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黃河象》教學反思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黃河象》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黃河象》教學反思

《黃河象》教學反思1

我在教學《黃河象》一文時,從審題、閱讀交流文章的內容安排到課文內容如何詳寫科學家假想黃河象的來歷,都由學生自己主動探索主動發現。課題一出現,學生即運用已掌握的審題的一般思路開始了審題交流。

有個學生提出《黃河象》到底是重點介紹黃河象化石的樣子,還是黃河象的來歷?是介紹黃河象,還是說明黃河象化石儲存完整的原因?透過閱讀課文,加上老師適時的點撥:介紹黃河象化石的樣子容易,說明黃河象化石爲什麼儲存得那樣完整難,科學業家爲了說明黃河象化石儲存完整的原因,對黃河象的來歷進行了嚴密的假想,故應着重來探討作者怎麼詳寫科學家假想黃河象的來歷。至此,學生的交流進入到對課文內容及思路的揣摩。

我順勢引導:默讀課文,以文章的重點內容爲基點,可劃分爲幾塊?一會兒,學生自主探索交流繼續:“我認爲文章按主要內容來劃分,可分爲三大塊:先介紹黃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形象,再寫科學家對黃河象來歷的嚴密假想,最後寫人們發現了發掘這具黃河象化石。”段落劃分好,學生進入理解課文重點內容過程,他們發現問題:“假想最重要的事實依據是什麼?”我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課文,透過探索討論,學生一致認爲最重要的事實依據是黃河象失足落水陷進淤泥淹死河裏,並引申出黃河象化石儲存完整的原因。

此時,卻有學生提出爲什麼黃河象會失落水淹死在河裏?有的說因爲不小心急要喝水,有的說因爲石頭滑,有的說因爲天氣熱……面對學生零碎、不全面、不繫統的答案,我透過讓學生選詞填空,使之變得有條理,引發科學家假想黃河象從(熱)——(渴)——(喝)——(陷),最後淹死河裏的結論,並指出這個結論是科學業家從已知求未知,以結果推原因,運用逆向推理的方法推出來的。這樣,學生一次又一次的主動探索、發現構成教學過程的一個又一個的教學環節。

《黃河象》教學反思2

結合學校的“幹部與課改同行”活動,我有幸成爲其中的一名執教教師,參與此次活動,以此爲契機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我執教的是五年級的一篇說明文——《黃河象》。

《黃河象》是一篇科普小品。寫的是科學家根據陳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館古生物大廳裏的一具古代黃河象骨骼化石,假想了這頭黃河象的來歷。“科學家們是怎樣想象黃河象的來歷?其想象的根據是什麼?”這是全文的重點。根據教材自身特點,採用“逆推法”教學,從中教給學生由已知求未知,從結果推原因的追溯性邏輯推理方法,從而突破了課文的重點、難點。爲了激發學習的學習興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採用了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相結合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討論,自己去發現,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由被動的學變成以學習爲樂,使他們真正的成爲學習的主人。

在教學的過程中,除了引導學生們接觸新的思考問題的方法——逆向思維,我還注意了對學生們回答問題的評價。評價作爲一種對學生回答問題是否合適界定的方式,要發揮其真正的實效,是不能以單純的“好!”“真棒!”“太完美了!”來表述教師聽了學生髮言後的看法,而應結合學生在回答問題過程中具體表現出來的優點和不足加以點評,比如,在這堂課中,我對於學生朗讀的指導就從他朗讀的語速和朗讀的投入程度進行了評價,“你讀得真好!入情入境!”“聽了你的朗讀,老師真得感覺到了它的高大!”……而對於學生回答的問題,我則進行了自己的概括:“你抓住了黃河象的特點!”“你善於從文章中去尋找所需要的資訊,真會學習!”“你回答問題時從比較完整,還運用了一些連接詞‘於是’‘因此’,讓你的描述更加完整!”學生們聽了教師的評價對自己回答問題的方向性就更加明確,爲他們後面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其實,教師教學手段的採用都是爲學生的發展服務,有時候其實我們並不需要一些看上去有着光環的手法,只要在我們的教學中自始至終保持“以人爲本”的觀念,就會使我們的教學效果在不斷進行的教學過程中突顯出來。

《黃河象》教學反思3

《黃河象》是一篇科普小品文,爲我們介紹了1973年春天在甘肅省慶陽地區合水縣的馬蓮河畔,發掘出的一具古代黃河象化石,重點寫了科學家假想的這頭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一)假想的目的

課文意在介紹黃河象的化石,爲什麼把重點放在假想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上呢?原來,介紹事物總要抓住事物的特點,這具象化石體格高大,儲存完整,在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劍齒象化石中堪稱第一。課文正是抓住它這兩個特點來介紹的。這兩個特點,人們容易注意到高大,而忽視其完整,課文便把完整這一特點寫得更具體一些。這具象化石爲什麼會儲存得這樣完整呢?爲了解開我們可能產生的疑惑,便重點寫了對老象落水情景的假想。

(二)假想的依據

假想總是根據一定的事實進行的。科學家假想黃河象失足落水的依據是什麼呢?細讀課文最後一段,我們不難找到,科學家的假想是依據發掘這具黃河象化石現場的沙土、礫石以及象化石斜插的姿勢、高翹在骨架之上的`象牙等情況進行的。

