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浮力教學反思

浮力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力,下面就是小編爲您收集整理的浮力教學反思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夥伴哦!

浮力教學反思

浮力教學反思

回想上課之初,雖然時間很短,我還是認真的做了充分的準備。上課前一天臨時通知我,人數比較多還包括家長。從各方面反饋的情況和最終的評比結果來看,效果很滿意。應該好好總結一下:好在哪些方面?哪些環節處理得恰當?還有什麼地方值得改進的?爲今後的公開課留下一點值得借鑑之處。

一、成功之處

1、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在引入環節,我做了一個小魔術:聽話的小魚。這是魔術表演常用的一個道具,其實魔術很多用到物理知識的,播放或演示一個魔術,然後又能用物理知識解釋其原理,學生會有很濃厚的興趣。(我並沒有過多解釋原理,設定了一個懸念,其實後面課程有潛水艇模型,和這個很類似,我只是把它調到這裏來演示。)一開始,就把學生和大多數聽課者的興趣激發了起來。(下課後,還有家長向我瞭解原理呢。)學以致用是我們的教學的目標,學習知識後能立刻解決問題,學生的成就感也得到了滿足。

2、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應用的過程。這節課我安排了一個活動:生活中的浮力。學生不僅要說出浮力的應用,並要思考其原理、原因。透過這一個環節,我不僅調動了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還大致瞭解了學生對浮力知識已有的掌握程度,確立最佳反應區。整節課的效果後來在學生的週記作文中,都有很好的反饋,如:印象非常深刻……,不由自主上網查原理……,自己回去也動手也做一個……,做得比老師的還要漂亮……,把自己的父母也問住了……等等。

3、課堂教學中臨時應變得當。透過浮力的舉例,我瞭解到這個班級學生對浮力知識已有的較深認識,我做了臨時調整,對稱重法不做過多的介紹,而是把時間放在爲什麼可以透過這些方法把浮力測出來。時間還是原來的計劃時長,效果卻比我預料的還要好。我覺得要做到積極的應變,一定要準備充分,事先準備的素材一定要充分,那樣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

4、課後小結。這個環節我並沒有做教師總結,預留的時間也不是下課前2、3分鐘,而是留出了十二分鐘,僅僅在投影上打出兩個問題:(1)學到了哪些知識?(課內課外不限);(2)這些知識有什麼用處?(最好舉例並說明理由)再留出3分鐘考慮時間,我走下去和學生單獨交流,聊這節課的收穫。由於有了前面活動環節的積極回答,加上我在單獨交流時的一些提點,這個環節成爲我最爲滿意的地方。實踐證明學生的小結:知識更完整、氣氛更熱烈、拓展更具體、效果更明顯。

二、不足之處

過後透過回放錄像,我還是發現了存在一些值得改進之處。

1、由於是臨時變爲對外開放,所以聽課人數超出原計劃很多,不僅教室裏面顯得擁擠,外面走廊都站滿人。學生的課桌都連成了個整體,我只能走到第一排的幾桌位置,在單獨交流的環節,只能顧及到爲數不多的幾位學生,導致後面的小結時段,前排同學的小結效果比中後排同學好得多。在演示實驗時,也無法走下去讓後排的同學觀察清楚。

2、在引入環節之後,學生提出要求老師說明這個魔術的原理。原計劃是設定懸念的,而且學生也還沒有學到氣壓知識,在這節課暫時講不清楚原理的。在下課前禁不住學生的再次請求,說明了一下,但是絕大多數學生理解不了。過後想想,知識還沒有達到,說了也不理解,還是不說的爲好。

3、沒有考慮到實驗觀察的效果。本來以爲演示的實驗,可以走下去,顧及後排學生的觀察角度,但是臨時聽課人數有變,無法走下去,準備的器材無法保證後排同學也能看清楚。以後的公開課,要考慮這種情況,最好還是安排在實驗室,位置足夠寬,實驗器材臨時更換也方便。

4、有個環節被臨時取消。本來在小結之後,我還安排了一個環節:思考題。本意也是準備在學生小結不充分的情況下,作爲一個補充。但是後來發現學生小結已經超出我的準備的內容,就臨時取消了,把時間都放在小結去了。後來覺得,我低估了學生的能力,也低估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三、幾點收穫

1、時間不足還能臨時調整,空間不足則無法臨時解決。

2、準備的問題要有梯度,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

3、不要低估學生積極性,只要引導得當,他們的熱情超出你的想象。

4、放心把時間留給學生,你會有驚喜的。

浮力教學反思二

學生對於浮沉現象有大量的生活積累,而且有些同學還知道“浮力”這個詞語;知道不同的物體在水中的浮沉是不同的,知道物體下落是由於地球的引力造成的。這對認識浮力都是很好的基礎。本課的浮力是專指水的浮力,這是學生第一次從科學的角度認識力。

課堂教學時,學生們知道質量大的物體提起他來會用比較大的力,在前一個單元他們有了初步設計對比實驗的經歷,這爲設計證明下沉的物體是否也受到了浮力的實驗做了很好的鋪墊。

