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登高》教學設計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藉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那要怎麼寫好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登高》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登高》教學設計

《登高》教學設計1

一、設計思路:

1、指導思想: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詩歌鑑賞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同時,新課標還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我們在教學中也要積極落實。唐詩體現了我國古典詩歌創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極大的社會認識意義和審美價值。這首詩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晚年寄居夔州,漂泊他鄉,體弱多病,獨自登臺時所寫的一首代表性律詩。古人評價它是“杜詩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見其重要位置。這首詩充分體現了杜甫律詩“沉鬱頓挫”的風格,具有極高的鑑賞價值。學好此詩,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

我校是一所農村的普通中學,地處城鄉結合部,學生基礎差底子薄,學習吃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於引導,注重基礎知識的掌握基本能力的提高。

依據新課標理念、教材特點和學生現狀,我在設計時,以讀爲主線,引導學生在讀中思讀中悟,由景入情,分析景情關係,再聯繫時代背景及作者處境深入探究產生悲秋情懷的緣由。以文字爲基礎,走近文字,又能跳出文字,再回歸文字,深刻感悟一代詩聖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

2、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習詩歌鑑賞的一般方法誦讀,分析景情關係。

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總結鑑賞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深刻體會一代詩聖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

3、教學重點與難點:

《登高》是杜甫晚年詩作的代表性作品,集自然風物與一生的悲情感受爲一體,理解起來是有一定難度的。而我們的學生基礎比較差,學習能力有限,因此我把分析景情關係作爲本課的重難點。

二、教學準備:

課前查閱關於本詩的相關資料(作者經歷、教學設計、課堂實錄、說課稿等),從中篩選,精心製作多媒體課件,配上背景音樂,圖片等,化無形爲有形,化抽象爲具象,更好地呈現詩中的內容。請同行們批評指正,上了又改,改了又上,多次修改而成。

三、教學過程:

(一)匯入:秋天是一個多麼令人魂牽夢繞的季節,傾聽大自然秋的絮語,文人墨客們各有不同的情感。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呈現給我們的是深秋季節淪落天涯的遊子濃濃的思鄉之情;劉禹錫的《秋詞》呈現給我們的是秋高氣爽鶴排雲霄的壯志豪情。那麼,在一代詩聖杜甫的筆下,秋又寄寓了怎樣的情懷呢?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這首被稱爲“杜詩第一”的《登高》,體會詩人的情懷。

(二)誦讀,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選定學生班上讀,感知詩的韻律美。

2、聽錄音讀(課件展示)。

3、師生齊讀,感知詩的情感美,找出詩眼(揭示主旨)。

明確:“悲”,由此生髮出悲什麼,如何悲兩個問題。

(三)分組討論,分析景情關係:

學生結合文字分組討論,詩人到底是“悲”什麼,如何“悲”(提示:抓住詩中的意象及其特點分析)(課件展示)

第一層:悲自然之秋。(鑑賞前四句)文中所用的意象及其特點、寫景的角度:

風急——視覺,天高——視覺,猿嘯哀——聽覺,以上均爲仰視

渚清——視覺,沙白——視覺,鳥飛回——視覺,以上從俯視到仰視

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登高秋景圖:登上高臺,眺望遠方,天空高遠,西風呼嘯,老猿悲鳴,沙渚在下,鳥轉空中,落葉蕭蕭而下,長江滾滾而來,生命老去,無可奈何,讓人徒增無限傷感。

前四句寫景,分析意象,提醒學生注意寫景的角度,並描述畫面,這樣把詩句想象成畫面,把畫面轉變成自己的語言,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了學生聯想和想象的能力,這樣既鑑賞詩,掌握了寫景的方法,又訓練了口頭表達能力,從而有助於把握詩人的情感。

第二層:悲人生之秋。(鑑賞後四句)

作者筆下的秋景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由此看出此時的作者境況如何?結合文字理解。

