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初三語文教學反思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透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纔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三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三語文教學反思

初三語文教學反思1

《小小的希望》這篇文章我很喜歡,我喜歡這樣簡約乾淨的文字,透着靈氣和美好,和孩子們一起與這樣美的文字對話,是一件享受的事情。對文字或對人我有些挑剔。

這是一個孩子小小的希望,這是一個美好的心願,透過文字我觸摸到一個孩子純真透明的心靈。這顆心赤誠、火熱、淳樸。

教學時我和孩子一起站在作者的視角去看,去聽,去思考,去體驗文字的脈搏和心跳。

音樂聲響起來的時候,孩子們的聲音中揉進了善良、融入了自己的感悟,一顆心變得柔軟起來,語文承載的美感顯現出來。這就是文字的力量。

讀着讀着我們的心與作者的心靠近了,我們的心和鳥兒的心緊緊相連。

歸納梳理前兩段段意的時候,我板書:“與鳥兒對話”,意思是作者把鳥兒當成了自己的夥伴、自己的朋友,希望和鳥兒溝通交流。板書結束後寫下一個句型訓練:

小作者不希望鳥兒……。

孩子們舉手回答,進行補充。於是就有了下文中的一首小詩。孩子們彼此啓發,彼此感動,我們在課上陶醉。我想課堂之美,在於生成,在於流動。峯迴路轉,我們不知道在哪個環節,老師和學生的思維就會碰撞出靈感的花火,課堂充滿激情和浪漫的詩情。

一首小詩的雛形就在四四方方的黑板上呈現。接着我再次啓發孩子們進行抒情訓練:

鳥兒啊!我想對你說……。

給孩子的情感一個釋放的空間,給一首小詩一個完美的結語。

更多的孩子舉起手來,他們的靈感如汩汩的清泉冒出來,心曲如歌在課堂盪漾迴旋。

最後一首稚嫩的小詩留在黑板上,下課鈴聲響起來了,孩子們對課堂似乎有些不捨,下課了還圍在我身邊,嘰嘰喳喳七嘴八舌地說:“老師,我還想對小鳥說……”瞧!這就是孩童,他們純真、善良、是天生的詩人和藝術家。

金波的文字讓我們更深刻地體會:自然,和諧,共生。這位充滿童心和愛心的兒童文學作家值得我們敬佩!

初三語文教學反思2

生活的天地有多廣闊,語文的內容就有多豐富,語文的色彩就有多絢麗。三年級語文課本中《和時間賽跑》一課是一篇很感人的文章,由疼愛自己的外祖母去世引起的悲痛讓人心憐,由此明白的生命的意義更是讓人折服,進而得出要與時間賽跑也是順理成章。

但對於一個三年級的學生大都沒有如此經歷,要理解起這些內容就有些遠了。課上同學們繪聲繪色地讀課文,透過討論解決了很多自己提出來的問題,最後學生也說出了很多珍惜時間的名言,諺語“一寸光陰一寸金,寸今難買寸光陰”“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課文知識目標突破的很好,可我看出對“珍惜時間”這一情感目標突破的不很徹底。從學生不以爲然的表情裏我總覺得“時間”在他們的心裏還沒意識到有多重要。課文將要結束時,我興致勃勃地與他們算起了“帳”:每天有24小時,上課時間8小時,睡覺大概用去10小時,吃飯要用兩小時,那大概還剩4小時,去哪裏了?同學們也紛紛驚異:是啊,那4小時幹什麼了?4我見同學們的興趣來了,便又做了個實驗:我計時間,看同學們一分鐘能讀多少個字。結果出來了,同學們大都能讀90個音節以上。接着我們算了算:一小時我可以讀五六千字,4小時呢?兩三萬字!相當於我們一大半的語文書呢!雖然我沒再說什麼,但從同學們表情裏中,我看出了震驚,看到了決心。課後同學們的作業裏,有的回憶了以往浪費的時間而後悔不已,有的談了時間的寶貴,也有的定下了學習計劃。看着這些發自內心的語句,我知道,學生們懂得了要珍惜時間,因爲他們從自己出發,在內心深處理解了時間的寶貴。看來語文課適當算一算也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啊。

初三語文教學反思3

國家“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一、二年級學生要能“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嚮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並樂於與人交流。”蘇教版小語教材把《會走路的樹》編進二年級下學期課本,正是把課文當載體落實這一目標的良好舉措。

