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出塞》教學設計模板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教學設計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出塞》教學設計模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出塞》教學設計模板

《出塞》教學設計1

設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閱讀要個性化。因此,本課教學設計注重培養學生的蒐集整理資料、品讀吟誦、拓展想象的能力,使學生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體驗,讀中感悟,讀中欣賞,激發學生熱愛我國古老、燦爛的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並會默寫。

(2)藉助註釋瞭解古詩的意思。

(3)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渴望平息戰事的感情。

2、過程與方法:

(1)以朗讀、背誦的方式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

(2)學生能夠透過交流、研討了解詩歌的大意,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透過學習,激起學生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熱愛我們偉大祖國的燦爛文化,爲我國的悠久歷史而驕傲自豪及熱愛和平、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養成主動誦讀課外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

學生:預習課文,蒐集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揭示課題

1、播放古典樂曲《十面埋伏》,引導學生想象古戰場的悲壯場面。

2、背誦王之煥的《出塞》——“黃河遠上白雲間”,初步感知古人的慷慨激昂的出征場面。

3、學生介紹蒐集到的有關詩人的資料。教師補充。

“出塞”是樂府一種曲調,此外還有“前出塞”、“後出塞”、“塞上曲”、“塞下曲”等題。

4、請學生完整地表達詩歌的題目的意思。板書課題:

出塞

王昌齡

二、初知詩意,質疑解疑

1、自由讀全詩,注意讀準字音,認清字形。

2、小組之間互相讀,相互正音。

3、自讀自悟,引導學生運用工具書或註釋等多種方法瞭解詩歌的大意,鼓勵學生質疑。

4、指名讀詩歌,討論交流。小組之間討論詩意,提出疑問,師生交流,確定有研究價值的問題。

三、精讀全詩,入境悟情。

1、教師講述古詩的歷史背景,引入境界。

2、賞析“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1)朗讀古詩,引導學生想象,詩中所描述的景象。板書:秦 漢

(2)再讀“萬里長征人未還”,師生共議“人未還”的內涵,學生想象戰爭給人們帶來的悲劇。板書:人未還

(3)課件展示,師生共同在音樂、景物中想象古時征戰的悲壯景象。聯想戰爭的殘酷。

(4)拓展理解“人未還”所表現的戰爭激烈。

(5)朗讀前兩句:

①學生自由讀。

②指讀,品味詩歌所描寫的場景。

③同學間互相評讀。

④想象畫面朗讀。

⑤在音樂的烘托下朗讀。

3、賞析“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1)學生自由讀後兩句。

(2)自由談談對“但使”的理解。

(3)抓住“但使”、不教“一詞,體會飛將軍李廣的威武、英雄氣概。板書:但使

(4)小組討論後,說說對這兩句詩的理解。

(5)指名朗讀,教師平讀。

(6)學生帶着對飛將軍的崇拜之情讀文。

(7)教師激情引讀。

(8)理解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9)再次朗讀體會作者讚頌漢將李廣,渴望平息戰事的理想和慨嘆邊將無能,朝廷無能的悲痛。

四、賞讀全詩,背誦全詩。

1、學生自由組合朗讀全詩。

2、學生展示自己的朗讀個性,配樂朗讀全詩。

3、在教師的引導下試背全詩。

4、觀看課件背誦全詩。

五、展開想象,入情練筆。

1、師:人間最難過的是離別親人,遠征戰場。作者面對荒涼的關山,舉頭望月,思念親人,此時此刻你一定被作者的情感所打動,用你的筆描繪出當時的悲壯景象好嗎?

