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名師餘映潮《蘇州園林》教學設計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那麼大家知道規範的教學設計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名師餘映潮《蘇州園林》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名師餘映潮《蘇州園林》教學設計

名師餘映潮《蘇州園林》教學設計1

一、設計理念: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課堂教學應以學生自讀自悟、自學探究爲基礎,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架設生活與教材相聯繫的橋樑,引導和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內心感受,注意培養學生的鑑賞和審美能力。

使小組合作、討論成爲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重要手段,讓學生在自主、合作的氛圍中學習,自主地閱讀理解、感受、體悟園林建築的自然美,讓每個學生從心底熱愛自然。

二、教學方式的構建

藉助多媒體課件展示蘇州園林畫面,使學生對蘇州園林的認識更形象,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及其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園林建築藝術的熱愛之情。利用課件展示教學內容,面與文字疊放,能讓學生在圖文並茂中理解、領悟教材內容,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這篇說明文適合培養學生自我審美鑑賞能力,同時教學中注重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構成“整體把握”——“具體感受”——“審美探究”的學習過程。

三、教材分析

1、地位:本文是五四制九年義務教育第四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是一篇說明文。本冊教材着重培養閱讀說明文的能力,閱讀說明文首先要抓住說明事物的特徵,其次瞭解說明方法、說明順序,及其準確的說明語言。因此,作爲說明文的起始課,本文有着重要的地位,學好本文,對學習其他說明文起着拋磚引玉的作用。

2、教材內容分析:《蘇州園林》是一篇介紹園林建築藝術的說明文。作者葉老先生以其精練的語言、嚴謹的結構,抓住蘇州園林的藝術特點,條分縷析地做了全面、深刻的介紹。文章高度概括了蘇州園林在建築上的成就,稱其爲“我國各地園林的標本”,即典範之作。然後,詳細介紹了園林建築佈局,寫得情文並茂,趣味盎然。我覺得本文與其他說明文最大的不同在於,它不是像導遊詞一樣的平面介紹,也不是呆板嚴肅的結構剖析,而是把一幅幅精美的畫面展示在讀者面前,所以作者在文中處處提到“畫”字,使讀者無不“心裏想着口頭說着‘如在畫圖中’的”感覺,不見其景卻如臨其境!學習這樣作品,既可以使學生了解我國園林建築的成就,激發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又可以豐富關於園林建築藝術方面的知識,獲得美的享受。

四、教學要求

(一)教學目標:(依據新課標和教材內容)

知識與能力:

1、瞭解課文總說和分說的說明順序

2、透過學習本文運用多種說明方法說明事物,讓學生體會說明語言生動形象的特點

方法與過程目標:

1、指導學生閱讀和鑑賞的方法

2、培養學生討論、探究的自主學習能力

3、由課內向課外延伸,引導學生探究的習慣

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激發學生熱愛中國古老園林的感情

(二)教學重點:

理清文章結構、把握蘇州園林的特徵,領會文章的語言特點。

(三)教學難點

初步鑑賞能力的培養

五、教學設計方法、手段

我沒有去過蘇州園林,讀了葉老的《蘇州園林》之後,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蘇州地處江南水鄉,園林建築更是富有詩情畫意。雖然這是一篇說明文,但我真的不想讓這種詩情畫意在傳統的教學中流逝,於是我讓學生抓住“以讀爲本”的宗旨學習課文——在讀中思考、在讀中說話、在讀中質疑、在讀中鑑賞、在讀中感受。具體來說,我是讓學生在讀中思考、領悟最能表現蘇州園林特點的句子,整體把握全篇關鍵所在,然後透過朗讀具體感受蘇州園林的特點。讓學生在讀中品味文章的語言,感受蘇州園林獨有的藝術魅力。同時採用合作、探究的教學活動自主解決問題,用電化手段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理解、鑑賞能力。

六、教學過程

(一)匯入課文

俗話說,“桂林山水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作爲中國四大名園之一的蘇州園林,因其獨特的園林藝術而名聞天下。

(放多媒體,展示並欣賞有代表性的蘇州園林部分圖景,讓學生看圖擴寫一句話:這是一處的園林。)

如果我們能去遊覽一番,定會終身難忘,可惜條件有限。我們就透過學習葉老的這篇《蘇州園林》,來領略蘇州園林的風采。〔出示課題、作者的鏡頭〕

(二)學習新課

第一步:現在,讓我們初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讀課文。讀書時,可以把課文的重要內容、重要資訊、關鍵語句劃出來。讀完後我們交流。讀的過程如有疑問、請舉手。

同學一起交流(指導讀書的方法)

透過學生交流明確“標本、鑑賞”兩個關鍵詞

〔放鏡頭2〕:出示“標本”“鑑賞”

(由“標本”“鑑賞”總領全文,選好教學切入口,有創意)

1、解釋“標本:

(因爲蘇州園林“可以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

3、那麼這幅畫中,都有些什麼內容呢?(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放鏡頭3〕關於亭臺軒榭自然之趣

