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浮力的教案模板(精選5篇)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浮力的教案模板(精選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浮力的教案模板(精選5篇)

浮力的教案1

一、教材分析

浮力這節內容分三學時,第一學時學習浮力及阿基米德原理,第二學時學習物體的浮沉條件,浮力的應用,第三學時綜合運用浮力、壓強、密度等知識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具體問題。但是物體的浮沉,在第一節課的實驗教學中就加以滲透,第二節再從理論角度推理驗證。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認知目標:

a)瞭解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體、浮力的單位)

b)瞭解阿基米德原理(包括原理的建立、適用範圍、簡單應用)

技能目標:

學會用彈簧秤測量浮力,體驗研究阿基米德原理時運用的科學方法

情感目標:

結合阿基米德的故事和並進式學生實驗,激發學生勇於探求科學真理的熱情,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設計思路

1、浮力知識的綜合性很強。

對於初三學生來說,在日常生活已經積累了很多對浮力的感性認識。但是要把有關浮力的認識從感性提高到理性,需要綜合運用各方面的知識,如力的測量、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密度、壓力、壓強等重要知識;還需要進行科學的分析、推理、歸納等。因此《浮力》的教學一直是初中教學的難點。在《新課程標準》中,對浮力的教學要求一降再降,但是在歷屆中考中,再簡單的浮力題,得分率也相當低。

2、教學設計針對學生的特點

今年我面對的學生物理基礎非常薄弱,不瞭解物理學科的特點,沒有建立起物理的思維模式,對物理學習存在爲難情緒。而物理教材又特別講究知識體系、科學嚴謹,是一門很嚴肅的科學。但是這種道貌岸然的面孔卻很難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難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的現狀也就迫使我們改進教學方法,靈活使用教材。它古板,你想辦法讓它生動,它嚴肅,你想辦法讓它活潑。以下兩件事給了我很大的啓發。

一件事是幾年前看到中央10套播放的科普節目,是美國錄製的,節目中的兩個主持人打扮成小丑,透過大量的實驗、實物場景拍攝、通俗的講解讓孩子們瞭解物理知識,一點也不讓人覺得艱澀難懂,看完後你會覺得科學真是有趣。我也一下子覺悟:原來課還可以這麼上,如果我們的課堂也這樣,哪還有那麼多孩子討厭物理呢?

另一件事是從孩子身上得到的啓發。有一次到北方圖書城給還在小學的女兒買了一本《孩子喜歡的一百個實驗》,她回家自己照着書忙乎了幾天後開始對我問着問那,我敷衍她說:“太難了,等你長大就學到了。”可是她卻不一不饒的糾纏。被磨不過,給她講了點,居然聽得頭頭是道。原來科學離孩子並不遠,只是缺了一個指路人。小學生尚且如此,何況我們初中三年級的大學生呢?關鍵是學習時的心態不同、興趣不同、目的不同,我們的教學即灌壞了學生,又可惜了知識。

因此,在傳授基礎知識的課堂上,儘量採用最直白、最生活的語言,儘量採用實驗引出知識點,儘量讓學生自主發現,儘量創造條件讓學生自主探究、自己實驗。充分挖掘學生的形象思維,透過實驗建立直觀印象,先入爲主。讓學生從根本上理解知識,然後再進行理論驗證。絕對不能先用理論推導得到結論後再去驗證,更不能連驗證性的實驗都不做。本節課的設計很多處都是圍繞這一原則展開的。

本節課圍繞着五個實驗展開,前三個實驗是重複生活中的場景,透過已經學過的知識發現新問題、引出浮力這個新知識點。透過對實驗的分析,可以得出什麼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浮力的施力物體、測量浮力的實驗方法等。實驗中學生會觀察到簡單的浮沉現象,‘物體的浮沉條件’這一個知識點要到下一節才能解釋清楚,但是本節雖然不能從理論上分析透徹,但是沒有必要回避,可以先透過受力分析,使學生了解表象,同時併爲下節課的教學設定懸念。

