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唐代詩人 > 王昌齡

王昌齡《出塞》最新教學設計

王昌齡4.87K

篇一:王昌齡《出塞》最新教學設計

王昌齡《出塞》最新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出塞》是小學語文s版五年級下冊第21課《古詩三首》中的一首描寫軍旅生活的古詩,作者是唐代詩人王昌齡。詩人把秦漢以來直至唐代千百年修築邊關所進行的戰爭都概括了起來,全詩反映了作者對駐守邊疆的將士們久徵未歸的同情,表達了希望朝廷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爭,使國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的思想感情。是一首思想性與藝術性完美結合的佳作。

教學目標:

一、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結合註釋及工具書,自學古詩理解古詩的意思,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

二、入情入境的學習古詩,引導學生體會古詩的意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想象能力。

三、體會詩人同情戍邊戰士,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彰顯出的博大人性美。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有層次地讀詩、透過想象,體會詩人豐富的情感。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的意思,體會這兩句詩的悲涼意境。

教學學法:

(1)想象法。

(2)以詩解詩法。

設計思路:

一、知詩人,解詩題。二、讀古詩,明詩意。三、悟詩情。

課前預熱:以詩會友《靜夜思》。李白在什麼情況下會思念家鄉?你有過想家的經歷嗎?

一、 知詩人 解詩題

1、知詩人: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唐詩。說到唐詩,你們會想到哪些唐代詩人?你對詩人瞭解多少?簡介詩人王昌齡。我們今天來學習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

寫的《出塞》。

2、解詩題:讀詩題《出塞》。“塞”是什麼意思?“出塞”怎麼解釋?(是古代軍歌的一種題目。意思是出征到塞外。)

3、 奠定感情基調:你想到邊塞看看嗎?欣賞圖片。邊塞給你什麼樣的感覺?

二、 讀古詩 明詩意

1、自由朗讀古詩,要求把字讀準確,句子讀通順。

2、檢察預習情況。①指名說說哪個字容易讀錯?大家跟讀。學習“秦”字(板書)。②提問“但使,飛將,不教,胡馬”等詞的意思。

3、朗讀古詩:根據平仄規律和七言絕句這種詩體的特點來讀,(指名讀, 齊讀,師範讀。)

4、交流學習古詩的方法:過渡:讀的字正腔圓是學詩的第一步,我們還要讀出詩的韻味,讀出詩的感情,這就是要理解詩的意思。我們來說說學習古詩有什麼好的方法?

5、小組合作理解詩意:根據我們說的學習方法再讀古詩,把理解的詞放入詩中,用我們自己的話說說每句詩的意思。

6、反饋交流:在邊塞看到秦漢時的明月,照着秦漢時的邊關,萬里出征的將士們仍未歸還。只要漢代的飛將軍李廣還在,決不會讓匈奴的軍隊越過陰山。

7、指導第一句的修辭手法“互文”。像這樣前文含有後文中省略的詞這樣的修辭

手法叫“互文”,古代詩歌中常用的修辭手法。

8、同桌互說詩意,再讀古詩。

三、 悟詩情

體會“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我們理解了古詩的意思,現在我們來體會詩中的情感。

(一)感悟畫面之悲

1、師範讀詩句。 你眼前出現一幅什麼畫面?(板書:明月 關 人未還)看到這樣的畫面給了你什麼樣的感覺?

2指導讀出感覺。

小結:古代描寫軍旅生活的詩歌,大都要寫到明月和邊關。“明月 邊關”已經成了戍守邊關將士們生活的兩個典型的景物。

(二)感悟人心之悲。

1、從徵人角度感悟。

“人”指什麼人?(板書:徵人)(唐代鎮守邊塞的士兵統稱徵人)

①、 想一想:白天軍務繁忙,到了靜夜面對邊塞荒涼的關山和一輪明月,那些背井離鄉,長途跋涉來駐守邊關的徵人們,會想什麼呢?(家 親人)

②、 補詩句:出(課件引入李頎詩:“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師:不知何處傳來悠揚的蘆笛聲,引得徵人直往家鄉的方向望。他們望到了什麼? (望到的依然是明月和邊關。)他們什麼心情?體會失望、悲傷。 讀出語氣。

③、激情引讀:回家是千百萬徵人縈繞心頭上的夢啊!卻只能化爲一句——(引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2、從親人的角度感悟

①、 過渡:徵人在萬里之外喋血沙場,在同一輪明月下他們的家人在做什麼

呢?