假山池詔藝術

花草樹木畫意

花牆廊子畫意

(出示畫冊)給學生看,讓學生感受蘇州園林特點,每一張畫片都是一幅完美的畫。可見,蘇州園林的特點確實是“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我想:這就是標本,因爲它代表了中國園林的特徵。我們讀說明文,首先就要抓住特徵。

接下來再釋義“鑑賞”,和“欣賞”“觀賞”比較釋意

(同學發言後,師歸納,同義詞比較,體現語言課特色)

〔板書:欣賞、玩賞、鑑賞〕

可見,作者寫蘇州園林,是從鑑賞的角度寫的,所以他會看到一幅幅畫。

2、第二步:請同學們再讀課文,從鑑賞角度看看哪段文字寫得最好。(請同學們交流)

(這是指導學生精讀課文,這一問引導學生欣賞和評價課文,讓學生獨立閱讀,自由發表意見)

下面老師來談談看法,好嗎?老師讀了這篇課文,覺得第4段挺好。

〔放鏡頭4〕結構美總論——分說

從多角度說

的字樣,並板書

因爲:第一,層次清楚:第一句話是總說,“蘇州園林裏都有假山和池沼”,然後分兩個層次來對第一句話進行說明,先說假山,後說池沼。這樣,文中總說分說清清楚楚。再看寫假山時也是按總分順序寫的。

第二,多角度來說,如寫假山部分:先正畫寫假山“重巒疊嶂,或者是幾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然後呢,從設計者和匠師的角度來寫,就是“設計者、匠師”胸中有丘壑,即胸中有畫,所以他們堆疊出來的假山就是一幅幅畫。最後從遊客角度寫。遊客攀登假山時,能欣賞到、領略到這些畫意,因此即使這些在城裏的假山,也會讓遊客覺得“身在山間”。

現在我們要研究的是:課文在寫假山時,爲什麼要從設計者,匠師和遊覽者的角度來寫呢?

我們再回頭看這些文字中第三句話:“或者是重巒疊嶂,或者是幾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這些句子能涵蓋蘇州園林所有的假山嗎?不能。因爲從正面寫,是寫不盡假山的美的,只有寫設計者、匠師,寫了遊覽者後纔可把假山的美都表現出來了。

我還喜歡這段文字的語言,請看:

〔放鏡頭5〕魚戲蓮葉間鏡頭

板書語言美概括性強

精練而形象

一、概括性強。如“假山的堆疊,可以說是一項藝術而不僅是技術”這句話。這個句子將蘇州園林的假山藝術都概括出來了,它強調的是藝術,假山的堆疊充滿了畫意,這就是藝術。

二、精練而形象。如結尾句“遊覽者看‘魚戲蓮葉間’,又是入畫的一景”這句。這中間“魚戲蓮葉間”就是一幅畫:紅色的鯉魚,翠綠的蓮葉,清澈的池水,它把魚、蓮葉和水的美都表現出來了。“戲”字用得非常形象,將魚兒那種調皮、玩耍、遊戲的神韻、靈氣都寫出來了,而畫恐怕就達不到這種境界了,這就是語言文字的魅力。

“又是入畫的一景”,句中的“又”字,它強調這是許許多多畫中的一幅,一個“又”字,涵蓋了多少內容啊。大家看,僅這麼一個句子,就讓我們感覺到了這篇文章語言的精練而形象,似乎也充滿了畫意。

3、下面,讓我們在鑑賞、品味的基礎上來集體朗第4段。

師小結:

同學們:鑑賞課文可以有很多種方法。今天,我們是從兩個方面來鑑賞的:一個是結構,一個是語言。讀書也可從兩方面讀:初讀了解,再讀精讀、鑑賞品味。

下邊,請同學們也像老師那樣,從這兩個角度來鑑賞。小組合作完成,然後交流。(引學生舉一反三,教會學生閱讀,鑑賞方法)。

(三)知識探究、延伸

同學們,我們剛纔跟着作者領略了蘇州園林的實景,大家有沒有注意到蘇州園林還有很多美地方。

老師提示,如園林裏的楹聯是可以研究的課題。什麼是楹聯?(就是在堂屋或亭子前柱子上的對聯。)現在大家看這幅楹聯:“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鏡頭6〕演示楹聯

大家看看:這幅楹聯掛在哪裏最合適?有荷花或水的地方即可,它與亭前池中的荷花共同構成了一幅完美的.荷花圖。楹聯與景物是相互映襯的,這就是蘇州園林的另一個方面。這個課題值得我們研究。

(這個課題的設計是由課內向課外延伸,提出探究性課題,體現學習方式的轉變,符合新課程理念)

(四)最後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再一次感受《蘇州園林》帶給我們的精彩和美麗(齊讀)

這是我設計的《蘇州園林》第一課時。第二課時,我將採取分組合作、研討,讓學生梳理歸納全文脈絡,並展示給大家。明確說明順序,瞭解說明方法,進一步體會說明文語言及其特點(即多種表達方式、修辭手法的運用)。板書設計我採取框式結構形式,按文章結構特點來設計的,直觀清晰。

