提供的資訊,從國家圖書館得到了一張報道諾貝爾獎獲得者集會巴黎的《堪培拉時報》(1988年1月24日)複印件,該報一篇名爲“諾貝爾獎獲得者說要汲取孔子智慧”的報道說,從事等離子物理學研究的瑞典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漢內斯阿爾文在1988年1月舉行的主題爲“面向21世紀”的巴黎諾貝爾獎獲得者的集會上說:“人類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25個世紀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哲人其萎,歷史決不會停止自己的腳步。當人類審視眼前的世界時,人們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了他。“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那麼,今天,天又生我們,長夜會“復旦”嗎?

無論如何“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續絕學,爲萬世開太平”,是聖者的追求,作爲一個高中語文教師如果能側身其間,獻一份心力,自然充滿了神聖感。

澤東指出:“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作爲一個高中生,必須“認同中國古代優秀文學傳統,體會其基本精神和豐富內涵,爲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用歷史的觀點理解古代文學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眼光審視作品的思想傾向,評價其積極意義與侷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北京大學中文系,語文教育研究所等五家共同編著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選修先秦諸子選讀》爲我們實現這個目標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教材。

二、《先秦諸子選讀》課程教學的基本依據、教學策略和方法選擇

本教材所可能得到的教學時間最多不超過9個周。但是教學內容卻遠遠超過了一個必修模組。對於教師和學生而言,先秦文章閱讀的難度是相當大的。教師缺少參考資料,缺乏選修課的教學經驗。怎樣在那麼短的時間內,讓學生讀懂讀透,得到實實在在的收穫,確實是一個巨大的難題。沒有對教材全面而深刻的把握,沒有對先秦諸子原著儘可能的閱讀和了解,沒有對有關先秦諸子在歷史上和現當代的研究成果的認識和了解,沒有對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案的精心研究和統籌安排,不能充分解放教學思想,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要想達到教學目的,幾乎是不可能的。

筆者認爲,本課程教學的基本依據、教學策略和方法選擇應從如下幾個方面通盤考慮:

(一)、切實貫徹《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文化論著選讀與專題研討”部分的教學要求。

1.選讀古今中外文化論著,特別是一些經典名著,拓寬文化視野和思維空間,思考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培養科學精神,提高文化素養,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爲準則。

2.在整體瞭解論著內容的基礎上,選讀其中的重點章節,有側重地進行探究學習,把握論著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瞭解用以支撐觀點的關鍵材料。

3.學習運用科學的思想方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閱讀過程中注重理性的反思,探究論著中的疑點和難點,敢於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並樂於和他人交流切磋,互相啓發,共同提高。

4.藉助工具書和互聯網查找有關資料,知道作者情況和相關的文化背景,瞭解論著中涉及的主要問題,排除閱讀中遇到的障礙。

5.聯繫當代社會生活中的有關問題和中外文化現象,有意識地驗證、借鑑、運用所讀論著的觀點、方法,提高自己的思想認識水平。

6.關注現實生活和社會的發展,對感興趣的社會、歷史、文化現象進行理論思考,獨立作出自己的價值判斷,開展專題討論和研究,積極參與先進文化的傳播和交流。

7.以發展的眼光和開放的心態看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關注當代文化生活,能透過多種途徑,學習對社會文化現象的剖析。

以上七項要求告訴我們學習文化論著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1、以上第一項內容告訴我們,學習文化論著必須着眼於當下育人的需要,有如下幾個目標要求:①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和思維空間。②促使學生思考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③增強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④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⑤提高學生文化素養。⑥使學生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爲準則。

①和⑤着眼於文化論著的內容,也就是力求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從文化視野、思維空間、文化素養方面讓學生有一個明顯的擴充和提高。

②③④⑥着眼於學生的價值取向、情感境界、科學精神和思想探索,促使學生探索、思考、形成以至堅定自己的行爲準則。

這是進行文化論著教學的總的目標綱領,必須悉心領會。

2、在具體方法上,以上2、3、4、5、6、7條告訴我們,對於選擇教學的文化論著,①必須讓學生儘量全面系統的瞭解該文化論著的基本內容(第1條第1句),必須讓學生儘量瞭解“作者情況和相關的文化背景,瞭解論著中涉及的主要問題,排除閱讀中遇到的障礙。”(第4條),也就是必須要“知人論世”。

