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複式統計圖》教學反思(精選7篇)

身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複式統計圖》教學反思(精選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複式統計圖》教學反思(精選7篇)

《複式統計圖》教學反思1

本節課教學的《複式條形統計圖》是在學生學習了單式統計圖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的,所以我把本節課的重點設計是:讓學生能自主繪製複式條形統計圖,並根據圖進行數據分析;難點是:讓學生體會出從單式條形統計圖到複式條形統計圖產生的必要性及複式條形統計圖的優勢。

我在課堂中設計的例題是:四年級學生每週五的興趣小組統計表。讓男、女生分別畫單式的統計圖,進而觀察其中的數據,發現不明顯,讓學生體驗產生複式的必要性。

讓學生經歷把兩個單式男女的統計圖合併成一個複式統計圖的過程,即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併的過程。

讓學生來介紹其作品,如何看圖,一方面學習複式統計圖的畫法及提醒學生畫時的注意點。(引出圖例)

課件演示合併的過程,爲進一步揭示單式與複式統計圖之間的關係,及三個圖之間的異同之處。

根據統計圖分析數量關係。

這個例題的設計主要目的是爲了讓學生學會畫複式方法,透過比較能夠得出,複式是在單式的基礎上加一個縱條。

執教後,我感覺自己在以下方面存在不足和困惑是:

第一:節約時間。

單式統計圖是在學生已經學習的內容,在本節課中只做鋪墊,所以在練習紙中,可以直接寫生項目名稱,不需要投影補充。

展示學生作品時,可以再緊湊一些,讓一個學生回答就夠了,進而電腦演示的過程,教師也可以自己來介紹。

第二:環節儘量板塊式,大膽放手,相信學生。

根據統計圖分析數量關係,問題有點細碎,例題的設計主要解決的問題是讓學生學會畫複式的方法。第一個練習是小超市的棒冰、牛奶的銷售情況,讓學生會會數量的分析。

《複式統計圖》教學反思2

統計與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生活已先於數學課程將統計推到學生的面前。新的課程改革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我們要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就應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數學的價值。爲了培養學生具有從紛繁複雜的情況中收集、處理數據,並作出適當的選擇和判斷的能力,本節課教學中我力求做到讓學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會製作複式折線統計圖、會分析複式折線統計圖。

我在教學本節課時,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一)創設生活情景,激發學生愛國情感與學習興趣。

數學依賴於生活,並從生活中抽象和昇華。讓學生學習大衆的數學,學習生活的數學,這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觀。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過程,這是我的第一想法。書中例題只提供了兩幅單式折線統計圖和一幅複式折線統計圖,看上去很單調,枯燥無味。怎樣激發學生情感呢?

新課開始我就講述了最近發生的西南地區乾旱,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影響,從而讓學生體會到氣候、降水量等與生活的關係。也激發了學生對災區人們的情感。然後我各出示了兩幅我們鎮江市和美麗的海濱城市-青島某一年中各月降水量統計圖,讓學生來觀察、談論,由於接近學生生活,學生是暢所欲言,說了很多有價值的資訊。我覺得這樣處理可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設定學習懸念,引導學生主動探索。

南宋理學家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裏方是長進。”古人也曾說:“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可見,“疑”對學習的重要作用。“疑”是學生深入學習的原動力,“疑”是開啓思維的金鑰匙。例題教學時先用兩幅折線統計圖分別表示鎮江、青島兩個城市2003年各月的降水量,引起對摺線統計圖的回憶;再提出懸念:“這兩個城市哪個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這些問題僅在一幅統計圖裏找不到答案,需要把兩幅統計圖中相對應的數據進行比較,逐月計算兩個城市降水量的相差數,才能找到答案。學生們先沉思了一下,緊接着都叫着舉起了手,他們知道怎麼辦了,“合在一起”是大家共同的呼聲,然後我出示了一幅簡單合在一起的統計圖,面對這幅亂七八糟的統計圖,請學生自己討論該怎樣修改?課堂一下子就進入高潮,學生說的各種修改意見,一下子就把複式統計圖的重點和特徵都得了出來,讓我體會到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是無窮的。

