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關於教學設計方案模板五篇

爲確保事情或工作高質量高水平開展,我們需要提前開始方案制定工作,一份好的方案一定會注重受衆的參與性及互動性。那麼優秀的方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教學設計方案模板五篇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設計理念:

學生的知識積累是不同的,學生的理解方法也是各異的,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也應該是自主的,讓學生運用以有的知識和能力,研究學習理解古詩,逐步引導學生從“學會”到“會學”。

教學目標:

1、透過自主學習,學會課文2個生字,拓展學習部分新字,進一步鞏固對形聲字造字律的認識。

2、自主、探究學習古詩,理解詩句的意思,進一步體會古詩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課件創設情景,指導練習說話。

1、出示畫面:春天,百花盛開,蜜蜂在花叢中飛舞,枝頭,不時有小鳥飛來,唧唧喳喳地叫着,到處春意盎然。

2、看畫面引導學生練習說話。

3、是呀!春天多麼美好。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描寫

春天景色的古詩。(課件出示古詩)

二、自主學習生字,初步瞭解古詩。

1、自由誦讀古詩,說說這首詩給你的第一印象。

2、讀通古詩,自己找合作伙伴學習生字。

3、交流反饋:你對哪個生字最感興趣?有什麼好辦法識記。

初擬交流重點如下:

1)、曉:“曉”是天亮的意思,所以用日字旁。“曉”字在書寫時不要在右上角多一點。

2)啼:“啼”用了口字旁,啼的意思是“叫”。“啼”右邊是皇帝的“帝”。

在學生交流的時候,要引導學生把交流的話語組織好。

4、娃娃教學,拓展學字。

小朋友們學會了“曉”字,你們還認識和“曉”字長相很像的姐妹嗎?請你把“它”介紹給大家。

學生回答情況例舉:

1)、我來給大家介紹認識“曉”的姐妹“燒”,(學生隨即把“燒”板書在黑板上)這個“燒”字,我是昨天剛認識的,因爲昨天我媽媽買來了一隻“不粘燒鍋”,很特別,我就把商標上的“燒”字記住了。哪個小朋友能來說說“曉”和“燒”哪兒像,哪兒不像?你還能給“燒”組個詞嗎?

2)、我也來給大家介紹“曉”的另一個姐妹“澆”。(學生也把“澆”字板書在黑板上)這是澆花的“澆”,請小朋友一起跟我讀。(齊讀“澆”。)這個“澆”字,我在很小的時候就認識了,因爲我家陽臺上種了很多花,我天天給它們澆水。哪個小朋友能運用辦法很快記住它?

3)、老師,我還有呢!(邊說邊走到黑板跟前板書“繞”)我認識“繞”字。咱麼學校附近前幾天施工,那兒有一塊牌子,上面寫着“前方施工,請繞道而行。”我就把這個“繞”字介紹給大家,你們知道這“繞”爲什麼用了“絞絲旁”?

教師對學生的交流作適時的點撥。

5、指名誦讀古詩。

6、教師簡介作者。

7、理解題意,重點理解“曉”的意思。

三、提出研讀專題,研究學習古詩。

過渡:剛纔我們已經理解了“春曉”就是春天的早晨,不難看出全詩描寫的就是春天早晨的景色。那麼整首詩寫了哪些景色?要求在詩句中用圓圈加以表示。(鳥、風雨、花)

1、引出研讀專題:請你選擇自己喜歡的景物,讀讀詩句,理解詩句的意思,並說說詩人在描寫這景物時的感情。

2、提出研讀的要求:1)、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或圈圈點點,或塗塗畫畫。

2)、遇到自己也不是很理解的問題,可以採取合作方法,也可以找老師合作學習。

3、學生圍繞專題自由研讀全詩,教師參與學習。

四、交流研讀成果,落實訓練目標。

1、明確交流要求:大膽表述,認真傾聽,及時補充,學會交流。

2、學生自由交流學習成果,教師點撥,並隨機落實訓練目標。

(以下各部分內容的先後順序及互動過程,均以學生的實際研讀情況作出彈性處理。學生解釋一處,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形式在黑板上表示出來。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特別注重學生交流的質量,並適時教給正確的交流方法。)