大部分學生錯誤的認爲下沉的物體沒有受到水的浮力——這是本課的難點,需要重點解決。

學生不知道浮沉的真正原因是什麼,他們樸素的認爲輕的物體會上浮重的物體會下沉。這種前概念不能說是完全錯誤的,我個人認爲是片面,雖然在本課不能解決,但是教師可以利用它引發矛盾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興趣。

基於以上情況,我在本課教學中採取了一系列的教學策略,經過實施,真是有得有失,回顧反思,有以下體會:

1、匯入部分以“力”爲切入點,避免在輕、重這個地方糾纏。

實例:

演示:手拿泡沫塑料、勾碼,舉到沒水的水槽上面。

提問:這是兩個固體,如果我一鬆手會怎樣?(落下去)什麼原因造成這種現象?(地球的引力)。我不鬆手爲什麼沒有落下去?(手的的拉力)

演示:將兩種物體放入有水的水槽中。

提問:現在發生了什麼現象?(泡沫塑料上浮,勾碼下沉)

提問:你認爲泡沫塑料上浮,勾碼下沉的原因是什麼?――如果學生認爲是因爲泡沫塑料很輕而上浮,教師可以追問――剛纔(指沒水的狀態)也很輕,怎麼沒有上浮?這說明物體上浮和什麼有關係?……

本課的主旨是認識水對浸入的物體都會產生浮力,這和物體的輕重沒有關係(浮力的大小在一定條件下和輕重有關係)。因此,爲了避免總在輕、重這裏糾纏,我就採用了“水槽中沒有水,和水槽中有水”物體放入其中的現象對比,使學生意識到,放入水中不下落首先就是與水有關係。然後直接感受水的浮力。這樣做的主要目的就是突出“力”的概念,這也是本節課的特殊色。(沒見過其他老師講浮力這樣匯入)

2、先理性認識再感性認識。

人們對於事物的認識一般認識是先感性,後理性,對於本課學生認識“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浮力”我是採用了先理性――定量認識(用測力計測量在空氣中提起勾碼和放入水中後提起勾碼所用的力,然後對比),再感性――定性感受(掂一掂物體在水中和在空氣中的不同)。因爲匯入部分首先用到了勾碼,在由於學生剛認識了上浮的物體受到了水的浮力,直接提出下沉的勾碼是否受到浮力,我覺得問題具有一定的挑戰性,然後就物用物,直接利用勾碼進行實驗,學生的思維比較專注。教材上安排的提石子的活動我作爲體驗認識來進行的。

3、開放性問題與具體問題結合。

教學過程中,對於要了解學生想法的問題,我的問題呈現方式就是開放式的。比如課的伊始,一些學生提出了“浮力”這個詞,我就問他們:你認爲什麼是浮力?這樣可以瞭解學生的真實想法,爲教師如何調整預設的教學設計提供依據。對於本課要研究的問題,我就用採用封閉式提問。比如在研究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時,對於下沉的勾碼,我直接問學生: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學生的回答只能有兩種,這樣使後面的研究直切主題。而不是提出這樣的`問題:勾碼爲什麼會下沉?這樣的問題學生的回答就比較分散,教師還要費時費力的將問題引導到自己想要的問題上來。何必呢。

4、追問目的性強。

課堂上對學生的追問其實不是教師預設的問題,是臨時生成的。我在課堂常常對學生進行追問,原因首先是:學生的回答不完整、片面,膚淺的教師有針對性的追問,使其完整、全面、達到應有的深度。其次,透過教師的追問可以瞭解到學生真實思維過程。

5、利用完善實驗的過程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學生設計的實驗往往是大處合理,小地方不完善,尤其是在具體操作的細節上不注意科學合理性,致使實驗失敗,利用完善實驗的過程對學生進行嚴謹科學態度的培養也是我的一貫做法。具體到本課,學生在設計了實驗後,具體怎樣做往往沒有涉及到,這時就需要完善它,。我就採用追問的方式:“將勾碼放入水中時應該注意什麼?爲什麼要這樣?”那麼怎樣放入勾碼、放到什麼位置……等一些操作應該注意的事項就會在追問中得到明確,而且學生也明白這樣做的科學性。不過追問的問題視學生的具體回答而定,這時教師的眼睛就是專挑學生的“骨頭”,然後是透過不斷的追問使學生自己剔除“骨頭”。

透過本課的教學我也意識到需要改進的一些地方,首先我覺得讓學生感受浮力還不夠充分,活動時間還是短,尤其是感受下沉的物體受到的浮力不明顯。還需要改進。其次,我覺得學生設計實驗的環節還應該做一些鋪墊工作,雖然學生能夠設計出兩種試驗方法,但是能夠設計出來的不到50%,這說明教師的“腳手架”搭建的不合適,有點高了,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覺得可以從實驗的對比性入手啓用問題啓發思維,例如可以這樣提問:勾碼受到浮力和沒有受到浮力我們那些感受會不同呢?這樣就可以降低設計實驗的難度,是絕大多數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

標籤:浮力 反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