七、設計特點:

(一)突出了學生學習過程。安排了三次閱讀活動,每次的目的不同,這樣安排強調閱讀本身就是一種學習。放手讓學生自由讀,有創意的讀,而不是老師的講代替學生的讀。這樣設計符合新課標對閱讀教學提出的要求。

(二)注重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安排三次比較集中的合作交流活動。

(三)教師的指導作用得到了較好的體現。教師在教學中始終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和指導者。教師以學習者的身份參與到課堂討論之中,闡述自己的觀點,並以自己的行動對學生的閱讀和表述起着較好的指導作用,同時教師又注重教學過程的創新設計,爲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創設了一個良好的氛圍。

名師餘映潮《蘇州園林》教學設計2

一、匯入新課

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之所以獲得“天堂”的美稱,在很大程度上由於它擁有一批全國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園林。現在,就讓老師就和大家來一起來觀賞蘇州園林的美景吧!

二、蘇州園林簡介和欣賞

1、蘇州園林簡介

據地方誌記載﹐蘇州城內大小園林將近200處﹐爲全國之冠。被稱爲蘇州四大古典園林的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留園分別代表着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藝術風格。

蘇州著名的園林還有﹕

退思園、耦園、網師園、環秀山莊、怡園、藝園。

2、蘇州園林欣賞(視頻展示)

欣賞完影片後,讓學生用一個比喻句形容蘇州園林。

三﹑展示課題和學習目標,簡介作者

葉聖陶(1894~1988),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他創作態度嚴謹,語言洗練優美,有“優美的語言藝術家”之稱。

葉聖陶是蘇州人,22歲以前,一直生活在蘇州,課餘之暇,常瀏覽蘇州園林,對蘇州園林很熟悉,本文是他爲一本有關蘇州園林的攝影集寫的序文。

四、檢查預習

1.讀準下列粗體字字音

軒榭(xuānxiè)丘壑(hè)鏤空(lòu)

嶙峋(línxún)重巒疊嶂(zhàng)

2、根據意思,寫出相應的詞語。

(鑑賞):對藝術品或文物的欣賞和評價。

(因地制宜):根據具體地形,設計或選擇適合的事物。

(別具匠心):匠心:巧妙的心思。指在技巧和藝術方面具有與衆不同的巧妙構思。

五、自主學習,整體感知

朗讀課文,思考:

①本文的說明對象是什麼?

蘇州園林

②蘇州園林的總特徵是什麼?請從文中找出一句話來回答。

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

六、合作探究

1、蘇州園林“是一幅完美的圖畫”,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來加以說明的?

講究亭臺軒榭的佈局(3段)

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4段)

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5段)

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6段)

注意角落的圖畫美(7段)

注意門窗的圖案美(8段)

注意色彩搭配的協調美(9段)

2、作者是按什麼說明順序來說明以上內容的?

(四個"講究"重點寫了,三個"注意"略寫了,四個"講究"是從大處表現蘇州園林的"圖畫美",三個"注意"是從細處表現蘇州園林"圖畫美",這樣就圍繞並充分說明了第二段中提到的——蘇州園林"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這是按照由主到次的說明順序來說明的.由此可知第2段和3、4、5、6、7、8、9段之間是按照總—分的結構來說明的。

以上內容板書(多媒體顯示)

完講究亭臺軒榭的佈局(3段)

美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4段)

的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5段)大處講究主

圖講究近景遠景的層美(6段)

畫注意角落的圖畫美(7段)

(2段)注意門窗的圖案美(8段)細處注意次

注意色彩搭配的協調美(9段)

(總說)(分說)

七、課堂作業

寫出下列句子運用了什麼說明方法,並試說說其作用。

(先複習並展示常用的幾種說明方法)

常見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分類別、列數據、作比較、畫圖表、下定義、作詮釋、打比方、摹狀貌。

1、我想用圖畫來比方,對稱的建築是圖案畫,不是美術畫,而園林是美術畫,美術畫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講究對稱的。

明確:作比較和打比方。生動形象地突出蘇州園林的自然美。

2、階砌旁邊栽幾叢書不帶草。牆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薔薇木香。

明確:舉例子。說明蘇州園林在每個角落都注意圖畫美。

3、蘇州園林與北京園林不同,極少使用彩繪。

明確:作比較,鮮明生動地說明了蘇州園林極少使用彩繪的特點。

八、課堂小結

1、學生小結:透過這節課的學習,說說你這節課有什麼收穫?

2、教師小結。

本文以精煉的語言,嚴謹的結構,緊緊抓住蘇州園林的總特徵,條分縷析地做了全面、深刻地介紹。蘇州園林說我國園林的典範,而這篇文章也是我們學習和寫作說明文的典範。

九、課後作業

我來做導遊

假如你是蘇州園林的導遊,你將如何向遊客介紹蘇州園林的景觀?可以選擇介紹蘇州園林概況,也可以選擇一處景物來介紹,如假山、池沼、廊子等。

根據上面要求寫一段話,要求寫出景物特點,字數在20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