2、練筆。

3、全班互相交流。

六、拓展思路,佈置作業。

1、蒐集有關邊塞的詩歌,比較、賞讀、摘抄下來。

2、結合自己的感受,試創一首古體詩。

《出塞》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結合註釋及工具書,自學古詩,瞭解古詩大意。

2、誦讀古詩,展開想象,體會詩人豐富的情感,感受詩歌彰顯出的博大人性美。

3、課內外相結合,激發學生對唐詩的興趣以及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透過想象,體會詩人豐富的情感,讀出詩的味道。

教學難點:正確理解“秦時明月漢時關”的意境。

教學方法:

1、想象法2、以詩解詩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與課文內容有關的邊塞詩資料。

教時:一課時

教程:

一、想象解題,營造意境。

1、簡介邊塞詩,引出課題《出塞》

2、齊讀課題,詩題中的“塞”是什麼意思?(邊關、邊塞)

3、看到這樣的詩題“塞”,你想到了什麼?用一個詞描述、用一句話說一說、用一句古詩呢?(學生想象,感知邊塞的環境惡劣、戰事頻繁、生死慘烈)

5、引出《出塞》詩句,齊讀。

二、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1、糾正讀音:教應讀一聲。《古代漢語字典》中教的意思是讓、使,不讓胡馬度陰山,這裏應讀jiāo。按韻律的時候,也應該讀教。唐人寫詩通常要遵循平仄的規律,這個字讀仄,跟我讀,再讀。

2、古人吟誦講平仄規律,我們也試着把一聲當平聲,這樣的字音可以拉長,讀的平緩;三聲、四聲當仄聲,讀的短一些。學生試讀。

3、這是一首七言絕句,還要根據這種詩體的特點來讀,前面每兩個字停頓以下,誰來試一試?

4、師範讀。

5、師做手勢,學生讀。

6、學生讀,把古詩的節奏讀出來。

三、讀中想象,讀出情感。

1、再把詩讀兩遍,試着想一想這首詩大概在講什麼。(學生自學,默讀,思考詩的大意。)

2、展開想象,讀出情感。

第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1)讀完這首詩,你的眼前會浮現怎樣的畫面?

(在荒涼的邊關,一輪明月將皎潔的月光灑向大地。)

(2)對於“秦”和“漢”,你瞭解多少?

(2)在“明月”和“關”前面加上“秦時”和“漢時”這兩個時間詞,讓你想到了什麼?(說明邊塞上的戰爭經歷了很長時間,經歷了許多朝代,從未停止。)

(3)正確理解“秦時明月漢時關”的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照耀秦漢時的邊關”。像這樣前文含有後文省略的詞,後文含有前文省略的詞的修辭手法叫“互文見義”。

(4)引讀:明月依舊,邊關如故,只是這延續了千百年的戰爭,從未停止過,依然是——“秦時明月漢時關。”

(5)再來看第二句,“萬里長征人未還”,這裏的“人”指的是誰?(徵人)他們在那裏?他們在幹什麼?一句“人未還”讓你想到了什麼?(拓展思維,引導學生想象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征途遙遠、歷盡苦難。感悟詩歌的情感。)

(6)出示“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車轔轔,馬蕭蕭,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怨舊鬼哭,天陰雨溼聲啾啾。”

(7)想象練筆:徵人的親人們,又會想些什麼?

白髮蒼蒼的雙親,拄着柺杖,倚在門口,對遠方的兒子說——

勤勞善良的妻子,牽着一雙兒女,站在村口,對遠方的親人說——

孤苦年幼的孩子,對遠方的父親喊一聲——(學生在音樂的伴奏聲中完成練習)

(8)引讀:

這千百年來的千百萬徵人啊!千百年來千百萬人縈繞心頭的夢,卻都只化成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這千百年千百萬白髮雙親,千百萬可憐妻子,千百萬孤苦孩子,對徵人的期盼卻也只能化成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9)一句“人未還”讓我們嚐盡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詩人是懷着怎樣的情感寫這一句的?(體會詩人對徵人的同情,對和平的渴望。)

(10)帶着這種感受,再讀這一句,把這種情感帶到字裏行間去。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一句。

第二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1)根據課前蒐集的資料,談談對這句的理解。

(2)“龍城飛將”是誰?(學生交流自己蒐集的歷史資料)