這樣連續追問,由意象到意境,由自然之秋到人生之秋,由此聯繫作者當時的境況,引出寫作背景,體現了思維的連續性,層遞性,讓學生對詩歌有更深入的體會和深切的感悟,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邏輯思維能力。

明確:詩中運用一系列帶有秋季季節特色的意象,營造出天地蕭瑟悲涼、悽清的意境,渲染了詩人登高望遠時內心無盡的悲涼。由眼前景轉入眼前身。

八重悲層層累加,將作者內心的悲愴抒發得淋漓盡致。末句艱難苦很,兩鬢霜繁,憂時憂世,憂生憂己,無窮煩惱,真是無限悲慨。

本詩作於安史之亂後第二年,晚年的詩人仍四處漂泊,居無定所,生活困頓,再加上年老多病,登臺賦詩,生命將盡,而命途多舛,壯志難酬,而對於封建時代的士大夫而言,政治前途如此暗淡,而今頭髮已白,命之將盡而功業無成,不由悲從中來,悲嘆個人生活的困頓同時,更加悲嘆政治生命的困頓,實爲悲嘆個人人生之秋。

第三層:悲國家之秋。

根據新課標教學應分層推進,教學是逐步深入的過程,鑑賞文字應把握文字背後的思想內核,情感內涵,以及新大綱目標要求,應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這一環節跳出詩文,把我們學過的杜詩進行整合,梳理出詩人悲國家之秋的情懷,點到即可。

可聯繫杜甫早期的作品,如《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春望》、《石壕吏》等,與此文作比較,體會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四)合作探究:(課件展示)

把全班分爲兩大組,每組各探究一個題,每組各確定一個主持人、書記員、發言人,探究結束後,每組各派發言人在班上發言,其他同學可補充完善,點評質疑。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可作引導,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這首詩歌。

本文所選的杜甫的三首詩,都是作於秋天,我們怎樣理解杜甫的悲秋情懷?

明確:這三首詩其中有兩首直接寫到了秋景秋思。悲秋是我國古代文學的一個傳統題材,所謂的“春女善懷,秋士易感”。秋天萬物凋零,霜風漸冷,給人以苦寒之感,容易使人產生人生遲暮,功業難成之類的聯想,但也催人奮進,令人振作。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羈旅的愁思,家國的憂傷,身世的感慨,顯得更加憂鬱厚重。

(五)再讀,指導學生品味、背誦。(課件展示,放背景音樂,結合畫面,引導學生背誦)

(六)作業:(課件展示)

1、背誦默寫。

2、找出詩中你喜歡的兩句,寫一段賞析性文字(200字左右)

《登高》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培養學生讀詩誦詩的能力,感受詩人情感。

2、掌握鑑賞詩歌的基本方法,以及規範答題思維習慣的養成。

 二、過程與方法

指導學生掌握詩歌朗讀基本方法朗讀吟誦,使學生透過吟誦感受畫面的悲涼氣氛和詩人深廣的憂思。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欣賞大自然的美

2.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和愛國情操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是體會詩人情感、品味詩歌的意境啓發學生的創造性想象,再現秋江廣闊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透過再創意境理解這首詩的思想感情和藝術特點由於作者生活年代與我們今天相距甚遠,教學難點當定位在對作者隱晦複雜情感的把握上

教學步驟:

一、新課匯入

中國的傳統節,有哪些?分別有些什麼習俗?(激發學生的思維,逐漸縮小到重陽節)大家知道重陽節,古人有什麼活動嗎?引出課題。

 二、知人論世話形象

1、印象杜甫

提問你眼中的杜甫是個怎樣的人?(首先讓課堂動起來)

結合高考題型中,關於詩歌鑑賞的第一步,是“三看”(看題目、看作者、看註釋),初步瞭解詩歌大意

梁啓超曾寫過一篇文章《情聖杜甫》

思考:詩聖?情聖?