這篇童話語言淺顯流暢,故事有情有趣,歌頌了自然界的和諧與美好,倡導了人與人之間要真誠和友愛、互助和團結。教學時,要讓學生學出情趣。

文學本是有情物。童話的字裏行間永遠充溢着情和趣。有了趣,才吸引孩子們注目,想讀,愛讀,讀中追根求源,讀後掩卷靜思;有了情,才使美好的故事、深刻的內涵、深遠的寄託走進孩子們的心靈,感動他們,激勵他們。

樹,是植物,它怎麼會走路呢?文題引發的有趣懸念,使課文有情有趣地展開故事情節。

“好奇”你懂嗎?小鳥見到了什麼感到好奇?

這棵會走路的樹,小鳥喜歡嗎?爲什麼?讀書,感悟,可以得出如下四點結論:

1、會走路的樹長得漂亮——“金色”。

2、會走路的樹勤快——“走來走去”。

3、會走路的樹態度和藹:“當然可以。來吧!”

4、樹與小鳥成了朋友:

“玩了好一會兒”

“把小鳥送回家”

“天天陪小鳥”

“去了許多地方,”

“看見了許多有趣的東西”

第二年春天,小鳥又見到另一棵會走路的樹,它提出了什麼問題?

小馴鹿說了哪些話?小鳥明白了什麼?

小馴鹿對小鳥好嗎?你從哪些地方看出來?

讀書,體悟,一篇只有263字的短短童話卻一波三折,有趣有情地演繹着,有起有伏地延伸着,如一出小戲張弛有度扣人心絃,如一卷卡通色彩斑斕、熠熠奪目,更如一本連環畫,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妙和多彩,彰顯了人世間的友善和和諧。,《會走路的樹》教學反思

初三語文教學反思4

今年接任的兩個初一教學班,是學校教導處根據好中差相搭配原則編排的,四個班級入學平均值相差無幾,這,結束了本人連續六年任教年段差班的屈辱歷史,給了我深呼吸的機會,爲我鼓足幹勁積極實施分層教學,提供了良好的前提保障。

不過,就目前學情分析來看,任教班級的差生面所佔比例很大,各科的期中考試成績即可見一斑。就語文學科來說,我任教兩個班,其他兩個班都是中層領導單班教學,她們經常給班主任討課來上,而我沒有。同時,我還要到其他學校參加聽課評課等教研活動,需要與人調課,這必然或多或少影響學生學習情緒。

上半學期,我一種在嘗試先學後教的教學模式,很受好生的歡迎,此次期中考,兩班的優秀率高於其他班,但中等生沒長進。我發現,四人小組活動的效果不明顯。原因嘛,一是學生年齡小,好動者居多,他們借討論之機說廢話,真正沉浸在學習中的同學不多。二、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化抽象爲具體,變沉默的文字爲形象生動的畫面,讓學生愛上語文課,但同時也容易激起玩樂的情緒,忘記課堂規矩。所以,語文教學最重要的是以學生靜思爲主,給學生展開想象的空間,纔是真正的語文課。

下半學期,準備就教學模式做些微調。第一要抓中等生的補強工作,抓好理解運用能力的培養,重點放在背誦百分百過關,一個不漏。差生轉化主要抓學習習慣的培養,敦促按時完成並繳交作業。此外的重點是抓漢字的辨認和書寫,能分清形似字和同音字的區分。好生呢,老師積極爲他們開小竈,每次作文訓練後,都要進行一對一的輔導。希望透過這樣分成管理,期末有個更好的大收成。

初三語文教學反思5

這是一篇樸實、耐讀、發人深省的民間故事。一枚戒指引出一個生動的故事,牽出一系列人物形象:貪婪的珠寶商、勤勞的農夫、立場不夠堅定但最終被丈夫說服的農夫的妻子》道出一個勤勞致富的道理。同時也提醒人們:盲目的依靠外力而不付出實際行動會弄巧成拙、適得其反,造成嚴重後果。

在教學中爲了讓人物形象更加鮮明,學生容易領會,我給了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讓學生自讀自悟,互相交流理解或質疑解難,爲了學生更加深理解故事的主題,進一步剖析人物的形象,我採用了讀思結合的方法,讓學生加深討論,步步深入,再對學生提出瞭如下的問題。

