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宇宙航行教學設計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宇宙航行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宇宙航行教學設計

一、設計思想

宇宙航行不但介紹了人造衛星中一些基本理論,更是在其中滲透了很多研究實際物理問題的物理方法。因此,本節課是“萬有引力定律與航天”中的重點內容,是學生進一步學習研究天體物理問題的理論基礎。另外,學生透過對人造衛星、宇宙速度的瞭解,也將潛移默化地產生對航天科學的熱愛,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學生已學過平拋運動、勻速圓周運動、萬有引力定律等基本理論,具備瞭解決問題的基本工具。

本節重點講述了人造衛星的發射原理,推導了第一宇宙速度,並介紹了第二、第三宇宙速度。人造衛星是萬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學上應用的一個實例,是人類征服自然的見證,體現了知識的力量,是學生學習瞭解現代科技知識的一個極好素材。

本節課的難點在於對人造衛星原理的理解,因此教學設計上採用理論探究法,在設計中突出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課堂中透過設疑→思考→啓發→引導這樣一條主線,激發鼓勵學生的大膽思考、積極參與,讓學生透過自己的分析研究來掌握獲取相關的知識和方法。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目標

1.瞭解人造地球衛星的有關知識和航天發展史。

2.知道三個宇宙速度的含義和數值,會推導第一宇宙速度。

3.理解衛星的線速度、角速度、週期與軌道半徑的關係。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在學習牛頓對衛星發射的思考過程的同時,培養學生科學探索能力;培養學生在處理實際問題時,如何構建物理模型的能力。

2.透過對衛星執行的線速度、角速度、週期與軌道半徑的關係的討論,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透過展示人類在宇宙航行領域中的偉大成就,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熱情。

2.透過介紹我國在航天方面的成就,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感知人類探索宇宙的夢想,促使學生樹立獻身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教學重點

1.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導。

2.衛星執行的線速度、角速度、週期與軌道半徑的關係。

四、教學難點

衛星的發射速度與執行速度的關係。

五、教學方法

探究、講授、討論。

六、教學準備

多媒體。

七、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透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人類透過站在地球上的觀測,認識到了天體做什麼樣的運動,並進一步弄清了天體爲什麼要做這樣的運動。然而人類並不滿足於只站在地球上探索宇宙的奧祕。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人類是如何走出地球,飛向宇宙,進行宇宙航行的。(利用幻燈片,向學生展示一些航天類的圖片,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推進新課

牛頓的思考

探究:怎樣才能使得一個物體繞着地球做圓周運動?

先讓學生思考、討論,教師可根據學生情況引導學生思考。

我們知道,在地面上將一個物體水平拋出,若拋出時速度越大,則落地點距拋出點的水平距離越大。如果拋出速度很大時,我們還能將地面看作平面嗎?(不能)

早在16世紀道的牛頓就曾思考過這個問題。(播放衛星發射原理動畫,並向學生分析。)

從地球上最高的山峯上將物體水平拋出,速度越大,落地點就越遠。如果拋出的速度足夠大,物體就不在落回地面,它將繞地球運動,成爲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宇宙速度

探究:以多大的速度發射這個物體,物體就剛好不落回地面,成爲一顆繞地球表面做勻速圓周運動的衛星呢?

1.第一宇宙速度

物體最終繞地球表面做勻速圓周運動,引力爲其做圓周運動提供向心力。

代入數據得v=7.9/s

這就是物體在地面附近做勻速圓周運動的速度,叫做第一宇宙速度。

如果發射速度大於第一宇宙速度,結果會怎樣呢?

2.第二宇宙速度

當拋出物體的'速度繼續增大,地球引力將不足以爲其做圓周運動提供向心力,物體將會脫離地球引力,離開地球。這個速度爲v=11.2/s。我們把v=11.2/s叫做第二宇宙速度。如果發射速度大於第一宇宙速度,而小於第二宇宙速度,它繞地球執行的軌跡就不是圓,而是橢圓。

3.第三宇宙速度

物體脫離地球引力的束縛後,還會受到太陽引力的束縛。若拋出的速度足夠大,物體還將脫離太陽引力的束縛,飛向太陽系之外的宇宙空間。這個速度v=16.7v/s。這個速度叫做第三宇宙速度。

衛星執行的線速度、角速度、週期與軌道半徑的關係。

探究:目前爲止,人類發射的人造地球衛星已經有幾千顆了,這些衛星執行的快慢不同,那麼衛星執行的快慢與什麼因素有關呢?

學生可能的答案:質量、軌道半徑……

我們將不同軌道上的衛星繞地球運動都看成是勻速圓周運動。

可得:

結論:線速度、角速度、週期都與衛星的質量無關,僅由軌道半徑決定。

當衛星環繞地球表面執行時,軌道半徑最小爲地球半徑(r=R),此時線速度最大,角速度最大,週期最小。則

=7.9/s

=1.24×10—3rad/s

=84in

即衛星繞地球執行的最大速度爲7.9/s。

人造衛星的發射速度與執行速度

(播放嫦娥一號發射的模擬視頻,讓學生了解衛星發射的全過程,學生也將對發射速度和執行速度有一個瞭解。)

1.發射速度

發射速度是指衛星在地面附近離開發射裝置的初速度,一旦發射後再無能量補充,要發射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速度不能小於第一宇宙速度。

2.執行速度

執行速度指衛星在進入執行軌道後繞地球做圓周運動的線速度。當衛星“貼着”地面飛行時,執行速度等於第一宇宙速度,當衛星的軌道半徑大於地球半徑時,執行速度小於第一宇宙速度。

夢想成真

學生先閱讀,然後教師簡述補充。(藉助於多媒體,一邊向學生展示,一邊介紹,注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實現。)

其實早在六百多年前的明朝,一個名叫萬戶的人就曾有“飛天”的壯舉,但最終未能成功,併爲之付出了生命。萬戶是世界上第一個利用火箭向太空搏擊的英雄。他的努力雖然失敗了,但他藉助火箭推力升空的創想是世界上第一個,因此他被世界公認爲“真正的航天始祖”,爲了紀念這位世界航天始祖,世界科學家將月球上的一座環形火山命名爲“萬戶山”。

19世紀中葉,俄羅斯學者,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利用噴氣推進的多級火箭,運載發射衛星。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成功在蘇聯發射成功。

1961年4月12日,世界上第一次載人飛行,蘇聯。

1969年7月16日,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美國。

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次載人飛行。

2007年,嫦娥一號成功發射。

然而人類對宇宙的探索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無數探索者用自己的汗水和生命鋪設了人類通往宇宙的道路。

1986年1月28日,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升空後爆炸,七名宇航員遇難。

2003年2月1日,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返航時爆炸,七名宇航員遇難。

(三)課堂小結

儘管人類已經跨入太空,登上月球,但是,相對於宇宙之宏大,地球和月亮不過是茫茫宇宙中的兩粒塵埃;相對於宇宙之久長,人類歷史不過是宇宙年輪上一道小小的刻痕。宇宙留給人們的思考和疑問深邃而廣闊。宇宙有沒有邊界?有沒有起始和終結?地外文明在哪裏?這些都是留給大家待以解決的問題。

標籤:教學 宇宙 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