(三)正確分析,大膽預測,培養學生統計意識。

統計活動的過程不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而且還包括分析數據以及根據分析的結果做作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而其中的最後一個環節對於增強學生的統計觀念、發展學生的統計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學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另一方面還啓發學生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結合有關的複式折線統計圖,談體會、說感受、提建議。比如在統計男女生的身高時,在談論了題中的問題後,我又問:“對於那些比全國平均身高低的同學,你有什麼好的建議?”“看着這張統計圖,你還有什麼想法?你覺得這條折線會一直往上升嗎?爲什麼?”這樣,就把問題進一步得以延伸,體會到統計對生活產生的影響;拓展了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初步體驗極限的思想,另外也是進一步加深對複式折線統計圖的認識,逐步提高識圖和用圖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總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從“創設情景,激發情感——設定懸念,主動探索——正確分析,大膽預測”等教學環節中學生即強化了思維,鍛鍊了能力,又增強了統計意識。

《複式統計圖》教學反思3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用單式折線統計圖表示統計數據,會根據單式折線統計圖進行簡單的分析和判斷;也曾學習過複式統計表和複式條形統計圖。因爲統計與我們的工作生活和社會生活密切相關,而我們要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就應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數學的價值。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他們能自發的去學習。爲了培養學生分析和處理較複雜的數據的能力,發展學生統計觀念,我在教統計這一單元時是這樣進行處理教材的:

一、引入

教材提供了青島、昆明兩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數據,並分別用折線統計圖進行表示。教學時,我先引導學生讀圖,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在獲取資訊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我提問:你能很快看出這兩個城市哪個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嗎?學生髮現問題答案很難從圖上看出來,激發學生學習複式折線統計圖的心理需求。由此我鼓勵學生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思考怎樣把兩張折線統計圖放在一起,得到一幅複式折線統計圖,並從圖上找到問題的答案:7月份兩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最接近,4月份的降水量相差最多。

二、說一說

鼓勵學生從複式折線統計圖中獲取資訊,回答問題,體會複式折線圖的特點。

(1)表示青島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別是哪一條折線?

(2)看圖說說這兩城市月那個月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降水量相差最多?

(3)青島市月平均降水量的變化情況是從3月到8月呈現上升趨勢,其中3至5月上升平緩,自5月起快速上升,9月到10月急劇下降,之後呈現平緩下降趨勢一直到12月;昆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變化情況是1至4月呈現平緩下降趨勢,4月開始急劇上升達到最高值,從6月到7月有所下降,8月略有上升,自8月起到12月持續下降。

(4)從總體上看,青島、昆明兩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之間最明顯的差別是青島市只有一個“峯”,而昆明市有兩個“峯”。本題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從整體上關注兩個城市月平均降水量分佈的不同。

三、試一試

先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完成複式折線統計圖,然後說一說能從統計圖中獲得哪些資訊,回答下面的問題。

(1)這一週中,哪天的溫差最大,哪天的溫差最小?

(2)這幾天的最高氣瘟是怎麼樣變化的?最低氣溫又是怎麼樣變化的呢?

(3)從統計圖中看出2004年4月4—10日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的變化趨勢是怎麼樣的?

(4)從上面的複式折線統計圖中你還可以獲得什麼資訊?

(5)回答上面的問題時,教師問學生,你們喜歡看統計表還是看統計圖呢?爲什麼?

