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浮力教學設計(精選15篇)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計劃和佈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浮力教學設計(精選15篇),歡迎大家分享。

浮力教學設計(精選15篇)

浮力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設計理念

隨着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社會需要的是具有創新和實踐能力的人才,這就要求我們不僅僅要“學習物理”,更重要的是要“探究物理”。在“探究”中提出物理問題,在“探究”中經歷並體驗科學探索的歷程,在“探究”中將物理學習跟生活緊密地聯繫起來,在“探究”中將物理學習最終歸於生活。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將科學探究的要素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來,使學生在探究中敢於質疑、勇於辯論,在充分交流中比較、篩選出最佳的實驗方案。而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的指導作用突顯出來,從而使師生互動不再停留在形式上,而具有實質意義。這樣一堂鮮活的課上完後,學生收穫的不只是知識,還收穫了研究問題的方法,從而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培養、提高。因此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知道浸在(漂浮、懸浮、下沉)液體中的物體,都受到液體對它施加的豎直向上的浮力,知道如何計算浮力的大小,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浮力並知道浮力的方向。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透過實驗探究認識浮力。

2、經歷探究“浮力大小等於什麼”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協作精神。

2、學習阿基米德善於觀察思考的精神。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透過實驗探究認識浮力及其方向,會測量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學難點:探究“浮力的大小等於什麼”的過程。

四、實驗器材

演示實驗器材:鐵架臺、重垂線、雞蛋、食鹽水、乒乓球、大燒杯、紅毛線、水桶、水盆,準備一組與學生所用完全相同的實驗器材(便於學生上講臺演示實驗方案)。

學生實驗器材:橡皮泥、小石塊、小木塊、鐵釘、乒乓球、燒杯(100ml)、彈簧測力計、溢水杯、小桶、空易拉罐、水槽、細線。

五、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課件展示生活中有關浮力的事例:漂浮在水面的輪船、木塊、水鴨子、人,浸沒在水中的潛水艇等。

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事例中的輪船、人等爲什麼會浮在水面上?

小組合作學習,嘗試分析這些現象的原因。

透過討論交流使學生認識到:這些現象與浮力有關;不僅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會受到浮力,而且浸在氣體中的物體也會受到氣體對它的浮力。然後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浮力現象,想了解哪些有關浮力的知識,從而發散學生的思維,引出本節課的課題。

2、新課教學

模組一:感知浮力的存在,建立浮力的概念

浮力教學設計 篇2

【課標要求】

透過實驗,認識浮力。

探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學習目標】

1、感受浮力的存在及方向。

2、經歷探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3、會運用阿基米德原理。

4、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協作精神。

【學習重難點】

1、探究浮力與哪些因素有關。

2、應用阿基米德原理。

【評價目標】

1、透過演示實驗一、二達成目標1。

2、透過實驗二和實驗三達成目標2和4。

3、透過達標測試達成目標3。

【學習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境,設疑激趣

放映幻燈片,提問,並板書課題。觀看、思考、回答透過觀看圖片:死海中的人

可以仰面看書;輪船在水中航線

航行;節日放飛的氣球等,

引出課題。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任務一:感受浮力

實驗一:讓學生將乒乓球按入水中,鬆手。

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到得現象,並設疑:乒乓球爲什麼會浮上來?

再設疑:乒乓球靜止時受幾個力得作用?

點評學生的受力分析情況並適時給予鼓勵。

總結:乒乓球除了受到重力外,還受到浮力得作用。且浮力得方向是豎直向上。實驗二:讓學生將鐵塊放入水中,鬆手、設疑:鐵塊受浮力嗎?

當調動起學生的求知慾望時,引導學生做課本上的實驗,並提出實驗要求。

巡迴指導。

學生報告數據時板畫物體受力示意圖。

提出問題:爲什麼在空氣中鐵塊拉彈簧測力計的力大?而同一個鐵塊浸入水中時拉彈簧測力計的力卻小了?

聽取學生彙報,給予適當的補充說明,得出結論,並板書浮力大小的表達式及浮力的方向。

透過觀察、思考,發表自己的觀點。

組織語言敘述:乒乓球受力情況,並上黑板畫出離得示觀察鐵塊的運動情況。

引起認知上的衝突。

學生透過回答,爭論,對需要探究的問題更明確。

根據要求進行實驗,並記錄數據。

比較數據:思考,討論,發表自己的觀點。

意圖。透過實驗感受浮力。

任務二:經歷探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提問:浮力跟什麼因素有關?耐心聽取學生的猜想,並對各種猜想提出疑問,最後達成共識。

引導學生做實驗去驗證。(爲學生提供實驗器材)

巡迴指導。

聽取學生彙報。引導學生學會評估。

而後得出結論。並點出這一結論20xx多年前阿基米德就得出來了。它不僅適用於液體也適用於氣體帶着疑問思考。

發表自己的觀點。

根據要求進行實驗操作,認真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數據,透過探究實驗,思考,回答。

透過實驗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任務三:應用阿基米德原理。

出示題目,讓學生限時完成。

(教師巡視。)完成後讓學生展示答案並理由。

1、用彈簧秤在空氣中稱一鐵塊,測得重20牛,當把這個鐵塊的一部分浸在水中時,彈簧秤的讀數爲16牛,這時鐵塊受到的浮力是 牛,若將鐵塊全部浸沒在水中,鐵塊受到的浮力是10牛,這時彈簧秤的讀數爲 牛。

2、一個燒杯裝滿水,將一個體積爲120釐米3的物體放入燒杯中,溢出的水重爲1牛,此物體所受的浮力是。

3、掛在彈簧測力計上的鐵塊重7.9N,當它全部浸沒在水中時, 測力計的示數爲 6.9N, 鐵塊受到的浮力是 N,如果鐵塊剛好有一半體積露出水面, 鐵塊受到的浮力________N,測力計的示數________N。

4、質量是395克的鐵塊全部浸入水中,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大?如果把這個鐵球放入水銀中,它受到的浮力又是多大?(已知ρ鐵=7、9×103千克/米3)。

5、一個鋁球重4、5牛,體積爲0、5分米3,如果把這個球浸沒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多大?靜止時它受到的浮力又是多大按時完成題目。說出題目答案並理由學以致用

三、歸納總結,說出收穫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大膽敘述自己的收穫

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並表達能力。

五、佈置作業,鞏固昇華

課後3、4、6。選作:5認真完成作業。發散思維,張揚個性。

浮力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設計

1、知識與技能

①瞭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於什麼。

2、過程與方法

①透過觀察,瞭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②經歷探索浮力大小過程;

③從日常生活現象入手,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與動手操作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培養學生樂於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識的興趣;

②培養學生大膽猜想,在實驗過程中勇於創新精神。

教材內容及重點、難點分析

《浮力》這章一直以來都是初中物理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也是中考的必考內容之一。如何在教學中強調重點、突破難點,我認爲需要從探究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入手。如果學生從實驗探究中認識到浮力的大小隻與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與物體的體積、物體的密度、液體的深度等無關,就不難理解阿基米德原理了。所以本章的重點是探究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這樣也就可以突破難點理解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和液體密度有關。而本節所教授知識浮力的概念又貫穿全章,“稱重法”測浮力又是本章各節的探究基礎,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稱重法”測浮力爲本節重點。而本節的探究浮力影響因素比較多,開放性較強,因此爲本節的難點。