(1)、課後第二題:(透過此題的交流,讓學生理解農夫的勤勞、本分的品質,懂得勤勞致富的深刻含義。)

(2)、如農夫聽了妻子的話動用了希望戒指,他會過上幸福的生活嗎?(這題讓學生認識到農夫不光勤勞、本分,更有堅定的信念,長遠的眼光。)

(3)、你覺得珠寶商是怎樣一個人?假如他沒有被砸死,他會過上幸福的生活嗎?(讓學生認識珠寶商貪婪的本性,並懂得不勞而獲的財富是短暫的,它更會腐蝕人、墮落人,最終毀滅人。)

(4)、你怎樣看待農夫的妻子?

在出示這些問題的同時,同學們在明白每個人物的本性的基礎上,我課件出示三個人物的語言,讓學生反覆品讀、感悟。學生再次從他們的語言中體會出珠寶商的貪婪,農夫及妻子的勤勞本性。最後我讓學生分角色表演課文,把人物形象推向更深層次的理解。

本節課我感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能緊隨教師感悟人物形象,挖掘人物本質,思維一直處於一種思索狀態中。教學環節也比較緊湊,能較好的完成教學任務。

不足之處:學生們雖然讀得比較熟練,但對人物形象在讀中還是把握的不是很到位,在學生朗讀方面還要下功夫

初三語文教學反思6

語文學科是一門情感豐富的學科,言語是情感的載體,情感是言語的內蘊。正因爲漢語具有很強的人文性的特點,因而,我們所接觸的漢語言文字其本身就是一首詩,一幅畫,包含着豐富的情愫,可見,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就其實質是融人的言語情感、言語體驗和言語實踐於一體的活動。基於此,情感既是教學的目標之一,又是教學的手段之一,在學生的言語實踐中顯示了其獨特的功能。

言語實踐的過程是對活躍於言語對象中的思想情感的感應過程,它伴隨着強烈的主觀心理感受和情緒體驗。積極的情感不僅能調動、激發學生學習的需要與願望,更爲主體帶來直覺的體驗。

由於言語是具體的聽覺、視覺形象與抽象概括的意義的統一,,一旦情感作用於個體,他就有效的把視聽主體的感受表象、聯想、理解等糅合在一起,從無意中喚醒,凝聚爲意向,以達成意義的形象化和形象的意義化的統一。《**的愛》這篇文章飽含深情地用詩歌的形式講述了媽媽爲兒女做的三件事。文章生動形象。在教學中我以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把媽媽對我的愛動情地講給學生聽,把學生帶入母愛的情海中。接着在一遍一遍的朗讀中把文中母親對孩子的愛與孩子們在生活中感受到媽媽對自己的愛融合在一起,達到感情的共鳴。接着讓學生拿起筆做個小詩人。不到五分鐘愛的情感在孩子們的筆下流淌。我們班的皮猴子一邊哭一邊讀着《**的愛》一個很涼很涼的夜晚,我從夢中醒來。媽媽輕輕地對我說:“你發燒了。”媽媽把酒精拿來,只見他在我身上擦。媽媽一夜都沒閤眼。啊,**的愛是退燒的酒精。

一個很熱很熱的夜晚,媽媽病了。我忙給媽媽拿來涼毛巾,敷在他的額頭上,媽媽感覺舒服多了。啊,我的愛是涼涼的毛巾。

孩子們把自己對**的愛痛快的抒發出來,全班有三分之一的同學哭着讀完的,那情景,那感情是發自內心的。從小皇帝、小公主身上的確看到了他們深藏在心中的情感。

初三語文教學反思7

《觀潮》是孩子們進入四年級學習的第一篇課文,也是我任教小學語文所教的第一篇課文,原本兩個課時的課文,我花費了三個小時講完,從課文內容到寫作手法,都進行了詳細的講解,還是意猶未盡。孩子們學習了《觀潮》我也透過第一課學會了很多。

首先,教學上要根據學生的具體學情安排教學內容。我們學校的學生多數都是務工子弟的孩子,他們的家長沒有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爲他們的學習創造很好的條件,語文學習明顯落後於關內的學校。所以在教這些學生語文的時候,重點要放在基礎知識理解上面,包括:1.字詞的讀音、書寫、字義;2.課文朗讀通順到流利即可,若是能夠達到有感情的朗讀更好。只有在做好這兩項的基礎上再進行課文內容的深度挖掘和拓展訓練才能夠收到應有效果。

