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有關教學設計方案集錦五篇

爲了確定工作或事情順利開展,常常需要預先準備方案,方案是綜合考量事情或問題相關的因素後所制定的書面計劃。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教學設計方案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有關教學設計方案集錦五篇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一、教材簡析。

今天我要說的課是小學語文第九冊二十二課《鯨》的第一課時。這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首先以生動有趣的開頭介紹鯨是特大特重的動物,接着以通俗的語言介紹鯨的演變進化過程,說明鯨是哺乳動物,最後介紹了鯨的生活習性。

二、教學目的、要求。

1、學會本課7個生字,能正確書寫下列詞語:鯨、屬於、前肢、濾出、噸、肺、胎生、判斷。

2、朗讀課文,瞭解鯨的特點和生活習性,認識列舉數學、比較、舉例、比喻等說明方法。

3、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瞭解課文介紹的鯨的知識,體會所運用的多種說明方法。

難點:瞭解鯨的進化過程,理解“鯨不屬於魚類,是哺乳動物。”

四、教學時數:兩課時。

五、教學程序。

(一)反饋預習情況,匯入新課。

課前預習的好壞是課堂教學效果優劣的關鍵。有良好的預習習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特別是學生平時較少接觸鯨,更要透過課前去收集相關材料,才能爲學習課文做好鋪墊,也體現了大語觀教學,把課外閱讀與課內學習相結合。第一環節在瞭解預習收穫後,也可以讓學生談談還想知道鯨的什麼內容,匯入新課,調動學習的興趣。

(二) 緊扣訓練重點,放手讓學生自學。

教是爲學生會學,教師一定要把課堂還給學生。第二環節根據學生預習中提出的問題,即想知道的內容,教師適機疏理,再結合單元訓練重點,提出具體要求。如本單元根據教材編排要求學生閱讀時要能用較快的速度,並能從課文重點展開學習,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三) 彙報自學情況,深入學習課文。

1、 掌握字詞。《語文課程標準》對五、六年級的識字要求是“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所以要逐步放手讓學生自學,教師可透過學生自主彙報或抽查方式檢查、鞏固語基知識,適機引導學生能從課文語言環境中理解新詞,並讓學生說說用什麼方法讀懂的,達到學習方法的交流和積累。

2、 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突破重點。在學生交流讀懂內容時,教師要及時疏理,圍繞“課文從哪幾方面介紹鯨?”的問題展開學習,教師適當板書,同時結合朗讀指導,訓練語感,加深學生印象。

3、 體會課文說明方法,突出課文重點。在環節過渡上可抓住課文主要內容,引發學生思考:“課文用了什麼說明方法?”因爲合作是新一輪課程改革,所倡導的主要學習方式之一。我們平時要加強培養,可以讓學生透過小組討論、交流去發現,認識列數學、作比較、舉例子、比喻等說明方法。教學方法主要採用讀和聯繫實際說話,進一步理解,並初步運用這些方法。

(四) 質疑問難,拓展思維。

質疑是學生主動學習的標誌,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重要途徑,又是教學資訊反饋和交流的重要環節。教師要留給學生質疑的空間和時間,充分肯定學生善思好問的精神,從而拓寬學生的思維。像課前的質疑是爲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學習後的質疑,不僅能反饋學生的學習效果,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更能使學習從課內向課外延伸,由課文向課外讀物發展,真正促進學生的學習。

(五) 佈置作業。

根據學習後的收穫,和還想知道的問題,課外去搜集材料,辦一份小報,第二課時展示交流。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教材簡說

畫風,這個題目引起了課本中的小朋友思考,也引起了我們的思考。風看不見,摸不着,怎麼畫呢?課文中的三個小朋友一起畫畫,本來陳丹說:風,看不見,摸不着,誰也畫不出來。看了趙小藝的畫後,陳丹卻說:我也會畫風了。三個好朋友互相啓發,互相激勵,結果他們用不同的辦法畫出了風。

學生分析:

學生喜歡宋濤,因爲他敢想。善於提出問題;我們也喜歡陳丹,她敢於修正自己的錯誤認識,善於向別人學習;學生更喜歡趙小藝,你瞧她,眨眨眼睛,想了想,她敢於迎接挑戰,善於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讓我們的學生在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中,去體會課文中三個孩子的思想;去學習他們敢想敢做、相互協作的精神;想出別的、更多的畫風的辦法。

學習目標

1.會認7個生字,會寫12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領會文中小朋友的創意。

3.懂得事物之間是有聯繫的,遇事要善於動腦筋想辦法。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

小朋友們,你們瞭解風嗎?能說說你感受到的風嗎?有風的時候,會出現什麼不同的景象呢?風是什麼顏色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畫風》這個故事

二、識字

1.粘貼三個小朋友的頭像,說說他們的名字。學生讀課文找答案,教師在頭像旁寫上他們的名字。號召學生和他們三個做朋友,與他們三個打招呼,作簡要的自我介紹。例如,宋濤、陳丹、趙小藝,你們好!我叫×××,很想和你們做朋友。學生在趣味盎然的打招呼、交朋友的過程中就會認識宋、濤、陳、丹、趙、藝六個生字了。

2.想一想、找一找:宋、濤、陳、丹、趙、藝這幾個字在我們身邊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現了。

3.用減一減的辦法識字:溼顯

三、寫字指導。

(1)正確書寫。

不要多筆畫:丹字只有一點。烏字中間沒有點,加迠就成了鳥字。絲字上邊的兩絞絲沒有點。

不要少筆畫:忽字下面的三點,不能少。眨左邊是目字旁,不能少一橫。濤字左邊三點,右下還有一點。

(2)美觀書寫。

觀察結構特點:如,顯字上小下大、上短下長;忽、絲二字上長下短。杆、眨、濤左窄右寬;杆左高右低,眨、濤左短右長。

比較借鑑:烏鳥

丹舟

濤壽

陳凍

示範:藝字草字頭的橫宜略長,下面的乙字折筆應儘量向左邊斜,彎應寫平,鉤直上。

第二課時:

一、情景引入,巧設懸念

1.情景激趣。今天咱們一塊兒去旅行。去之前老師有一個要求,你們要根據老師的描述,把你們看到和聽到的用筆畫出來。

2.學生拿出紙筆作畫。請幾位學生上黑板作畫。

3.教師描述。今天天氣真好,藍藍的天上飄着朵朵白雲。你們朝遠處看,那兒有一座青山,山腳下住着一戶人家,房前屋後種着果樹,一條小溪從門前流過。趕快把這優美的景色用畫筆畫下來。

4.學生邊聽邊根據自己的想象作畫。

5.教師繼續描述:你們聞到了嗎?沒有?趕快深呼吸,聞到了嗎?這是什麼香味?你們聽到了嗎?遠處傳來了什麼聲音?多好聽啊!趕快把這些讓人陶醉的香味和美妙的聲音畫下來。

6.學生質疑:聲音、氣味看不見,摸不着,怎麼畫?

7.小結:看得見、摸得着的東西容易畫,那麼看不見、摸不着的東西能不能畫呢?

二、質疑解難,探究學習

1.自由朗讀課文。

2.檢查讀書情況。你讀後知道了什麼?想說些什麼?

3.學生自由說,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隨機播放電腦課件。

(我知道紅旗在飄說明有風教師播放紅旗飄動、風車轉動、雨絲斜斜等電腦動畫課件。)

4.小結。紅旗在飄動、小樹彎彎腰、風車在轉動、雨絲斜斜,都是因爲有風的緣故。風雖然不能直接畫出來,但可以透過畫與風有關的事物表現出來。

5.你喜歡課文中的哪一位小朋友。爲什麼?

(我們喜歡這些小朋友,是因爲他們愛動腦筋,遇到困難不退縮,積極思考。)

三、朗讀感悟,深入理解

1.自由組合,分角色練習朗讀。

2.教師巡視,適時指導。

3.小組推薦代表朗讀。

4.評讀:用什麼語氣?什麼語調?