教學對象分析

浮力對學生來說並不陌生,但是根據生活中的現象得到的一些結論是片面的。針對學生的一些錯誤觀點,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尋找真理。當然學生自主探索發現物理規律的能力總體來說比較差。因此,需要在教師引導下完成實驗探究活動,運用反饋資訊及時調控教學過程。

教學策略及教法設計

1、本節課從觀看錄像引出學生生活中能感受到的浮力現象入手,然後讓學生在課堂上重現浮力的存在。然後在老師指導下的進行了一系列學生實驗進行有關浮力存在和浮力大小決定因素的實驗,爲隨後學習科學探究浮力大小等於什麼做必要的知識鋪墊。

2、進行科學探究:每4人一組,用教材中所展示的操作爲主輔以發揮學生富有創意性的實驗設想進行實驗。本環節完成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確定測量的物理量、具體進行實驗操作,得出數據、分析數據,得出結論、評估、交流等七個環節。其中教師需要在設計實驗中給予學生必要的引導,和學生一起確定要測量的物理量,共同形成統一的探究步驟。

3、採用形象具體的實驗激發學生的興趣,水到渠成的理論講解保持學生的興趣,進行適當的練習,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起到鞏固作用。

4、最後師生共同做一個簡短的小結。

5、教學方法採用學生分組合作探究式教學。

教具學具

乒乓球、大量筒、彈簧測力計、細線、石塊、鋁塊、銅塊、橡皮泥、燒杯、水、酒精、濃鹽水。

教學媒體設計

1、利用網上資源錄像,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2、利用課件展示教學板書結論小結等環節。

教學過程設計

一、設定情景,引入新課

1、觀看錄像:鴨子、輪船漂在水面上;潛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潛;熱氣球載着重物飛上高空。想一想,爲什麼?

2、演示:把石塊、木塊投入盛水的水槽中,石塊下沉木塊上浮那麼石塊受到浮力嗎?

教學設計說明:在教師引導下,從生活中觀察到的大量浮力現象並提出與浮力有關的問題,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

(投影)板書:第五節 浮力

二、實驗探究過程

提出一系列問題讓學生思考,並分組交流、討論:1、什麼是浮力?它有方向嗎?2、漂浮的物體受到浮力,那麼下沉物體是否受浮力?3、浮力大小等於什麼?4、浮力大小與什麼有關?等。

教師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並板書。下面我們先探究:什麼是浮力,有無方向,方向向哪?

(投影)探究一:什麼是浮力,它有方向嗎

學生體驗:利用桌面上的學具,將乒乓球放入水中並逐漸壓入水底,然後放手。一是體會:手的感覺;二是觀察:乒乓球最終的情況。嘗試得出結論。

得出結論: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的託力,這個向上的託力叫浮力。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

(投影)(板書:一、什麼是浮力

1、定義: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的託力,這個向上的託力叫浮力。)

2、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

(投影)二、浮力大小的測量

演示:在彈簧測計的下面懸掛一個石塊,把石塊浸入水中,比較前後兩次測力計的讀數。這說明什麼問題?

學生進行實驗探究

設計實驗:

(1)明確探究的目的,制定探究計劃,明確以下問題:

(2)明確探究所需的材料用具,如彈簧測力計、燒杯 等。

(3)明確如何測定浮力的大小。

(4)確定整個實驗是否設定對照組及設定方法,是否需要重複及次數。

(5)選擇實驗記錄表格。

參考表格:

項目

次數

在空氣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G 在水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 石塊所受浮力F0 小桶重G1 水桶和水總重G2 比較F與G0的關係

1

2

3

(投影)結論: 浮力的大小 F浮=(G-F)

教學設計說明:讓學生體驗物體在液體中確實要受到浮力的作用,並引導學生尋求測量物體所受到浮力大小的簡便方法。這樣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還學會了解決物理問題的方法。將課堂還給學生,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投影)三、探究浮力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學生體驗:將飲料瓶慢慢壓入水桶,體會浮力的變化,觀察水位變化情況,物體浸入液體中的體積變化情況。從中獲得啓示,進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麼因素有關。

學生可能猜想浮力與液體的密度、排開液體的體積、物體的重力、物體的體積、物體的質量、物體的形狀、深度等因素有關係。

教師板書學生的猜測,並引導學生合併歸類,引導各小組認領實驗課題。按下列要求設計實驗報告:實驗課題、實驗目的、實驗儀器、實驗步驟。

(投影)(實驗報告的格式)

學生分組探究:

(1)利用測力計探究浮力與物體的密度的關係;

(2)利用測力計探究浮力與深度的關係;

(3)利用測力計探究浮力與液體的密度的關係;

(4)利用測力計探究浮力與物體排開液體體積的關係;

(5)利用測力計、橡皮泥探究浮力與物體形狀的關係。

各小組根據要探究的課題,設計實驗。設計完畢,投影各小組設計的實驗步驟,進一步修正完善。根據修正的步驟探究課題,設計記錄實驗數據表格並交流,然後進行探究實驗。

教學設計說明:讓學生從現有的知識水平出發,透過體驗並不斷的思考,提出可能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並進行因素歸類,分成各個獨立的可能因素讓各小組認領課題。透過學生團隊間的協作,進行方案設計,並對設計的方案從理論上的正確性、操作上的可行性進行全班交流討論,思辨、質疑和完善。

學生彙報實驗過程與結論:分析實驗數據得出結論。即:浸入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與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與物體浸沒在液體中的深度、物體的密度、質量、體積、物體的形狀等無關。

教師活動:總結學生的結論:浸入液體中的物體所受到的浮力只跟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得出浮力與物體排開液體的質量有關,最終推出浮力的大小等於物體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

(投影)(板書 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體中物體所受浮力大小等於物體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即F浮=G排)

教學設計說明:探究浮力的大小與什麼有關是本節的重點,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實驗探究,經歷知識建構過程,便於對知識的理解。由於時間的關係只能讓學生分別來探究其中的一個因素與浮力的關係。由浮力的大小跟液體的密度和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到得出阿基米德原理還要經歷一個思索、推導的過程。教師做好引導,這樣才符合認知過程。

(投影)完成課本上的例題。

三、小結

總結本節所學知識,並說明自己的收穫和可能存在的在疑問:物體的浮沉與什麼有關?