透過練習,讓學生進一步體會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初步掌握用複式折線統計圖表示數據的方法,學會對複式折線統計圖所表達的資訊進行簡單的分析、比較和判斷,並作出適當的說明。

《複式統計圖》教學反思4

這節課的整個教學就是學生親歷探究,自主實踐,分析處理的過程。反思整節課,留下了許多遺憾,在課堂上也出現了一些問題:1、對統計圖的解讀,沒有呈現一個坡度,從單式統計圖過度到複式統計圖,沒有體現學生的探索慾望。

2、課前的激勵調動不充分,課堂氣氛顯得比較緊張,沉悶。

3、過渡語言生澀,顯得過程不緊湊,連貫。

4、評價語言不豐富,缺乏明顯的指向性。

5、本課的研究點是學生多感官參與下的自主探究學習,感覺學生動口不充分,體現在生生交流的環節上,沒有放開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

6、學生在生活中還發現很多統計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由於時間關係沒有讓學生充分表達出來,在以後的課上還應多加思考。

教學是一門永無止境的藝術,今後,我將不斷學習,努力改正教學上的一些不足,認真鑽研教材,繼續學習課改的新理念,紮紮實實的上好每一堂課,真正把實惠帶給學生。

《複式統計圖》教學反思5

本課的重點是讓學生經歷簡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數據的過程,能根據需要選擇複式折線統計圖有效地表示數據,逐步幫助學生形成統計觀念。同時,讓學生在簡單的方格紙上進行簡單的描點、連線,學會製作簡單複式折線統計圖的方法,對統計圖中所反映的資訊進行簡單的分析和歸納。

教材提供的`素材是甲、乙兩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的數據,並分別用已經學過的折線統計圖進行表示。但在教學過程中,我選擇更爲接近學生生活的素材——“學生家與學校距離”的數據,更好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過程中透過引導學生分析數據,製作單式折線統計圖,簡單回顧單式折線統計圖的製作方法及注意事項,進一步鞏固和熟悉已學過的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透過折線統計圖獲取相關資訊,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新的問題,引發認知衝突,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主探究新知,教師指導並同學生一起完成製作複式折線統計圖,發現其特點,學會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並用其統計分析相關數據,得到相關資訊,解決新問題。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地位,很好的發揮了學生自主探究新知的能力,並培養了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複式統計圖》教學反思6

統計與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生活已先於數學課程將統計推到學生的面前。新的課程改革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我們要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就應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數學的價值。爲了培養學生具有從紛繁複雜的情況中收集、處理數據,並 作出適當的選擇和判斷的能力,本節課教學中我力求做到讓學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會製作複式折線統計圖、會分析複式折線統計圖。

我在教學本節課時,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一)、從生活中引出折線統計圖

數學依賴於生活,並從生活中抽象和昇華。讓學生學習大衆的數學,學習生活的數學,這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觀。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過程,這是我的第一想法。書中提供了2000年月平均氣溫的記錄,但我覺得如果選擇學生熟知的身邊的例子,他們會更樂於接受。他們已經上六年級了,幾年來,學生切實地體會到了學校的發展和進步,而學校幾年來的一些事情變化的數據也很好調查和蒐集,而這些數據既可以用條形統計圖呈現,也可以繪製成折線統計圖,這是非常好的素材。所以我在學生繪製完條形統計圖之後,把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引導到了另外的世界,“這樣的數據還可以用別的形式統計圖呈現嗎?”使學生開啟思路,展開聯想,激發了學生進一步探討折線統計圖的慾望。

(二)在探索中繪製折線統計圖

當有人想到了折線統計圖時,我有意讓學生猜測和試畫折線的樣子,再給學生出示股票行情或其他事情的折線統計圖,讓學生對摺線統計圖有所感知,爲學生進一步探索折線統計圖的畫法奠定知識基礎。再讓學生在我的指導下嘗試繪製折線統計圖,完成折線統計圖。

接着,讓學生觀察折線統計圖,並從圖中得到資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正確分析,培養學生統計意識。

統計活動的過程不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而且還包括分析數據以及根據分析的結果做作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而其中的最後一個環節對於增強學生的統計觀念、發展學生的統計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學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另一方面還啓發學生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結合有關的複式折線統計圖,談體會、說感受、提建議。讓學生在分析和交流中,進一步加深對複式折線統計圖的認識,逐步提高識圖和用圖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複式統計圖》教學反思7