課件展示

杜甫一生,多災多難他身逢戰亂,顛沛流離,尤其是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時爲止,是他長達11年的西南漂泊時期,寫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3年後他就病逝於漂泊湘江的船上

2、誦讀全詩,體會感情基調

提問這首詩我們讀過以後,情感基調該怎樣把握呢?

大家朗讀之後,對這首詩的整體感受是什麼?

 三、緣景明情析手法

思考如果我們剛纔已經初步把握了這首詩的情感基調,那麼情字何依?情景交融,融在何處?

連結:詩歌鑑賞中分析意境題型的答題步驟

賞析意象,感受意境(引導學生對首聯和頷聯的解讀以及規範答題習慣的養成)

 四、移情入境悟詩情

1。提問究竟是怎樣的原因讓詩人如此的“悲”(哀)呢?詩中哪些地方集中寫了詩人的內心和現狀?

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賞析頸聯和尾聯

2。討論:課後練習羅大經對頸聯的解讀(重點扣住“常”“獨”字眼來咀嚼)

五、吟詠詩句賞韻律

1。對仗工穩,音調鏗鏘

全詩四聯均用對仗,而且首聯中一句話還自相對偶,結構上井然有序,

2。體會杜甫詩風沉鬱頓挫

提示沉鬱,不是壓抑、鬱悶,而是內容上的厚重,頓挫,是指韻律

六、課堂小結

聽一段曲,讀一首詩,看一個人,都需要用心!用心靈去碰撞心靈,纔會擦出共鳴的火花!今天,我們用心地運用多種方法,去觸碰了千年以前的那顆滾燙的心靈,帶給我們無窮的沉思與強烈的震撼!

 七、佈置練習

比較閱讀《望嶽》和《登高》的情感異同

《登高》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進一步瞭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詩歌創作特色。

2、結合課文註釋,掌握重點字詞並能夠理解詩句基本意義。

3、能夠賞析詩歌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以及沉鬱頓挫的詩歌風格。

4、把握詩歌情感基調,運用誦讀技巧,朗誦詩歌。

(二)過程與方法

運用誦讀法、合作探究法等完成教學目標。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作者詩中表現的多重情懷。

2、逐漸培養詩歌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詩歌的意象和意境。

2、感知抑揚頓挫的律詩中所沉澱的深沉情感。

文字簡析:

《登高》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第五課,本單元是詩歌單元。《登高》的講解要緊扣教學目標和單元目標。第五課節選的'是杜甫在夔州所寫的三首詩,而《登高》處於尾篇,可將三首詩做縱向比較閱讀。《登高》是詩人抒發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之作,學習這首詩要善於把握景情交融的關係及詩人悲歡憤激之情,並同當時戰亂的時局聯繫在一起,深入感知詩中意境。啓發學生創造性想象,再現秋江廣闊圖景和抒情主人公形象。透過再創意境,理解這首詩的思想感情和藝術特色。主要遵循讀詩、品詩、悟詩這一基本框架。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李白、杜甫是我國詩歌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我們剛剛學過李白的《蜀道難》,領略了李白的豪逸浪漫,今天我們將走近杜甫這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學習他發自肺腑的詩歌《登高》,感受杜甫詩歌的特點。

 二、詩人生平和背景介紹

我們常說要“知人論世”,因此在感受杜甫的詩歌之前,我們需要了解一下杜甫的生平和本詩的寫作背景。

(一)、杜甫生平

杜甫是唐王朝由興到衰的見證者。

1、年輕的時候,曾有“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的豪情壯志

2、曾有“朝叩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羹與冷炙,處處潛悲辛”的10年忍辱和辛酸的經歷