教學設計說明:對整節課進行小結和評價,設定下節課應思考的問題,鼓勵學生課下繼續探討和研究。

四、板書設計:

第五節 浮力

一、什麼是浮力

1、定義: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的託力,這個向上的託力叫浮力。

2、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

二、浮力大小的測量

F浮=(G-F)

三、探究浮力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體中物體所受浮力大小等於物體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即F浮=G排

教學流程:

教學反思

這節課我讓學生動手實驗探究貫穿整節課,從而對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認識,然後透過學生分組實驗活動總結和教師的引導演示將學生的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浮力的定義、以及影響浮力的大小的因素。在浮力的影響因素的猜想上有學生很多分歧,但採用合併歸類的方法保證了大部分學生的猜想都有所體現,所以得意保證大部分同學都積極的參與進入。合作性的操作進行順利得當,並且對數據能有效快速進行分析的論證,得出了浮力的兩個影響因素,對科學探究的主要過程都有了親身良好的體驗,自我感覺是一堂較成功的新授課,達到教學目標,學生掌握本節知識良好。

浮力教學設計 篇4

一、教材分析

浮力這節內容分三學時,第一學時學習浮力及阿基米德原理,第二學時學習物體的浮沉條件,浮力的應用,第三學時綜合運用浮力、壓強、密度等知識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具體問題。但是物體的浮沉,在第一節課的實驗教學中就加以滲透,第二節再從理論角度推理驗證。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認知目標:

a)瞭解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體、浮力的單位)

b)瞭解阿基米德原理(包括原理的建立、適用範圍、簡單應用)

技能目標:

學會用彈簧秤測量浮力,體驗研究阿基米德原理時運用的科學方法

情感目標:

結合阿基米德的故事和並進式學生實驗,激發學生勇於探求科學真理的熱情,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設計思路

1、浮力知識的綜合性很強。

對於初三學生來說,在日常生活已經積累了很多對浮力的感性認識。但是要把有關浮力的認識從感性提高到理性,需要綜合運用各方面的知識,如力的測量、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密度、壓力、壓強等重要知識;還需要進行科學的分析、推理、歸納等。因此《浮力》的教學一直是初中教學的難點。在《新課程標準》中,對浮力的教學要求一降再降,但是在歷屆中考中,再簡單的浮力題,得分率也相當低。

2、教學設計針對學生的特點

今年我面對的學生物理基礎非常薄弱,不瞭解物理學科的特點,沒有建立起物理的思維模式,對物理學習存在爲難情緒。而物理教材又特別講究知識體系、科學嚴謹,是一門很嚴肅的科學。但是這種道貌岸然的面孔卻很難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難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的現狀也就迫使我們改進教學方法,靈活使用教材。它古板,你想辦法讓它生動,它嚴肅,你想辦法讓它活潑。以下兩件事給了我很大的啓發。

一件事是幾年前看到中央10套播放的科普節目,是美國錄製的,節目中的兩個主持人打扮成小丑,透過大量的實驗、實物場景拍攝、通俗的講解讓孩子們瞭解物理知識,一點也不讓人覺得艱澀難懂,看完後你會覺得科學真是有趣。我也一下子覺悟:原來課還可以這麼上,如果我們的課堂也這樣,哪還有那麼多孩子討厭物理呢?

另一件事是從孩子身上得到的啓發。有一次到北方圖書城給還在小學的女兒買了一本《孩子喜歡的一百個實驗》,她回家自己照着書忙乎了幾天後開始對我問着問那,我敷衍她說:“太難了,等你長大就學到了。”可是她卻不一不饒的糾纏。被磨不過,給她講了點,居然聽得頭頭是道。原來科學離孩子並不遠,只是缺了一個指路人。小學生尚且如此,何況我們初中三年級的大學生呢?關鍵是學習時的心態不同、興趣不同、目的不同,我們的教學即灌壞了學生,又可惜了知識。

因此,在傳授基礎知識的課堂上,儘量採用最直白、最生活的語言,儘量採用實驗引出知識點,儘量讓學生自主發現,儘量創造條件讓學生自主探究、自己實驗。充分挖掘學生的形象思維,透過實驗建立直觀印象,先入爲主。讓學生從根本上理解知識,然後再進行理論驗證。絕對不能先用理論推導得到結論後再去驗證,更不能連驗證性的實驗都不做。本節課的設計很多處都是圍繞這一原則展開的。

本節課圍繞着五個實驗展開,前三個實驗是重複生活中的場景,透過已經學過的知識發現新問題、引出浮力這個新知識點。透過對實驗的分析,可以得出什麼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浮力的施力物體、測量浮力的實驗方法等。實驗中學生會觀察到簡單的浮沉現象,‘物體的浮沉條件’這一個知識點要到下一節才能解釋清楚,但是本節雖然不能從理論上分析透徹,但是沒有必要回避,可以先透過受力分析,使學生了解表象,同時併爲下節課的教學設定懸念。

實驗四是本節課的關鍵,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只有得出浮力的大小隻跟液體的密度、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物體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才能透過分析,得出物體所受到的浮力的大小,可能跟它排開液體之間存在某種定量關係。真正從理念上認識到浮力的大小取決於液體,而非物體自身的形狀、大小、輕重等因素,糾正生活中形成的錯誤意識。並學會利用已有器材,發現儘可能多的結論,培養學生自主發

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實驗五是本節課的重點。作了這麼多鋪墊,就是爲了讓學生自主發現並理解物體所受的浮力,其大小等於它排開的液體重。結合阿基米德的故事和並進式學生實驗,激發學生勇於探求科學真理的熱情,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這節課教學容量大,所以反饋和鞏固主要留待課後完成。如果課堂上有剩餘時間,可請同學回顧板書內容,歸納出透過本節課學到的四種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稱量法。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懸浮和漂浮的區別。三是求壓力差法,指出這是浮力大小的決定式。四是阿基米德原理,指出這是求浮力的普遍適用式。

總之,採用“自主探究法”組織教學。即由教師提供或由學生任選材料和器材,圍繞“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這個主題,讓學生自主猜想,提出假說,自行設計進行探究,讓學生去參與自己設計的實踐性活動,在實踐探究中去總結、發現阿基米德原理。抓住F浮=G排液這個關鍵點設計課堂教學,針對學生易出現的思維障礙“對症下藥”,有意識地運用科學方法來引導學生的思維,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在自主的探索過程中發現新知,嘗試創新,發展實踐能力。

浮力教學設計 篇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瞭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於什麼;

③知道浮力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

①透過觀察,瞭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②透過收集、交流關於浮力應用的資料,瞭解浮力應用的社會價值;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初步建立應用科學知識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透過實驗猜想浮力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2。探究浮力與排開液體重力的關係。

三、教學方法

探究試驗

四、教學器材

瓶蓋、玉米粒、彈簧測力計、阿基米德演示器(力學實驗盒內的套裝)、水槽、空易拉罐、水、大燒杯、小燒杯等

五、教學過程

(一)、課程匯入

木頭能浮在水面上,而鐵塊沉,下沉的鐵塊也受浮力嗎?(自己閱讀粗略找出本節的主要內容)

(二)、探究新知

1、浮力的概念

對生活現象的描述引出浮力的概念

一切浸在液體或氣體中物體受到向上託的力叫浮力

2、浮力的方向

演示實驗:浮在水面上的瓶蓋

方向:豎直向上

3、浮力的作用點

透過學生的認知,規範爲了研究方便,通常畫在物體的重心上。

4、浮力的大小

(1)猜想:浮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呢?

實驗1:在漂浮的瓶蓋內逐漸加入玉米粒,隨着玉米粒的增加觀察瓶蓋在水中的位置,猜想浮力與什麼因素有關?

(教師不予評論)

實驗2:在大燒杯內盛滿水,將空易拉罐逐漸壓入水中,體會浮力大小變化,猜想浮力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教師不予評論)

實驗3:用彈簧測力計測出沙筒在空氣中的重力,再將沙筒逐漸浸入大燒杯的水中,直至浸沒,猜想浮力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教師予以總結)浮力大小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

(2)實驗探究:物體浮力的大小和物體排開水的重力的關係?

