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童趣》優質教學設計

【設計思路】

《童趣》優質教學設計

《童趣》一文是學生進入初中階段後接觸的第一篇文言文,且篇幅相對較長,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難度。所以在教學設計上重在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感受本文作者童年之趣,不讓學生探究過難、過深的問題,就不至於讓學生對文言文產生畏懼心理,從而讓學生對文言文簡潔典雅的特點產生好感,爲今後學習文言文奠定良好的學習基礎。

整節課的教學過程分:激趣──讀趣──探趣──品趣──找趣──創趣六個環節,一 趣串珠,思路清晰。既注重 了基礎知識的落實與文言文的誦讀訓練,又給學生充分的想象和創造空間,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了他們學會創造的能力。

【教學方法】

1、誦讀發:重視朗讀和背誦。要求做到準確、流利、有感情,在誦讀的過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層次,加深理解,習得語感,培養能力。這種方法是最基礎的也是最重要的。

2、主動參與,合作探究法:教師組織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難點問題可採用小組討論的形式(以四人爲一小組較合適),合作解決,讓每個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與同學交流,與老師交流,老師適當引導、點撥和評價。

【學法指導】

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特點是簡潔、典雅。它與現代漢語一脈相承,只要用心學,並不難學。學習文言文是爲了繼承民族的文化遺產,還可以幫助我們瞭解歷史,豐富我們的語言。學好文言文要注意熟讀、領悟、積累。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 能正確、流暢、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知道文言文閱讀要注意語氣、節奏、速度和情感等問題。

⑵ 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內容。

2、過程與方法:

⑴ 過程:六大環節爲:匯入(激趣)──朗讀(讀趣)──翻譯(探趣)──研讀(品趣)──練習(找趣)──拓展(創趣)

⑵ 方法:運用誦讀法和主動參與、合作探究法,教師授之以法,學生得其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去解決問題。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一種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透過想象和聯想,會變得美麗而又奇特,從中可以獲得許多物外之趣。作者明察秋毫的觀察力,和那顆鮮活生動、充滿奇思異想的童心,使這篇文章洋溢着新奇爛漫的童趣,向作者學習藉助觀察和想象,尋找生活樂趣,做一個有情趣的人。

【課前準備】

1、朗讀課文多遍,做到讀正確、讀流暢。

2、看看課文下的註釋,瞭解作者,能結合註釋試着翻譯課文,畫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自己查工具書找出答案,查工具書仍找不到答案的等到課上和同學老師一塊解決。(可設定質疑卡疑難卡交給老師,老師選擇典型性問題在課上提出與同學一起探究)

【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室、課件

【教學過程】

一、匯入(激趣)

教師有感情地朗誦一首詩《童年》,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師可邊朗誦,邊出示幻燈片,讓學生邊聽邊看邊理解)

童年

童年,是我們人生旅程中極其美好的一段時光。

童年是一支清亮的歌;

童年是一首純真的詩;

童年是一顆晶瑩的露珠;

童年是一朵含苞欲放的花;

童年是一隻飛向憧憬的小鳥;

童年是一顆閃爍不定的星星

今天我們要學的《童趣》就是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文章。

二、朗讀(讀趣)

1、學生自由大聲地讀課文。

2、教師根據實際情況正音:

童稚 zhì 藐 miǎo 小 鶴唳 lì 雲端 凹凸 āo tū 土礫 lì 溝壑 hè 怡 yí 然

3、教師提示、正確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停頓:

明確:文言文朗讀要根據句意停頓,不要讀破句子。

⑴ 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⑵ 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⑶ 昂首/觀之,項/爲之強。

⑷ 使其/衝煙飛鳴,作/青雲白鶴觀。

⑸ 見/二蟲鬥草間,觀之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也。

4、老師範讀,生體會朗讀的情感與語調:

明確:文言文閱讀要注意語氣、節奏、速度和情感等問題。本文應該以一個老人回憶往事的那種恬淡、悠然,但又飽含愉悅的情感來讀。

5、指名朗讀。

6、佈置學生再讀,邊讀邊體味情感。

三、翻譯(探趣)