●處處聞啼鳥

1)、理解“處處”的意思。練習給“處處”找近義詞

2)、課件播放鳥叫聲,理解“聞”的意思。區別平時句子中的“聞”和詩句中的“聞”的不同,進行練習。

說說下列句子中聞的意思。

放學回家,我剛進家門,就聞到一股香味從廚房中飄來。

居里夫人是世界聞名的女科學家。

3)、理解“啼”的意思,說說別的動物叫又可爲什麼?例如:馬嘶、虎嘯、雞鳴、獅吼等。

4)、自由交流對整句詩的理解。

5)、交流詩人聽到鳥叫聲時的心情,並指導感情朗讀。

●夜來風雨聲

1)、課件播放風雨聲,進入情境想象說話:你眼前出現了什麼?你又想到了什麼?

2)、理解“夜來”的意思。

3)、交流整句詩的理解。

4)、交流詩人在詩句中的感情。

5)、在自己體會到的詩人感情中朗讀詩句。

●花落知多少

1)、感知詩句中詩人惜春的那份淡淡的憂傷。

2)、交流對整句詩的理解。

3)、指導讀出那份淡淡的憂傷感。

3、在理解了後三句的基礎上學習理解第一句:春眠不覺曉

導語:我們已經理解了後三句詩寫的是詩人聽到鳥叫聲,想到昨夜的風雨聲,不知不覺產生了對落花的憂傷,那麼我們再來理解第一句就不難了。

1)、“眠”是什麼意思?“春眠”指的是什麼?

2)、這裏的“曉”與題目中的“曉”有什麼不同?

3)、理解整句詩的意思。

4、交流整首詩的意思。

五、指導背誦全詩,延伸課外學習。

1、播放音樂,自主背誦全詩。

(短短的四句詩描繪了這麼多的景物,包含詩人複雜的感情變化,古詩的藝術魅無窮!讓我們一起把這首詩背下來。看誰背得快?看誰背得好?)

2、孟浩然帶着淡淡的憂傷描寫了春天早晨的景色,也有一位詩人

在春天的夜晚聽到了風雨聲後,寫下了一首詩,我們一起來看看詩中詩人的心情。(課件出示古詩:春夜喜雨)感知整首詩的色彩,從而讓學生體會到每首詩中都浸透着詩人的感情。

3、提出課外學習任務:找幾首描寫春景的古詩,並背誦下來。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新學期開始了,同學們懷着激動的心情邁入了新的學校,開始了初一的新生活。在告別了小學的六年生活之後,初中新的學習方法將對他們有着新的挑戰與衝擊。下文爲您準備了七年級上冊政治教學設計的內容。

一、 教學內容及計劃教學課時。

1、 上冊共六課,24個小結,其中:

緒論 計劃課時4節

第一課 正確看等自己 6節左右

第二課 鍛鍊心理品質 8課時左右

第三課 善於調節情緒 7課時

第四課 磨練堅強意志 6課時

第五課 能夠承受挫折 9課時

第六課 勇於開拓進取 6課時

複習考試 9課時

2、 下冊共五課

第七課 發揮性格優勢 養成良好習慣 8課時

第八課 待人真誠熱情 建立真摯友誼 9課時

第九課 融入社會生活 陶冶高尚情趣 9課時

第十課 培養愛國情操 樹立崇高理想 8課時

增強自律能力 培養健康人格 8課時

複習考試 12課時左右

二、實施素質教學中擬入教學計劃應達到的目標爲:

1、 以課堂課時爲基本單位,以課時達標爲基礎實現大綱要求,務必達到的學生思想素質教育進行整體教學。

2、 每課或課時的教學目標僅以提高學生思想素質進行。

3、 政治思想課教導學生如何做人,如何成長(健康成長)其目的性爲較強較實惠,教學中要誘導好。

4、 注重實際,面向全體,儘可能切入學生實際思想,以免政治課爲空洞的理論說教。

5、 教學中充分注重從學生中反饋收集以矯正和調控教學的作用,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促進優化課堂教學,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三、教學工作計劃具指導性外,在教學中還應隨時根據教學實際修改進行,非一成不變,持前面章節的課時分配。僅是一個大概,這是教學中的靈活性所在。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教學要求】