儀器介紹:彈簧測力計、水槽、大燒杯、小套筒、沙筒

參照課本48頁探究實驗的內容和步驟進行探究實驗(小組討論)

方案交流:需要測得的物理量,爲了避免錯誤,減小誤差,實驗需要注意事項。

進行實驗:完成表格

實驗數據:

沙筒重: 小套桶重:

沙筒完全浸入水中後拉力F:

浮力F浮:

小套桶和水的總重G總:

排出的水的重力G排 :

交流數據,得出結論。

結論:沙筒所受浮力的大小,等於排開水所受的重力

(3)阿基米德原理

一切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浮力的大小,等於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

在上述實驗中,(有)推導:G排=m排g=ρ液V排g,所以,F浮= G排=ρ液gV排。(ρ液是指液體的密度)。

(三)浮力練習

課本50頁第3題和第6題

六、課堂小結

七、作業佈置

同步訓練《浮力》一節1—10題

八、課後總結

成功之處:

不足之處:

改進之處:

附板書設計:

浮力: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的液體向上的力叫做浮力。

浮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上的。

浮力的作用點:通常畫在物體的重心上。

浮力的大小:測量F浮= G –F

阿基米德原理:一切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浮力的大小,等於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

浮力公式:F浮= G排=ρ液gV排

浮力教學設計 篇6

1、從生活中浮力現象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將所學知識用於生產生活中,去解決實際問題,做到學以致用;

2、在研究問題過程中,引導學生注重科學方法探究,提倡多種學習方式,使學生成爲知識“發現者”、“創立者”,充分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3、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透過自己設計、思考、討論、實驗等方式參與到教學過程中,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

浮力教學設計 篇7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認識浸沒在液體和氣體裏的物體都受到浮力;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於什麼;

③初步瞭解浮力在輪船上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

①透過實驗體驗浮力的廣泛存在;

②透過探究理解f浮=g排;

③體驗由“實踐→理論→實驗→實踐”的探究過程。

3、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浮力對社會發展的影響,透過瞭解輪船擱淺的實例,提高環保意識。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透過實驗猜想浮力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2、探究浮力與排開液體重力的關係。

三、教學方法

1、邊觀察、邊實驗、邊討論的啓發式教學。

2、探究式教學。

四、教具和媒體

氫氣球、乒乓球、土豆、彈簧秤、阿基米德演示器、水桶、盆子、鹽、雞蛋、飲料桶、燒杯、水等

浮力教學設計 篇8

一、設情匯入

師:演示實驗,乒乓球從水中浮起來,氫氣球離開手上升,是什麼力使它們上升?

生:浮力。

師:(出示課題:浮力)生活中還有那些受到浮力的物體?

生:(舉例)

二、探究新知

師:請看這兒有兩例受浮力的例子(投影圖片)這些浮在水面上的物體能受到浮力,那麼放入水中要下沉的土豆受不受浮力呢?

生:(思考回答)

師:下面用實驗來探究(投影)想想做做:在彈簧測力計的下面懸掛一個土豆,再把土豆浸在水中,比較前後兩次測力計的示數。

生:(實驗、討論、發現)

師:(歸納發現投影)一切浸沒在液體或氣體中的物體都受到浮力;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浮力的大小:彈簧秤兩次的讀數差;(獲得了一種測量浮力的方法)

師:如果我們換上其它的物體,浮力的大小會變化嗎?下面我們還是用實驗來探究。(投影)想想做做:

1、在水桶中裝大半桶水,用手把空的飲料瓶按入水中,體會飲料瓶所受浮力及其變化,同時觀察水面高度的變化;

2、將雞蛋放入清水裏,然後不斷加鹽,觀察雞蛋怎樣運動,思考浮力有無變化。

生:(實驗、思考、發現)物體在液體中的浮力的大小可以發生變化。

大小與浸沒的體積有關、與液體的密度有關。

師:(歸納學生的發現,浮力的大小與排開液體的體積大小有關,與液體的密度有關)

師生:透過實驗我們發現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排開液體體積和液體的密度有關,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液體的密度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師:我們能不能影響浮力大小的兩個因素歸結爲一個因素呢?

生:質量。

師:質量越大?什麼越大?

生:重力。

師:下面我們用實驗來探究:(投影)探究: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重力的關係

小組討論:設計思路、如何利用手邊的器材設計。

生:前臺展示實驗方法。

師:(投影實驗設計方案:如果水沒有溢出,我們怎樣判斷塑料塊排水的多少?兩種設計圖,引導學生設計數據表格,分發記錄數據表格,說明1、2分別是浸沒、部分浸在)

生:實驗。

師生:分析得結論

浮力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上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們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測力計測出浮力的大小。

2、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當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於重力時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體,浮力等於重力。

過程與方法:

1、學習用彈簧秤測量泡沫塑料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運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懂得方法的改進有利於研究的順利進行。

2、懂得數據在分析解釋現象過程中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上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們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測力計測出浮力的大小。

【教學難點】

運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教學準備】

小組實驗一:精確刻度杯一個,泡沫塑料塊、木塊、空瓶子、小船等物體。

小組實驗二:彈簧秤一個,一塊大泡沫塑料塊,一個底部帶小滑輪的精確刻度杯(共用),細線,記錄表。

小組實驗三:在實驗二的材料基礎上,補充二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塊,記錄表(教材14面)。

【教學過程】

一、感受浮力:

1、觀察泡沫塑料塊、木塊、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況,用手指輕輕按壓小船,有什麼感覺?分別把泡沫塑料塊、木塊、空瓶子壓人水中,有什麼感覺?

2、出示關於浮力的描述性定義: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塊往水中壓,手能感受到水對小船和泡沫塑料塊有一個向上的力,這個力我們稱它爲水的浮力。板書:浮力。

3、生活中我們什麼時候感受到水的浮力?

4、出示教科書中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圖,講解示意圖的含義。(當泡沫塑料塊靜止浮在水面時,它受到的浮力等於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設計說明: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課開始的基礎。教師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讓學生感受,爲繼續探索沉浮的祕密打下基礎。)

二、測量一塊泡沫塑料塊的浮力:

1、討論怎樣測量浮力:當把泡沫塑料塊壓入水中時,它受到的浮力

有變化嗎?是多大呢?我們能用彈簧測力計測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塊受到的浮力大小嗎?

2、教師根據學生討論的情況,演示規範的測量方法,講解注意的地方。特別要講清楚浮力的計算方法,可以讓學生看教科書中的示意圖,理解浮力等於重力加拉力的道理。(未放入水前先測量泡沫塑料塊受到的重力,再用線拉住泡沫塑料塊,使它進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後讀出彈簧測力計上拉力的數值。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塊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塊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3、學生測量泡沫塑料塊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書的要求測量三種狀況,分別把測量結果(拉力大小和排開的水量)記錄在表格中。 泡沫塑料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記錄表(自重:牛頓)

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開的水量之間的關係,得出:(板書)浸人水中的體積(排開的水量)越大,物體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三、測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塊的浮力:

1、教師出示三塊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塊或者三塊不同大小的木塊,讓學生預測: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塊或者木塊,完全浸人水中,它們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嗎?

2、學生參照前一個活動的測量方法,獨立自主完成測量,把測量結

果填入記錄表中,並分析浮力大小與體積大小之間的關係。 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塊受到水的浮力記錄表

3、讓學生把前後兩個測量活動中所得到的數據進行分析,泡沫塑料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有怎樣的關係?

