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題西林壁》七年級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要求:

《題西林壁》七年級教學設計

明白古詩意思的基礎上理解詩中所含的哲理:觀察角度不同,觀察效果不同。

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題西林壁》。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題西林壁》。

難點:明白古詩意思的基礎上理解詩中所含的哲理:觀察角度不同,觀察效果不同;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

課前準備:小黑板一塊。

實施教學的主要方法:師生交流互動。

教學過程:

(一)、激趣談話,揭示課題:

1、回顧上個單元我們學習了哪些課文?(觀潮、雅魯藏布大峽谷、鳥的天堂、火燒雲)

2、江湖,峽谷,榕樹,鳥兒,美麗的晚霞等等這些美好的景物就像一幅幅圖畫,使人回味無窮!

3、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風景優美,同學還去過哪些風景名勝,看到過哪些美好景物呢?(……)

4、同學們說了不少,今天我也向大家介紹一處風景。(廬山)看看我們的`偉大的北宋詩人蘇軾他是怎麼來寫廬山的!板書課題:題西林壁

(二)、初讀古詩,憑藉拼音讀準生字字音,並對不理解的詞語,句子作上記號。

(三)齊讀古詩,糾正讀音。

(四)、範讀古詩,講讀法。

同學們朗誦得不錯,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頓就更好了,可別小看停頓,在古詩中是很有講究的,一般來說,一句詩中每兩個字一停頓,最後三個字連着讀,大家願意聽老師按照這個規則朗誦一遍嗎?現在請同學們在每句詩的停頓處用“/”作上記號。

小黑板出示: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峯,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五)朗誦分析古詩並背誦:

1、師:看得出許多同學都想來朗誦,那就請同學們一起朗誦。但在朗誦這首詩時,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一般來說,古詩可分爲兩部分——所見和所感。同學們在朗誦時看看這首詩中哪一部分是寫詩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寫作者的感受的。(前兩句是寫詩人看到的,後兩句寫感受。)詩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廬山,可是詩人眼中的廬山卻有不同的樣子,這是爲什麼呢?對此詩人是怎樣解釋的?(只緣身在此山中)爲什麼處於山中就看不清廬山的全貌呢?(提示:詩人站在廬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隻有一個面呢?所以無論詩人從什麼角度看廬山,都只能看到廬山的一個——部分)2、師:下面請同學們背誦這首古詩。 生背誦古詩

師檢查背誦情況3、總結:師:這首詩透過寫詩人在廬山因爲觀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廬山也不相同,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觀察事物時,從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樣子會不同。

八、板書設計: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峯,(觀察的角度不同)所見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觀察的效果不同)所感

只緣/身在/此山中。

九、作業佈置:背誦古詩。

十、課後評析:

臨時得到通知,要來聽我的課,即使課前備過課了,心裏也難免緊張。那麼多資深老師來聽課,感覺壓力好大。但是該來的總是要來的,只要能夠勇敢地去面對,相信自己一定會有所成長,有所得到的。

接下來說一說,自己對該課的反思。作爲一個剛走出校園邁入另外一個不同校園的新老師,總覺得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吃透教材上,總在剎那間會覺得比較迷茫,所以,總是千方百計的找一些資料拼命的借鑑人家好的地方,但在上課之後總是會覺得其實另外一種形式的教法也許會更好一點。課前想象了很多種學生情況,但在上課時還是會出現讓我措手不及的地方。例如,今天在分析講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時,叫了好幾個學生說“不識”什麼意思,這幾個學生都說是不知道的意思,我在備課時希望學生說是看不清楚的意思,然後繞了好大一圈,才得出自己想要的答案。課後覺得,其實有些知識上只要學生能說出自己的想法並且是合理的,能夠解釋清楚的,不應該拘泥於形式。

其次,在該課上,要感謝我的學生,他們讓我覺得很驚訝。作爲新老師兼班主任,對他們很多地方的瞭解還有些欠缺。例如,我讓學生試着解釋一下該詩的大致意思的時候,蔡衝真的讓我很吃驚,他反問我:“老師,我可不可以把自己當作蘇軾,然後再解釋呢?”我立即說:“當然可以。”他的回答果然真的很精彩,其他同學都不由自主的把掌聲送給了他,我想假如叫我來解釋,也最多隻能在字面上做些文章而已。這讓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做好優秀的學生的老師,要付出更多的辛苦才行。以後,在上課之前,所要做的準備其實還可以更加豐富。

最後,在下面這個教學環節中: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頓就更好了,可別小看停頓,在古詩中是很有講究的,一般來說,一句詩中每兩個字一停頓,最後三個字連着讀,大家願意聽老師按照這個規則朗誦一遍嗎?現在請同學們在每句詩的停頓處用“/”作上記號。

小黑板出示: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峯,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其實,我可以把主動權還給學生,不是自己說出來,讓他們劃出來。而是可以讓他們在小組合作的討論之後的彙報中得到劃分的依據。讓他們自己得出結果比我告訴他們答案會更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