1、使學生認識白楊的特點,教育學生學習建設者那種熱愛邊疆、紮根邊疆的志向和不畏艱難困苦的精神。

2、學習本課借物喻人的寫法,引導學生正確地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指導學生自學生字、新詞,完成課後習題。

【教學重點】

學習借物寫人的表達方法,能正確地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領會父親對孩子講述的那段話。

【教具準備】

幻燈片或掛圖一幅、朗讀錄音。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初讀課文,概括主要內容,自學生字新詞,給課文分段。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板書:

白楊

二、導語

三、教師範讀課文,學生了解主要內容(抓中心)

1、教師範讀,讓學生思考:

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2、討論明確:

課文講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親,帶着自己年幼的兒女前去新疆,在旅途中看到白楊引起了議論的事。

四、學生自由讀課文,自學生字詞

1、劃:

邊讀課文邊劃生字、生詞及易錯的熟字。

2、查:

理解生字新詞。

3、講:

學生互相交流學習體會。

(音、形、義各有側重,教師作重點指導。)

戈:用部首查字法查“戈”部,理解“戈壁”的意思。

撫:注意讀準字音,在字典中取準“撫”的義項,理解“撫摸”的意思。

介:用部首查字法查“人”部。

清晰:聯繫課文理解詞義,是指在大戈壁天和地的界限不分明。可舉出反義詞(清晰──模糊),近義詞(清晰──清楚,分明)。

渾黃一體:全是黃色,分不清界限。指導學生在想象中體會。

表白:對人解釋,說明自己的意思。

(對於生字新詞的處理,還要在講讀時指導學生結合語言環境加深理解。)

五、學生默讀課文,分段歸納段意(抓思路)

1、提出要求:

默讀課文,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然後交流。

(教師可提示:課文從哪兒到哪兒是寫父親和孩子們議論白楊樹的。)

2、討論明確:

課文按記敘內容的不同,可分三段。

第一段(從開頭到“……從視窗飛快地閃過一個高大挺秀的身影”),寫大戈壁和鐵路沿線的白楊樹。

第二段(從“一位旅客正望着……”到“……孩子們現在還不能理解”),寫父親與孩子們議論白楊樹。

第三段(從他們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到最後),寫孩子們將和爸爸一樣地在邊疆紮根。

六、作業

1、寫出下面詞語的反義詞和近義詞:

清晰、軟弱、動搖。

2、根據課後習題1的提示,認真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講讀課文,解詞析句,完成課後習題,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交待學習任務

1、板書課題:

白楊

2、導言。

3、概括主要內容及寫作順序。

(從整體入手)

二、講讀課文(從整體到部分)

1、講讀第一段(從整體到部分):

⑴ 看圖、聽讀、思考:

大戈壁什麼樣?白楊樹什麼樣?

⑵ 默讀思考:

課文中怎樣描寫大戈壁?怎樣描寫鐵路沿線的白楊樹?

劃出主要詞句。

⑶ 讀後討論:

透過解詞析句理解、體會。

① 課文中怎樣寫大戈壁?請你結合畫面用恰當的詞語概括大戈壁什麼樣?作者要寫白楊,爲什麼開篇寫這荒涼的大戈壁?

② 課文怎樣描寫鐵路沿線的白楊樹?“高大挺秀”的“秀”字怎麼講?表達作者怎樣的情感?

⑷ 教師小結。

2、講讀第二段:

⑴ 學生自由讀,思考:

父親和孩子們是怎樣議論白楊樹的?

⑵ 讀後討論交流:

① 這裏的“一位旅客”指誰?這裏的“衛士”指什麼?爲什麼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灘上的白楊出神”呢?

② 請三名同學分角色朗讀對話。思考:

誰說的話是主要的?兄妹對白楊有什麼看法?爸爸是怎樣介紹白楊樹的?