4、把泡沫塑料塊壓入水裏,一鬆手,爲什麼它會上浮?(浮力大於重力)

板書設計:

浮力

浮力

浸人水中的體積越大 物體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浮力大於重力 上浮

浮在水面的物體 浮力等於重力

教學後記:

浮力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認識浮力及其方向;

②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過程與方法

①透過實驗、觀察,瞭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②經歷探索浮力大小等於什麼的過程;

③從日常生活現象入手,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與動手操作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培養學生樂於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識的興趣;

②培養學生大膽猜想,在實驗過程中勇於創新精神。

【教學重點】

探究浮力的大小等於什麼。

【教學難點】

透過實驗驗證浮力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教學方法】

學生分組合作探究式教學。

【教學用具】

乒乓球、燒杯、彈簧測力計、細線、溢水杯、石塊、鋁塊、銅塊、橡皮泥、小木塊、水、酒精、食鹽水、砂石適量、飲料瓶、水桶。

【教學流程】

一、引入新課:從生活走向物理

教師提出問題:在你們的生活中,經常看到有些物體漂在水面上如:鴨子、輪船……同學們想過這裏面蘊含着什麼物理知識嗎?爲什麼不會游泳的人穿上救生衣便不會淹死了,你們想過嗎?

今天我們一塊兒來研究一下。

二、探求新知

學生活動一:研究浮力的產生及其方向各組同學分別把實驗桌上的不同物品放入燒杯中的水中,觀察現象。

思考:乒乓球、木塊爲什麼浮在了水上。根據我們學過的二力平衡的知識對其進行受力分析。請同學們自由回答,找學生代表上講臺畫出受力分析。

教師總結:對答對的同學給予肯定表揚,不對的同學給予鼓勵指正。從而得出浮力的概念及其方向。

教師提出問題:在剛纔的實驗中,石塊、橡皮泥沉入了水底,沉入水底的物體受浮力嗎?請你們利用手中的器材驗證一下。

學生活動二: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體也受浮力

各組同學分別做實驗,教師巡迴指導,對不知如何的學生給予點播。實驗做完後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在水中下沉的物體也受浮力 並引導學生歸納出測浮力的方法:用彈簧測力計測浮力。物理學中把這種測浮力大小的方法,叫等效轉換法。

得到一個求浮力的公式F浮=G-F液

[設計說明:讓學生體驗物體在液體中確實要受到浮力的作用,並引導學生尋求測量物體所受到浮力大小的簡便方法。這樣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還學會了解決物理問題的方法。將課堂還給學生,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練習鞏固:(完成後面本節練習題1、2。)

學生活動三:探究:探究浮力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1、下面我們來進行一個“造船比賽”:用大小相同的橡皮泥做船,用砂石作貨物,看一看,誰做的船載的貨物多?並思考: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麼因素有關?

學生動手實驗並交流

2、將飲料瓶慢慢壓入水桶,體會浮力的變化,觀察水位變化情況,物體浸入液體中的體積變化情況。從中獲得啓示,進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麼因素有關。

3、同學們都知道“死海不死”吧,請你們實驗其中的原理。並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麼因素有關。

在做以上的實驗時學生可能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與排開液體的體積、物體的重力、物體的體積、物體的質量、物體的形狀、深度、液體的密度等因素有關係。

教師引導學生把猜想合併歸類,引導各小組認領實驗課題。(提醒學生實驗時用“控制變量法”)

學生分組探究:

(1)探究浮力與物體的密度的關係;

(2)探究浮力與深度的關係;

(3)探究浮力與液體的密度的關係;

(4)探究浮力與物體排開液體體積的關係;

(5)橡皮泥探究浮力與物體形狀的關係。

各小組根據要探究的課題,設計實驗。設計完畢,組織各小組先討論設計的實驗步驟,進一步修正完善。然後根據修正的步驟探究課題,設計記錄實驗數據表格並交流,最後得出實驗結論。

學生彙報實驗過程與結論。

教師總結:浸入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與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與物體浸沒在液體中的深度、物體的密度、重力、體積、物體的形狀等無關。

[設計說明:讓學生從現有的知識水平出發,透過動手實驗,不斷的思維,提出可能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並進行歸類,分成各個獨立的可能因素讓各小組認領課題。透過學生團隊間的協作,進行方案設計,並對設計的方案從理論上的正確性、操作上的可行性進行全班交流討論,思辨、質疑和完善。]

練習鞏固:(完成後面本節練習題3、)

學生活動四:探究浮力的大小等於什麼?

學生先看課本自學,不懂的與同學交流、或問老師,然後動手試着做實驗進行探究。實驗做完後互相交流實驗結論。

教師總結:首先對實驗中的誤差進行分析然後得出結論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等於它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

推導公式:F浮=G排=m排g=ρ液gV排(在一次強調浮力與液體的密度、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的關係)然後說明阿基米德原理不僅適用於液體也適用於各種氣體。

[設計說明:探究浮力的大小等於什麼是本節的重點,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實驗探究,經歷知識建構過程,便於對知識的理解。由於此實驗較難做教師注意做好引導,這樣才符合認知過程。]

練習鞏固:(完成後面本節練習題4、5、)

三、本節小結

最後,由學生交流本節課在知識上有哪些收穫、哪些遺憾、透過交流、回顧來進一步鞏固本節課的知識。

[設計說明: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各抒己見,對學生的見解,教師都應予以肯定。教師最後畫龍點睛,簡要概括。]

【課後反思

1、教師應敢於放手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實驗探究,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爲主動獲取知識,透過實踐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2、將探究浮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的實驗交給學生去做,這樣使同學們既對實驗結論加深了印象又幫助學生們解決較難的浮力實驗題做下了鋪墊。

浮力教學設計 篇11

一、教材分析

1、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浮力概念貫穿本章始末,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繫,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對物體浮沉和浮力產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綜合應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因而對理論分析和推理論證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側重於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這兩個知識點是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2)知道浮力的方向。

(3)知道浮力的大小等於什麼?

(4)知道浮力的應用。

2、過程和方法

(1)透過觀察,瞭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2)透過收集,瞭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3)透過實驗探究,知道浮力的大小等於什麼?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初步認識浮力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2)初步建立應用浮力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意識。

三、學情分析

浮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揮演示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初中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透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爲依託,可以藉助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四、教學方法

作爲自然科學的規律課,教材的編寫思路一般是無論從方法論的角度還是對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獲得資訊的分析,都表明這種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本課的教法主要是“開放情境、引導探究”,而學法主要是讓學生“親身體驗,在探究中學習”。這節課綜合應用目標導學、分組實驗、直觀演示實驗、講授和討論並輔以電教多媒體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這已列爲《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中學物理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初中物理教學目的之一,充分體現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的原則。教學中創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邊動手邊思考。從實驗數據總結出結論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浮力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的:

1、透過探究,認識到浸在液體或氣體中的物體都受到浮力的作用。

2、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

3、透過探究浮力大小與那些因素有關的過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並會用來解決簡單的浮力問題。

課型:新授課

課時:第1課時

教學重點:浮力的存在、探究浮力的大小測量

教學難點:阿基米德原理的應用、

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瞭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理解浮力的大小等於什麼。

2、過程與方法

透過觀察,瞭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經歷探索浮力大小過程;

從日常生活現象入手,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與動手操作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樂於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識的興趣;

培養學生大膽猜想,在實驗過程中勇於創新精神。

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法

教學用具:乒乓球、鐵塊、水、燒杯、圓柱體、彈簧測力計、細線、溢水杯、鹽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投影展示一組圖片:艦艇爲什麼能浮在海面上,人爲什麼能浮在“死海”的水面,氣球爲什麼能騰空而起,氣艇爲什麼浮在空中,思考這些現象爲什麼產生? (二)、進行新課:

演示實驗1:壓入水中的乒乓球放手後,乒乓球從水裏浮上來,最後浮在水面上靜止不動。

提問:乒乓球爲什麼能從水裏浮上來?是誰給它的作用?