(3)出示課外資料,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良將的渴求,和對朝廷的不滿。

(2)介紹陰山:陰山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是一座東西走向的山脈,自古以來以來是中原地區抵擋外族入侵的天然屏障,陰山這邊,就是我們可愛的家園,怎能任由侵略者的踐踏?王昌齡啊王昌齡,你爲什麼對朝廷不滿,爲什麼這麼渴望能征善戰的將軍?同學們,在讀讀這一句,有沒有更深的體會?(透過探問,激發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體會作者滿腔的愛國之請,把對詩歌的理解推向高潮。)

(3)正是因爲王昌齡這滿腔的愛國熱情,才發出了這氣壯山河,流傳千古的感慨——“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4)閉上眼睛,品讀詩的意境,背誦詩歌。

四、拓展讀詩,讀懂詩人。

1、一句“萬里長征人未還”給後人留下了無盡的想象空間,而王昌齡在《出塞》(二)中恰好又給這“人未還”交上了另一份鼓舞人心的答案。(出示詩歌內容——“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光寒。城頭鐵鼓聲猶振,匣裏金刀血未乾。”)

2、你聽到了什麼聲音?

3、師生一起用拍桌子代替擊鼓,問:戰士聽到這樣的鼓聲,會有什麼表現?(引導學生想象戰士奮勇殺敵的表現。)

4、有沒有疑問要問這些戰士?(你們爲什麼這麼勇敢無畏?難道你們不怕死,不想念親人?)

5、戰士們會怎樣回答?(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一片愛國之情)

6、激情總結:戰爭從未停止,但歷史卻留下了王昌齡的《出塞》一個良知者渴望和平、關愛所有生命的最強音。屏幕出示《出塞》全詩,學生齊誦全詩。

尾聲:回到現實,今天的世界仍不太平,仍有邪惡的組織給國家的和平和人民生活的安寧造成威脅,我們不得不警鐘長鳴。對於戰爭,你有什麼看法,這是老師留給大家的一份思考。大家桌面上還有一份唐代邊塞詩的資料,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讀一讀,背一背。

《出塞》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藉助教材註釋,結合課外資料,透過獨立自主地學習,正確理解兩首詩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體悟重點詩句的情味,在反覆誦讀與融情想象中,感受詩歌的情緒和意象,受到心靈的薰陶和滋養。

3、在兩首古詩的對比參讀中明瞭詩與詩之間的內在聯繫,體會詩人愛國憂民的情懷。

教學過程:

一、提問引入,談話激趣:

1、提問:“唐朝”在你心目中是一個怎樣的朝代,能用簡明的詞語進行概括嗎?(繁榮昌盛、富足、強大……)

2、同學們知道嗎,在這繁華昌盛的背後有這樣一些人,他們背井離鄉,別妻離子,常年戍守在大漠邊關,抵禦外族的入侵。在人才濟濟的.唐代詩人中,也有這樣一些詩人,他們不留念都市的繁華與喧囂,而把目光投向了荒涼的大漠和駐守邊關的將士們。這些詩人以邊塞生活爲創作題材,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作,這就是我們今天將學習的——邊塞詩。

二、整體通讀,把握詩境。

1、下面請同學們自由小聲輕讀《出塞》《涼洲曲》這兩首詩歌,注意把每個字音讀準確,並想想它們有哪些共同之處。

2、指名朗讀古詩,一人讀一首,相機正音。

3、全班齊讀兩首古詩,邊讀邊想:這兩首古詩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讀後交流:

(1)都是唐代詩人的作品,且詩人都姓王。

(2)都是邊塞詩。

三、分步解讀,品悟詩情。

(一)學習《出塞》。

1、過渡:兩首詩歌雖然類型相同,但側重點卻有所不同。讓我們先來看看《出塞》這首詩。

2、同學們自己細緻地讀讀詩文,聯繫註釋,想想這首詩歌的大意。想好了,可以和周圍的同學議一議,說一說。

3、指名說說詩文的大意,疏通詩意後追問:

(1)作者一開篇就抓住了“明月”和“邊關”這兩樣事物進行描寫。但老師卻有一絲疑惑,詩人爲什麼要在“明月”和“邊關”這兩樣事物前加上時間限定詞“秦”和“漢”呢?我斗膽改一改,改成“一道明月照邊關”,行嗎?(不行,“秦”和“漢”兩個時間限定詞,說明邊關的戰事已延續多年,使詩歌顯得雄渾蒼茫,韻味悠長。)

(2)是呀,從秦至唐近千年的時光,邊塞地區戰亂不斷,駐守的將士換了一批又一批,可明月還是那輪恆古不變的明月,邊關還是那蒼涼寂寥的邊關,想到這,作者此時心中多少感慨啊。你能用讀來表達作者心中的感慨嗎?(指名讀後再齊讀)

(3)歲月更替,可駐守邊關的將士們的命運卻大多相同,詩中哪一句告訴我們了?(萬里長征人未還)

(4)你知道將士們不能還家的原因有哪些嗎?又有哪些人在盼着他們早日歸家呢?

(5)一邊是思歸心切的將士,一邊是翹首盼歸的親人,讀到着你彷彿看到了什麼,心情怎樣?能帶着自己的心情讀一讀嗎?

(6)面對這千年來不斷重複的人間悲劇,詩人多想時光能倒流啊,讓時光能回到漢朝,回到那一段相對安寧的日子,因爲……(引讀“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二)參讀《塞上曲》,瞭解李廣。

1、過渡:李廣,西漢一代名將,驍勇善戰,屢建戰功,令敵軍是聞風喪膽,好幾年不敢入侵中原,唐代詩人盧綸曾有一首詩歌《塞上曲》就描寫了李廣將軍的英勇威猛。

2、教師範讀並口述大意:傍晚,光線昏暗的叢林中風吹草動,將軍拉開了弓箭射向獵物。等到天明去尋找箭頭,卻發現箭已深深地插入了石頭的棱角中。

3、學生齊讀《塞上曲》。

4、對李廣這位漢代名將懷念的背後,隱含着作者另一層深意,你能揣摩出嗎?(唐朝無良將,企盼有良將能平息戰亂。)

5、你能用企盼的心情再讀讀“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嗎?

(三)學習《涼洲曲》

1、過渡:詩人期盼良將,沙場上的將士們又何嘗不是呢?讓我們來到疆場,看看將士們的生活吧。

2、學生自讀《涼洲曲》,聯繫註釋,想想詩歌大意。

3、指名讀並疏通大意。

4、全班齊讀。

5、品悟詩情:

(1)即將趕赴戰場,卻還舉杯暢飲,將士們真的是飲酒作樂,貪杯好酒而醉嗎?(不是,他們是借酒消愁。)

(2)將士們愁的是什麼呢?

(3)酒入愁腸愁更愁,將士們心裏知道“古來征戰……”。誰來用讀說出它們的心聲。

四、整體參讀,體察詩蘊。

1、是呀,“古來征戰幾人回”,正是因爲“幾人回”,才致使“萬里長征人未還”。讓我們再來讀讀《出塞》和《涼洲曲》,邊讀邊想,這兩首詩歌表達了哪些共同的願望。(愛國憂民,盼望和平,厭惡戰爭,企盼良將)

2、這些美好的願望不僅僅是唐代詩人們的願望,也是我們所有人的願望。著名歌手蔡琴就用她的歌聲表達出了同樣的心願,聽歌曲《出塞曲》。

五、拓展文字外延,展示課外積累的邊塞詩作。

板書設計:

出塞 涼洲曲

秦時明月漢時關, 葡萄美酒夜光杯,

萬里長征人未還。 人未還——幾人回 欲引琵琶馬上催。

但使龍城飛將在, 醉臥沙場君莫笑,

不教胡馬度陰山。 盼望和平 古來征戰幾人回。

厭惡戰爭

標籤:出塞 教學 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