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我的水鍾》教學反思

作爲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我的水鍾》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的水鍾》教學反思

《我的水鍾》教學反思1

有人說,課堂的評價基於三點:是否基於原有的認識基礎;是否達到了期望的認知水平;原有認知基礎與達成目標之間是否合理。5月3日,上了《我的水鍾》一課,用此來衡量了一下,感到自己在教學時還有一段差距。我要以此爲基點,在以後的教學中,時刻注意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現總結課堂以下幾點:

一、抓住了重點,忽視了難點抓住了重點:設計製作手鍾,並能用自制的水鍾計時。忽視了難點:控制漏水的速度,特別是在用滴漏時調節閥是用來控制水流速度的,卻在實驗之前沒有要求,在實驗過程中發現後才及時調整,導致實驗多做了一次。

二、注重了過程,忽視了細節本節課是前一課的延伸,透過對時間測量的學習來設計製作我們的水鍾。引導學生畫水鐘的設計圖並且製作水鍾,讓學生在實驗操作前有個思考的準備再動手操作。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忽視了一些細節方面:就如在畫完設計圖後製作水鍾這個環節,它是本課要解決的探究過程,因爲我的預定目標是讓學生就自己的水鍾設計圖製作水鍾,並且用自己製作的水鍾來計時5分鐘,可我實施時,卻忽視了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在製作的時候一些注意點的說明,只是讓水鍾中瓶蓋上孔的大小,而忽略了同學們注意水鐘的起始水位,以至於有幾個組的實驗結果有較大誤差,這是我值得注意的地方,細節的關注與重視。在教學中,我應該引導學生分析原因,然後鼓勵學生課後繼續研究,從而讓學生學會了科學設計實驗的方法,科學素養才能得到提高。

三、注重了結果,忽視了要求在用我的水鍾計時的環節中,我讓同學們用自己製作的水鍾進行計時時,同學們顯然顯得很興奮,期待着自己的水鍾是最精確的那組,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卻忽視了一個重要的要求,那就是觀察:用平視的方法觀察,大家都只重視了結果是否精確,做的是不是最好,而忽略了觀察這一重要環節。

四、成功了一半,失敗了一半用最後一個環節,小組競賽《哪組的水鍾最準確》的'結果自我評價本節課:六個小組中,三個小組的結果比較精確,三個小組的結果不太準確,本節課成功了一半,失敗了一半。

《我的水鍾》教學反思2

科學史能真實、豐富地反映科學家的學術生涯和科學的演變過程,從科學史中,我們還可以感受到前人在科學研究中所遇到的艱難困苦、表現出的巨大創造智能和不畏艱辛的攀登精神。在本課設計中,把古人發明創造水鐘的過程,讓學生在課堂上經歷。首先在欣賞錄像,討論流水與時間的相似之處中,引發學生的原認知,古人可能也是觀察到自然界流水的規律而得到原型啓發的。接着讓學生經歷積聚100毫升水需要多少時間,在這個過程中建構起“在一定的條件下,水的流動具有等時性”的概念。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推測與驗證。在實驗過程中,學生能發現了與古人同樣會發現的問題,想到與古人想的同樣辦法——讓水位保持相同,水流就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了,最終設計製作了其中一種水鍾。在“發現自然界現象——模擬實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融入科學史的教育。

讓學生在腦海中形成“在一定的條件下,流水具有等時性”這個概念的現象,需要在活動中逐步建構。在本課活動設計中,對教材的兩個活動做了以下改進:一是由於水具有表面張力,完全流完100毫升的水是比較困難的,我的改進是:在容器裏盛125毫升的水,透過積聚100毫升水的時間的活動;二是根據積聚100毫升水的時間來推測和驗證積聚10毫升、50毫升的水所需時間,我們將測量點改爲20毫升、40毫升、60毫升,在活動中,學生展開思維,進行推測,並用實驗驗證,發現水不是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水流的速度與水位的高低有關,在這一步步的推測與驗證中,建構起了“在一定的條件下,流水是具有等時性的”這個概念。

《我的水鍾》教學反思3

1、關於匯入

爲了能讓學生在課堂四十分鐘,這樣一個相對比較短的時間裏,製作出一個能計時的水鍾,教學中採用實物水鍾演示的方式匯入,目的是讓學生能在觀察中思考,水鍾是怎麼計時的?水鐘的刻度是怎麼標註的?水鍾是怎樣製作的?