總結:物體靜止時受平衡力,物體重力豎直向下,平衡時還應受到豎直向上的力,施力物體誰?是水或空氣。表明浸在液體內部或漂在液體表面的物體都受到液體向上的託力。浸在氣體裏的物體也受到氣體向上的託力。物理學中力把這種力叫浮力。

一、浮力

1、定義:浸在液體或氣體裏的物體受到液體或氣體向上的託力,這個力叫做浮力。

2、符號:“F浮”

3、浮力的施力物體:液體或氣體。

思考:根據浮力的定義及壓入水中的乒乓球放手後,乒乓球從水裏浮上來,說明浮力的方向向哪?

4、浮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上的。

思考:你還能舉出那些例子說明物體受浮力的作用?

演示實驗2:把鐵塊放入水中,放手後鐵塊在水中下沉,並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問:下沉的鐵塊受浮力作用嗎?

活動10.9 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的?

猜一猜: 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

想一想 :用什麼樣的實驗來驗證你的猜想?

實驗器材

設計與實驗:

比較鐵塊在空氣和水中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1)在彈簧測力計下掛一個金屬塊,此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是 N;

(2)再將金屬塊浸沒到水中,此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是 N。

比較:比較兩次測量的結果

現象:金屬塊在水中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比在空氣中時 了。

思考:爲什麼金屬塊在水中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比在空氣中時減小了?

受力分析:

結論: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思考:能不能計算出浮力大小?

分析:物體在F浮、F、G這三個力的作用下保持靜止狀態。

所以 F浮 + F= G 變形爲: F浮 = G-F

二、浮力的測量:

方法:彈簧秤測力計測出物體在空氣中的重力G, 將物體浸在液體中測出此時的拉力F,G與F的差值即爲物體浸在液體中所受的浮力F浮。 即“稱重法” 。

表達式:F浮 = G-F

課堂練習:

1、一鐵塊掛在彈簧秤上,在空氣中稱量時,彈簧秤的讀數是32N。把它全部浸在水中稱量時,讀數是12N。鐵塊受到浮力是多少?

播放動畫:水底下大魚小魚的辯論。

小魚:我們在深處,受到的浮力大

大魚:我的體積大,受到的浮力大。

請你說說哪個魚說得正確?爲什麼?

要知道誰說的對,就要知道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浮力的大小

學生實驗: 探究影響浮力的大小的因素

猜想:浮力大小可能與那些因素有關?

液體裏的深度;排開液體的體積;液體的密度。

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

實驗器材:

實驗與探究

1、在溢水杯中裝滿水。

2、測出圓柱體的重力 G物=_____N。

3、將圓柱體逐漸浸入在水中,直到浸入一半時,觀察記錄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F1=_____N。 計算 F浮1=____N。

4、將圓柱體逐漸浸入在水中,直到完全浸沒,觀察記錄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F2=_____N。 計算 F浮2=____N。

5、改變圓柱體浸沒在水中的深度,觀察記錄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F3=_____N。 計算 F浮3=____N。

6、將圓柱體逐漸浸沒在濃鹽水中,觀察記錄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F4=_____N。 計算 F浮4=____N。

交流與小結:

比較F浮1、F浮2可知:浮力大小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較F浮2、F浮3可知:浮力大小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較F浮3、F浮4可知:浮力大小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

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與其排開液體的體積和液體的密度有關。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深度無關

古希臘學者阿基米德透過實驗和理論研究得出了有關浮力大小的原理。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等於被物體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

公式: F浮=G排液

推論:F浮=G排液=m排液g=ρ液gV排

表明F 浮的大小與 ρ液和V排有關,也論證了“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的實驗所得到結論。

注意:使用推論是單位必須ρ液單位爲千克/米3 ,V排單位爲米3。

V排與V物的關係

A、“全部浸入(即浸沒)” V排=V浸=V物

B、 “部分浸入” V排=V浸物

課堂練習:

2、將一木塊放入裝滿水的燒杯中,溢出500g水,則木塊所受的浮力爲多少?

3、浮在空中的氣球,排開空氣的重力爲1N,則氣球所受的浮力爲多少?

(阿基米德原理也可以計算氣體產生的浮力。)

4、已知物重爲G=5N,體積V=0.6dm3,浸沒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多大?有0.2dm3露在外面時受到的浮力是多大?浸沒在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多大?(g=10 N/kg,ρ酒精=0.8×103千克/米3)

(三)、課堂小結

學生先歸納,然後教師補充。

(四)、佈置作業

課本P93 第1、2、3題。

板書設計

四、 浮力

一、浮力(符號:“F浮”)

1、定義:浸在液體或氣體裏的物體受到液體或氣體向上的託力,叫做浮力。

2、浮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上的。

二、浮力的測量: “稱重法”

F浮 = G-F (G是物體重力,F是液體中拉力)

三、浮力的大小

1、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

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與其排開液體的體積和液體的密度有關。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深度無關。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等於被物體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

公式: F浮=G排液

推論:F浮=G排液=m排液g=ρ液gV排

浮力教學設計 篇13

一、教材分析

本節《浮力的應用》是在學習了上節《浮力》,知道浮力的產生及其大小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物體浮沉的條件,知道物體浮沉條件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理解輪船、潛水艇、氣球和飛艇是如何改變浮力或重力,來實現浮沉的,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體會物理就在我身邊,初步學會用浮力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二、學情分析

本節課學生已經掌握基礎知識較紮實,已經學習了系統的力學基礎知識,剛學過浮力產生的原因及阿基米德原理,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望,知識面廣,學習習慣較好,自學能力較強。本節課主要指導學生應用實驗歸納總結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隨着實驗的總結、拓展,真正發揮了學生的正常思維潛能,激發了學生對自然科學的探究,蒐集整理浮力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培養了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和團結協作的精神。

三、設計思路

根據浮力知識的教學分解,本節教學的知識要點:一是物體的浮沉條件;二是浮沉條件的應用。知識本身的難度並不算大,但貫穿在從如何調節浮力與重力的大小關係去理解浮力的應用事例這個分析過程要求較高,是進行本節教學的關鍵,爲此,本節教學的策略設計是:從觀察、分析、比較物體的浮沉情況→認識物體的浮沉條件(受力條件和密度條件)→調節浮力與重力的大小關係→理解浮力的應用(輪船、潛水艇、氣球和飛艇、選種諸方面的應用)。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物體的浮沉條件;

知道浮力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

透過觀察、分析、瞭解輪船是怎樣浮在水面的;

透過收集、交流關於浮力應用的資料,瞭解浮力應用的社會價值。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初步建立應用科學知識的意識。

五、教學重點:知道輪船、潛水艇、氣球、飛艇的工作原理。

六、教學難點:理解改變物體所受的重力與浮力的關係,能增大可利用的浮力。

七、教學儀器:燒杯、水、體積相同的蠟塊和鐵塊、兩個鐵罐子、沙子、潛水艇模型、熱氣球模型、多媒體課件。

八、教學流程:

(一)新課引入

[演示]:1、出示鐵塊和蠟塊讓學生觀察發現它們體積相等。

2、將體積相同的鐵塊和蠟塊同時浸沒在水中後鬆手。

[現象]:鐵塊沉入杯底而蠟塊上浮最終浮在水面。

[提問]:1、浸沒在水中的鐵塊、蠟塊(鬆手後)各受到什麼力?