再次,要根據教學目標安排教學。本課的教學目標是:1.學習本課生字詞;2.感受大潮的奇特與壯觀;3.領悟作者的寫作手法,學習作者有順序、抓重點的觀察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只有目標一是需要着重提出來學習的,目標二和三都是在課文學習中領悟到的。一篇課文的重點要突出,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我正是犯了什麼都抓的錯誤才導致這篇課文的講解如此長,效果卻不怎麼好。

然後,在教學中要注意使用合適的教學語言。我是一個善於找茬,但是一般不誇獎人的人,但是現在我的職業告訴我,我要多多的去表揚身邊的人,尤其是我的學生。課上我對學生激勵性的語言還是少些,他們畢竟是孩子,大人都喜歡好聽的話,何況是孩子,他們更加需要鼓勵。

最後,在教學中要注意細節。在教學中,老師的一言一行,一字一詞都會被學生放大,所以無論在哪方面都要注意細節,尤其是書寫上面,這節課就有被學生指出錯誤之處,但是自己意識不到,因爲平常自己字跡潦草慣了,認爲那樣寫就是正確的,沒有考慮到在學生的眼裏,他們學寫字也才幾年,需要極爲正確和規範的書寫示範。

初三語文教學反思8

課前、課中、課末騰出一點時間讓同學提問,效果很不錯。

從以前同學提問的情況來看,同學們的提問一般是侷限於課文自身。教完《傷仲永》一文時,我留幾分鐘讓同學們提問。我想,按優秀教案,同學們經課堂的學習,已經達到了要求,我的教學任務也完成了,同學們大概也沒什麼問題了吧。沒想到同學高舉着手問道:“老師,我想知道方仲永的父親不讓他學習,方仲永當時心裏是怎麼想的?”說實話,這問題我心裏也沒底,誰知道他心裏是怎麼想的?但我想,同學有問題老師也不一定都懂得。

於是我馬上說:“這個問題提得好,又有趣,哪一個同學能回答?”有幾個同學先後舉手。“方仲永的父親不讓他學習,拉着他到處訪問人,四處賺錢,我想他心裏一定非常恨他的父親。”

“他父親拉着仲永四處拜謁,同縣人都讚不絕口,仲永心裏一定很高興,以爲自身很了不起。”我看同學們的回答都有道理,便立即給予肯定、褒揚。“要是你們是方仲永,心裏會怎樣想?”

於是教室裏七嘴八舌,有說要逃脫父親的控制的,有說要懇求父親讓他學習的,也有說要用道理勸說父親讓他學習的(因父親終究沒讀書,目光短淺)……最後我請大家綜合出一個較好的方法:勸說父親,請父親的長輩來做工作,讓“我”繼續學習。我說:“既然大家這麼理解方仲永的心思,那就應該更努力學習,好好珍惜現在的大好時光。”

問題來自同學,答案也來自同學,同學這樣答那樣答都有一定的道理,都應給予肯定。重要的不在於誰答案更準確,而在於在這樣活動的過程中同學的思維活躍了,判斷、表達能力都得到了鍛鍊、發展,語文學習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一篇課文教完不等於我的教學任務全部完成了,也不等於同學都懂,或沒什麼大問題了。有的同學提出的問題,是出人意料的,超出了優秀教案的範圍,說明同學的思維有時逾越了教師的要求、教材的範圍。教師應捕獲同學在學習過程中思想、思維火花閃現的一瞬間,給予鼓勵、引導。提供給同學們暢所欲言的機會。

初三語文教學反思9

《筍芽兒》是一篇擬人的童話散文,繪聲繪色地描寫了筍芽兒成長的過程。在作者筆下有稚嫩的筍芽兒,有溫柔的春雨姑娘,有大嗓門的雷公公,還有慈愛的竹媽媽,學生在反覆地朗讀中對他們的喜愛之情油然而生。