實驗四是本節課的關鍵,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只有得出浮力的大小隻跟液體的密度、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物體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才能透過分析,得出物體所受到的浮力的大小,可能跟它排開液體之間存在某種定量關係。真正從理念上認識到浮力的大小取決於液體,而非物體自身的形狀、大小、輕重等因素,糾正生活中形成的錯誤意識。並學會利用已有器材,發現儘可能多的結論,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實驗五是本節課的重點。作了這麼多鋪墊,就是爲了讓學生自主發現並理解物體所受的浮力,其大小等於它排開的液體重。結合阿基米德的故事和並進式學生實驗,激發學生勇於探求科學真理的熱情,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這節課教學容量大,所以反饋和鞏固主要留待課後完成。如果課堂上有剩餘時間,可請同學回顧板書內容,歸納出透過本節課學到的四種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稱量法。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懸浮和漂浮的區別。三是求壓力差法,指出這是浮力大小的決定式。四是阿基米德原理,指出這是求浮力的普遍適用式。

總之,採用“自主探究法”組織教學。即由教師提供或由學生任選材料和器材,圍繞“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這個主題,讓學生自主猜想,提出假說,自行設計進行探究,讓學生去參與自己設計的實踐性活動,在實踐探究中去總結、發現阿基米德原理。抓住F浮=G排液這個關鍵點設計課堂教學,針對學生易出現的思維障礙“對症下藥”,有意識地運用科學方法來引導學生的思維,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在自主的探索過程中發現新知,嘗試創新,發展實踐能力。

浮力的教案2

教材分析:

《水的浮力》是全日制聾校實驗教材《自然常識》第四冊第4課。本課在學生認識了沉和浮的現象之後,指導學生學習有關水的浮力的知識;從能力培養來看,屬於“實驗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的系列。

三維目標:

1、能用實驗的方法比較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能對物體的浮沉提出假設和猜想,並透過實驗驗證自己的假設和猜想;瞭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應用。

2、培養學生實驗能力、細緻觀察能力、歸納概括能力以及合作意識、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在水中浮着物體都受到水的浮力。

教學難點:

實驗:浮在水面的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課前準備:

1、分組實驗材料:水槽、泡沫塑料、橡皮、鐵釘、鑰匙、積木、彈簧秤、皮筋、空塑料瓶、鐵塊、橡皮泥等。

2、ppt動畫出示各種水的浮力應用圖片。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談話引入。

2、出示課件,學生觀察,說說觀察到了什麼?

3、教師演示浮、沉的圖片 引出:浮沉

4、學會手語“浮、沉”。

二、科學實驗、探究新知

1、引導做實驗1,研究物體放入水中的沉浮情況

(1)請學生出示自己準備的材料,並介紹。

(2)實驗前要求:請同學們把材料一個一個輕輕地放入水中,一邊做一邊把實驗結果添在實驗記錄表裏,實驗完畢把手中的材料分類。

(3)學生分組實驗,記錄實驗結果(教師巡迴指導)。

(4)彙報實驗結果。

(5)小組討論在生活中哪些物體會浮在水面上,哪些物體會下沉?

(6)學生彙報討論結果。

2、做實驗2,研究浮在水面的物體受到水的浮力:

(1)小組討論:設計實驗來研究泡沫塑料爲什麼浮在水面上。

(2)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迴指導。

a、將泡沫塑料放入水中,反覆輕按,感受手有什麼感覺?

b、將泡沫塑料等壓到水底,手一鬆,有什麼現象發生?

(3)彙報實驗結果。

(4)交流討論:手的感覺及泡沫塑料等被壓入水底又浮上來的現象說明了什麼問題?