3、曾有舉家吃草度日,幼兒因餓而夭折的大悲痛

4、一生中最重要的經歷就是“安史之亂”,並因之流亡了四年

5、曾有被叛軍扣留9個月受盡侮辱的經歷

曾有從叛軍營裏逃出,由於直諫而被貶的經歷

6、晚年,杜甫在成都憑藉很難遮風擋雨的一草堂安居,漂泊他鄉11年,生活只能靠朋友的救濟

7、58歲時,客死舟中,一生坎坷

(二)背景

寫這首詩的時候,杜甫55歲,這年秋天,詩人來到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望遠,面對蒼茫的秋景和滾滾的長江,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不禁感慨萬千,詩人抑制不住內心的詩意,寫下了這首千古名作。

 三、朗讀

1、聽教者朗讀

2、自由朗讀

3、個別學生朗讀

4、聽錄音朗讀

5、集體朗讀

 四、賞析

在聽錄音的時候,我發現很多同學已經被這首詩深深地打動了。我想這不僅是因爲別人朗讀的好,還因爲這首詩寫得好。

其實後人對這首詩的評價很高,明代胡應麟曾評此詩“古今七律第一”!現在我們一起來賞析一下這首詩。

(一)前兩聯

本詩是詩人登高之作,請大家找一找,詩人寫了哪些景物?

從這些景物中可以體會出詩人怎樣的情感?爲什麼?

作者又用了哪些手法?

明確:

1、景物:風、天、猿嘯、渚、沙、鳥飛、落木、長江

四句八景,語言凝練

2、情感:悲涼、悲壯

①風急:秋氣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時使人心裏感到淒涼

②天高:在廣闊的天地間,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獨

③猿嘯哀:爲景物蒙上了一層悲愴、淒涼的色彩

由“兩岸原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可知,猿聲無所謂哀與不哀,只是詩人的內心哀傷,所以猿聲聽起來才哀傷

④渚清沙白:顏色上給人一種清冷的感覺

⑤鳥飛回:爲何是盤旋着的鳥?

可能因爲風大,風的猛烈,其實詩人的處境與在急風中低徊盤旋的鳥是何等的相似啊!

此詩中的鳥是一隻還是一羣好呢?

都可以:一隻鳥正好是詩人的化身;一羣,鳥的一羣正好反襯詩人的孤單

(詩人後來在《旅夜抒懷》中有一句詩:“飄飄何所以,天地一沙鷗”!老病孤獨的詩人到處漂泊像什麼呢?就像天地間一隻孤零零的沙鷗!)

⑥落木蕭蕭下:落木即落葉。

一葉落而知天下秋!而紛紛飄落的葉子讓人感覺似乎所有的樹木都進入了生命的秋季,這肅殺之景不得不使身心交瘁的詩人想到自己的處境,自己的人生也進入了秋季!由此自然感慨生命的短暫啊!

在動盪的社會中,詩人就像這飄零的落葉,四處漂泊,而黃葉飄落,落葉歸根,可是詩人卻在他鄉,年老了卻沒有回鄉,這更添了一層悲涼之情!

⑦不盡長江滾滾來:落葉給人生命短暫之感,那麼長江呢?

這亙古如斯、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便給人時間無窮之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在無窮、永恆的時間前,更顯得詩人的渺小!

3、手法:情景交融、景中有情

有聲有色有形,上下聯相互照應(一三山景、二四江景)

(二)朗讀

因這些景物含有作者的情,所以我們在朗讀時,需要帶着情感讀這些景物。

請大家一起朗讀前兩聯!

(過渡)詩人的這四句詩向我們描繪一幅蒼涼而壯闊的秋日圖,在這幅圖裏我們已經感受到了作者的悲情!