教學課文時我以讀爲本,把讀貫穿教學全過程。首先,師範讀課文,啓發學生思考:筍芽兒的生長過程是怎樣的?讓學生在老師聲情並茂的範讀中初次認識筍芽兒,融入課文意境,從而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慾;其次,學生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畫出自己從筍芽兒的生長過程中體會到了什麼,並和同桌議議:如有學生說“課文描寫春天的句子真美呀,我想給大家讀一讀”;有學生讀了“春雨姑娘愛撫着她,滋潤着她。太陽公公照射着她,溫暖着她……”後說“筍芽兒真幸福啊!大家都關心她幫助她。”筍芽兒“脫下一件件衣服,長成了一株健壯的竹子”讓學生從讀中感受到了一種自豪——爲筍芽兒自豪。最後,在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分角色表演讀文,再透過小組推薦,請四位同學上臺表演春雨姑娘、筍芽兒、雷公公、竹媽媽之間的對話,學生把自己當作了課文中的角色,更能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同時培養了他們團結合作的精神,讓他們也擁有了一份與筍芽兒一樣自豪的心情。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教學中的範讀、自由讀、指名讀、表演讀等爲學生創造了良好的讀書氛圍,調動了每一個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不過“朗讀要提倡自然,要摒棄矯情做作的腔調”,我相信在以後的教學中,學生經過嘗試、指導、表演後,朗讀水平會更上一層樓,由此增強他們學習語文的自信心,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

初三語文教學反思10

《雨後》以淺顯生動、歡快流暢的語言,描繪了雨後孩童踩水嬉戲的有趣情景,準確傳神地勾畫出孩子們活潑俏皮的形象,極富童心、童趣。喜歡雨後玩水是兒童的天性,詩中描繪的那一對小兄妹和二年級的孩子是同齡人,學生們也有和小兄妹倆相似或相同的生活經驗、情感體驗。因此,在教學中,從學生的生活入手,將學生帶入詩歌描繪的生活情境,就能激起他們心理和情感體驗的共鳴,從而感受到身心的快樂與滿足。

1、憑藉生活,喚起經驗

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許多孩子喜歡踩水,那快樂的感覺映在腦海中。因而課伊始,我就引導學生回味過去的歡樂時光,談談自己踩水的快樂體驗。聯繫到本文的課題,有效地把學生帶入課文的學習中去。

2、朗讀感悟,體驗情趣

朗讀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教學活動中將“讀”的練習貫穿在整個過程,引導學生透過自由讀、小組合作讀、分角色讀、邊表演邊讀、指導背誦讀等形式,走進兄妹倆踩水時的場面,感悟他們的興奮與快樂,與他們同樂,這就藉助與朗讀得以發揮。朗讀不僅要讀得流利、正確,更要讀出韻律,讀出節奏,讀出情感。

在教學中也有一些注意的地方,當小哥哥滑了一跤,非但沒有喊疼,反而“興奮和驕傲”,這一點上學生就不理解了。這是兒童一種特有的心理,爲什麼會有這種心理呢,我就啓發學生聯繫自己說說;而最後小妹妹的動作是小心翼翼的,可是心裏卻希望自己也摔這麼痛快的一跤,學生又有些不理解小妹妹這種矛盾的心裏了,恰恰這纔是真實的童心,既矛盾而又渴望的心情,我就引導學生來說一說爲什麼會有這種心理。總之,在整個教學中,重在學生情感的體驗,貴在享受珍惜美好的童年生活。

初三語文教學反思11

如何讓學生學好文言文,我認爲應把好四個關,即“讀”“譯”“賞”“用”,但怎樣讀,如何譯,如何引導鑑賞和運用,需要提煉有效的方法。本課教學設計運用“斷句朗讀”和“口譯朗讀”兩種方法通讀全文,突破傳統“教師譯,學生聽”,“盲目讀,收效微”的弊端,對訓練學生語感,積累語言有積極的作用,同時省時省力,爲學生所接受。