(5)小結:浮在水面的物體受到水向上托起的力,這種力叫浮力。(板書課題:水的浮力)

三、作業P13的學說話。

1、課件顯示。

2、學生思考後回答問題。

四、小結

在水中的物體,有的會浮在水面上;有的會沉在水低。浮在水面上的物體都收到水的浮力。

五、拓展思考

用彈簧秤分別稱物體在水中和空氣中的重量,有什麼發現?

浮力的教案3

一、教材分析

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浮力概念貫穿本章始末,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繫,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對物體浮沉和浮力產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綜合應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因而對理論分析和推理論證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側重於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這兩個知識點是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2)知道浮力的方向。

(3)知道浮力的大小等於什麼?

(4)知道浮力的應用。

2、過程和方法

(1)透過觀察,瞭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2)透過收集,瞭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3)透過實驗探究,知道浮力的大小等於什麼?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初步認識浮力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2)初步建立應用浮力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意識。

三、學情分析

浮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揮演示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初中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透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爲依託,可以藉助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四、教學方法

作爲自然科學的規律課,教材的編寫思路一般是無論從方法論的角度還是對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獲得資訊的分析,都表明這種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本課的教法主要是“開放情境、引導探究”,而學法主要是讓學生“親身體驗,在探究中學習”。這節課綜合應用目標導學、分組實驗、直觀演示實驗、講授和討論並輔以電教多媒體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這已列爲《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中學物理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初中物理教學目的之一,充分體現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的原則。教學中創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邊動手邊思考。從實驗數據總結出結論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浮力的教案4

【設計理念】

1、透過實驗引發討論,培養學生探索事物現象的能力。

2、透過觀察實驗,培養學生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能力。

3、透過討論,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

【教學目標】

1、知道一切物體在液體或氣體中都受到浮力。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

2、會用彈簧秤法測浮力。

3、知道浮力產生的原因是液體上下表面的壓力差。

4、知道物體的浮沉是由重力和浮力決定的。會判斷物體浮沉。

5、會對物體進行簡單的受力分析,並知道漂浮的物體浮力大小等於物重。

【教學器材】

彈簧測力計、墨水瓶、燒杯、水、乒乓球(3個)、 溶液。

【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

1、什麼是力?

2、力的測量工具是什麼?(測力計)

3、出示彈簧測力計下掛空墨水瓶。墨水瓶受幾個力?(兩個)

4、兩個力是什麼關係?(一對平衡力)

5、二力平衡的條件是什麼?

二、匯入新課

(一)演示實驗

1、用手托住空墨水瓶。分析受力情況,看到什麼現象?(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變小了。)

2、分析變化原因,手對空墨水瓶的託力多大?如何求得?

學生實驗:

將彈簧測力計吊着空墨水瓶,放入水中浸沒,觀察到什麼現象?(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變小了。)

問:這個現象說明了什麼現象?(浸沒在水中的物體受到水對它向上託的力。)物體在其他液體中是否也受到向上託的力呢?

演示實驗:

將吊着的空墨水瓶放入 溶液中,看到什麼現象?分析變化原因。

問:漂浮的物體是否也受到向上的託力呢?

學生實驗:

將乒乓球投入水中,設法將它按入水中,有何感受?這說明了什麼問題?

說明:(一切浸入液體中的物體,都要受到液體對它豎直向上的託力,這就是浮力。)

(二)板書

一、 一切浸入液體中的物體都要受到液體對它豎直向上的浮力

↓ ↓ ↓

(受力物體) (施力物體)(方向)

分析:(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任何一個都有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浮力的施力物體是液體,受力物體是浸入液體中的物體,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另外對浸入的理解,它包含兩種情況:①部分浸入;②浸沒。

討論:

1、給你彈簧測力計、水、燒杯、鉤碼,如何測出鉤碼浸入水中的浮力?