③ 教師讀父親的話後提問:

“表白”怎麼講?爲什麼說他在表白自己的心願?

⑶ 劃出句中的關聯詞語,並按要求造句。

⑷ 教師小結。

3、講讀第三段:

⑴ 教師引讀後,提問:此時此刻爸爸又陷入了沉思,他看到了什麼?會想些什麼呢?

⑵ 教師小結。

⑶ 學生齊讀最後一自然段。

三、總結全文(又回到整體)

師生藉助板書共同總結。

【說明】

怎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呢?我的指導思想是,必須讓學生經歷充分的閱讀實踐,使其在認真讀書中理解語言文字所描述的具體內容,感受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師要在學生充分閱讀的基礎上,幫助他們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使其既學習語言,又受到教育,同時掌握讀懂一篇課文的方法。爲此,我採取了“解詞析句”、“朗讀感受”、“小結描述”三點做法,把讀、講、議、練有機地結合起來。

一、解詞析句,深入理解

課文的思想內容是透過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因此,閱讀教學必須重視語言文字的講解,透過解詞析句,幫助學生領會內容,體會感情,使之得到薰陶,受到教育。教學時,我注意抓住關鍵詞句精講、細讀,使學生由“語感”進入“情感”,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悉心研究作者是怎樣遣詞造句、表情達意的。

《白楊》這一課是以象徵的手法,借物喻人的。因此,教學時,指導學生學習作者怎樣生動形象地寫物,是教學的重點,而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恰如其分地喻人,則是教學的難點。爲了讓學生真正理解本課借物喻人的深刻蘊含,在講讀課文時,我採用“解詞析句”的方法,抓住重點詞語,分析富有深刻含義的句子,來指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的內容,從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解詞:

抓住課文中“茫茫、清晰、渾黃一體、挺秀、表白”等一些最能表現文章思想內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詞語進行講解。在指導學生解詞時,不但啓發學生理解詞語的本身意義,還特別注意引導學生掌握這些詞語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所表達的特定含義和起到的重要作用。例如,在指導學生理解“高大挺秀”這個詞語時,首先指導學生利用平時積累的知識說說描寫參天大樹時,一般常用什麼詞語?書中用了哪個詞?接着,指導學生理解“挺秀”的“秀”字在這裏表達什麼意思;而後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作者爲什麼不用“挺立”、“挺直”、“挺拔”,而用“挺秀”?最後,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這個“秀”字,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一個“秀”字,飽含着作者對白楊的喜愛讚美之情。這樣層層深入地講解詞語,不僅訓練了學生辨析詞義和準確用詞的能力,而且也培養了學生抓住關鍵詞語體會課文中心、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2、析句:

重點指導學生理解“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灘上的衛士出神”,爸爸向孩子們介紹白楊的三句話,以及文章的最後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着風沙成長起來”。

“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灘上的衛士出神”,這是一種比擬的說法。對於小學五年級的學生說比較生疏,也不易掌握。講讀時,我便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認識這個句子的含義。首先引導學生理解:“這裏的衛士指什麼?”學生脫口而出:“指的是白楊樹。”緊接着,又引導學生考慮:作者爲什麼不說“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灘上的白楊樹出神”呢?透過討論,學生認識到,作者將白楊樹比作衛士,生動形象,更加突出了白楊樹的高大挺秀,以及它對於戈壁灘的重要意義。這樣,又加深了學生對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認識。

課文中“父親”的話是文章的重點內容,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爲了使學生深入理解句子含義,我首先指導他們反覆讀,達到熟讀成誦的程度後,組織學生討論:這些話寫出白楊的什麼特點?它的深刻含義是什麼?透過逐句分析,最後歸納出白楊的形體特點(高大挺秀)和生長特點(生命力強),並使學生懂得,父親的話是託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寫物,實際上是在喻人,是透過對白楊樹的讚美來歌頌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建設者,歌頌他們無論在什麼艱苦的條件下都能像白楊那樣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爲了加深這個認識,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我指導他們學習書中的句式,運用“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造句。這樣既訓練了他們運用詞語的能力,又強化和發展了他們對事物的認識能力。