(三)假想的內容

科學家們假想這具黃河象化石,是由於二百萬年前的一頭黃河象失足落水而變成的。那麼,這頭黃河象爲什麼會失足落水,又是怎樣失足落水變成化石的呢?從課文第二段我們可以知道,天氣炎熱,黃河象渴得難受而四處找水喝,以及河底有淤泥,是它失足落水的主要原因。由於天氣炎熱引出的河流水面很低,老象的鼻子夠不着,它喝水心切而顧不上環境是否安全,以及身體疲勞而有氣無力,是它失足落水的又一原因。此外,這隻領頭老象跑在象羣前頭和它的身體笨重,也是它失足落水的原因。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是:天氣炎熱而渴得難受,喝水心切而不顧環境,夠不着水面又往前走,踩陷石頭又來不及擡腳,踏進河裏又陷入淤泥,掙扎呼救卻越陷越深。正是它陷入淤泥被那沖積的泥沙掩蓋在地下,經過二百萬年的漫長歲月,逐漸變成了一具象化石。這樣建立在可靠事實依據上面的假想,從過程上看是那麼自然嚴密,從環境條件上看是那麼周全合理,難怪我們讀來能夠感到真實可信。

《黃河象》教學反思4

《黃河象》這是一篇科學小品。課文透過介紹北京自然博物館陳列的黃河象骨骼化石,推想了它的形成過程,以及被發現、發掘和命名的過程。

我在上這堂課的時候,改變了課文原有的順序,而是根據課文的特點做了一些改變。我們先學習了課文的第一部分,黃河象的骨骼化石的樣子。讓學生體會到它的高大完整的特點;其次,安排了課文第三部分的學習,即黃河象骨骼化石的發現、發掘和命名。我把這兩部分安排在了第一個學時,而把第二部分,即科學家們推想二百萬年間黃河象骨骼化石的來歷作爲第二學時的內容來完成。

現在,我就我第一學時的教學,也就是對第一、第二部分內容的教學做了一些思考。

首先,我想來講一下,這堂課的成功之處。

一、課程的安排比較合理。一方面,它可以保證兩堂課的完整性,不至於內容沒上完就下課了,還可以讓第二學時的內容有更加充足的時間來完成,另一方面,可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瞭解了化石高大、完整的特徵後,直接進入化石的發現、發掘和命名的學習。

二、教學重點、難點幾乎都有把握到。比如說,詞語“發現、發掘、挖掘”的區別與聯繫,關聯詞“甚至連……也……”的學習,以及這篇課文所涉及到的說明方法的學習等等。整堂課也比較流暢,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有進入比較好狀態,這是一個需要保持的方面。

三、在這堂課的處理過程中,我有把課文的講解與課後思考題、輔導與訓練的習題相結合起來教學。這可以說是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了,讓學生現學現用,活學活用。實現我們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把理論運用於實際中來。

四、在教學過程中有把學生的寫作技巧的學習貫穿於教學過程當中。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有幫助。比如在教詞語、關聯詞和說明方法的學習都可以涉及到寫作。

其次,我要主要反思一下,在這堂課中,我還存在的一些不足或是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在上課的過程中,太注重對學生知識目標的內容的掌握,卻忽略的學生能力、技能目標的培養。比如說,在《黃河象》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應該比較注重對學生想象、推想能力的培養,而我在第一學時的教學中卻沒有很明顯的把這個目標體現出來。這是在以後的教學中需要注意的一點。

二、學生的主題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這個學期是我第一次接觸到新教材的教學。可能在對教材的要求和目標上還存在一些理解不到位的地方,使得學生的作用沒有充分的得到發展。其實,學生纔是主體,而老師應該是在起一個引導的作用。

三、語文應該注重朗讀,朗讀非常的重要。雖然說在《黃河象》的教書中我也有注意到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的,但還是有一些要改進的地方。在這堂課中,我一般都是讓學生對某些段落進行全體的齊讀,其實這是沒有很大必要的。一方面,這篇課文的段落比較長,如果老讓學生齊讀的話,就會浪費掉一些寶貴的課堂時間;另一方面,段落較長,學生讀起來也比較容易覺得疲勞,這樣的話就在一定程度上會降低教學質量。透過與其他老師的討論,我們發現其實只要讓學生對一些重點語句進行齊讀就夠了。同時還可以多增加一些朗讀方法,除了簡單的齊讀,個別學生朗讀外,還可以小組爲單位,或是同桌爲單位,甚至開火車讀等等都是可以的,這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而定。相信這樣可以更加提高教學效率,以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課堂的興趣。

四、在一些內容的教學上還講解得不夠透徹。比如說在“發現、發掘、挖掘”的教學上,感覺學生對這幾個詞語還是不怎麼理解,所以這應該在第二學時的時候把這作爲一個重要的內容來複習。

以上就是我針對《黃河象》這堂課所做的一系列的思考,其中有我的自己的觀點,但更多的是同事的幫助。在這堂課之後,我發現自己還有很多需要學習和需要注意的地方。今後,我一定揚長避短,繼續努力,爭取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