(1)先測鉤碼在空氣中的`重力G 。

(2)物體浸入水中看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拉。

(3)求浮力

2、浸在液體中物體一定受到浮力嗎?(有各種意見

演示實驗:

(1)取一隻去底的礦泉水透明塑料瓶,瓶口朝下,瓶口略小於乒乓球。放入乒乓球。

問:如果我往裏面注水,乒乓球會浮起嗎?(會。因爲要受到水的浮力)

(2)往塑料瓶裏面注水。現象:乒乓球被水壓在瓶底,同時有水從塑料瓶口漏出。

(說明浸在水中的物體不一定受到浮力。爲什麼呢?)

板書:二、浮力產生的原因

(3)用瓶塞(或手)堵住漏水的瓶口,注意觀察乒乓球下面積滿水時有何現象發生?

(現象:乒乓球下積滿水時乒乓球會上浮。)

(4)將水倒回燒杯,分析原因。

第一次乒乓球只受到水給它向下的壓力。

第二次乒乓球下積滿了水,即受到水對它向下的壓力,而且受到水對它向上的壓力。乒乓球上浮說明向上的壓力大於向下的壓力。這就是壓力產生的原因。

我們舉特例來分析:立方體浸沒在液體中的受力情況

立方體浸沒在水中,其左右兩個側面和前後兩個側面和麪積相等,並且對應部位距水面的深度相同。

問:水給它們的壓強是否相等?(相等)

問:水給它們的壓力是否相等?(讓學生討論)(壓力相等並且方向相反)

分析:(p =ρgh p =F/S S 一定,F =pS)但是,上下兩表面處的深度不同,下表面處的深度更深,壓強更大,而上下兩表面的表面積相同,據p = F/S F = PS,所以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壓力比上表面受到的壓力更大。即 >這就是浮力產生的原因。

板書:原因: >

而根據同一直線上二力的合成, = — ,這就是浮力。

板書:實質: = — ,方向豎直向上。

總結說明:浸入液體中的物體,上下表面受到的壓力差就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

問:既然一切浸入液體中的物體都要受浮力,那麼爲什麼有的物體在水中下沉,有的在水中上浮呢?下面我們就來討論物體的浮沉條件。

板書:三、物體的浮沉

演示實驗:將三個乒乓球浸沒水中(一個充滿沙;一箇中空;一個有部分沙,用蠟封住),鬆手後出現什麼現象?分析討論。

圖3

問:浸入水中的物體受到哪幾個力的作用?(重力、浮力)它們的施力物體是誰?(地球、水)

一個物體在受到兩個或兩個以上力的作用時,它的運動狀態由它們共同決定。

(1)當 =G 時,它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將處於什麼狀態?(靜止)(懸浮)

(2)當 >G 時,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將處於什麼狀態?(上升)(上浮)

(3)當 <G 時,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將處於什麼狀態?(下沉)

板書:

問:沉的物體最終處於什麼狀態?(靜止)爲什麼?(另外受到容器底對它的支援力。)

問:那麼上浮的物體最終處於什麼狀態?(靜止)我們就說物體漂浮在液麪上,那麼, 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三、總結擴展

(一)本書主要學習三個知識點:

1、什麼是浮力,浮力的方向如何,以及如何用實驗法測浮力?

2、浮力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3、物體的浮沉條件。

我們要理解、記憶,並且藉助實驗,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識。

(二)思考:上浮的物體( ),上浮至漂浮在液麪上( )

討論:物體的重力怎樣變化?浮力怎樣變化?浸沒在水的體積能怎樣變化?說說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麼有關係?

四、佈置作業

浮力的教案5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要點:

第一,浮力;

第二,物體的浮沉;

第三,浮力產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對浮力這一節內容的研究是在小學自然課和生活經驗中已經熟悉浮起的物體受到浮力並結合前幾節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液體的壓強、壓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識來展開的。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對浮力的研究爲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礎。浮力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着廣泛的現實意義。

二、學生分析

任教班級屬農村中學,多物理生上進心強,學習態度端正,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浮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揮演示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教學方法

這節課可綜合應用目標導學、分組實驗、直觀演示實驗、講授和討論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充分體現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的原則。創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邊動手邊思考。從實驗數據總結出結論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