對於課文最後一句話的理解,我沒有機械地照書後要求讓學生說句子含義,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親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時此刻父親看到了什麼,他想些什麼?從而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理解“……幾棵小樹正迎着風沙成長起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透過解詞析句,不僅使學生掌握本課託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寫法,也使學生掌握了抓住重點詞句理解內容和思想的方法。

二、朗讀感受,印證理解

讀,是閱讀教學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活動,應該貫穿於講讀教學的全過程。教一篇課文,如果只是一味地講,左一個講解,右一個分析,那樣就容易把一篇完整的課文,講得支離破碎,還佔用了學生讀的時間。學生沒有閱讀實踐,閱讀能力是得不到培養的。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指出:“要加強朗讀和默讀。朗讀和默讀是最重要最經常的閱讀訓練,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必須具備的閱讀能力。”如果熟讀深思,學生就會像演員進入角色那樣進入課文的意境,從中理解字詞句的含義,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就能觸到作者跳動的脈搏。

《白楊》這篇課文,作者透過白楊讚美了熱愛邊疆、紮根邊疆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講讀課文時,首先要使學生深入領會白楊的高尚品格,然後把白楊的品格和人物的行爲聯繫起來。具體地講,就是把戈壁灘上高大挺秀的白楊和“爸爸”紮根邊疆聯繫起來,把小白楊樹迎着風沙成長和孩子們一定會在邊疆茁壯成長聯繫起來。爲了使學生深入把握文章的中心,我採用了教師範讀、帶讀、引讀和學生默讀、自由讀、分角色讀、個人讀等形式,並注意指導學生讀出作者對白楊的讚美之情,從而表達對建設者的敬佩之意。

課文的第二段寫父親和孩子們議論白楊的特點,內涵較深,情感豐富。孩子與“父親”對白楊的認識理解是不同的,情感也不同,哥哥讚美它“高”,妹妹則稱頌它“直”,這只是孩子們直觀的感性的認識。他們並不知道“爲什麼這麼直,這麼大”,父親的話回答了孩子們潛在的`疑問,講了白楊的特點,其中含義很深,是讓孩子們由表及裏地認識白楊的品格。學習這一段,首先,我讓學生各自輕聲讀全段,思考:旅客們是怎樣議論白楊的。這是從整體上體會人物的情感。接着,指導學生分角色讀人物對話部分,要求學生體會孩子們的欣喜,父親的深沉。又透過指名讀來檢查學生的理解和感情的表達情況,然後透過默讀點出重點詞語,以培養學生獨立思維的能力。最後,我帶讀“父親”的話,藉以連通學生理解的思路,以形成完整的思緒。使學生和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情緒上受到感染,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這樣,講前讀,講中讀,講後讀,學生的理解會在充分的閱讀中加深感受,得到印證。

三、小結描述,昇華理解

教學中,教師應當用完美的語言去啓迪、影響、感染學生。閱讀課既要透過對課文語言文字的分析,讓學生學習書本上的語言,也要用教師對課文理解的語言去影響學生,使學生對課文內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達到昇華理解。

在講完白楊的形象之中,我進行了如下小結:“普普通通的白楊樹到處可見,在庭院,在公園,在城市的街旁,在鄉間的路邊,對此,人們不足爲奇。然而,在滿目荒蕪單調的大戈壁,看到這清秀挺拔的白楊樹,那碧綠向上的葉子,銀白泛青的樹幹,給茫茫的戈壁帶來了生機和希望,也給過往的旅客增添了快慰和喜悅。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於是,白楊便成了旅客議論的話題。”這樣的小結,再現了白楊樹高大挺秀的形象,使學生情緒盎然,猶如置身於茫茫的大戈壁,看到了白楊的身姿,既加深了對白楊形象的理解,也爲下文的學習作了鋪墊。