1、學生分組合作,用現代文翻譯課文,教師走下講臺指點。

2、指名翻譯,意思合理就加以鼓勵。

3、分小組創造性翻譯課文。

(目的: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能力。)

(出示幻燈片)

從下列三種假設的情景中任選一種:創造性翻譯課文

⑴ 假如這些事是你親身經歷,你在翻譯中需加進你自己的感受。

⑵ 假如你是童年沈復的朋友,要求你以童年的夥伴爲題創造性地翻譯課文。

⑶ 假如你是沈復的師長(父親、母親、老師),請以兒子(學生)的傻事爲題,創造性地 翻譯課文。

四、研讀(品趣)

1、教師提出問題:作者記敘了兒時哪幾件物外之趣?

⑴ 觀察蚊飛的樂趣。

⑵ 把草、蟲、土礫擬作森林、野獸、丘壑。

⑶ 懲治蝦蟆,爲小蟲打抱不平。

(這一步要讓中下生有發言的機會,教師要給予鼓勵和指導,讓學生敢說、樂說。)

2、教師設計問題,讓學生獨立思考,小組交流解決:

⑴ 作者所說的物外之趣指什麼?這種物外之趣是怎麼產生的?(讓學生各抒己見)

引導理解:指根據事物的特點,在頭腦中創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從中得到的樂趣。這種物外之趣是藉助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創造出來的。

教師小結:一種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透過想象和聯想,會變得美麗而又奇特,從中可以獲得許多物外之趣。作者明察秋毫的觀察力,和那顆鮮活生動、充滿奇思異想的`童心,使這篇文章洋溢着新奇爛漫的童趣。所以說,觀察是寫作起步的基礎,聯想是文章飛翔的翅膀。

⑵ 品味語言特點,自由發言後,教師小結:作者以生動的筆調,簡潔的語言,充分展開聯想與想像,運用比喻、誇張、排比等修辭手法進行描寫,並透過怡然稱快怡然自得呀然驚恐等語句表明自己的心理活動,寫出了一種物外之趣。

3、學生疑難問題解答、質疑(學生疑難卡和質疑卡上有價值的問題教師可提出來讓全班同學討論):

可小組互相解答,解答不了的全班商討,教師與學生一起探究。如學生可能會提問:癩蛤蟆已捉在手,作者打了它幾十鞭子,它竟沒有死,爲什麼?我爲小蟲抱不平,對癩蛤蟆爲什麼只是驅之別院,而不是將其處死?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將癩蛤蟆打死,說明他心中是熱愛小動物的。(答案不求一致,學生言之成理,能自圓其說即可。)

五、練習(找趣)

1、請同學們邊讀邊從下面幾個方面來尋找梳理文中字詞:

⑴ 找出文中義同字不同的字。

⑵ 找出文中字同義不同的字。

⑶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簡單講解什麼是通假字)。

⑷ 找出文中的成語

2、學生分類尋找、整理:

整理內容大致如下。

義同字不同的字:察──觀──視──見 唳──鳴 素──白

字同義不同的字:觀 昂首觀之 (看)

作青雲鶴觀 (景象、景觀)

察 明察秋毫 (看到、看清)

必細察其紋理 (觀察)

神 定神細視 (精神、注意力)

神遊其中 (感受、想象)

時 餘憶童稚時 (時候)

故時有物外之趣 (經常)

成語:明察秋毫 龐然大物 怡然自得

通假字:項爲之強 強通僵。

六、拓展(創趣)

請同學們回憶自己的童年,有這類趣事麼?如有的話,告訴我們大家,我們都來分享你的樂趣。

(教師可說自己小時侯的趣事:過家家,視布娃娃爲孩子、騎小板凳想象爲騎馬開火車等)

學生互相說,指名說。

七、總結

童年的確是一朵七色花,它充滿陽光、充滿詩意、充滿幻想、充滿希冀。童年給我們每個人都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祝願大家在初中階段善於尋找、體味更多的樂趣,讓你的青少年時期過得比童年還要美好。

八、課後作業

1、背誦全文。

2、完成課後練習,檢測學習效果。

建議:本課內容較多,也可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設計爲兩課時完成。

標籤:教學 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