(三)後兩聯

可是詩人悲什麼?(請從詩歌中找一找,用筆畫一畫,最好在每句詩中找出兩個,可以和前後左右的同學交流交流)

1、離家多年,有家難歸

“作客”:寄居別處,漂泊他鄉(區別於“做客”:訪問別人,自己做客人)

“常”:(時間上)說明詩人經常漂泊他鄉,多年漂泊他鄉

“萬里”:(空間上)離家萬里,有家難歸(交通不發達,詩人的潦倒處境)

“悲秋”:季節上給人悲涼的感覺

2、晚年多病,孤苦無依

“百年”即暮年,此時詩人已經55歲

“多病”在多年的漂泊生活中,詩人身患肺病等多種疾病

“登臺”即登高;古人登高常在九月九日重陽節,帶上親朋好友,而此時詩人卻是獨自一人!詩人的朋友高適、救濟他的朋友嚴武等都已經離開人世,詩人此時孤苦一人漂泊在外!

詩人僅爲自己的身世而悲麼?

3、國事艱難,壯志難酬

“艱難”國事艱難,或者也可以指人生艱難

此時安史之亂已經過去四年,可是國家仍然動盪不安,這對於杜甫來說是一件極其悲痛的事情!

杜甫是受儒家思想影響很深的人,忠君愛國、關心民生疾苦是他的思想的核心。年輕的時候,杜甫就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他的忠君愛國是真心實意的,骨子裏的!儒士認爲“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而杜甫是無論如何窮困潦倒都要心繫天下,爲國家擔心!在《茅屋爲秋風所破歌》中,自己連住的房子都沒有了,卻想着“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接着又嘆道“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他就像葵花向日一樣忠於國家,心憂天下!

俄國別林斯基說過:“任何一個偉大的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爲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裏!”

而杜甫就是這樣的一個偉大的詩人!當他看到國家仍然動盪不安,內心是何等的悲痛啊啊!

“苦恨”是非常恨,詩人恨什麼?

恨國家仍然動盪不安,恨自己已經人到暮年,不能爲國家效力,恨自己壯志難酬啊!

這種被很使自己的兩鬢白髮都增多了,“繁霜鬢”的“繁”即:使……增多

4、人生潦倒,銷愁無途

“潦倒“可以指人生潦倒,可是人生潦倒又何嘗不是國事艱難所賜呢!

國難家愁一齊堆積在詩人胸中無法釋懷,詩人該怎麼辦?

喝酒解愁!(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但是人卻“新停濁酒杯”,“新停”,剛剛停,爲何呢?

可能因病不能喝,可能因窮困潦倒,此時詩人孤苦無依,無朋友的救濟,喝酒的錢都沒有了。

那麼這種愁苦、悲愁排泄不了,只能鬱積心頭!

(四)朗讀

因此我們朗讀的時候應緩慢一點,把這種悲苦之情讀出來。

齊讀!

(五)整體小結

1、本詩借悲秋之景抒發悲秋之情,請大家讀一讀,“悲秋”二字在詩中有幾層含義?

2、小結

律詩的特點是頷聯和頸聯對仗,可是杜甫在本詩中卻是每聯都對仗,句句照應,可見杜甫詩歌寫作技巧的高超,因此本詩也被稱爲“古今七律之冠”,但我想對杜甫詩歌的評價之所以這麼高,不僅有技巧,還有情感的感人!正如本版塊的標題“詩從肺腑出”!詩人所抒的情感既有身世之悲又有國事之悲,帶着作者的這些悲情再來讀一讀品一品詩歌,詩歌將別有一番滋味:

在蒼茫的天地之間,秋風猛烈地吹向一個登上高處的孤苦老人,兩岸的猿似乎要將詩人鬱積在心頭的悲涼之情全部啼嘯出來,急風中的飛鳥低徊尋找着落腳點,這又多麼像流浪他鄉的詩人的化身啊!此時詩人鬱積在心頭的悲苦又像這落葉和江水一般,難排不盡,驅趕不絕,此情此景達到了交融的最高境界!而詩人又爲何如此悲苦?因爲國難家愁,因爲詩人對國家、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3、朗讀

①現在請大家帶着對本詩的理解,再次齊讀《登高》!

②自由朗讀,爭取能背誦!