②、 想象說話:

白髮蒼老的雙親,拄着柺杖,倚在門口,對遠方的兒子說__________。

勤勞善良的妻子,幹完農活,站在村口,對遠方的丈夫說____________。

孤苦年幼的孩子,對遠方的父親喊:_________。指名反饋

③、 師:多麼動情的呼喚,多麼強烈的期盼,但他們等來的盼來的卻依然是“人未還”引讀。此時月圓人卻不圓他們會是什麼樣的心情?(悲傷)

④、 指導讀出感情。

(三)感悟歷史之悲

①師:這樣的思念,這樣的等待,是不是一年,兩年呢?從哪裏看出來的?

②自秦漢以來,邊關戰事頻繁,徵人死傷無數。翻開歷史的長卷,(課件演示朝代變遷:)我們發現從秦代到唐代中間隔着秦—漢—三國—晉—南北朝—隋—唐。這是悠悠千年的歷史啊。

師:,至秦至漢至唐,明月依舊,邊關如故,多少徵人盡望鄉啊,依然是——(引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這悠悠千年,月圓家不能圓,多少親人望穿雙眼,哭斷心腸,依然是(引讀)

③ 體會詩人情感:一句“人未還”讓我們嚐盡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痛苦。寫下這兩行詩句,詩人王昌齡留下了眼看淚。這是什麼樣的眼淚?反饋並讀出語氣。

師:這是傷心的眼淚更是同情的眼淚。同情徵人有家不能回的悲傷,同情徵人的家人失去親人的悲痛。讓我們帶着感受來齊讀這兩行詩。

3、徵人們爲什麼不回家?我們來看一段資料。另外還有許多邊塞詩,也反應了邊塞戰爭給人們帶來的苦難。“據《資治通鑑—唐》記載:玄宗時,改府兵爲募兵,兵士戍邊時間從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終於成爲久戍之役。“天寶”以後,山東戍卒還者十無二、三。”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唐·李頎《古從軍行》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唐—王昌齡《塞下曲》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唐—王翰《涼州詞》

體會“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1、看到徵人悲慘的生活,看這千百萬妻離子散的家庭,你們想對這無休止的戰爭說什麼?所以詩人這樣寫到:“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①、爲什麼要寫西漢飛將李廣呢?(補充:《塞下曲》能騎善射,力大無比。)“不教”是什麼意思?

②、讀出豪邁、勇敢、一往無前。

從這兩行詩中感受到詩人什麼樣的希望?(渴求良將,渴望和平。)

2、激情引讀

①、這兩句詩表達了王昌齡殷切的希望,我們來表達下詩人的希望好嗎?(引讀) ②、這兩句詩僅僅表達了王昌齡的希望嗎?還表達了誰的希望?是呀,這千百年來千百萬徵人的希望,他們希望(引讀)這也是千百年來徵人們親人的希望,他們希望。(引讀)

3、體會壯的感情

出示《從軍行》“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體會戰士們的豪情壯志。齊聲朗讀。

四、總結

①、“人未還”雖說是悲痛的,但也見證了戰士們保家爲國的壯烈。讓我們帶着自己的感受再讀這首詩。從詩中你感受到王昌齡是一個什麼樣的詩人?(板書:憂國憂民)

②、寫法:這首詩的體裁是“七言絕句。”這首詩氣勢雄壯,既寫也了徵人的哀嘆,又寫出了渴求良將的原望,和報效國家的志向。真不愧爲“七絕詩”的壓卷之作。

同學們,古時戰事不斷,今天的世界仍不太平,世界上戰爭從未停止。但歷史卻留下了王昌齡的《出塞》這樣一首渴望和平,關愛所有生命的詩篇。讓我們帶着體會齊誦這首詩。有能力的同學可以不看書。

五、 作業

將你今天在課堂上的收穫加上你的想象,將《出塞》這首詩改成一篇記敘文或一個故事。

六、 板書設計

出塞

互文 明月 關

秦 漢 人未還 悲 壯

同情徵人,渴求良將、渴望和平

篇二:王昌齡《出塞》最新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結合課後註解及工具書,自學古詩,瞭解古詩大意。

2、誦讀古詩,讀悟結合,體會詩人豐富的情感,感受詩歌彰顯出的博大人性美。 3、課內外相結合,激發學生對唐詩的興趣以及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1、誦讀古詩,背誦古詩。感受古詩意境,體會詩人情感。

2、感悟詩句意思,展開聯想,體會古詩意境。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

老師在上課之前還想做個小調查,咱們班的同學誰喜歡背誦古詩詞?(這麼多人,你們真了不起.)古詩詞就像中國的京劇一樣,是中華民族的國粹。俗話說:“腹有詩書氣自華”。現在我們就一起來感受一下古詩詞的語言魅力吧!