在講完白楊的特點以後,我這樣進行小結:“白楊樹不擇環境,不講條件,哪裏需要,就在哪裏生根、發芽。城市需要它們,它們就舒展丰姿供人欣賞;農村需要它們,它們就心甘情願地挽起臂膀,築成防風林牆。如今,戈壁灘需要它,它就在這生根了。它們頭頂青天,腳踩戈壁,不管遇到風沙還是烈日,不管遇到乾旱還是雨雪,它總是那麼直,那麼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透過小結,學生越發感到白楊樹是那麼可愛,邊疆的建設者是那麼可敬。於是,他們也情不自禁地隨和着老師,一起進行小結,更加強了課堂效果。可見,設計優美精彩的小結,不僅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而且能使學生始終處於生動形象的語言感染氣氛中,有利於他們感知豐富多彩的優美語言,提高他們用語言表達思想的能力。

在講讀課文結束時,我結合板書做了這樣的小結:“這篇課文采用象徵手法,借物喻人。作者寫了大戈壁的荒涼,也寫了白楊樹的挺秀;寫了孩子們的天真,也寫了爸爸的深情。語言樸實無華,感情真摯深沉。作者實則寫物,意在喻人,讚美祖國邊陲建設者熱愛邊疆,紮根邊疆的志向;不畏艱難,不屈不撓的精神;以及欣慰地看到祖國邊疆建設後繼有人的希望。我們衷心地祝願:戈壁灘上的白楊樹越栽越多,越長越高,越來越美。”

學生隨着老師的手勢,藉助板書,同老師一齊吟誦。此時,師生入情入境,思想感情與作者產生了共鳴,從心底裏欽佩那些不擇環境,不講條件,哪裏需要就在哪裏安家的建設者。這發自肺腑之聲,將課堂教學氣氛推向高潮,師生沉浸在詩情畫意之中。課雖結束了,但情猶未盡,意猶未已,使學生的理解和感情進一步得到了昇華。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教學目的

1.能對照圖畫用自己地話說出詩句的意思,懂得爲什麼說謎底是一幅畫。

2.學會“畫、遠、近、無、聲、驚”七個生字,認識土字旁,掌握有--無,遠--近等反義詞。

3.會正確朗讀、背誦、默寫課文。

準備教具:生字卡片、掛圖、錄音

教學過程:共分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同上

2.學會七個生字

3.能正確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觀察圖畫匯入新課

(課件)

1.教師範讀詩歌猜謎,出示掛圖,並揭課題。

a.上課之前,老師先讓小朋友們猜個謎語,聽仔細了(範讀課文)

b.學生動腦筋猜

c.出示掛圖(課件):好極了,就是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古詩《畫》(板書課題)。

2.仔細看這幅畫,畫上畫了些什麼?

二、初讀課文,自學字詞

三、對照圖畫,再讀課文

四、講讀課文,理解詩意

(一)講讀第一、二行

(二)講讀第三、四行

1.想一想,春天,許多花都怎麼樣了?可是課文裏是怎麼說的,爲什麼?

2.要是鳥停在樹枝上,人來到鳥的面前,鳥會怎麼樣呢?

3.指名扮演詩人,走近畫,做趕鳥的動作。問:有沒有看到鳥兒飛走?課文是怎樣說的?

4.教學驚:說說你是怎樣記住驚的?驚是什麼意思?(吃驚、害怕)

5.指導朗讀第三、四行,用自己的話說說意思。

五、朗讀全文

六、小結:透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這首詩寫的是一幅畫,而且是一幅有山、有水、有花、有鳥的畫呢!

七、作業:在田字格中指導書寫7個生字;畫:先中間,後兩邊;聲:強調上面是士;色:注意刀字頭;遠近:注意走字底。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鞏固字詞,掌握“有--無”、“遠--近”等反義詞。

2.指導朗讀,背誦,默寫課文。

教學過程:

一、複習字詞

1.認讀生字卡片(開火車)

2.課堂作業本第一題

3.形近字比較,組詞

遠()近()京()聲()

運()聽()驚()色()

二、指導朗讀和背誦課文,加深理解

1.自由朗讀課文,說說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課文寫的是一幅畫。

2.指導朗讀: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範讀-指讀-引讀-齊讀

3.根據畫面背誦課文

a.想一想,課文寫了哪些景色?

