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黃河象》教學設計

一、教材依據

《黃河象》教學設計

該課程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室編著的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科書《語文》的一篇課文

二、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生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在教學中,採用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交流、評價、爭論,也可以表演出來。這既體現了教師“導”的作用,也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並且培養了學生學科學、合理想象的能力。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會理解本課“假想”等詞語的意思。

2、透過閱讀,瞭解古代黃河象骨骼化石儲存完整的特點,以及它的形成過程、被發現、發掘、命名的過程。

3、找出課文中推想的內容,根據課文內容說說這樣推想的依據。

4、抓住主要內容,簡要複述課文。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能力。

2、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

四、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踐,展開想象,從而理解和領會科學家關於黃河象化石形成過程的假想,增長科學知識。

五、教學準備

黃河象骨骼化石的圖片、學生蒐集的有關資料。

六、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複習舊知,引入新課。

1.課文的敘述順序是什麼?(學生:骨骼的樣子——假想來歷——發掘化石。)

2.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19課黃河象。(板書課題:黃河象)

3、下面,我們先來學習課文的第一段。

(二)學習第一段(○1自然段)

1.合作學習第1自然段。

(l)靜靜地讀第1自然段,邊讀邊想:從這些語言中你體會出這具古代黃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麼特點?把使你產生這種感受的詞句標出來。

(2)小組交流討論。

(3)全班交流。

討論的重點句子

a.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長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裝起來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長的大象牙,接着是頭骨和下頜,甚至連很難發現的舌骨也儲存着。

c.在一百多塊腳趾骨中,連三四釐米長的末端趾骨也沒有失掉。

d.古代黃河象的骨架能夠這樣完整地儲存下來,在象化石的發現史上是很少見的。

(4)朗讀體會特點。師問:你覺得它有什麼特點?

(學生:高大完整。師歸納板書:骨骼樣子高大完整)

2、齊讀這些語句,再次體會黃河象化石的特點。

3、(再看圖片)看着這具化石的樣子,你有什麼想了解的?

4、學生自由提問。師引導提出:黃河象化石是怎樣被挖掘出來的?爲什麼能被儲存得這樣完整?

5、古代黃河象的化石能夠這樣完整地儲存下來,在象化石的發現史上是罕見的,人們是怎樣發掘的呢?請快速、輕聲地朗讀最後兩個自然段、找出答案。

(三)學習第三段(最後兩個自然段)

1、師問:這具象化石是如何發現並挖掘的?[學生:1973年甘肅(發現挖掘)]。

2、師問:人們是怎樣挖掘出這樣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的?(學生回答:讀第○7、○8自然段。)

3、此段告訴了我們什麼?

(學生:化石的發現——化石的挖掘——化石被挖掘出時樣子。教師歸納板書:發掘化石)

4、象化石被挖掘出來時是什麼樣子的,請從文中找出有關語句。(學生:在第○8自然段的第4句。)

5、待學生找到後,師出示句子,生齊讀這句話。

師板書:斜插沙土

腳踩礫石。

6、師提問:文章開頭向我們介紹了象化石的特點和樣子,結尾介紹了象化石的發掘和剛發掘出來時的樣子,那麼中間部分介紹了什麼呢?

(生答:科學家假想黃河象化石的來歷。)師板書:假想來歷。

(四)學習第二段(○2—○6自然段)

1、師問:什麼是假想?

生答:假設、想象。

2、對於發生在幾百萬年前事,我們現代人根本不可能親眼所見,也不可能找到現成的資料查詢,人們只能根據一些歷史性的東西來進行想象、假設。那麼,科學家是根據什麼來想象、假設黃河象化石的來歷的?

(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教師着重肯定兩點:一是從它站立的姿勢,推斷是失足落水;二是從骨頭關聯的情況,推斷它死後一直沒被移動過。)

3、科學家從哪幾步假想了黃河象的來歷?

討論得出四層:

(1)當時的時間、氣候和地理環境。

(2)黃河象怎樣來到小河邊。

(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4)黃河象是怎樣變成化石的。

4、師:科學家根據黃河象化石被挖掘出來時的樣子,想象了化石的來歷,下邊,我們就來看看科學家是怎樣來想象的。

(天氣酷熱,動物乾渴,需要喝水,就會來到河邊。再加上看到“腳踩着石頭”,作者就會完全可以想象出,大象不小心踩在一塊橢圓形的石頭上,深深地陷了進去。就會有了前面那悲慘的一幕。日子一天天過去,老象被沖積的泥沙掩蓋起來。象的屍體腐爛了,骨骼和大牙又經過了漫長的時間,卻漫漫地變成了石頭一樣的東西——化石)

3、你認爲科學家的假想最生動的一幕是哪裏?(生自由回答)

4、如果不是科學家想象的這樣,還可能是什麼樣?(生自由回答)

(五)拓展延伸,陶冶學生情操

1、剛纔大家學得很認真,老師真爲大家高興。你們知道大象的生活習性嗎?

2、生自由談。並上臺展示自己收集的資料。

3、今天,我們今天認識的大象化石是在甘肅發現的,現在,我們再來看一組老師收集的關於甘肅地貌的資料。(出示甘肅地貌)

4、待學生看完後,師問:看了以上資料,你有什麼不能理解的?

