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雨後的森林》教學設計及反思

教學理念:

《雨後的森林》教學設計及反思

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充分激發想像和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重視朗讀指導、以朗讀爲主,在讀中成誦,在讀中受到美的教育。

教學目標:

1.認識“傘、紅”等八個生字,學會“木、開”等五個生字,培養自主識字的習慣。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丈。

3.瞭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語言。

4.充分激發學生的想像能力和創造能力。

5.讓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可愛,從而樹立保護大自然的意識。

重點難點:

1.朗讀課文,瞭解雨後森林的樣子。

2.理解最後一句話的意思,感受大自然的可愛

教具準備:

根據課文內容製作的課件、生字詞卡片。

教學過程:

一、匯入課文,激發興趣。

(課件出示“大樹爺爺”:小明友們,你們好,今天,我想送一件禮物給小朋友們看看,你們猜猜是什麼?)

師:大樹爺爺拍了一些照片,想請小朋友們欣賞呢!哦,這是什麼?(課件出示森林圖片),引出課題。讀題。

大樹爺爺告訴我們,它已經把圖片印在我們的課本上了,大家快來找一找

二、初讀課文、認生字詞。

1.提出要求,輕聲自讀課文,把每個字音讀準確,遇到不認識的字請拼音寶寶幫忙。

學生讀課文。

2.有沒有不識的字寶寶呢?(課件出示字寶寶,:小朋友們,你們願意和我朋友嗎?)它可要下去看看,它給誰帶採了驚喜。(把卡片分發給學生。播放《找朋友》歌曲)

3.(課件出示字寶寶:誰是我的好朋友,把我介紹給大家好嗎?)

學習“傘、紅、果、葉、圖、畫、祖、國、木、開、水、耳、雨”等字。

(請手執生字卡的小朋友到臺前來介紹:我的朋友是……)

教師將生字逐一貼到黑板上。

引:調皮的生字寶寶一個一個地跳到黑板上來了。它們站在一塊,想考考大家,能不能認出它們。

隨機指讀生字。

男女同學輪流讀。

全班齊讀。

4.課件出示兩個字寶寶。(小朋友,你們願不願意和我們交朋友?)

學習“小傘、紅果、綠葉、圖畫、祖國、木耳、下雨、撐開、水珠”等詞讀詞(帶拼音)

去掉拼音讀詞。

齊讀。

開火車讀。

(你們的火車開得可真快,把字寶寶全給拽跑了,它們躲到哪去了。原來它們全都跑到課文裏去了。)課件出示帶課丈的圖片。

三、細讀課丈,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請大家自由讀課文,大聲讀、輕聲讀都行、喜歡的句子,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然後同桌之間互相讀。)

2.個別讀,其他同學邊聽邊看邊想,雨後的森林裏有什麼漂亮的景色?

四、導讀課文,讀中感悟。

“雨停了,雨停了”(從天上的彩虹和太陽引入,讀出興奮的浯氣。第二句語調應比第一句高。)指導讀“雨停了”這兩句。

3.指導朗讀中間四句話。

(根據學生的描述川頁序,課件出示蘑菇、木耳、紅果、葡萄的特寫圖,相機板書與貼圖)

讓學生根據“撐開、掛滿、枕着、滴着”這四個詞一邊讀一邊想像表演。

大森林向我們展示了這麼美的畫面,不過,老師覺得,你們能把森林讀得更美。願不願意把這四句美美地讀一遍。(課件重新出現帶有四句話的畫面。)

全班齊讀。

4.理解課丈的最後兩句。

朗讀最後兩句話。討論:爲什麼說森林是彩色的圖畫,是祖國的寶庫?

相機板書

寶庫裏還會有哪些珍貴的東西呢?

森林那麼美,那麼可愛,我們應該怎樣讀?誰能把森林的美和可愛讀出來?(強調讀出“彩色及寶庫”二詞)

5.朗讀全文。(課件回到首頁)你們願意把整首詩朗讀表演給大樹爺爺欣賞欣賞嗎?