《出師表》是諸葛亮所作的一篇上書言事的應用文,陸游就有“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的高度評價,同時它也是一篇實用性很強的議論文。其中關於修明政治所作的闡述,對後世很有借鑑意義。這篇文章的寫作風格卻又與我們通常所理解的應用文迥異,作者以懇切的'言辭,表達了真摯厚重的情感。多數學生是喜歡這篇課文的,而且他們本身對三國故事、諸葛亮這一人物就很感興趣。除文中少數語句必須由教師解釋外,絕大部分語句學生可以對照註釋,相互啓發,自行弄清大意。課上教師需積極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體內容和主題,以及本文的寫作特色,注重學生對文章中的重點句子的掌握。但這篇文章內容上的重點到底是什麼,學生往往把握不住;對於諸葛亮是怎樣突出他的論述重點的,學生更難以體會得深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把課文的重點、難點化成若干足以啓迪學生思維的問題,並把這些問題按合理的順序編排,進而把學生的閱讀思考活動導向深人。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要引導學生了解諸葛亮統一中國的願望和親賢臣、遠奸佞,嚴明賞罰,廣開言路等進步主張,批判地繼承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

成功之處,自己在授課的過程當中,還是能積極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體內容和主題,以及本文的寫作特色,對文章中的重點句子也都理解掌握了。

教學過程中不足的是臨場點拔不夠到位,鑑賞分析和知識點的落實尚不能自然有機的結合,教學的空間拓展不夠。還有就是師生互動這個環節沒有展開好,主要是學生沒有積極的配合,這是失敗的地方,以後在這方面自己要多下一些功夫。

初三語文教學反思12

(一)要訓練學生自己習得知識的能力。

基礎知識的學習可以很簡單,老師報答案,學生記答案,但是長期下來,學生一個養成了惰性,二來,對聽來的答案他們也難以真正掌握。

如果,在更早的時候,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就讓學生養成勤查工具書的習慣,養成藉助學習資料自己找答案的習慣,他們的自學能力會有更多的提高,他們的知識面和字詞的積累以及語感反應都會有更樂觀的表現,碰到這樣的選詞填空的題目,也會更有信心。

(二)要讓學生有規律有技巧地進行答題

很多時候,學生在碰到類似的閱讀問題的時候,信手寫來,憑着感覺走是最常見的答題方法。其實,閱讀文章的答題也是有技巧有規律的。文章中關鍵句子的把握,答題時關鍵詞句的出現,常常就可以讓閱讀問題的回答變得又快又準確。

如果學生在答題前就有這樣的答題技巧:某段文字的作用常常表現在內容和結構兩方面上,從內容看,不外乎爲塑造人物服務,從結構看,或作鋪墊,或埋伏筆……那麼他們在答這道題時,答題的大方向是不會出錯的,同時,這樣的答題技巧也會自然地對他們的答題語言進行約束,出現更多的得分點。

這樣看來,我以爲在教學的過程中,不一定要搞閱讀文的題海戰術,但是,做一篇文章,卻應有做一篇文章的效果。要讓學生在做題目的時候,瞭解出題者的出題意圖,熟悉並掌握一些經常出現的題型的答題技巧與規律,並能在閱讀文訓練中發覆運用。

以上是我對自己這一年來語文教學上的反思,其中有經驗也有教訓。總之,我還是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在教學路上,沒有捷徑,但可以有巧思

初三語文教學反思13

《憶江南》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提高兒童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教學要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培養語感”……這是新課程改革非常強調的理念。

古詩又是小學語文教材中一類特殊的課文,從語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漢語;從表現形式上看,它含蓄、凝鍊、節奏強、跳躍大;從敘寫的內容上看,它離我們的時代較久遠。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在創設自由、和諧、民主、開放的學習環境基礎上,以層次性的朗讀、吟誦爲重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詩境,活化古詩詞的形成過程,重新煥發古詩詞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學生足夠的感悟空間: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室裏讓學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見,雖有點亂,但要珍惜這樣的時刻。”根據“合作互動”的原則,教學中改變了單純的師生交往形式,透過小組合作,生生交流等環節,爲學生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空間。這樣讓學生取長補短,相互啓發,增加課堂的資訊量,促使學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給學生提供了展示個性的機會和場所。在《憶江南》的教學中,正因爲讓學生透過小組合作,在組內自讀自悟,才使學生思維的火花得以綻放,體會得如此有滋有味。

2、教給學生多樣的感悟方法:

⑴ 多層次的誦讀

“好詩不厭百回讀”。朗讀和背誦在古詩教學中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古詩節奏鮮明,音律和諧,教師必須做好學生的朗讀和背誦的訓練指導,給學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學生的情操。同時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和記憶,達到“熟讀成誦”之目的。

⑵ 要求學生質疑: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現代心理學也認爲,疑是思維的火花,是探究的動力。在古詩教學中鼓勵學生將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運用啓發討論式的教學方法,有利於師生間的交流和溝通,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初三語文教學反思14

《送行》是李叔同先生20多歲時在日本留學時所作。全詞緊扣主題,營造了讓人迷醉的意境,充滿了對人生的無奈。

我選擇這首詞是因爲是適逢六年級快要畢業了,比較能調動學生的情感。但怎樣比較有效的調動學生的情感呢?

