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課件

《月跡》教學課件設計

《月跡》教學設計

【三維目標】

《月跡》教學課件設計

1、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結構特點;

2、品味文章語句,揣摩在表達意義上的作用;

3、培養學生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積極心態。

【教學重難點】目標1、2

【課前預習】

1.文章以“月跡”爲題,寫的是童年的一箇中秋之夜追尋月亮的往事。月亮本是可望不可即的,人人得而見之,卻又捉摸不到。這一份奇妙的感覺,讓人對月亮產生了無限遐想。偏偏作者以一個小孩子的口吻娓娓道來,充滿了童趣和幻想。“月跡”本來的意思應該是月亮的印跡,而月亮在課文中又是美好事物的象徵,用“月跡”作題目,實質上是暗示美好的事物所在的地方,非常含蓄,具有象徵意義,閱讀時要用心去感受。

2.《月跡》是賈平凹1982年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月跡》中的一篇,也是他早期散文的代表作。散文最大的特點就是“形散而神不散”,你能從這篇文章中體會到散文的這一特點嗎?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請同學們回憶與月相關的文學作品或古詩句。

學生背誦

教師: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篇與月相關的散文,看看文中的孩子們是怎麼去尋月的?又獲得了那些認識?

2.學生介紹作者:

賈平凹,1952年生於陝西省丹鳳縣一農民家庭。父親爲其取名賈李平,後圖口音方便,便喊他爲平娃。陝西話中,娃凹同音。從西北大學畢業後曾在陝西人民出版社擔任過編輯,後調到西安文聯從事專業創作。著有小說小說集《商州散記》、《天狗》;長篇小說《浮躁》、《廢都》;散文集《月跡》、《心跡》、《愛的蹤跡》等。

3.檢查字詞(略)

(二)整體感知課文

1.教師:散文在結構上看似自由,但文中都有一條線索將文章的材料組織起來。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並思考:孩童們尋月的過程是怎樣的?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心理有了怎樣的發展變化?

學生自行討論並回答

A、時間--中秋的夜裏;地點--“中堂裏”,“院子裏”,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妹;事情--盼月、尋月、議月。

B、屋中之月--院中之月--沙灘之月尋月--賞月

C、過程:鏡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飲月”--河中尋月--眼瞳見月--沙灘議月

孩子的心理:失望--爭執--人人擁有--處處都有--竟是這麼多--滿足

小結:尋月的過程正是童心昇華的過程,是尋找美的過程。

(要求學生能自圓其說便可,不強求唯一答案)

2.品味語言:說說文中你最欣賞的句子,並談談你喜歡它的原因。

(三)深入研討課文

請同學們以四人小組的形式,對課文內容進行小組討論和質疑。

分組討論課文內容

預設問題:

1、課文開頭寫“我們這些孩子,什麼都覺得新鮮,常常又什麼都不覺滿足”,而結尾卻說“大家都覺得滿足了”,這是爲什麼?

明確:不滿足--在孩子的眼睛裏,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那麼新鮮好玩,發生的任何現象他都充滿了好奇,他的心裏有無數個爲什麼,總想打破沙鍋問到底,所以對孩子來說,他們總是“不覺滿足”的。

(啓發:孩子們做了哪些事情或經歷了什麼後,最後得到滿足呢?)

滿足--孩子們在尋月的過程中得到了滿足

在屋中的穿衣鏡上看到了月亮,沒多久,月亮在鏡上消失了,孩子們很失望;(指名朗讀)孩子們跑到院子裏尋找月亮,“滿院子的白光”“玉玉的、銀銀的”月亮“明顯大多了,也圓多了”,每個人都說月亮是屬於自己的;

尋月尋出了院門,在沙灘上、在每個人的眼睛裏找到了月亮,他們陶醉在月色中,而且明白了月亮是屬於每個人的。

教師小結:在尋月的過程中,孩子們沐浴在皎潔的月光下,既欣賞到美麗的月色,又表達了純真的願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尋月的過程就是孩子們追求美的過程。

2、“月亮是個好”,妹妹說的這句話如何理解?

明確:“好”就是指美好的東西--月亮那麼美麗和純潔,給每個人都帶來美的享受。

(教師點撥:好是什麼?月亮的好體現在哪裏?)

3、理解“我突然覺得,我們有了月亮,那無邊無際的天空也是我們的了,那月亮不是我們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嗎?”

明確:一輪圓月襯着無邊無際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蓋在書本上,既然月亮屬於我們每一個人的,那無垠的天空也是屬於我們的了。

教師小結: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無邊無際的天空象徵着世間所有美好的事物。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尋找到生活中的美,對美的追求,應該是人生的座右銘,對於你們是如此,對於我們每個人都是如此。

4、奶奶這一形象在文中有什麼作用?

“奶奶”是文章中的關鍵人物,中秋之夜,她給孩子們講述美好的傳說故事,她引導孩子們賞月、尋月,最終讓他們得到了心理上的最大滿足,從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教師:經過同學們的討論分析,我們對課文內容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現在,我想問一個問題--爲什麼文章要以月跡爲標題?(月跡的含義)

展開討論

明確:月跡可以理解爲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跡;也可以理解爲月的變化軌跡,尋月的過程就是尋找美的過程,它有軌跡。

(讓學生自己發揮)

教師:無論哪種理解,最後都歸納到一點--“月跡”是美好的,尋月的過程就是尋找美的過程。

5、這篇文章的語言富有生活氣息和美感,你能談談你的看法嗎?

提示:賈平凹的散文以樸摯著稱,不但寄寓的情感是樸實、真摯的,語言的`運用上也毫不矯飾。

①兒化音的使用。全文共有二十多處用了兒化音,使文章語言有了口語化、方言的特點,讀起來親切自然。

②疊詞的大量運用。全文共有十多處使用了疊詞,寫,出了各處的月光特點,讀起來琅琅上口。如:“玉玉的、銀銀的”:亮如玉般溫潤,如銀般燦爛,兩個名詞作形容詞,也是一種比喻。“疏疏的”:枝葉不是很繁茂,銀銀的月光從枝葉縫隙裏穿出,影影綽綽,幽靜柔美。“酥酥的”:既有形狀上的“碎”,又有觸覺上的“軟”,一個酒杯中盪漾着的月影被寫得似乎可以觸摸到,,q-以感覺得到。“款款地”:彷彿讓人覺得月亮像一位美麗絕倫的少女邁着輕盈的步子緩緩走來,十分優雅。“嫋嫋的”:形容花香,將無形賦予有形,彷彿都能看到花香在空氣中瀰漫、繚繞的蹤跡了。

6、透過這篇文章的學習,你有怎樣的感悟?

提示: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無邊無際的天空象徵着世間所有美好的事物。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尋找到生活中的美,對美的追求,應該是人生的座右銘,對於我們每個人都是如此。

(四)拓展遷移

這篇文章與傳統的吟詠月亮的詩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麼不同?

展開討論

(五)總結、作業

1.收集整理有關月亮的名篇名句。

2.小練筆:我眼中的月亮

標籤:教學 課件 月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