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小學一年級下學期語文《小松樹和大松樹》教學反思

篇一:小學一年級下學期語文《小松樹和大松樹》教學反思

《小松樹和大松樹》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樹覺得自己長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樹。課文批評了小松樹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驕傲自大的行爲。教師本節課的重點是幫助學生認識小松樹的盲目自大,感受風伯伯的和藹可親,懂得做人要謙虛、有禮貌是文字價值所在。設計本課時我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和心靈交匯爲主要教學形式,讓學生在盎然趣味中產生閱讀的激情,使學生在分角色朗讀中流露真情;幫助學生在想、演、說中內化語言的深情。

小學一年級下學期語文《小松樹和大松樹》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我本着“高效課堂”的理念,意識到仍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學好生字詞是學好課文的基礎,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在字詞的複習上花的時間偏少,讓學生們夯實基礎,運用多種方式讓他們多讀多練.

2.小學低年級孩子重要的是“讀“,但是在高效課堂中讀的很少,課堂上聽不到讀書聲。

3.在小組學習探究方面,對小組長的訓練還要下功夫,聽、說、讀、寫各個方面的養成習慣重在培養。另外在問題的設定上也需要精密。

4.教師的語言也需要多加羅列和整和。課堂上的放和收也要把握到位。這些都是我這堂課中欠缺的地方,以後在教學中要學會從引到放,透過引導,讓孩子們自己去探究,受之以漁。

這次的教學雖然還留有遺憾,但每一次授課都是一次歷練,這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我看到了不足,總結了優勢,一點點進步,一次次蛻變,在過程中,我磨練着,並享受着,也期待着自己更大的進步。

篇二:小學一年級下學期語文《小松樹和大松樹》教學反思

《小松樹和大松樹》是一篇寓言童話,全文只有四個自然段,語言非常簡單,主要講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樹覺得自己長的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樹。風伯伯聽了後,批評了小松樹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驕傲自大的行爲。課文還配有2幅插圖形象地描繪出課文中的小松樹、大松樹、風伯伯的樣子。本課的難點是理解風伯伯對小松樹說的 話。教學中,我採用了多種手段幫助學生理解內容,效果較好。

一、聽故事、看圖,瞭解“高矮”

在教學課文前,我先讓孩子們聽故事、再看黑板上的簡筆畫,讓他們瞭解一下,誰高誰矮。孩子一看便知是大松樹高。在此基礎上,提問:但是這棵小松樹卻說自己比大松樹高,透過預習課文,你知道這到底是什麼回事呢?孩子們舉手告訴我,那是小松樹在山上,大松樹在山下,所以小松樹就以爲自己很高,看得很遠。我又問:透過預習,你覺得小松樹是個怎樣的人?孩子們有的說“驕傲”,有的說“不懂事”,有的說“沒禮貌”,我沒有急着裁定誰對誰錯,誰說的最有道理,繼續和孩子們學習下去。

二﹑感情朗讀,表演對話。

課堂上我在指導學生朗讀表演時,讓學生想象人物說話時的動作表情﹑語氣,儘可能讀出當時的情境。讀小松樹的話時體會出它居高臨下﹑驕傲自大。重點句風伯伯摸着小松樹的頭說:“孩子,山下的松樹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遠,那是大山爺爺把你托起來的呀!”拋出問題:該用怎樣的表情來讀風伯伯的話呢?提醒學生,一個簡單的動作就能幫助你演好風伯伯。學生很快就找到了“摸着”一詞。什麼時候誰會摸着你的頭?回答肯定是媽媽等愛我們的家人,告訴我們一些道理的時候等等,學生很容易就聯想到了自己的平時生活,用以有的經驗來獲得對課文的理解,更好地幫助學生體會風伯伯的慈祥與教導。也爲接下來小松樹內心世界又起波瀾做好鋪墊。

三﹑結合生活及語言環境,加深理解。

最後一段,我抓住“慚愧” ﹑“低”等詞,讓學生想象出小松樹後悔,不好意思的神態,並組織學生討論,交流 “托起來”該是怎樣的託,進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在課後中讓學生思考,聽了風伯伯的話後,小松樹會怎麼想?你代表小松說再向大松樹說句話好嗎?我想讓學生從這兩個問題中明白學習這課的目的是爲了讓我們知道些什麼。事後瞭解,絕大部分的孩子都能夠理解課文,也知道不能學習小松樹的盲目驕傲自大的行爲。

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處:

1、在朗讀方面對學生的指導不夠。小松樹的話語中充滿着得意和驕傲,個別學生能夠讀好,但集體讀效果不好,應該由老師範讀會好點的。

2、整堂課注重學生是否能理解課文中的詞語、句子,是否能體會到文字中人物的內心世界,而忽略了對學生語言能力的訓練,尤其是在體驗小松樹的內心世界的時候,更可以利用這良好的說話訓練時機,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朗讀與說話能力同時訓練的課,纔是學生語文能力真正獲得訓練的課堂。

篇三:小學一年級下學期語文《小松樹和大松樹》教學反思

教學理念:

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讀書和心靈交匯爲主要教學形式,讓學生在盎然趣味中產生閱讀的激情;使學生在角色朗讀中流露真情;幫助學生在想、述、演、說中內化語言的深情,從而全面提高每位學生的語文素養。

教學目標:

1、認讀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使學生能分角色朗讀課文,並能讀出不同的語氣。

3、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做人要謙虛謹慎,不可盲目自滿,看不起別人。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透過對語言文字的朗讀、感悟來理解課文,讀好課文。

難點:理解風伯伯對小松樹說的話,懂得做人要謙虛謹慎,不盲目自滿,看不起別人。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大松樹、小松樹和風伯伯的貼圖以及頭飾。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複習上節課所學詞語。

2、在黑板上畫大山的簡筆畫,讓學生送小松樹和大松樹“回家”。

3、小松樹和大松樹,他們一個住山上,一個住山下,今天,他倆又聊上了,想不想聽聽他們聊的什麼?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寓言故事《小松樹和大松樹》。

二、細讀課文,感悟體驗。

1、學習第二自然段。

(1)自讀課文第二自然段,劃出小松樹說的話。

(2)指名朗讀小松樹說的話。

課件出示小松樹說的話:“喂,朋友,你看我長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你呢?”

(3)讀完之後,你覺得這是一棵怎樣的小松樹?(指生回答)追問:你從哪看出來的?(重點體會“喂”“多高哇”“很遠很遠”“你呢”)

(4)指導感情朗讀。

(5)分不同形式朗讀。(指名讀、加動作讀、男女賽讀)

(6)想象:如果你就是那棵大松樹,小松樹如此這般,你會怎麼辦?

(7)大松樹聽了小松樹的話說什麼了嗎?那他生氣了嗎?你怎麼知道?

課件出示:大松樹沒有回答。(觀察表情)

(8)想象:大松樹此時會想些什麼呢?你覺得大松樹怎樣? 面對小松樹的驕傲無禮,大松樹什麼都沒說,可這話被風伯伯聽到了,他摸着小松樹的頭說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

3、學習三自然段。

(1)自讀第三自然段,劃出風伯伯說的話。指名讀。

課件出示:“孩子,山下的松樹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遠,那是大山爺爺把你托起來的呀!”

(2)出示課件動畫,比較小松樹與大松樹的高矮。

相機出示:“孩子,山下的松樹比你高多了。”

(3)指導用“比”說一句話。

(4)對於小松樹誇自己看得遠,風伯伯又是怎麼說的?

指名回答。

課件出示:“你能看得遠,那是大山爺爺把你托起來的呀!”

(5)聯繫生活,讓學生談談站在高處看景色與站在平地看景色的區別。體會“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

(6)小結小松樹能看得遠的原因。

4、學習第四自然段。

(1)聽了風伯伯的話,小松樹怎樣了?

課件出示:小松樹聽了,慚愧地低下了頭。

(2)小松樹爲什麼低下了頭呢?理解“慚愧”的意思。

(3)想象:假如你是小松樹,這時,你想對大松樹或風伯伯、大山爺爺說些什麼?(同桌交流後指導學生說話)

(7)師:看來,小松樹已經改正了錯誤,變成一個既懂事又謙虛禮貌的孩子了。

三、課文小結,明白道理。

1、小松樹在風伯伯的引導、教育下,知道了自己的錯誤,懂得了做人要謙虛、有禮貌,不能驕傲、自滿。希望小朋友們也能像小松樹一樣知錯就改,做個謙虛、有禮貌的孩子。

2、送名言: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四、角色表演,昇華體驗。

1、分小組合作練習分角色讀課文。

2、指名一組成員戴上頭飾,分角色表演。

五、律動:《小松樹》

六、指導書寫

1、出示生字,指生讀,組詞。“爺”“託”

2、指導書寫 “爺”“託”。

(1)認識新偏旁 “父字頭”

(2)指生分析生字,“爺”上下結構,“託”左右結構。用好方法識記字形。

(3)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師範寫,生隨師書空。

(4)生描紅,仿寫。

(5)師巡迴指導,注意糾正學生寫字的坐姿和執筆姿勢。

3、展示評析。

七、佈置作業:

把《小松樹和大松樹》這篇課文有感情地朗讀給家長聽,或者同家人一同表演該課本劇。

板書

8 小松樹和大松樹

大松樹貼圖

教學反思:

《小松樹和大松樹》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樹覺得自己長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樹。課文批評了小松樹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驕傲自大的行爲。爲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我在教學中採取了以下的教學策略: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慾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趣”字洋溢於課堂,是每個老師都要動的腦筋。比如在複習匯入階段,我在黑板上畫了一座山,然後讓學生把小松樹和大松樹貼到相應的位置,學生們個個情緒高漲。在孩子們進入情境,激起興趣後,老師順勢提出問題,激發其聽故事,學故事的興趣。

二、以“讀”爲主,讀品結合。

如何讓孩子在閱讀中認識到小松樹盲目自大的錯誤,這是三維目標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具體體現。我在教學中設計了一個問題“讀了小松樹的話你感覺這個小松樹怎樣?從哪兒看出來的?”讓學生抓住小松樹話中的“多高哇”、“你呢”、“喂”等重點詞語來理解小松樹的驕傲和沒有禮貌,培養學生讀書感悟的能力。然後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讀出小松樹的驕傲自大沒禮貌。讓學生在以“讀”爲本的基礎上有所“思”、有所“悟”,讓學生透過讀書實踐,“感受語言的魅力”、“明白樸實的道理”、“提升閱讀的樂趣”。“以讀爲主,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絕不是一遍接着一遍的傻讀、呆讀,而是讓孩子一遍讀有一遍讀的.任務、一遍讀有一遍讀的方法,一遍讀有一遍讀的樂趣。對低年級孩子來說更是如此,在教學中,我無時無刻都在營造着一種“我想讀、我來讀、我要讀”的氛圍;或透過精心設定的導語;或用激勵性、

篇四:小學一年級下學期語文《小松樹和大松樹》教學反思

《小松樹和大松樹》是一篇寓言童話,全文只有四個自然段,語言非常簡單,講的是一棵山上的小松樹覺得自己長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樹。風伯伯批評小松樹自以爲是,驕傲自滿的行爲。課文還配有2幅插圖,形象地描繪出課文中的小松樹、大松樹、風伯伯的樣子。本堂課,我注重對學生進行朗讀的訓練,在朗讀的基礎上,透過體驗人物心理來走進文字,領會課文蘊涵的深刻的道理。

整堂課教學下來,我個人認爲自己比較成功的地方有兩點:

1、能夠帶領孩子入情入境, 讓他們走進大松樹和小松樹的內心世界。在匯入部分,我就出示小松樹和大松樹的圖片,讓學生直觀的瞭解到小松樹和大松樹的區別。在教學中,我又運用孩童般的語言進行有意識的拓展與生成:“看,小松樹長在高高的山上,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你猜他會看到什麼呢?也許是太陽、白雲、大山等,從而讓學生領會到小松樹得意、目空一切的原因;在課堂的尾聲部分,我試着讓孩子們進行換位思考“假如你是小松樹,你想對大松樹或風伯伯說些什麼呢?在走進小松樹內心的同時也使他們獲得文字的教育意義。整節課孩子們的積極性非常高,非常的活躍。

2、指導朗讀較爲深入,能夠引導學生在讀中悟。特別是在指導第二自然段朗讀時,在突出小松樹的驕傲自大時能緊緊抓住關鍵詞語“喂”“多高哇”“很遠很遠”“你呢”,能夠把這些詞語放進具體語境中去朗讀和感悟,並能講究一定方法。我還讓他們上臺來演一演小松樹和大松樹,讓孩子在表演中體會和感悟。

但在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不足的地方:

1.沒有精心設計課堂,問題過於繁雜,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閱讀教學的設計時,我儘可能的對自己說:要做到少指導,精指導,每設計一個問題我都要想一想:這個問題爲什麼問?對學生有幫助嗎?孩子能回答到嗎?如果回答不到,我該怎麼引導呢?我還精心的設計了練說環節:小松樹站在高山頂上會看到什麼。。。。在實際操作時我卻擔心孩子們說不出我想要的答案而一再提示和重複孩子們的答案,不僅浪費了時間,也使聽課的老師覺得很囉嗦,造成了老師說的多,學生說的少的局面。