首先想到了創設情境,不過在詩詞教學中儘可能從詩詞的角度去營造氛圍,於是想到了李白送別孟浩然,留下孤帆遠影;王維送別好友,勸君更盡一杯酒;王昌齡“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試圖透過這些詩詞句的調用引導學生進入一種詩詞的境界,順其自然進入到本詞的教學中。個人認爲比較好的引導了學生,不過由於本人在朗誦表演等方面才能欠缺,未能透過聲情並茂的述說達到預設的效果。

接下來疏通詞句,整體感知詞的大意。引導學生去讀,讀準確、讀通順,注意詩歌的停頓、大致瞭解詩歌的內容。因爲字面意思並不複雜,因此在此處我主要設定了幾個問題:詩人在什麼地方送別了自己的親友?長亭是什麼地方?什麼是古道?詩人站在長亭古道,想着親友就要離家萬里,他的心情如何?其實此處一方面在疏通字句,一方面透過朗讀、理解字句,來領悟心情。至於學生能夠領悟多少,那得看學生自己的親身經歷或者說體驗,所以此處引導學生設身處地的想自己生活中的經歷,以引起共鳴。

相較而言,第二節更直接,因此引導學生抓住直接抒發情感的句子,來誦讀來理解來感悟。抓住句子“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抓住詞語“盡”、“濁”,“寒”來細讀詞。

第一小節主要引導學生抓住景物來感受別情,進而領會寫法。

雖然我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在教學中也注重一遍一遍的朗讀,但總感覺滿懷的愁緒沒有透過朗讀表達出來,所以朗讀是蒼白的,表情是凝滯的。那種哀而不傷,愁而不悲,魂牽夢繞的離情別意未能如音樂那樣哀婉。平行教學反思垂

初三語文教學反思15

最近,我上了一節六年級教研課,內容是《小草和大樹》,這篇文章是寫夏洛蒂三姐妹在遭受重重打擊後,改寫小說,最終成功的故事。

這節課上,我注意了課堂的合理爭鳴。在講解夏洛蒂三姐妹改寫小說時,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小說之路好走嗎?從哪裏可以看出來?”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絕大多數認爲小說之路不好走,但有幾個同學認爲這條路好走,才寫了一篇文章,就發表了,並轟動文壇,這不是好走嗎?真的是這樣嗎?我讓學生們再讀讀,再想想:是不是每個人一寫作品就可發表?夏洛蒂三姐妹寫小說真的沒有遇到任何挫折嗎?經過反覆讀書,學生們不僅明白了小說也是一條佈滿荊棘的路,還明白了成功是需要大量的積累。這種有效的課堂爭鳴,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還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同時也發展了學生敢於質疑的個性。

我還注意在教學時,以一詞帶動全段。在講述夏洛蒂三姐妹創作小說時,我抓住一個詞語“爭分奪秒”來進行全段教學。她們爲何要“爭分奪秒”?她們在“爭分奪秒”什麼?她們是怎樣“爭分奪秒”的?讓學生研讀本段,結合“爭分奪秒、孜孜不倦”進行理解,設定情境讓其想象三姐妹是怎樣“搶時間、搶精力”的。一個個場景在孩子的話語中再現,一幕幕畫面在人們的頭腦中漸漸清晰起來,在回答中,大家自然而然地明白了三姐妹那孜孜不倦創作的精神。

不過,我覺得本堂課還有一些不足之處:

一是本課教學內容偏多,來不及講;

二是段落之間的銜接不夠自然,過渡語句不夠精彩實用;

三是對個別重點段落的講解不夠到位,學生的瞭解有失偏頗;

四是課堂學習氣氛還不是太濃厚的……

“吃一塹長一智”,透過這課的教學,能及時發現自己身上的不足,這是非常好的事。我相信:今後,我會不斷完善自己,使課堂發揮更大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