(浮力、重力)

2、鐵塊和蠟塊受到的浮力相等嗎?

(相等。因爲V排相等,根據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浮力相等。)

3、既然鐵塊和蠟塊受到的F浮相同,爲什麼鬆手後鐵塊沉底而蠟塊上浮?

液體中,物體的浮沉取決於什麼呢?

[講解]:物體的浮沉條件:

分析蠟塊:鬆手後,浸沒在水中的蠟塊所受到的F浮>G蠟,所以蠟塊上浮。當蠟塊逐漸露出水面,V排減小,浮力減小,當F浮= G物時,蠟塊最終漂浮在水面。即:F浮>G物上浮,最終漂浮。

分析鐵塊:鬆手後,浸沒在水中的鐵塊所受到的F浮<G鐵,鐵塊下沉。到達容器底部後,鐵塊受到F浮、G鐵和F支,三力平衡,靜止在容器底,我們說鐵塊沉底。即:F浮<G物下沉,最終沉底。

若一個物體浸沒在水中,鬆手後F浮=G物,受力平衡,物體的運動狀態不變,我們說物體懸浮在液體中。即:F浮=G物,最終懸浮。

總結:透過上述分析,我們知道浸在液體中物體的浮沉取決於物體所受F浮與G物的關係。

二)進行新課

1、討論:

(1)木材能漂浮在水面,其原因是什麼?

(2)把一根木頭挖成空心,做成獨木舟後,其重力怎麼變化?它可載貨物的多少怎麼變化?重力變小,可以裝載的貨物變多。

[指出]:從浮力的角度看,把物體做成空心的辦法,增大了可利用的浮力,而且這種古老的“空心”辦法,可以增大漂浮物體可利用的浮力。

[質疑]:密度比水大的下沉的物體有沒有辦法讓它上浮或漂浮呢?

2、實驗:

兩個外形相同的鐵罐子,一個空心,一個裝滿沙;同時按入水中,鬆手後實心的下沉,空心的上浮最終漂浮。

[質疑]:(1)鐵的密度大於水的密度,空心的鐵罐子爲什麼能漂浮呢?可能是因爲什麼呢?

(因爲它是空心的,F浮>G物,所以能上浮,最終能漂浮。)

(2)要想讓實心的鐵罐子也漂浮,可以怎麼辦呢?

(把沙取出來,變成空心的。)

(3)大家的想法是如何調節的鐵罐子的浮沉的呢?

(F浮不變,挖空使G物變小,當F浮>G物,鐵罐子自然就浮起來了。)

[指出]:上述實驗告訴我們採用“空心”的辦法,不僅可以增大漂浮物體可利用的浮力,還可以使下沉的物體變得上浮或漂浮。

3、應用

輪船

(1)原理:採用把物體做成“空心”的辦法來增大浮力,使浮力等於船和貨物的總重來實現漂浮。

(2)排水量:滿載時,船排開的水的質量。

即:排水量=m船+m貨

[質疑]:1、輪船從河水駛入海里,它的重力變不變?它受到的浮力變大、變小還是不變?(不變,始終漂浮)

2、它排開的液體的質量變不變?(不變)

3、它排開的液體的體積變不變?

(變,ρ海水>ρ水,所以V排海水<V排水)

4、它是沉下一些,還是浮起一些?(V排變小了,所以上浮一些)

[強調]:同一條船在河裏和海里時,所受浮力相同,但它排開的河水和海水的體積不同。因此,它的吃水深度不同。

潛水艇

[學生實驗]:

潛水艇能潛入水下航行,進行偵查和襲擊,是一種很重要的軍事艦艇。它是怎麼工作的呢?我們用打吊瓶用的小塑料管來模擬潛水艇。請同學們利用和塑料管連接的細管給塑料管吹氣或吸氣。

現象:吸氣時,水逐漸進入管中,管子下沉;吹氣時,管中的水被排出,管子上浮;

[質疑]:(1)小塑料管浸沒在水中所受F浮是否變化?

(塑料管形變很小,V排基本不變,所以可以認爲F浮不變)。

(2)那它是怎樣上浮或下沉的呢?

(吹氣時,水從管子中排出,重力變小,F浮>G物,所以上浮;吸氣時,水進入管子,重力變大,F浮<G物,所以下沉)

[講解]:潛水艇兩側有水艙,當水艙中充水時,潛水艇加重,就逐漸潛入水中;當水艙充水使艇重等於同體積水重時,潛水艇就可懸浮在水中;當壓縮空氣使水艙中的水排出一部分時,潛水艇變輕,就可上浮了。

潛水艇:

原理:靠改變自身重力來實現在水中的浮沉。

[強調]:潛水艇在浸沒在水下不同深度所受浮力相同。

氣球和飛艇

[演示]:“熱氣球”的實驗。

[質疑]:酒精燃燒後袋內空氣密度怎樣變化?

原理:ρ氣<ρ空氣,使它受到的F浮>G物而升空。

[討論]:要使充了氦氣、升到空中的氣球落回地面,你們能想出什麼辦法?要使熱氣球落回地面,有什麼辦法?(放氣或停止加熱)

其他應用

密度計、鹽水選種等。

浮力教學設計 篇14

教學目標:

1、能用實驗的方法比較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能對物體的沉浮提出假設和猜想,並透過實驗驗證自己的假設和猜想,瞭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應用。

2、培養學生實驗能力、細緻觀察能力、歸納概括能力以及合作意識、創新意識,激發學生用學到的科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興趣。

教學重點:

能用實驗證明在水中浮着的下沉的物體都受到水的浮力。

教學難點:

實驗: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課前準備:

盆、泡沫、木塊、石塊、小皮球、橡皮、鉤碼、彈簧秤、視頻等。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1、多媒體出示:皮球掉進樹洞裏(圖)

師:一天,幾個小朋友在大樹下玩皮球,一不小心,皮球掉進一個樹洞裏。

洞又深口又小,小朋友們的手臂根本夠不到皮球。怎麼辦呢?同學們,你們有辦法嗎?

2、學生彙報交流。

(生可能會說出往樹洞裏倒水,皮球會浮起來)

3、設疑:皮球爲什麼會浮起來呢?它和什麼有關?

4、揭示課題,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5、學生質疑。

(學生可能會問:什麼是浮力,是不是所有物體都會受到水的浮力,學習浮力有什麼用……)

今天,我們不可能解決同學們提出的所有的問題,那麼今天我們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什麼是浮力。

二、實驗活動

(一)實驗1:

1、要求學生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大膽猜想,哪些物體能浮在水面上,哪些物體會沉下去,並把猜想的結果記錄在實驗表格中。

注意:只猜想,不動手實驗!

