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孟子《樂民之樂,憂民之憂》教案(先秦諸子選讀) 教案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瞭解第一則選文和第三則選文的思想內容。                          

2、把握孟子“樂民之樂,憂民之憂”的思想及其現代意義。   

【學習重點】   

1、學習對比描寫在說理中的作用。   

2、掌握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學習難點】   

1、正確理解作者的觀點態度。   

2、領悟孟子“與民同樂”的思想,學習其關注民生疾苦的火熱情懷。   

【話題匯入】   

     疲憊的面容、沙啞的聲音、有力的揮手,溫家寶總理站在地震廢墟上的形象定格成一幅永久的畫面,它感動了世界,增強了四川人民和全國人們共抗地震災害的信心和勇氣。潑水節上,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和傣族人民相互潑水祝福,給人們留下了溫馨的回憶。憂民之憂,樂民之樂,親民總理愛人民,人民熱愛好總理。“天地之間有桿秤,秤砣就是咱老百姓”,把自己的歡樂建立在人民的痛苦之上,人民把他踩在腳下;把人民的憂樂放在心上,人民永遠記住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讓我們回溯歷史,看看孟子是任何解讀“仁人之心”的。    

第一學時   

【自主學習】   

一、閱讀“引入話題”,結合註釋及相關資料疏通一、二兩則文字。   

二、讀準下列加點詞的字音。   

(1)王語暴(yù)    (2)庶幾(shù jǐ)  (3) 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lè)(4)直好世俗之樂(zhǐ))(5)舉首蹙頞(cù è)(6)羽旄之美(máo)   

三、歸納文言現象:   

1、找出通假字並解釋詞義。   

① 今之樂由古之樂 (“由”通“猶”,如同。)   

②可得聞與(“與”通“歟”,語氣詞。)   

③直好世俗之樂耳(“直”通“只”,只是。)   

④時日害喪(“害”通“曷”,何。)   

⑤予及女偕亡(“女”通“汝”,你。)   

2、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義。   

①王語暴以好樂 (語:告訴。好:喜歡,愛好。)   

② 王變乎色曰(色:臉色。)   

③今王鼓樂於此  (今:假如,如果。)   

④經之營之(經、營:都有測量、度量的意思。)   

⑤庶民攻之(攻:製造。)   

3、歸納詞類活用現象。   

①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樂:名詞活用爲動詞,娛樂。)   

 ②與少樂樂,與衆樂樂 (少、衆:形容詞活用爲名詞,少數人、多數人)   

③今王鼓樂於此(鼓:演奏。)   

④吾王庶幾無疾病與(疾病:名詞活用爲動詞,患病、得疾病。)   

⑤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王:名詞活用爲動詞,稱王。)   

⑥庶民子來(子:名詞作狀語,像兒子一樣。)   

⑦而民歡樂之(歡樂: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爲歡樂。)   

4、分類列舉本文出現的文言句式。   

①賓語前置句: 中學語文在線()  

好樂何如     何以能鼓樂也    何以能田獵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②介詞短語後置(狀語後置)句:   

王語暴以好樂  王嘗語莊子以好樂  今王鼓樂於此  今王田獵於此   

③被動句:   

暴見於王     他日,見於王曰   

四、簡要概括一、二兩則的主旨(主要意思)。   

1、孟子主張人君應“與民同樂”,實行“仁政”的思想。   

2、君主賢明,纔會享受真正的快樂(池沼苑囿之樂)。   

【合作探究】   

一、翻譯下列語句。   

(1)暴見於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   

(2)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3)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   

(4)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5)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6)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   

二、梳理課文內容:   

第一則記錄了孟子與  、   的兩次談話。第二次談話的主要內容有:   

①   

②   

③   

三、請兩位同學分飾孟子、齊王,把孟子與齊王的這段對話用現代漢語演繹一遍,要求逼真地讀出人物的特點。    

    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今之樂猶古之樂也。”曰:“可得聞與?”   

四、探究問題:   

1、孟子是如何調控與齊王談話的氣氛的?     