(提示:宋濤應該用疑問的語氣說誰能畫風這句話,而且說的時候心裏應該很得意,因爲他認爲風是畫不出來的,他其實想爲難一下陳丹和趙小藝。陳丹說誰也畫不出來這句話時,應該帶有爲難的語氣。趙小藝說我能這句話時,應該是非常自信的語氣,語調比較高,聲音較大。宋濤說是風,風把旗子吹得飄起來了這句話時,應該用驚喜的語氣,大聲地說,因爲他是受到小藝的啓發突然明白原來風是可以這樣畫的,所以他非常高興。)

5.表演示範朗讀。

(四)馳騁想象,描繪美景

1.展示颳風圖,感受風的魅力。

2.動手畫風,展示學生畫風的作品。

3.啓發想象:聲音、氣味與風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它們都是看不見,摸不着的。如果由你來畫聲音、氣味,你會畫什麼?請你們把自己的奇思異想用五彩畫筆描繪出來。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一、概述

《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是人教課標版高中化學必修①“第一章 從實驗學化學

第二節 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的第一課時(45分鐘)。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在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反應等方面的定量關係時是廣泛運用的物理量。它在高中化學計算裏還是最關鍵的概念,可使計算較爲簡捷明瞭,非常重要。本節教材的特點是概念多、理論性強,教學難度大;在本課時教學中安排了物質的量、摩爾、阿伏加德羅常數幾個高難度的抽象概念,這些概念不僅涉及宏觀領域,還涉及微觀領域,難點集中,理解困難,爲教學帶來了障礙。

二、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技能

1.瞭解科學上引入“物質的量”這一物理量的必要性;能夠初步理解“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的意義,及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含義;

2.能夠了解物質的量與微觀粒子數之間的關係,並能從物質的量的角度來認識物質的微觀構成,及化學反應中物質質量之間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

1.透過分析所給資料,提高發現和提出有探究價值的問題的能力;在思考、討論和交流中提高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養成與人合作的團隊精神;

2.透過物質的量的教學,體驗科學家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進一步理解科學探究的意義;

3.在摩爾是堆量的教學中,提高遷移應用的能力及想象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對物質宏觀與微觀間量的關係的探究,感受化學界的奇妙與和諧;能夠對學習自然科學感興趣,養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三、學習者特徵分析

學生接受能力較強,處於初三和高一的銜接階段;在該階段學生對國際單位制中的“長度”(單位:米)、“質量”(單位:千克)等物理量已非常熟悉,但對國際單位制中的“物質的量”這一物理量非常陌生,而且易將“物質的量”這一抽象概念與“物質的質量”相混。 學生的好奇心強,已具備了探究的意識;掌握了探究必備的相關知識,如知道化學反應的實質是物質構成的微粒按一定的數量比進行,化學反應中的物質質量滿足質量守恆定律。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教師引導探究,啓發學生自主建構概念。

對於抽象概念的突破,採用直觀的方式展示,如視頻、動畫等,變靜爲動,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從而幫助學生理解並自己建構新概念。

五、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PPT課件

概念動畫

實驗視頻

相關圖片

多媒體教室

六、教學過程

環節一:提出問題

(一)情境引入

教師透過學生熟悉的化學反應視頻引入(此處需常見的化學反應視頻,如炭在氧氣中燃燒)

學生觀看視頻,從化學反應方程式出發,討論分析其中包含的意義。

C?O2點燃CO2

微觀粒子數 11 1

物質質量12g 32g 44g

設計意圖:從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出發,學生將這一反應中所包含的意義進行復習總結:

(1)從質量守恆的角度,12克碳和32克氧氣反應生成44克二氧化碳(2)從微觀機理角度,1個碳原子和一個氧分子結合生成一個二氧化碳分子。

(二)提出問題

教師從學生的討論結果出發,提出引導問題:物質是由微粒構成,物質間的化學反應是微粒按一定數目關係進行的,那可稱量物質與微粒之間是否存在一種聯繫?我們有何辦法能將微粒數量與物質質量聯繫起來?