③一齊有感情地背誦本詩!

《登高》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瞭解杜甫生平以及對其詩歌創作的影響

2、初步掌握詩歌吟誦的基本方法

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

4、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二、請同學們誦讀,再請兩位同學來誦讀,點評同學們誦讀時對感情的把握

播放誦讀flash,請同學們評價讀得如何?沒有什麼感情。

三、杜甫生平介紹(以《二泉映月》爲背景音樂)

四、寫作背景:

杜甫寫這首詩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社會仍是一片混亂。在這種情勢下,他只得繼續“漂泊西南天地間”,在“何日是歸年”的嘆息聲中苦苦掙扎。時代的艱難,家道的艱辛,個人的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所有這些,像濃雲似的時時壓在他的心頭,他爲了排遣鬱悶抱病登臺。

五、瞭解了作者的生平,請同學們誦讀全文,把握感情。配以音樂《二泉映月》

播放配樂朗誦的錄音,請同學們評論其感情。

其實,“言爲心聲”,詩人在寫詩的時候已經把感情融於筆端,從他的詩就可以體會他的內心。現在我們就透過杜甫的詩來進一步瞭解他的內心。

六、分析詩歌

透過題目《登高》可知這是一首寫景詩,請同學們自讀全文,並把本詩的意象找出來,思考一下這些意象有什麼特色?詩人給我們營造了一個怎樣的意境?

1、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1)這首詩首聯共寫了幾種景物?生:六種。風、天、猿、渚、沙、鳥。十四字寫六種景,語言有什麼特點?很凝練。馬致遠《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2)急風、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飛鳥,各給人什麼感覺?設身處地想想。使人感到非常冷,哀猿,使人聽到它的叫聲非常悲涼。

李白《早發白帝城》:“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全是歡歌笑語,不見半點傷心,是因爲李白的好運與老杜的潦倒天差地別之故。

秋天有人覺得秋高氣爽,秋風讓人清爽,杜甫的冷一是因爲他是個多病的老人,所以身體冷,而主要是內心的冷。心寒。猿的哀聲也主要是他的心哀。

2、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1)把“落木”改成“落葉”,哪一個更好一些?爲什麼?

“落木”更好,落葉有很多種,給人的感覺也不同,“落木”給人感覺比較沉重,“落葉”比較輕飄。“落木”給人感覺光禿禿的樣子,而“落葉”讓人感覺到樹上還有許多葉子。從顏色上看“落木”往往讓人聯想到樹幹的顏色,枯黃。

那這裏爲什麼要用“蕭蕭”不能用“飄飄”?實際上與杜甫的感情有關。“蕭蕭”讓我們想到蕭瑟,作者的感情到底是沉重還是輕飄?沉重!所以用:“落木”“蕭蕭”比較好。

(2)“滾滾”換成“滔滔”可以嗎?表達效果不好。

古人用江水往往比喻什麼?時間!舉例: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江水的流逝往往讓我們想到年華的`流逝,青春的流逝,歲月的流逝。‘滔滔’只強調水勢很大,而滾滾強調翻滾向前,一年春夏秋冬四季一滾,“滾滾”似乎是年復一年,有一種圓潤綿長不絕的味道在裏面,更能夠表現出時間的流逝。本詩是他暮年的作品,他看到江水的時候就想到,唉,老了,歲月不待人呀!因此這個地方要用‘滾滾’,不能用‘滔滔’。這裏我們就可以想到杜甫的心情,什麼樣的心情?悲涼。

總結:我們重新讀這兩聯,就感覺滿世界的黃葉往下掉,而江水永不停息地滾滾向前,那種一浪接一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滾滾而來的長江的雄渾壯闊,永無盡頭,似乎整個空間都溶進了這蕭蕭落葉滾滾長江之中,深深地感染了我們。”

讀的時候,大家應該把這種豁達、坦蕩,那種氣魄讀出來。應該讀得昂揚一些。站在長江岸邊面對洶涌的波濤,目光遠望,音調略高。尤其“滾滾”二字應該讀出磅慮的氣勢。待到這裏,已經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時應該高昂一些。

3、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這裏能體現詩人感情的關鍵字是“悲”,其實這裏何止秋季讓他覺得可悲呢?請同學說說這裏有多少讓他覺得可悲的事情?