首先,齊王把自己和孟子對立起來,談話氣氛非常僵硬,齊王簡直是給孟子來了一個大關門。孟子與齊王談話,是從齊王好樂開始的,可是,齊王根本不顧孟子的面子,變了臉色,還說“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這等於是堵住孟子的嘴巴,不讓孟子談他的“先王之樂”,而事實上,孟子的談話肯定是離不開談“先王之樂”的,因爲孟子的音樂觀是與王道有關的。其次,我們要看清孟子面對這並不融洽的氣氛所用的對策。如果孟子勉強硬談先王之樂和世俗之樂的是非,談話氣氛可能更加緊張,更關鍵的是達不到勸說齊王與民同樂、行仁政的目的。所以,孟子在此時轉換了談話的內容,幾乎是迎合齊王似的說了那句“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其目的很明顯,那就是想透過引起齊王興趣,改變談話氣氛。但是這句話卻是很有文章的,它已經巧妙地把談話內容引入了政治領域。緊接着,孟子又說“今之樂猶古之樂也”,這話是承接齊王的“先王之樂”與“世俗之樂”而言的,但更應引起我們注意的是這其間孟子已經改變了原來的概念,於是,出現了四個概念:“先王之樂”、“世俗之樂”、“今之樂”、“古之樂”。這四個概念的出現,使孟子轉換了話題,爲齊王鑽進自己的圈套作好了準備。至此,孟子就已經完成了化被動爲主動的轉移。要指出的是,孟子爲了緩和談話氣氛所用的手段,並沒有改變自己原來對音樂的立場,卻把談話引入了自己想說的領域。     

    2、體會孟子與齊王談話中的兩層鋪墊的作用。     

    這兩層鋪墊就是孟子的兩次提問和兩次回答,孟子的兩問是“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和“與少樂樂,與衆樂樂,孰樂?”齊王的兩次回答“不若與人。”和“不若與衆。”說這話的前提是齊王忍不住主動地說“可得聞與?”孟子在此故意不直接闡述自己的道理,其目的很明確,一是蓄勢,另一方面也是爲了加重談話氣氛,誘導齊王在思想上趨向自己與民同樂的觀點。中學語文在線()     

    3、孟子描繪了人民個個“疾首蹙頞”“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 離散”的悲慘圖景和人人都“欣欣然有喜色”,祝福國君身體健康的太平景象這兩幅畫面,其作用是什麼?    

    避免直接的、枯燥的說教。透過描寫來說理,在議論文中可以借鑑使用。   

第二學時     

【自主學習】   

一、結合註釋及相關資料疏通第三則文字。   

二、讀準下列加點詞的字音。   

(1)放於琅琊(fǎng yá)      (2)秋省斂而助不給 (xǐng jǐ)   

(3) 睊睊( juàn) (4)慝(tè)(5)徵招(zhǐ sháo )         

三、歸納文言現象:   

1、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義。   

①遵海而南(遵:沿着。)   

②秋省斂而助不給(省:視察。給:不足。)   

③爲諸侯度(度:法度,準則。)   

④民乃作慝  (慝:邪惡。)   

⑤師行而糧食(師:衆人。)   

⑥人不得,則非其上(非:責怪,非難。)   

3、歸納詞類活用現象。   

①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憂: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爲歡樂,以……爲憂愁。)   

②出舍於郊(舍:名詞活用爲動詞,居住。)    

4、分類列舉本文出現的文言句式。   

①賓語前置句:   

吾何修而可以比於先王之觀也   

吾王不遊,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②介詞短語後置(狀語後置)句:   

齊宣王見孟子於雪宮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   

吾欲觀於轉附、朝儛   

四、簡要概括第三則的主旨(主要意思)。   

 孟子引用齊景公想出去遊玩,晏子勸諫的故事,闡明瞭君王應“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道理。   

【合作探究】   

一、翻譯下列語句。   

1、人不得,則非其上矣。   

2、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   

3、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   

4、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5、於是始興發而補不足。   

二、從對比手法的運用方面來看,本則選文有着怎樣的特點?    