學生積極思考,討論,想辦法

設計意圖: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從而爲學生了解引入“物質的量”這一概念的必要性打好基礎。

環節二:方法探究

(1)從微觀角度出發,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學生分組彙報所想出的辦法;

教師針對學生討論結果,將學生的認識過程與科學探究的.思維方法聯在一起,模擬科學家解決問題的過程(以一個某種原子爲例,此處要標出1個原子的質量(用普通天平不可稱量),爲將微粒與物質質量聯繫起來,將此種原子由一個開始不斷堆積(此處需要媒體課件,展示微粒堆積的過程),同時質量隨微粒數目的增加而相應的增長,直

到有一刻該微粒集體的質量可稱量。就可說某克的物質中微粒數目是多少。)

學生體會,聯繫宏觀與微觀的橋樑,其核心是一種化小爲大的思想。

(2)摩爾——堆量

教師以學生常見的物質爲例,演示其粒子堆積的過程,並伴有總質量、粒子總數的同步變化。(如以碳原子爲例,展示碳在堆積的動畫課件)當堆積的微粒數爲6.02?10我們就說這是1摩爾,如以碳原子爲例,6.02?10

子。

學生進一步的體會摩爾是聯繫宏觀與微觀數量的橋樑。

教師啓發學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表示量的名詞與摩爾相似。

學生思考,並回答常見量詞的名稱,如“雙”、“打”,“公斤”等。

(3)遷移應用

教師將示例微粒改變,而微粒數目6.02?10232323時,個碳原子,我們就說這是1摩爾的碳原不變,引導學生回答此時這些微粒量是否爲1摩爾?(此處需1摩爾不同物質的相關圖片)

學生回答肯定,並得出結論:將示例微粒改變,同樣數目是6.02?1023時,我們說它是1摩爾。

設計意圖:圍繞提出的問題,再現科學家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使學生體驗科學家解決問題時的思維和方法;透過一種物質遷移至其它物質,使學生體會摩爾是一量的單位。

環節三: “物質的量”概念

(1)摩爾——“物質的量”的單位

教師進而指出“摩爾”是“物質的量”的單位,就像“千克”是“質量”單位,“米”是“長度”的單位。(舉例類比),摩爾簡稱“摩”,符號:mol

學生理解,並細細體會摩爾與物質的量間的關係。

(2)“物質的量”——國際單位制7個基本單位之一

教師展示有關國際單位制中7個基本單位的資訊(此處需要有關國際單位制方面的圖片),物質的量是其中之一,記作n。

學生看教材P12資料卡片,結合已有知識初步建構新概念。

(3)“物質的質量”與“物質的量”

教師提出思考問題: “物質的量”是“物質的質量”嗎?爲什麼?並結合教材P11圖1-11給出結論。

學生思考,討論。

(“物質的量”不同於“物質的質量”。如以炭爲例,12克C-12含有6.02?10

子,物質的質量12克,而“物質的量”是1摩爾。)

(4)阿伏加德羅常數

教師介紹:國際上規定,1摩爾任何微粒所含有的微粒數與12克C-12所含有的碳原子23個碳原。

數相等。實驗表明,這數目約爲6.02?1023。6.02?1023mol。

NA

學生體會,記憶。 ?1稱爲阿伏加德羅常數,符號:

設計意圖:在摩爾——堆量的基礎上,提出了“物質的量”概念,降低了學生在理解這一抽象概念時的難度;透過將常見物理量,及易混概念對比分析,使學生從整體上初步完成了新概念的建構過程。

環節四: “物質的量”的應用

在初步瞭解了物質的量等相關概念後,教師讓學生繼續完善在環節一中做的分析,將物質的量、物質的質量、微粒數聯繫在一起。

學生思考、討論做出總結:

C?O2點燃CO2

微觀粒子數 11 1

1NA 1NA 1NA

物質的量 1摩 1摩 1摩

設計意圖:透過將物質的量(摩爾)概念再次應用於化學反應,使學生更好的體會“物質的量”作爲聯繫宏觀質量與微觀數量間的橋樑給我們研究問題帶來的便利,進一步加深對概念的理解,併爲以後進行相關的化學計算的學習做好準備。

七、教學評價設計

本節課從以下方面進行評價:

學習參與情況: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活動,吸取其它同學在該問題中正確的地方,有根據的提出自己的看法主張。

