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資料

浙中學校長組閣令教育界震動(教師中心稿)

 

浙中學校長組閣令教育界震動(教師中心稿)

    【核心提示】 

   “我的壓力很大。”昨天,一接通泰順一中校長曾汝芝的電話,就聽到了他有些疲憊的聲音。他說,學校機制改革,大家都是摸着石頭過河,落聘老師的抱怨和媒體的關注,讓他有些不堪重負,“只希望改革能夠有成效”。 

    泰順一中,這所擁有76年校史的溫州當地老牌名校,作爲當地學校機制改革的試點,歷經了一場“新政風暴”--實行“校長組閣制”、“全員聘任制”、“合同化管理制”等一系列由內到外的機制改革。 

    “新政風暴”中,原103名教師,有10名教師被分流,4個學校中層職務調整。這種“校長組閣制”的學校執行機制,在全省同類學校當中還是首例。 

    老師“高考”定去留 

    泰順一中是泰順縣惟一一所省二級重點中學,今年6月“新政風暴”以來,該校10名教師落聘。而在教育系統,尤其是公立中學,如此大規模的教師落聘,即使在省內也極爲罕見。 

    根據“新政”執行機制,泰順一中原校長曾汝芝被聘任爲新校長,再由曾汝芝校長對學校的副校長及中層幹部,進行組閣和教師的聘任。 

    而在選聘標準中,佔測評總成績70%的業務考試,也成爲爭議焦點。這次選聘標準是根據業務測試、近幾年考覈分數、教師的學歷、教師資格、教齡、教育教學成效等綜合測評。其中,業務考試由泰順縣教育局委託有關業務部門,按高考要求命題。 

    個別教師在這次“高考”中,僅考了四五十分。曾汝芝表示,爲顧及低分教師的情緒和聲譽、可能在家長中產生的不良影響,學校採取信封密封方式,告知老師分數,而不是公示。但這些教師如有懷疑,可到有關部門查證。 

    “落選的教師,將透過縣教育局的調配,分流到其他師資力量缺乏的城關學校。”曾汝芝表示。 

    隨後,學校對政教處主任、教務處主任、辦公室主任等4箇中層職務,進行調整。 

    曾汝芝說,一名教師,授人滴水,自己必須有桶水。如教師本身基本功都不行,又怎麼可以教學生?“現在,老師對我的意見非常大。”曾汝芝說,“許多老師都是長年從事教學的老職工,砸了他們的飯碗,他們在感情上實在無法接受。”

對破冰之舉表示驚訝 

    “我恨他一輩子。”這是一名被分流的教師針對校長曾汝芝留下的一句話。儘管落選的老師並不是完全丟了工作,但從一所省重點中學被分流到普通學校,意見依然很大。 

    “用考學生的方法來考老師,是有偏頗的。”一名落聘教師表示,對一名教師的認定,應看這名教師的教學效果及教學態度等。學校沒公開考試成績,這也讓他們對選聘的公正性產生懷疑。 

    另一位被分流的教師表示,參與選聘工作的原政教處主任、教務處主任,他們也參加選聘,但他們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讓人覺得不合理。 

    泰順一中的做法在我省一些學校中也引起了較大的反響。 

    “如何看一個被聘用的教師是否合格,沒有一個絕對標準,到時候,會生出諸多爭議。”一些學校負責人表示,“比如接觸高一高二的教師,就會比從事高三教學的教師缺乏對高考試題的把握,而且,有些老師可能是解題好手,但未必是講課能手。基於種種顧慮,諸多學校在改革全面鋪開之前,寧可觀望。” 

    “教師聘任制雖勢在必行,但是實在很少有學校敢於放手實施。”一位未透露姓名的某校負責人表示,學校機制改革,是每個學校想要進行,但又害怕觸及的傷痛。“別說是淘汰10名教師了,哪怕就是一名、兩名,教師的情緒也是很大的,這是丟飯碗的事情。” 

    否對“四制”改革的深化 

    除泰順外,省內各個地市學校都存在此類困惑。“在我省的一些地方,越來越多的住戶離開主市區,主市區一些學校的班級規模也在縮小,然而學校裏的編外教師卻綽綽有餘,相反,外圍地區的學校,卻急切需要老師。”一位從事學校管理的老師表示,透過教育局,將各個學校豐餘的教師資源進行調配,是一舉兩得的事。 

    對於這次泰順一中走在全省同類學校執行機制改革的前列,泰順縣教育局局長蔡亞里在接受採訪時出言極爲謹慎。他強調,此次改革是對上世紀80年代的“四制”改革(即校長負責制、教師聘任制、結構工資制和崗位責任制)的一種深化和延伸,是爲解決學校體制不順,教師待遇偏低,優秀師資外流等問題,而進行的改革。 

    ●相關連結 

    任命制,校長由任命制變爲聘任制。校長由縣教育局提名,報縣委研究同意,由縣政府(或縣政府委託縣教育局)與校長簽訂聘約。學校的行政班子由學校自主組閣,副校長及中層幹部均由校長提名聘任,而不是任命。如校長辭職或屆滿,副校長和中層幹部聘期自動屆滿。如果校長不稱職,教代會三分之一以上代表提出罷免校長提案,經全體教職工大會表決並獲二分之一以上贊成票數透過的,縣政府(或縣教育局)予以辦理辭聘校長手續。 

    據瞭解,上世紀80年代中期,當時的國家教委提出“四制”改革,但是由於教育經費、教師資源等原因改革並不是很到位,特別是類似“校長組閣制”的校長責任制改革,更是涉及到人事、利益及校長的“權”與“責”方面的錯綜複雜關係而未能真正地推行開來。 

    因而,從某種意義上說,泰順一中的這次執行機制的改革,是困擾我國教育界“四制”改革近20年來窘境的一次破冰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