②以“把握論著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瞭解用以支撐觀點的關鍵材料”爲目的,“選取其中的重點章節,有側重地進行探究學習”,這就告訴我們,選取的重點章節以及教學的側重點,也必須符合“把握論著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瞭解用以支撐觀點的關鍵材料”的要求。

③教學方式要注意在教給學生“學習運用科學的思想方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教給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注重理性的反思”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自主的“探究論著中的疑點和難點”,並“敢於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讓學生學會合作學習,“樂於和他人交流切磋,互相啓發,共同提高”。爲此就必須做到讓學生“對感興趣的社會、歷史、文化現象進行理論思考,獨立作出自己的價值判斷,開展專題討論和研究,積極參與先進文化的傳播和交流。”

④教學過程中必須“聯繫當代社會生活中的有關問題和中外文化現象”,必須“關注現實生活和社會的發展”。這是實現學習文化論著現實意義的必由之路。

(二)必須創造性的落實本教材的教學說明

本教材在教學說明共有4條,第1條提出了教學的總體要求,也就是本教材的教學宗旨,這個教材的編寫宗旨是這樣表述的:“本課程旨在透過學習先秦諸子論著,啓發和引導學生陶冶身心、涵養德行,提高對我國文化傳統的認識,加深學生對優良傳統的熱愛,發展學生閱讀古文的基本功。”

我們可以把以上表述分爲兩項:一是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上的要求,即“引導學生陶冶身心,涵養德行,提高對我國文化傳統和思想傳統的認識,加深學生對優良傳統的熱愛”;一是所要達到的閱讀能力要求,即“發展學生閱讀古文的基本功”。

第2條說明了本教材中閱讀專題的分類,教材把所有的章節分成了必讀和選讀兩類,“必讀材料要求精研細讀,選讀材料意在豐富學生的閱讀實踐,學生能基本把握材料的主旨即可”。

第3條說明了要求背誦的條目,要求“可根據實際情況要求學生背誦更多的選文。

第4條說明了本教材的選編範圍和編選重點。根據以上教學目的,全書共選編了《論語》、《孟子》、《荀子》《老子》、《莊子》、《墨子》、《韓非子》共七部著作的選讀。其中《論語》和《孟子》的選讀兩個單元共佔了14個小專題,另外,荀子爲1個小專題,《老子》爲1個小專題,《莊子》爲5個小專題,《墨子》爲3個小專題,《韓非子》爲2個小專題,共13個小專題。也就是說,《論語》和《孟子》佔了整個模組的一半以上的分量。從頁碼上看,全書共131頁,除去書前的“概說”7頁,這兩部分共佔74頁。也就是說,不管是從編排的體例,還是從實際數量,《論語》選讀和《孟子》選讀都是本教材的着力點。其中,《論語》以全書僅1萬1千字的數量,就佔去了本教材選讀四分之一的頁碼。所以,《論語》的教學又爲本教材的重中之重。

另外,“對於未列入的部分子書,比如《晏子春秋》、《呂氏春秋》等,可選擇的材料根據相關性編入‘思考和練習’中”。

(三)必須借鑑歷代哲人閱讀經典的現成經驗和具體方法

最爲後人推重的閱讀方法和閱讀經驗是孟子和宋代程頤的有關論述。

1、孟子的“知人論世”和“以意逆志”

(1)《孟子萬章上》:“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預先猜度)志,是爲得之。”孟子認爲,評論詩的人,既不能根據詩的個別字眼斷章取義地曲解辭句,也不能用辭句的表面意義曲解詩的真實含義,而應該根據作品的全篇立意,來探索作者的心志。孟子的這一論斷,也同樣適用於研讀經典著作。

(2)《孟子萬章下》:“一鄉之善士斯友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爲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