實驗一記錄單

學生彙報。2、學生猜想並填寫記錄單。(教師巡視)

3、實驗驗證學生的猜想。

剛纔同學們的猜想到底對不對呢?有什麼辦法來證明?

(學生可能會說出,做個實驗:把它們都放到水裏,就知道了。)

4、學生實驗並填寫,老師巡視,學生彙報,師相應板書。

(二)實驗2:

1、質疑:爲什麼這些物體都會浮在水面上呢?

(學生可能會說出:受到了水的浮力。)

師:那水的浮力究竟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感知一下。

2、出示實驗要求:

把泡沫等上浮地物體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按,仔細體會手的感覺,並進行小組內交流,填寫實驗記錄單。

實驗二記錄單

把泡沫等上浮物體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摁,手會感覺到

,這個力的方向是 。這說明

這些物體在水中受到了 。

3、學生實驗,並填寫記錄單,教師巡視指導。

4、學生彙報。

5、教師小結並板書:上浮的物體都受到一個向上的力,科學上稱這力叫浮力。

(三)實驗3:

1、質疑:上浮的物體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那下沉的物體有沒有受到水的浮力呢?如何來證明你們的猜想?

2、小組討論、交流,彙報。

3、提出用實驗來證明你們的猜想。明確實驗步驟,提出實驗注意要求。

v 物體要完全浸入水中;

v 物體和彈簧秤不能接觸盆壁;

v 正確使用彈簧秤,並正確讀寫刻度;

v 把測量結果正確記錄下來,完成實驗三記錄單。

用實驗證明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4、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5、小組彙報實驗結果。

6、教師小結: 在水中下沉的物體也受到一個向上的力。也就說在水中下沉、上浮的物體都受到一個向上的力,所以我們就能歸納:在水中的物體都受到一個向上的力,叫做水的浮力。

三、實踐應用:

1、說說學了這一課,你有哪些收穫?還有什麼問題?

2、引導學生說說生活中水的浮力的一些應用。

3、讓學生觀看:浮力應用視頻(鹽水選種)。

四、教師小結,佈置作業。

找一找,水的浮力在生活中還有哪些應用?

教學反思

首先,我認真閱讀了《科學課程標準》,看到這樣一句話: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我認真琢磨,細細體會,覺得這句話應該這樣理解:科學學習應該是學生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那我們科學課該怎麼上呢?我想,科學課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髮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做到教師放手,讓學生動手,自己提出問題,進行猜想,自己設計實驗解決問題,證明猜想,從而來體驗科學。因此,《浮力》這一課,我把學習的主動性完全放給學生,讓學生自己猜想、動手、驗證,教師只是作爲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這樣所取得的效果最佳。

其次,我做了充分的準備,我給學生準備了實驗記錄單和實驗器材:泡沫、橡皮、木塊、石頭、彈簧秤……並讓每組學生準備好一盆水。這樣,儘可能多地給予學生實驗材料,使學生更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得出的科學結論就更可靠,學生印象也最深。當然,以上的材料也可讓學生準備,這就更鍛鍊了學生。

最好,上課時,我首先讓學生進行大膽猜想,哪些物體是上浮的,哪些物體是下沉的。然後再讓學生透過實驗來驗證。緊接着,從“爲什麼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卻沉在水底這個問題”入手,得到受到浮力的結論,再引導學生利用浮在水面的物體去感受浮力,用手往下按,體會手上的感覺。學生經歷這一探究過程,初步感受到了浮力。接下來,我讓大家再自己設計實驗證明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並透過實驗得出下沉的物體在水中也受到水的浮力。最後,帶領學生觀看浮力的應用視頻,讓學生了解浮力在人們生活中廣泛應用。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意識。

這堂課上,雖然課堂氣氛並不濃,但孩子們的的智慧、想象力、動手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我想,爲學生提供學習得以發生的情景和材料,讓學生自己學習,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真正體驗自主探究的科學過程,那麼,我相信,我們的學生會學得更好,得到更多!

同時,這堂課中也讓我看到了許多不足,讓我明白了,科學實驗的結果很重要,但實驗的感知更重要。在這堂課中,我讓學生透過實驗來感知浮力,但因缺乏經驗,只重視了實驗的結果,讓學生透過填寫實驗結果記錄單來代替了每個學生的實驗感知,抹殺了學生對實驗現象的充分感知和分析的過程,因而結果並不深刻。如果在實驗後,讓學生充分交流自己的實驗感知,再透過表象去看本質,這樣就能過水到渠成,自然得到實驗結果,這樣的結果,學生纔會更理解、更深刻。

浮力教學設計 篇15

教材分析:

《水的浮力》是全日制聾校實驗教材《自然常識》第四冊第4課。本課在學生認識了沉和浮的現象之後,指導學生學習有關水的浮力的知識;從能力培養來看,屬於“實驗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的系列。

三維目標:

1、能用實驗的方法比較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能對物體的浮沉提出假設和猜想,並透過實驗驗證自己的假設和猜想;瞭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應用。

2、培養學生實驗能力、細緻觀察能力、歸納概括能力以及合作意識、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在水中浮着物體都受到水的浮力。

教學難點:

實驗:浮在水面的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課前準備:

1、分組實驗材料:水槽、泡沫塑料、橡皮、鐵釘、鑰匙、積木、彈簧秤、皮筋、空塑料瓶、鐵塊、橡皮泥等。

2、ppt動畫出示各種水的浮力應用圖片。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談話引入。

2、出示課件,學生觀察,說說觀察到了什麼?

3、教師演示浮、沉的圖片 引出:浮 沉

4、學會手語“浮、沉”。

二、科學實驗、探究新知

1、引導做實驗1,研究物體放入水中的沉浮情況

(1)請學生出示自己準備的材料,並介紹。

(2)實驗前要求:請同學們把材料一個一個輕輕地放入水中,一邊做一邊把實驗結果添在實驗記錄表裏,實驗完畢把手中的材料分類。

(3)學生分組實驗,記錄實驗結果(教師巡迴指導)。

(4)彙報實驗結果。

(5)小組討論在生活中哪些物體會浮在水面上,哪些物體會下沉?

(6)學生彙報討論結果。

2、做實驗2,研究浮在水面的物體受到水的浮力:

(1)小組討論:設計實驗來研究泡沫塑料爲什麼浮在水面上。

(2)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迴指導。

a、將泡沫塑料放入水中,反覆輕按,感受手有什麼感覺?

b、將泡沫塑料等壓到水底,手一鬆,有什麼現象發生?

(3)彙報實驗結果。

(4)交流討論:手的感覺及泡沫塑料等被壓入水底又浮上來的現象說明了什麼問題?

(5)小結:浮在水面的物體受到水向上托起的力,這種力叫浮力。(板書課題:水的浮力)

三、作業P13的學說話。

1、課件顯示。

2、學生思考後回答問題。

四、小結

在水中的物體,有的會浮在水面上;有的會沉在水低。浮在水面上的物體都收到水的浮力。

五、拓展思考

用彈簧秤分別稱物體在水中和空氣中的重量,有什麼發現?

板書設計:

水的浮力

浮力

標籤:浮力 精選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