宋代學者羅大經《鶴林玉露》析此聯雲:“萬里,地之遠也;悲秋,時之慘悽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八意”,即八可悲:他鄉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萬里作客,三可悲;又當蕭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齒,一事無成,五可悲;“百年”是虛寫,是說他已經步入了老年。杜甫生於712年,卒於770年,活了58歲,寫這首詩時是767年,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的。親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獨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他已經滿身疾病,有肺病,瘧疾,有糖尿病,而且已經“右臂偏枯耳半聾”。

總結:九月九日重陽節,雙九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人們普遍把重陽節當作“老人節”,登高是爲了祈求長壽,可是杜甫到了人生的秋天,得到的不是天倫之樂,功成之勳,不是榮華富貴而是窮愁老病,百業無成,而是顛沛流離,形影相弔,此刻登高有何樂可言,人生還有什麼希望?人生的希望又在哪裏呢?滿紙悲涼,滿腹悲涼。

我們讀的時候,要努力傳達出杜甫老人那種沉鬱頓挫的深層次的內心感情。首先心中要有具體實在的體驗。如讀“萬里悲秋常做客”,要心中眷念着家鄉,“萬”“悲”“常”都要重讀,如“萬”,開口要大,腔調要拖長,以描繪迢遙萬里之狀;讀“常做客”,要倍感身世淒涼。“百年多病獨登臺”,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獨,孤苦伶什,形單影隻,無所依傍。“百”“多”“獨”都要重讀,其中“獨”字要讀得特別痛苦。

4、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呢?是國難,是連年的戰亂。從哪一聯的哪句詩知道?

從“艱難苦恨繁霜鬢”一句可知。還有個人艱難。因爲杜甫此時已經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渾身是病,他估計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時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應該是自己艱難的不容易的一生。顛沛流離,坎坎坷坷——幾乎一直伴隨着杜甫老人的一生。

(2)苦,是什麼意思?是極度的意思。在國勢艱難的時候,我極度痛恨我已經老了,以致兩鬢斑白了。

(3)老是不可避免的,詩人爲何極度痛恨自己已經老了?

因爲杜甫想爲國家出力,平定戰亂,但是由於年老多病而不能爲國家出力了。恨自己無法救濟天下蒼生。

這是一種什麼心情?憂愁還是憂憤?憂憤,心急如焚。心有餘而力不足。這樣表現出杜甫的憂國憂民。

讀到上一聯,詩人的苦難令我們動容,可讀到這裏,詩人的精神令我們震撼。“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茅屋爲秋風所破歌》古代許多知識分子常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爲處世準則,而杜甫的偉大之處在於:無論窮達,都是兼濟天下。詩寫到最後,筆鋒一轉,總會轉到國事維艱,民生疾苦,憂國憂民上去,他以自己病弱的雙肩擔起了天下這沉重的悲。唐民間雲:唐朝詩聖是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杜甫之所以被人們尊爲“詩中聖哲”,杜詩之所以被人譽爲“博大精深”,毛主席稱其詩爲“政治詩”,“民間疾苦,筆底波瀾”(郭沫若語),其主要原因便在於杜詩中迴盪着強烈而深沉的憂國憂民之情,這是杜甫爲人景仰的根本原因。

(4)潦倒新停濁酒杯

重陽節習俗: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中國文人(其實不光是文人啊)好喝,樂憂皆然。樂飲助興,憂飲消愁(曹操“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濁酒”是不好的酒。酒味很薄。但是連這樣的酒也不能夠喝了,什麼原因?有兩條,一是潦倒,喝不起了,一是多病,不能喝了。