這堂課時我一直在想着一點:相信學生的能力。於是這堂課上,我一直以學生自主探究爲主。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我透過學生身邊熟悉的情境匯入,讓學生體會統計的現實意義;透過引導學生分析兩張單式統計圖,讓學生感知複式統計圖產生的必要性;透過中心問題的設計,讓學生展開討論,嘗試解決問題;透過引導學生對數據的觀察,讓學生主動去分析統計圖,並作出簡單的判斷和推理;透過對學生作品的展示與評價,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然而,對於這節課來說,並不是所有的問題學生都能輕易解決的。比如說,如何同時表示兩個項目,如何區分兩個項目的直條。這節課我自認爲處理的比較好的有:

一、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能力

學生在第一學段已經學會了很多關於統計的知識,教學前我翻閱了第一學段所有有關統計的教學內容,找準學生知識的起點放手讓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過程,自主探索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繪製方法。學生能做好的事我們不必手把手地教,我們要做的,是引導他,是以欣賞的眼光去評價他、鼓勵他。相信我,孩子的潛力真的是無限的。

二、引導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較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上課的過程中我沒有強制學生要怎樣去做,我以學生熟悉的事爲學習的素材,透過主題情境問題的提出,打破學生原有的認知平衡,促進學生自主探索,主動建構新的認知結構,達到新的平衡。學生潛能是巨大的,他們思考問題的方法有時會大大出乎我們的意料。因此,在設計中,我儘可能爲學生創設寬鬆的探索環境。在教學將兩個統計圖合併成一個複式統計圖時,我不是教給他們方法,而是提出“能不能在一張圖上既能夠表示城鎮又能夠表示鄉村呢?”促進學生思考,尋找最佳方案,在完成統計表後,提出“你能從這張圖上看出什麼情況?”,不同的學生就會有不同深度的思考,尋找數學學習的價值。

三、尊重學生,傾注更多的人性關懷

尊重是一種無窮的力量。整節課,我以欣賞的眼光來評價學生,尊重學生的每一個動作、眼神,每一句話。同時,我也教會其他的學生學會尊重、學會傾聽、學會欣賞。給孩子以更多的人性關懷,讓孩子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得到自信與自尊。

然而這節課並不是一堂成功的課,後半堂課的學習效率並不高。反思其原因,只要有:

一、課前準備不夠充分,課堂應變能力不夠強

在探索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繪製方法這個環節上,我原來的設計思路是透過觀察單式統計圖,引起認知衝突,再討論解決的方法,然後先介紹圖例,再嘗試繪製。可是在教學過程中,我並沒有把握好自己的環節,當學生討論解決方法時,說出“城鎮和鄉村畫一塊”“用不同的顏色區分城鎮和鄉村”這一方法時,我沒有及時引導學生作正面強化討論,也沒有介紹圖例,而是急於讓學生嘗試繪製,這一教學處理的失誤原本也是可以彌補的,比如透過繪製後評價也可以指出糾正。然而當時我心一慌,不禁亂了方寸。看到孩子們出錯是,硬生生地請他們停下來,評價一位學生的“半成品”來學習圖例的表示方法。學生大亂,有的畫,有的聽,有的在討論,浪費的時間較多,以致於最後沒能統計班級同學自我得分的情況。有練習不夠的缺憾。

二、主觀情緒較重,自我調節能力不強

教學中最忌的是心亂。由於上述的失誤,我方寸大亂,又沒能及時調整好心態,不知不覺中不這種慌亂情緒傳遞給學生,影響了學生的有效學習。

三、語言魅力不夠

其一,表現在請學生停止繪製,觀察評價其他同學作品時,我只強調“請看到老師這裏來好嗎?”學生當然不情願。語言缺乏感染力,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其二,表現在課堂交流上,語言還不夠精練,有時還會重複用語。課堂語言是教師重要的武器,我今後一定要強加練習。

以上是我這次課後的簡短反思,當然,這次上課的體會還不止於此,我會重新審視自己的課,爭取設計出更好的方案。有反思纔會有進步。每一次的教學對我來說都是一個前進的階梯,我一定要認真反思,不斷改進教學,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