1、詩歌對對碰”的遊戲。(誰會站起來就說,不用舉手。)

教師出示課件:(1)當我們難以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時,我們會說:

(2)當我們在讚美朋友之間有深厚友情時,馬上會想到:

(3) 當我們遇到節假時不能與親人團聚時,我們會感慨:

(4)一位頂天立地的英雄在面對死亡時,會大義凜然地說: 過渡:(先對那些對答成功的孩子給予鼓勵。)同學們你們課外積累真得很

豐富。而且精神飽滿,激情四溢。讓我們帶着這份熱情走入今天的課堂。好,同學們上課!

二、匯入新課:

古詩詞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中一顆閃亮的明珠,每首詩詞彷彿就是一幅栩栩如生的畫,一曲委婉動聽的`歌,一段綿長不絕的情。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邊塞詩,繼續感受我國古代文學的魅力!

2、板書課題:出塞(師生共同書寫,邊寫邊強調寫字的要求,寫完後教師說:我們常說要堂堂正正的做人,字如其人,我們也要把字寫得端端正正。)作者:

【唐】王昌齡

三、檢查預習,交流資料

1、我們常說:“不打無準備之仗”,充分的預習可以使課堂上的你學得更輕鬆。關於王昌齡、關於這首詩的背景,你想和大家分享什麼?

預設: 生1:我知道,在唐代,有一批詩人(如高適、岑參、王昌齡、王維、李益等)十分擅長描寫邊塞征戰生活,後人稱他們爲“邊塞詩人”,形成了所謂的“邊塞詩派”,邊塞詩是唐代這個詩歌大國的一束奇葩。在邊塞詩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衆多的邊塞詩。

師:你很善於歸類總結,有做學問的潛質。

生2:我知道我們今天學的王昌齡的《出塞》是衆多邊塞詩中的極品,被尊爲唐代七絕的壓卷之作。

師:是的,呆會就要了解爲什麼稱爲“壓卷之作”。

生3:我想向大家介紹一下當時的歷史背景,我國在秦、漢時代便修築長城防禦匈奴入侵。匈奴和中原之間的戰爭從秦朝開始,到漢朝,到唐朝,一直沒有間斷。

師:你也是做歷史學家的好苗子。

謝謝你們的資料,這對我們理解古詩很有幫助。

四、讀通詩歌,理解詩意

1、出示整首詩:接下來,請大家亮開嗓子自由讀詩,把古詩讀正確、讀流利。

生1讀

師:也許你不是讀得最動聽的,但你是這個教室裏最勇敢的;

生2讀

師:字正腔圓,向你學習;

生3讀

師:很有自信,繼續發揚。

2、師:讀古詩不但要讀正確,讀出節奏,而且要儘可能地讀出詩的韻味來。誰來學學王昌齡,一展詩情?

指三名學生讀。

師相應評價:這是一個含蓄深沉的王昌齡;

這是一個激情澎湃的王昌齡;

這是一個從容平和的王昌齡。

3、師:“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詩多讀幾遍,意思也會漸漸浮出水面的。現在,同桌之間互相說說詩句的意思。

師:誰先來?

生1:“秦時明月漢時關”(秦漢時期的明月依然照亮着邊關,)

師:這裏明明說的是秦朝的明月,漢朝的邊關呀?怎麼?

生:這裏運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相對獨立的語言結構彼此拼合,相互補充,共同表達一個完整的內容。

師:你真會讀書(板書:互文明月邊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秦朝時期明月照着邊關,漢朝時候明月依舊照着邊關。接着講——

“萬里長征人未還。”——出征邊塞的士兵,至今仍沒有回家。

師:士兵,就是詩中的——

但使龍城飛將在——假如有李廣將軍來戍守邊關

師:李廣將軍就是詩中的——龍城飛將

不教胡馬度陰山——一定不讓匈奴的軍隊越過陰山南下入侵

師:你從哪個詞中讀懂了“匈奴的軍隊”——胡馬

再請一個同學連起來說說看。

師:過渡:同學們,學習古詩,我們知道古詩的大意,而要深深的把古詩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古人常說“詩以言志”,這首詩詩人要表達怎樣的情感呢?

五、感悟詩意,體會詩人情感

1、感悟“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A、從徵人角度感悟。

1、讓我們夢迴唐朝,來到邊關,夜深了,戍邊的將士們結束一天的生死搏殺,這時,他們看到的是:(一輪明月、孤寂的邊關)讀第一句,邊讀邊想你的腦海中出現什麼樣的畫面?(明月、邊關、徵人)寧靜的夜晚,清冷的邊關,一輪明

月高高的掛在天空,明月清冷的光輝照在戍邊戰士身上。【板書】讓我們感到(孤寂、蒼涼的)讓我們讀出這種孤寂、蒼涼。作者又以大手筆直指秦漢時期,給這月臨關塞圖賦予了悠久的歷史感。畫面中的徵人就是自秦漢以來千百萬徵人。他們已冰冷的邊關明月爲伴。當他們仰望明月時會想什麼呢?(想念家鄉,痛恨戰爭,渴望停止戰爭??)徵人們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個願望,那就是——回家(生答)這是千百年來千百萬人縈繞心頭的夢,因它只化作一句:(引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師:過渡:徵人離家萬里之遠,回家遙遙無期,可明月千里寄相思,他們所思念的親人在同一明月下又是怎樣的呢?