杜甫這個人特別愛喝酒,“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平定安史之亂,他竟激動得悲喜交加,喜極而哭。如今他有滿腹的愁苦,借酒才能澆愁呀,至少能消散一些愁悶的情緒。但是老人卻不能喝酒了。因爲他有肺病等多種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因爲窮困,他也不一定能夠有酒喝。愁苦無法排解,只能抑鬱在心頭!情感———愁苦

我們讀的時候,也應該把這種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悶錶達出來。“艱難”要讀得稍慢、稍低,“苦很”要快、要高、要特別重,從牙縫間吐出這兩個字,“繁霜鬢”又要稍緩,但聲音不能低。當讀“新停濁酒杯”時,要把欲罷不能的情緒表達出來。

總結:全詩在沉重的感嘆中收結,結得如此悲憤深沉。

七、請同學們誦讀,並點評感情的把握。配以音樂《二泉映月》。請兩位同學配樂朗誦。

八、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譽爲“古今七言律第一”。

本詩的藝術特點:

1、對偶工穩,音調鏗鏘,琅琅上口。全詩八句皆對。詩一開頭就以對仗領起,對得自然、工整,尾聯兩句的對偶一般兩種看法,一種認爲“苦”做甚,極講,詩副詞,與對句的“新”正好相對,“繁”和“霜”是使動用法;一種認爲尾聯屬寬對,只“苦恨”與“新停“不對。這種結構上井然有序的排列,不僅符合於美學上的所謂均齊,給人以一種神清目爽整飾對稱的美感,而且使全詩曲折頓挫,在抑揚有致的韻調中,表達出詩人需要抒發的感情。

同時詩中又多用雙聲迭字,旋律優美,音節和諧,大大加強了詩的音樂美。如尾聯“艱難苦恨”四字,在句法上是並列結構,在聲調上卻具有抑揚頓挫四聲的特色,讀時應一字一頓;“潦倒”“新停”爲雙聲迭韻,在聲調上又有“上”“平”之分,故音節顯得特別鏗鏘嘹亮,讀時應兩字一頓。“繁霜鬢”對“濁酒杯”,其聲調的妙用,也在所謂“抑揚抗墜之間”。讀者密詠恬吟,就能在深沉重濁的韻調之中,體味出詩人顛沛流離的痛苦心情。

2、情景交融,筆法錯綜變化卻又相互照應。前四句寫景,後四句抒情,落筆的角度雖然不同,但都圍繞着詩的中心——“悲秋”。在寫景之中,又有聲(風聲猿啼聲)有色(沙白渚清),有動(鳥飛葉落)有靜(沙渚),有局部景(首聯),有整體景(頷聯)。而且一三兩句相承接,都是寫山景;二四兩句相承接,都是寫江景。

在抒情上,頸聯的“萬里”與“百年”又與頷聯的“無邊”與“不盡”相互應,從時空兩處着筆,由異鄉漂泊寫到多病殘生;尾聯從白髮日多,因病停杯,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而且五、七兩句相承接,都是寫悲苦;六、八兩句相承接,都是寫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詩的內容上又是互相緊密聯繫的。全詩情景交融,渾然一體,中間雖有如此豐富的內容,如此複雜的感情,但筆勢卻一氣直下,造成了一個既有變化又和諧統一的藝術整體。

3、語言凝鍊

首聯兩句寫六種景物,對每一種景物都只用一個字加以形容,而且都非常恰切,可以說是凝鍊準確。“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兩句詩14個字卻包含有八層悲哀的意思,可謂含蘊豐富。

九、請同學們帶着感情誦讀全詩。(播放音樂《二泉映月》)

十、語文活動

將本詩譯成現代漢語,並以自己的理解加以修飾。請同學們上臺朗誦自己翻譯好的內容。

標籤:登高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