(引導學生談到環保的話題)

(六)回顧課文,鞏固練習

對於課文的寫作順序,你有不同的見解嗎?能按另外的順序重新敘述這篇課文嗎?(只要學生的見解合理,都應該予以肯定。)

(七)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篇有關黃河象的文章。科學家們即生動又合理的想象,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說每一個古生物化石中,都蘊含着深奧的科學道理。如果你感興趣可以找來這方面的資料讀讀,也可以推薦給老師和同學。

(八)板書設計:

黃 河 象

骨架的樣子----假想來歷----發掘化石

炙烤

高大 ↓ 斜插沙土

完整 乾渴 腳踩石頭

陷進

化石

七、教學反思

學生透過閱讀,瞭解了古代黃河象骨骼化石儲存完整的特點,以及它的形成過程、被發現、發掘、命名的過程。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在教學中,採用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交流、評價、爭論,找出課文中骨骼化石的特點、推想的內容和發掘化石,培養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踐,展開想象,從而理解和領會科學家關於黃河象化石形成過程的假想,增長科學知識。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生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也可以表演出來。這既體現了教師“導”的`作用,也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並且培養了學生學科學、合理想象的能力。

附:學生蒐集資料

古生物生存在地球歷史的地質年代中而現已大部分絕滅的生物。包括古植物(蘆木、鱗木等)、古無脊椎動物(貨幣蟲、三葉蟲、菊石等)、古脊椎動物(恐龍、始祖鳥、猛獁等)。古生物死後,除極少數(如凍土中的猛獁,琥珀中的昆蟲)由於特殊條件,仍儲存原有的組織結構外,絕大多數經過鈣化、碳化、硅化,或其他礦化的填充和交替石化作用,形成僅具原來硬體部分的形狀、結構、印模等的化石。

化石經過自然界的作用,儲存於地層中的古生物遺體、遺物和它們的生活遺蹟。大多數是莖、葉、貝殼、骨骼等堅硬部分,經過礦物質的填充和交替作用,形成僅保持原來形狀、結構以至印模的鈣化、碳化、硅化、礦化的生物遺體、遺物或印模。也有少數是未經改變的完整遺體,如凍土中的猛獁、琥珀中的昆蟲等。化石是古生物學的主要研究對象。

甘肅省地理地貌

甘肅省位於中國西北地區,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地處黃河上游,地域遼闊。介於北緯32°11′-42°57′、東經92°13′-108°46′之間。東接陝西,南鄰四川,西連青海、新疆,北靠內蒙古、寧夏並與蒙古人民共和國接壤。

甘肅地貌複雜多樣,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錯分佈。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地形狹長,東西長1655公里,南北寬530公里,大致可分爲各具特色的六大區域:

(1)隴南山地:這裏重巒疊嶂,山高谷深,植被茂密,清流不息。這一區域大致包括渭水以南、臨潭、迭部一線以東的山區,爲秦嶺的西延地帶。山地和丘陵西高東低,綠山對峙,峯銳坡陡,溪流湍急。由於山高谷深、水文網密集,滑坡、泥石流發育。

(2)隴中黃土高原:位於省內中、東部,西至烏鞘嶺,東達甘陝邊界,這裏曾經孕育了華夏民族的祖先,不僅有聞名遐邇的名山大川,更有豐富的石油、煤炭資源。黃河從這裏穿流而過,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三大水庫如璀璨的明珠。這裏地形破碎,溝壑交織,土質疏鬆,水土流失嚴重。

(3)甘南高原:它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東部邊緣一隅,地勢高聳,平均海拔超過3000米,具典型的高原特徵。這裏草灘寬廣,水草豐美,牛羊成羣,是全省主要畜牧業基地之一。

(4)河西走廊:位於祁連山以北,北山以南,東起烏鞘嶺,西至甘新交界,地勢上爲自西向東、由南而北傾斜的狹長地帶。海拔在1000-1500米之間,長約1000餘公里,寬由幾公里到百餘公里不等。這裏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光熱充足,水資源豐富,是著名的戈壁綠洲,是甘肅重要的糧棉油基地。本區是人工及天然綠洲與戈壁、沙漠斷續分佈的生態景觀,自然環境脆弱,荒漠化是該地區最主要的威脅。

(5)祁連山地:分佈在河西走廊以南,長達1000多公里,大部分海拔在3500米以上,終年積雪,冰川連綿,是河西走廊的天然固體水庫,植被垂直分佈明顯,荒漠、草場、森林、冰山,組成了一幅色彩斑斕的立體畫卷。

(6)北山山地:海拔多在1000-2000米之間,屬低山區,氣候特點是乾旱、風多、冷熱溫差大。岩石裸露,荒漠連片。向東可抵騰格裏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人煙稀少,能領略到“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戈壁風光。

甘肅是個多山的省份,最主要的山脈首推祁連山、烏鞘嶺、六盤山、岷山,其中祁連山主峯海拔可達5564米;岷山山脈高達4000米以上,迭山主峯海拔爲4920米;六盤山呈南北走向,突起於黃土高原之上,最高海拔爲2200米。其次諸如阿爾金山、馬鬃山、合黎山、龍首山、積石山、西傾山、子午嶺山等,多數山脈屬西北-東南走向。甘南高原的積石山主峯高約4800米;隴南山地相對高差明顯,文縣天池溝腦的雄黃山海拔4187米,而東南端白龍江河谷最低處的灌子溝海拔僅550米。

省內的森林資源多集中在這些山區,大多數河流也都從這些山脈形成各自分流的源頭。

標籤:黃河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