b.課件(聲畫統一),試背-齊背-指背

三、作業指導

1.寫出這首詩的幾對反義詞:遠--近、有--無、去--來

2.默寫課文/有色,近聽/水/無聲。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教材分析:

按照教材,本課主要介紹什麼是陵墓雕塑,陵墓雕塑爲什麼能集中體現當時雕塑的最高水平,中國古代陵墓雕刻是中國古代陵墓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然後按照課本內容介紹陵墓地面雕刻和陶俑及其藝術特點。在介紹的過程中,由於篇幅的問題,相對比較簡單,尤其是作爲陵墓雕塑的代表《霍去病墓石刻》和《秦始皇兵馬俑》的圖片和分析略簡。陵墓雕刻兩個藝術特點的理解需要學生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人文思想和內涵。對於一些陵墓雕塑的專業名詞如“闕”“麒麟”“天祿”等也需要簡單的說明。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突出教學重點,並對古代陵墓雕塑進行深入的瞭解,才能引導學生,提起學生的興趣。

 教學目的:

1、瞭解中國古代陵墓雕塑的藝術成就及其藝術特點。

2、透過欣賞和參觀,課內與課外的結合,體會中國古代文物文化內涵,探索藝術與社會生活及其時代之間的密切聯繫。

3、使學生懂得美術的社會功能,培養學生民族的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4、透過課堂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語言表達力。

 教學重點:

陵墓雕刻是我國雕刻藝術重要組成部分原因。

秦始皇兵馬俑的時代背景和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

陵墓雕刻其具有的藝術特點和文化背景,讓學生如何理解。

如何調動學生對雕塑藝術欣賞的動力。

教法設計:

第一4人小組:陵墓雕塑

a同學:廣泛的瞭解。分配任務透過各種手段瞭解中國古代陵墓雕塑的藝術成就。

b同學:真實的感受。分配任務去真實的感受秦始皇兵馬俑的魅力所在。要求課堂上談感受。陵墓雕塑距離現代生活較爲遙遠,真實感受、參觀過的學生並不多,課本的圖片對於雕塑來說缺乏立體感和空間感,也就失去了真實感。

c同學:負責提問題。從本課內容出發,設計3-5個問題,提問學生,學生分組回答。

d同學:課後寫小結。

教學過程:

(一)直觀感受,各抒己見,引發思考。

教師:出示圖片(秦始皇兵馬俑)

你認爲秦始皇兵馬俑爲什麼被譽爲世界第八大奇蹟?

學生:直觀感受,思考。

教師:請學生談原因

學生:談自己的想法。

(二)匯入主題:

[陶俑]:

■ 秦始皇兵馬俑欣賞:

教師:秦始皇兵馬俑出現的歷史背景和思想文化原因是什麼?

學生:分組討論2分鐘,回答。

結論:自秦漢以來的厚葬風俗,統治階級注重修建自己的陵墓。陵墓雕刻是古代陵墓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師:整體和局部圖片展示

秦始皇兵馬俑的藝術特點。

學生:b同學談參觀後的感受,其他同學自由發言。

結論:細膩生動的個性與氣勢磅礴的整體相協調統一。

教師:

秦始皇兵馬俑是中國雕塑的重要代表,其地位代表中國。法國前總理希拉剋參觀完說:世界上有7大奇蹟,現在要加上秦俑。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俑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

那麼,中國古代陵墓雕塑還有哪些呢?

學生:a同學介紹陵墓雕塑藝術成就。

■ 漢代俑

圖片欣賞

比較:秦俑和漢俑異同點

學生:討論2分鐘,回答

結論:內容模擬現實生活,反映社會時尚和狀況。藝術手法,秦俑寫實,漢俑誇張。

[陵墓地面雕刻]:

漢霍去病墓石刻欣賞

結合歷史背景談談《馬踏匈奴》的藝術特點。

南朝陵墓雕刻欣賞 結合旅遊經歷談談石獸雕刻的藝術特點。

(三)課堂小結:

請c同學提問。

教師最後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