自主學習情況:聯繫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分析、歸納和總結的能力。

反饋練習:

判斷下列說法是否合理,並說明理由:

1.摩爾是國際單位制中七個基本物理量之一

2.含有阿伏加德羅常數(NA)個微粒的集體就是1摩爾

233.NA的精確值爲6.02?10,單位爲mol

23?1 4.1摩爾物質均約含有6.02?10分子

235.0.1molH2O中含有0.2?6.02?10個H原子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課時目標:

瞭解稱象的辦法,能正確評價方法的優劣,重點理解曹衝稱象的方法,說清步驟,明白道理。

能進行拓展想像,想出更優的稱象方法。

課前準備:

玻璃皿、小木船、小象等實驗器具及清水;課件。

教學過程:

一、 複習匯入

1、 齊讀詞語,強調易錯的生字:

官員 秤桿 微笑 稱象 一堵牆 宰割 下沉 搬運 砍樹 (稱 秤)(微)

2、 齊讀1、2段,指名說說爲什麼要稱象。

二、 學習第3、4自然段:

1、 自由朗讀第3、4自然段,思考:課文共介紹了幾種稱象的方法?這些方法都是誰想出來的?出示表格;指名反饋,填表。

誰 官員們 曹衝

稱象的方法 砍樹造秤稱象 借用船與石頭來稱

宰割大象稱象

2、 集體討論:誰的辦法好,誰的辦法不好?好在哪裏,不好在哪裏?

讀讀課文,體會曹操聽了他們稱象的辦法後,截然不同的態度:

曹操聽了直搖頭。

曹操邊聽邊點頭微笑。

3、 學習曹衝的辦法:

1)指名朗讀第四自然段,獨立完成二分冊T7;指名反饋。

2)歸納步驟:

趕象上船──→船身畫線──→趕象上岸──→裝石上船──→搬石稱重

3)實驗演示;

4)朗讀體驗;

5)嘗試複述:指名複述――評議――同桌複述

三、學習第5自然段:

1、 指名朗讀,瞭解稱象的結果;

2、 評價曹衝,體會曹衝才7歲。

四、拓展延伸:

根據當時的條件與環境,你覺得還可以採用什麼更妥當的方法來稱象?

五、課堂作業:完成二分冊T4、5、6。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教材內容說明

這是一篇妙趣橫生的小品文,作者採用生動活潑的筆法,把蟈蟈寫得活活靈活現。先描述了蟈蟈的歌聲,寫出了聲音的各種特點,如“柔和”“清脆”“尖銳”“竊竊私語”等,特別是“比蟬更勝一籌的歌手”,

流露了作者的喜愛之情。接着又描寫了蟈蟈的外形特點》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文章重點內容寫了蟈蟈的食物習性。作者透過自己的觀察,饒有興趣地介紹了蟈蟈喜歡吃的食物是蟬,又解開了蟈蟈喜歡吃的是蟬肚子的原因是既有肉又有甜食。還介紹了蟈蟈之間的相處和睦,從不爭吵的特點。

教材使用說明

七年級的學生對小動物有着濃厚的興趣,本文又集知識性、趣味性、藝術性於一體,可讀性強,因此讓學生自主閱讀,體驗閱讀過程中的快樂。在探究交流中,深透理解文意,體會生動傳神的文學筆法。爲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教學中可充分運用多媒體手段,如關於蟈蟈生活的習性的圖片資料等。

教學目標:

1、速讀課文,能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內容。

2、能體味文中的美詞佳句,並說出其作用。

3、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

教學重點:培養學生閱讀文章、概述內容的能力,體會語言特色。

教學難點:體會科學小品文的語言特色。

教學過程 :

一、匯入新課,瞭解作者。

1. 回憶所學課文《蟬》,2.比較寫作內容寫和作目的不同,3.兩篇文體不同,4.明確本文是介紹科學知識,5.說明的對象是蟈蟈。

二.檢查預習,夯實基礎

學生領讀文後的“讀一讀,寫一寫”中的生字。學生領讀文後的“讀一讀,寫一寫”中的生字。強調易錯音和易錯字。

三、速讀課文,提取資訊

四、再讀課文,把握課文重點

1、思考文章從哪幾個方面介紹了綠色蟈蟈的特點?