近人王國維則將“以意逆志”與孟子的“知人論世”結合起來加以解釋:“顧意逆在我,志在古人,果何修而能使我之所意,不失古人之志乎?其術,孟子亦言之曰:‘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則古人之詩雖有不能解者寡矣。”(《玉溪生年譜會箋序》)

同樣,我們閱讀先秦諸子的經典著作,這種“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的方法也同樣適用。

2、程頤論“讀論語孟子法”

宋代著名理學家程頤較爲系統的總結了自己讀經典著作的經驗

(1)閱讀經典應以“論語孟子爲本”。

程子指出:“學者當以論語孟子爲本。論語孟子既治,則六經可不治而明矣。”  程子進一步指出:“學者先讀論語孟子,如尺度權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見得長短輕重。

(2)不同的人採用不同的方法讀《論》《孟》,效果不同。

程子曰:“讀論語:有讀了全然無事者;有讀了後其中得一兩句喜者;有讀了後知好之者;有讀了後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這就告訴我們,必須避免前兩種情況的出現,也就是“讀了全然無事”和“讀了後其中得一兩句喜。程子反覆告戒後來的讀書人:“今人不會讀書。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後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必須盡力避免這種“讀了”卻“便是不曾讀”的狀況。

(3)和孟子一樣要求從整體上全面深入地把握經典著作

強調要“觀聖人所以作經之意,與聖人所以用心”,讀書中必須思考“聖人之所以至於聖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也就是孟子所說的 “知人論世”。

(4)要想全面理解,不應只讀節選部分。

有人曾經問程頤:“且將論孟緊要處看,如何?” 程子回答說:“固是好,但終是不浹(jiā)洽(深入沾潤;遍及。此處應爲理解深透)耳。”所以,透過課堂教學,引發學生對於經典著作的深入閱讀,是本教材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

(5)要求由淺入深仔細理會,可分如下步驟:①“看文字,先曉文意”,這是閱讀經典的基礎一步,因爲“未有不曉文義而見意者也” 。②然後“句句而求之,晝誦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氣,闕其疑,則聖人之意可見矣。” 

(6)特別強調“以意逆志”。更爲重要的是,程頤給出了“以意逆志”的具體方法:程子指出:“學者須將論語中諸弟子問處便作自己問,聖人答處便作今日耳聞,自然有得。雖孔孟復生,不過以此教人。若能於語孟中深求玩味,將來涵養成甚生氣質!” ,也就是說,所謂“深求玩味”,就是指“將聖人言語切己”,

“人只看得二書切己,終身盡多也” ,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要和自己直接聯繫起來,切不可書是書,我是我,以至成爲“讀了全然無事者”“學論語而不知論語”。

不管是《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本課程教材編輯者的意圖,還是歷代哲人的閱讀經驗,都明確的告訴我們,學習文化論著,特別是文化經典,切不可照本宣科,只重視字句的疏通和誦讀,以至“讀《論語》不知《論語》”,必須在知人論世,整體把握的基礎上,儘可能把握其要旨和精髓。切不可在課堂教學形式上或因循守舊,以現成結論代替學生的思考、探究;或在沒有方法、沒有引導、學生茫然無所知的情況下就要求學生討論,最終東拉西扯,無所歸依;外表熱鬧,卻沒有真正的思考,難以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更難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教師切不可以爲是選修課,就不給予充分的重視,或者認爲完全可以憑藉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就能達到教學目的。

(四)必須重視與相關學科的相互滲透,使學生的學科知識更加全面和系統。

高中《思想政治》③必修部分《文化生活》以怎樣正確認識、對待傳統文化爲視角,介紹了孔子;高中歷史“必修Ⅲ”《文化發展里程》中的第一單元“中國古代思想寶庫” 分兩課較爲全面深入的介紹了先秦諸子百家。在本教材的教學中充分注意和相關學科的學科滲透,有助於提高教學效益,實實在在提高教學效率。

(五)儘量參考其他版本的相關教材

比如本教材的《論語》選讀部分,就可以參考廣東版教材《論語》選讀。

(六)充分利用現當代有關先秦諸子哲學思想和文學成就方面研究的成果,以利於學生更加準確的解讀先秦諸子。

以上六個方面決定了本教材教學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