爲了引出“與民同樂”的觀點,文章不僅用了兩幅畫面,而且使用了對比的手法。當然,這裏主要是慘景圖和樂景圖的對比,這個對比在用法上有一個特點,即分兩步採用分述的方式進行,慘景圖的描繪,引出的是反面的結論“此無他,不與民同樂也。”樂景圖的描繪,引出的是正面的結論“此無他,與民同樂也。”這種兩步分述的對比法也是不同於一般對比的,在學習時要注意借鑑。  

【感悟思考】   

一、模仿示例歸納本文的一詞多義現象   

以: ①暴未有以對也(連詞,來。)       ②王嘗語莊子以好樂(介詞,把)   

③以齧人,無愈之者 (表假設,如果)   ④無以,則王乎(同“已”,副詞,停止) ⑤不推恩無以保妻子(連詞,用來 )   ⑥以若所爲,求若所欲(介詞,憑)   

見: ①莊暴見孟子 (拜見)           ②暴見於王,王語暴以好樂 (接見)   

③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 (看見)④居有日,扁鵲復見 ( 進見)   

⑤誠恐見欺於秦(被)    

直:①直好世俗之樂耳(同“只”,只是。)②木直中繩,輮以爲輪,其曲中規(筆直)   

③系向牛頭充炭直 ( 同“值”,價格)④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挺直)   

二、分析思想內容;   

1、“王變乎色”的原因,正確的一項是( A )    

A、齊王有不悅之色,認爲孟子不該問自己好樂的事。   

B、齊王有慍怒之色,認爲莊暴不該把齊王好樂的事告訴孟子。   

C、齊王顯出愉悅之色,認爲孟子提到好樂的事,令人高興。   

D、齊王有羞愧之色,認爲自己不該好樂。   

2、孟子規勸齊王“與民同樂”很有說服力,對其原因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C )   

A、孟子抓住齊王心理,順水推舟,步步深入,因此能夠爲齊王接受。   

B、孟子在論證中善於用比喻,用欣賞音樂和打獵爲喻,形象生動,易於接受。   

C、孟子是有影響,有地位的人,齊王敬仰他。   

D、孟子在論證中,善用對比,把百姓對國君取樂兩種不同態度對比,很有說服力。   

三、翻譯下面的文段。   

                             爲民父母   

     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將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與?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見不可焉,然後去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後察之;見可殺焉,然後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如此,然後可以爲民父母。(《梁惠王下》) 中學語文在線()  

譯文:(孟子說:)“ 國家 君主選拔賢能的人,如果迫不得已要用新人,就可能要讓地位卑下的超過尊貴的,原來疏遠的超過親近的,這種事難道可以不慎重嗎?您左右的人都說他賢德,這還不能肯定;朝中各位大夫都說他賢德,這也不能肯定;全國人民都說他賢德,這樣可以進一步考察他;發現他確實是賢德,就可以重用他。您左右的人都說他不賢德,不要輕信;朝中各位大夫都說他不賢德,也不要輕信;全國人民都說他不賢德,這樣應該認真審察他;發現確實是不賢德,就應該及時撤換他。您左右的人都說他該殺,不要輕信;朝中各位大夫都說他該殺,也不要輕信;全國人民都說他該殺,這樣就應該認真審察他,發現他確實該殺,這樣就應該殺掉他。從這個意義上講,這是全國人民殺掉他的。如果做到這樣,您就可以作好人民的父母了。”   

【積累拓展】   

出自《孟子》的成語很多,請你根據下列的成語的釋義,寫出對應的成語及近義詞反義詞。   

1、原形容人目光敏銳,任何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後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該成語爲(  洞察秋毫),其近義詞爲(洞若觀火)。   

2、形容房屋或錢財非常寬裕、用不完,該成語是(綽綽有餘),其反義詞爲(入不敷出或捉襟見肘)。   

3、用一杯水去救一車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決不了問題,該成語爲( 杯水車薪),其反義詞爲( 綽綽有餘)。   

【課後反思】   

1、本課三則文字使用了大量的對比手法,請結合文章說一說對比手法的好處?(採用對比手法可使“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主旨更加突出。)   

    

    

2、面對嚴重的經濟危機,中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刺激經濟、擴大就業機會的政策,你是怎樣看待這些政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