2、綠色蟈蟈的外表有哪些特徵?綠色蟈蟈有哪些習性?作者主要寫了哪個方面?

教師指導明確外表特徵:“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蟈蟈的習性寫了叫聲和食性。

五、重點研讀,質疑問答,合作交流

學生可再讀課文,並對課文內容提出自己的見解或疑問。教師也可引導學生學習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歡的美詞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擬人手法的運用等。

學生依據問題組,自由質疑。

a.你最喜歡文章中哪個段落?爲什麼?

b.你最喜歡哪個詞語或哪個句子?爲什麼? 、重點研讀,質疑問答,合作交流

在學生的討論研讀中相互補充,共享品味賞析的樂趣。教師可總結指導。

也許有的同學喜歡“竊竊私語”、“津津有味”、“酷愛甜食”“毫不猶豫地都接受”這些擬人的寫法,給人以親切自然的形象生動的感受;也許有的同學喜歡“蟈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釣,它們之間從不爭吵”這擬人化的描寫,它親切自然,充滿了作者對蟈蟈的喜愛之情。

(1)比較閱讀材料 夜色降臨,蟈蟈出來了,耳朵靈敏的人,能聽到綠葉叢中蟈蟈在叫,聲音很低沉,在連續不斷的低聲中,時不時發出一聲尖銳、急促的叫聲。

要求和第三段對比閱讀說說你更喜歡哪一個?

第三段多處運用了擬人、比喻、對比等手法,這些手法的運用,使得文章生動傳神,自然親切,增強了可讀性 與趣味性。

(2)作者不斷變換對綠色蟈蟈的稱呼,找出這些稱呼,說說作者在什麼情況下用什麼稱呼,這樣寫有什麼效果?體會這樣寫的效果。

當蟈蟈捕殺蟬時稱:狂熱的狩獵者

當蟈蟈晚上鳴叫時稱:夜晚的藝術家

當蟈蟈成爲籠中觀察和實驗的對象時稱: 籠裏的囚犯

當蟈蟈吃蟬肉時稱:蟬的屠夫

作者這樣稱呼蟈蟈的原因:不斷變換稱呼,使行文更生動,描寫更形象,給人更深刻的印象。

(3)比較閱讀材料二 《辭海》中有關蟈蟈的條目是這樣的:

蟈蟈,昆蟲。螽斯的一種。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發聲。吃植物的嫩葉和花,危害農作物。也有稱之爲“哥哥”。

就這段文字與課文比較,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的寫作特色:

1 、生動傳神的描寫表達方式,表現了作者對綠色蟈蟈的喜愛之情。

2、採用擬人化的手法,語言生動傳神,讀來自然、親切,增強了可讀性與趣味性。

3、 透過作比較來寫蟈蟈。比如在寫蟈蟈的叫聲時,拿蟬的叫聲來作比較;寫它喜歡吃肉食時,拿螽斯來作比較;寫它追捕蟬時,拿鷹來作比較;寫它同類相食時,拿螳螂來作比較。 這些作比較的運用,既突出了蟈蟈的習性、特點,又讓讀者對其他昆蟲也有所瞭解,同時,也說明作者對各種昆蟲的特性瞭如指掌。

六、總結課文,完成《評價手冊》中該課的課後相關練習。

七、教學探討與反思:

快速閱讀,是一種基本的獲得知識的能力。這種能力的提高既需要老師的悉心指導,又需要學生透過對具體語言材料閱讀來實踐、訓練。本文作爲一篇典型的科普性文章,作爲學生快速閱讀訓練的材料是非常合適的,所以教師應充分對文字加以利用。文章採用生動的文學性筆調,語言傳神形象,擬人貼切自然,在行文中有明顯的感情色彩,自然親切,富有感染力。學生總會喜歡某些方面的知識,因此採用個性化解讀文章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內容來賞析,結合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來品味語言的美妙之處,十分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拓展他們的思維空間,發揮他們豐富的想象力。這樣文章的寫作特點也能認真掌握,並在以後的習作中加以借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