2.過分依賴學生羣體中的“優生”,忽略了課中的激勵機制。

課堂上我往往喜歡請平時表現好的學生回答問題,而忽略了後進生,以至於使他們因缺乏參與性而失去學習的興趣,導致一些人低頭玩東西或者不專心聽講。雖然在這節課中表現並不明顯,但這樣的錯誤傾向一定要糾正。另一方面,我對學生的評價語言有點單一。老師的語言對學生有着激勵作用,對回答好的學生,老師應該大加讚賞,促使孩子積極的思考,大膽的發言。這在以後的教學中要慢慢的改正。

3.“高效課堂”不高效

本節課是第一課時,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應該把重點放在識字、寫字、朗讀等方面,而我沒有很好的意識到這一點,把重點都放在了理解課文第一、二自然段上,最後教了三個生字,指導寫字的時間只有大約5分鐘。就本課而言,課文的重點在第三、四自然段上,而我的第一課時既沒有解決生字也沒能抓住重點,從教學目標來看,是沒有完成教學目標的,也就是說這節課不高效,沒有達到目的。

透過這次公開課,我也成長了很多:

1. 我對第一、二課時的界定有了更準確的把握。就像李老師說的,一二課時的劃分不一定非得是第一節課解決生字詞,第二節課講解內容,這要看課文的具體情況以及學生知識的準備情況,上一課時時,如果學生預習的好,幾乎全部都能掌握生字詞和能讀通課文,那麼除了指導朗讀、指導寫字,也能按情況講解一部分課文內容,但如果連基本的朗讀都不過關,就開始講解課文,就操之過急了。

2. 提問一定要精煉有效。我們往往害怕學生不懂而一次次重複問題或者學生的答案,把課堂變成了老師和學生的一問一答,而沒有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去討論,久而久之使學生的思維被禁錮,只會機械的作答而不會動腦筋。優秀的教師往往會在課前花大量時間備課,把問題精簡到少而有效,把更多地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自學自悟,不僅完成了目標,學生還會說出你想不到的東西。

3.關注後進生。光靠幾個優生,一個班是不可能成爲優秀班級的,只有大家都有進步了,整個班級纔會向前邁步。

篇五:小學一年級下學期語文《小松樹和大松樹》教學反思

《小松樹和大松樹》是一篇寓言故事。十分富有童趣,也十分貼近學生的現實心理狀況。透過故事批評了小松樹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驕傲自大的行爲。

新的課程改革注重了向生活世界的迴歸,那麼新的教學自然也應把主體發展作爲價值取向,學生學習不是將知識進行由外到內的轉移和傳遞,而是透過其自主活動,新知與原有知識經驗進行相互作用,來補充、豐富和改造自己的認知結構。基於這樣的認識我的課堂設計中每一個環節的設定都力求從學生的角度,站在學生的高度去思考。並且,在重難點的突破上和許多教學細節上,都充分體現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協作,平等對話。

我認爲這節課的教學亮點有三:

1、以學生的生活體驗爲引線,搭建對話平臺,使學生易於融入課文情境。如何讓孩子在閱讀中認識到小松樹盲目自大的錯誤,這是三維目標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具體體現。教學中如何使思想教育不露痕跡、潛移默化地調動學生的內心感受。我在教學中採用了聯繫生活實際、創設生活環境爲學生搭建一個生本對話、師生對話的平臺,使思想教育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如:

(1)以小朋友爬山的經驗引入,體會小松樹站在山上得意驕傲的心情。

(2)老師以借鉛筆爲例,用學生生活中的細節來引導學生理解小松樹的傲慢、沒有禮貌,自然流露出對小松樹的不喜歡。

2、深入學生的心理,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

(1)是巧用表情圖,激發興趣,加深情感體驗。小松樹站在山上會是什麼心情?出示三幅表情圖:一幅得意洋洋、輕視看不起,一幅發怒,一幅高興。讓孩子在讀了小松樹的話後,再體會感情。

(2)師生共同商量,透過感情朗讀,配上動作的表演,再現小松樹得意驕傲的樣子。讓情感得到內化,學生與文字的情感自然的相融合在一起。

3、聯繫生活,實現情感的遷移和拓展。

孩子的生活知識經驗、情感體驗是寶貴的教學資源。而超越文字藉助文字培養學生高尚的人格纔是更深層次的教學。除了讓學生體會小松樹驕傲、盲目自大這個淺層次的寓意外。進一步的拓展思維,想象小松樹會對大松樹說些什麼?教育孩子善於知錯就改,學習大松樹有寬闊的胸懷。樹立集體觀念。

課堂教學能以人爲本,能注重趣的激發,充分以教材爲例子,對學生進行知識和能力的培養,進行思想價值觀的教育。體現了新課標的新理念在教學中實現交互主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