五、拓展延伸,想像積累。

引:大樹爺爺看得可開心了,他還邀請了森林寶庫中的一些寶貝們來呢?瞧;

(課件出示小鳥,小鹿、小野花、小猴)大樹爺爺想請小朋友們都來噹噹小詩人,爲這首詩歌補寫上幾句,你們願意嗎?)(課件出現空行詩句)

生看圖編詩句。(師引導學生從擬人化方面編)

佈置作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像編出圖外的詩句。

彈性預設

把握生成

——《雨後的森林》教後反思

張瓊秀

1.引言

“教與學”的關係非常複雜。每一堂課上,每一個教師所追求的都應是“教大於學”,但往往在實際的教學中,因爲沒有很好地地把握到預設與生成之間的關係,所以出現了“教等於學”、“教大於學”的情況。師生、生生的交往互動受限,師生的共同發展受到阻礙。

2.問題的提出

上完一堂課後,心中存了不少尷尬。匆匆忙忙的一堂課,暴露了本人在教學實際中,對學生的'學況掌握情況等多方面缺乏及時應對預案的問題。對於教學流程的設計,教學情境及導語的設定,課件、教具的準備,教者頗費了一番心思,卻由於疏忽沒有給任教班級的老師學生一個較好的心理準備,加之多媒體設定問題。致使學生在懵懵懂懂而又鬆懈等待的狀態下進入學習,課堂效果不大理想。

而後,在生成的實際中,教者又發現,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到閱讀課文,這是他們從漢語拼音到閱讀課轉換的第一篇,由於缺乏必要的預習、字詞方面掌握不大熟練。閱讀、朗讀的一些最起碼的要求沒有達到,很大程度地影響了他們對文字的理解。在點撥朗讀方面中頗費了一番口舌,也就有了“多講”之嫌。在課堂中的度把握得也不夠,想放開讓學生在同桌中、小組中去讀,或讓他們自讀自悟,但上課初始時他們同桌互讀的狀態就不容樂觀,沒有掌握好一定的讀書方法,教者在擔心閱讀效果的前提下,於是便出現了“收得太緊”的現象。只受限於師生之間的交往互動,生生之間的交往互動不夠。換言之,“預設”的彈性不夠,生成的把握不到位。

3.反思與討論。

教學前的設計是生成的一般指導,生成的情境,生成的結果要靠教師進行調控。它由諸多因素相互作用才能完成,特別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情感等因素的積極配合才能得以實現。它需要教師冷靜地分析、靈活地運用。首先,要把握好生成的起點。它是最爲基本的、前提性的條件,也就是學生的現有水平,這是生成的基點,也是生長點。備課,要充分地瞭解自己的教育對象,瞭解學生的方方面面,整體發展情況。如果在課前就能對學生的閱讀狀況、閱讀水平有一個較爲清晰的瞭解,對教學的實際生成就有了一個充分的估計。針對學生讀的狀況就會有一個應對的措施。如自讀、齊讀、個別讀、小組讀、同桌互讀等閱讀方法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讓學生在接觸閱讀課文的初始就能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在生成中就可以把這作爲教學的一個目標來實現。

無論是學生的學,還是教師的教,讀文字是基礎。學生因讀而發現領悟;教師因讀而認識把握。如果不讓他們充分讀書,他們在課堂上的語文學習只能是盲目和無的放矢的。如果沒有學生的讀書,或者沒有充分地讀書,那麼,無論教師如何引導點撥對於學生來說都沒有太大的效果,更談不上師生互動。但對學生充分讀書的度的把握,我們又不能不正視。這個度應體現在以下幾點:首先,在閱讀時間上要充分,“工欲善其事,必先得其器”。沒有時間和空間的閱讀只能是浮光掠影。其次是讀通讀懂,能夠挖掘出學生的生活積累和生活體驗,從書中讀進去又讀出來。沒有學生自己的感悟,過多的講,即使是再精彩的演說也不能使學生進入狀態。因此,教師應該放開手腳,讓學生自己讀自己悟,不應把自己的一些體會、感受強加於學生對課文的體驗中。

在預設缺乏彈性的課堂中,生成的動力不足。師生間、生生間的交往面不夠大。一般情況下,它只限於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往,並且是以教師和全班同學交往爲主的單向交往,學生接受來自他人的資訊和同時向他人發出資訊量較少。特別是對低年級學生生來說,由於他們的年齡特點和知識面較窄、在交往中容易出現無法進八狀態的情況。也就是隻有師生之間的互動,而缺乏生生之間的互動。在預設中對這些生成性情況都應有一個充分的估計、及時進行調控,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互相交流,互相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