學生思考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設計的過程,因爲學生由此定會想到,我接下去應該如何製作水鍾?我在製作水鍾時要考慮哪些因素?這樣可以避免學生對着製作水鍾材料憑空設計的缺點。也許有人說,那這樣做不就是依葫蘆畫瓢嗎?這會降低學生思維的參與度呀!其實不但不會,而且思維的訓練更實。那種讓學生對着材料苦思冥想,初看像是在“創新”,其實是“假創新”,試想學生能在四十分鐘,甚至還不到的時間裏創新出一個水鍾嗎?顯然是不可能的,是虛假的。

2、關於刻度

教學用書中建議學生先標出一分鐘的刻度,再標註出五分鐘的刻度,然後推算1~10分鐘的時間刻度。不可否認,此種方法確實可行,初看既給學生以思考的空間,又能相對的節約實驗的時間,好像還很不錯。但科學教師是否意識到,在標五分鐘的計時刻度其間,學生在做什麼?等,等水位,爲什麼其間不讓學生一分鐘一分鐘地標註呢?不標註也是五分鐘,標註也是五分鐘呀!另外,讓學生用一分鐘的刻度,五分鐘的刻度去推算1~10分鐘的計時刻度,這隻會讓原本存在誤着的自制水釧,誤差變得的更大,甚至出現學生懷疑製作出來的是不是水鍾?它能不能計時?另外,教材之所以要安排製作水鐘的活動,是因爲想讓學生體驗水鐘的發明過程,對學生進行科學史的教育。既然如此,古人開始製作水鍾,定是一格一格標註,而非教學用書上的建議標註法。於以上認識,標註刻度應該一分鐘一分鐘標註,不必再用推算法。

3、關於素養

無論是在標註水鐘的刻度,還是在檢測水鍾準確性,都會給水鍾加水,並讓水沿小孔流溢,科學教師有沒有意識到,這實是一個體現科學素養的環節,也可以認爲是一個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良機。這從何說來?首先表現在對水的態度,如果整個製作活動結束後,實驗桌上還是乾燥如初,有一點可以肯定,學生的操作過程絕對認真、謹慎,做到了分工合作,諧調有效。那是否還可以作這樣的推測,學生對水可是“滴滴計較”,一股珍惜之情。科學教師只要看到實驗桌上流水成河之景像,那定會肯定此推測了。

另外,給水鍾標註刻度的過程,事實上是一個需要分工合作,協調有序環節。沒有分工不行,沒有合作更不行。小組成員之間有了這樣的意識,他的素養也在此時此刻得到了提升。

《我的水鍾》教學反思4

我的水鍾是學生已經認識兩種水鐘的夠着,經歷了滴漏實驗的研究,學生對滴漏能作爲計時工具有了新的瞭解,有了製作更加精確的水鐘的慾望和基礎,讓學生經歷設計方案—實驗製作—修正方案的科學活動過程。針對本節課反思:

1.前期準備,有利實驗

本節課學習之前,需要學生明白製作水鍾需要的材料,這也是接下來課堂上更好的進行實驗的基礎,課前實驗材料的準備也需要學生思考:如何提高測量的準確性?如何用這些材料來製作,製作過程中需要做些什麼?標出刻度是製作水鐘的需要,標出刻度在哪裏標?只有明確才能更好的製作水鍾。

2.預測時間,實驗驗證

學生第一次測量1分鐘水流出的量,做上記號,以此類推,在2分鐘,3分鐘,4分鐘,5分鐘分別做上計劃,這裏的做上計劃有2種,一種是在接水的瓶子上做記號,一種是在滴水的瓶子上做實驗,兩種實驗方法標出的刻度相反。引導學生分析,爲何每一分鐘刻度不是等長?這個問題學生在前一節課已經有所經歷,這節課需要學生明瞭,孩子們很多都回答是由於水的重力的原因。

3.實驗後驗證,適時修改方案

學生製作出的水鍾是否能夠來測量時間,需要進行驗證,大部分小組在測量過程中,發現時間會存在誤差,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孩子們分析,可能是水盛的量不同;滴漏速度的控制上(滴孔的大小);盛水容器的形狀;刻度劃分時候存在誤差。發現原因這就需要解決,如何解決,孩子們根據這些方面課後對自己的水鍾進行再修改。

4.激發矛盾,延續後續教學

孩子們在修改方案增加準確上始終無法來準確計算時間,那麼人類又是怎樣來準確計算時間呢?這爲下節課引出機械鐘擺打下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