B、從親人角度感悟。①徵人白髮蒼蒼的父母,一臉皺紋,相互攙扶着,地來到村口,站在一棵老樹下,遙望,忍不住喊一聲: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②徵人柔弱無助的妻子,替別人洗完一筐又一筐的衣服,遙望着,忍

不住別過臉去,偷偷擦拭去:( )心中在吶喊: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③徵人無依無靠的孩子,看見別人的爸爸百般愛護自己的孩子,忍不住流下了淚水,張開雙臂面對蒼天:(還我父親)帶着這種感情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恨)

師:親人的呼喚催人淚下,正如詩人高適《燕歌行》所寫:“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zhù應啼別離後。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jì北空回首。”喋血沙場的徵人渴望與親人團聚,徵人的親人兒都盼着他們回家。

師:徵人爲什麼回不了家?我們來看一段資料。

據《資治通鑑·唐紀》載,玄宗時,改府兵爲募兵,兵士戍邊時間從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終於成爲久戍之役,“天寶以後,山東戍卒還者十無二、三”。 (生看資料,你讀懂了什麼?)

唐朝詩人王翰曾在《涼州詞》中有形象描述:

涼州詞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所以這期盼是遙遙無期的,作者不由得對徵人及其他們的家人充滿(同情)

【板書】

師:這是怎樣的一種同情呢?詩人看到無數生命的死去,感嘆生命的卑

微??讀 :無數親人望眼欲穿,失去親人的悲痛,感嘆人生的無奈??讀。

慘烈的戰鬥場面。許多詩人也曾描寫過這戰後悲慘的景象。我們一起來讀讀。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王昌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曹操

山雪河冰野蕭瑟,青是烽煙白是骨。——杜甫

師:古今多少戰士死於沙場,白骨縱橫,烽煙遍地,使人觸目驚心。師:王昌齡面對這千百年來千百萬人的悲劇,發千古之感慨,寫下了——“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的不朽佳句。

2、感悟“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過渡:目睹戰火連連的邊塞,詩人不由得想到了誰?(李廣)李廣是誰?你們瞭解嗎?(介紹李廣資料。)

引讀:李廣,驍勇善戰,深受戰士的愛戴,胡人對他都是又敬又怕,這樣的將軍怎能不被人懷念呢?我們一起讀懷念一下。齊讀。

師:龍城飛將李廣,漢代的名將,爲什麼唐代的詩人在思念他?

指名回答。指導朗讀。

引讀:詩人這分明就是在向朝廷請願,請求朝廷派李廣這樣的大將軍來吧,趕走胡人,我們來讀這一句,向朝廷請請願。齊讀。

師:聽到你們的朗讀,我想起了王昌齡的另外一首詩。

出示《從軍行》,齊讀。再讀後兩句。

師:從穿字你能想到什麼?當時的戰場怎樣?(激烈、殘酷,戰士們奮勇殺敵) 金甲都磨穿了,戰士們是什麼樣的信念?讀出來。戰士們的信念是什麼?再讀。 終不還,這就是熱血男兒,這時候,他們除了有思鄉的情懷,還有怎樣的情懷? 指名回答。

引讀:誓死捍衛自己的國土,這就是熱血男兒,讀出來。課文中的這兩句是不是有同樣的情懷呢?讀這兩行。

師:假如朝廷真的派李廣這樣的大將軍來,會是怎樣的一種情景?指名說。 引讀:把敵人打的落花流水,那將是多麼痛快的一件事啊,帶着痛快讀。 師:同學們,從這兩句詩,你能感悟到詩人的內心嗎?你感悟到了詩人怎樣的一種情懷?指名說。板書:愛國

引讀:就讓我們和詩人一起把這深深的愛國之心吟誦出來吧。全班讀。

六、有感情朗讀全詩

1、同學們,假如你現在就是一名戍守邊關的戰士,寧靜的夜晚,你佇立在孤寂的邊關,明月清冷的光輝灑在你身上,遙望國土和家人,你的思緒是複雜的,有悲更有壯,我們一起用朗讀來變現你的悲壯情懷,讀。

2、王昌齡的確是寫詩的高手,這首詩寥寥四行,卻把徵人對家鄉的思念,對良將的渴望,對國家的癡戀變現的淋漓盡致,所以這首詩不愧被稱作唐代七絕的壓卷之作,讓我們合上書,一起來背一背這首千古絕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