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黃河頌》教學反思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黃河頌》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黃河頌》教學反思

《黃河頌》教學反思1

欣賞《黃河頌》音樂,以雄壯激越的音樂演唱和朗誦來感染、調動學生。

讓學生自己介紹光未然和這首歌詞的寫作背景,引導學生初步理解詩中的情感。

師配樂範讀課文後,按序曲——主體——尾聲的思路指導讀。讓學生在讀中,體驗詩中激情。

在讀中賞析詩歌時,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

1、思考你認爲哪些詩句直接描寫了黃河的英雄氣魄,而哪些詩句又集中地讚頌了黃河所代表的民族精神?

2、“啊!黃河”在詩中反覆出現三次,讀法是否一樣,爲什麼?

3、文章結尾應帶着怎樣的情感去讀,爲什麼?

讓學生邊讀邊思考,然後討論、交流,再總結。

在對內容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再進行朗讀指導,充分調動學生的激情,讀出詩中的豪邁氣概。明確讀中應注意的問題。

最後師生配樂合作讀,展示成果,感受愛國豪情。

我認爲這節課成功的地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匯入新課時的音樂做到了渲染氣氛,調動情緒的作用,學生帶着熱情走進課文,所以學習效率高了。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們對於音樂的體驗,是一種心靈的感受,而對於一般的文學作品,卻未必能產生心靈上的共鳴。《黃河頌》音樂壯闊、熱情、深切,表現了險峽急流、怒濤旋渦、礁石瀑布,歌頌了黃河氣勢宏偉,歷史源遠流長。學生聽後,激情澎湃,情不可遏,在其中激越飛騰,在其中濡染陶冶。

2、學生了解了歌詞的寫作背景,一種愛國豪情油然而生,所以情緒高漲,使課堂上多了一此豪壯氣概。

3、學生帶着激情誦讀,加深了對歌詞的理解,而對歌詞的理解又反過來使誦讀顯得更有感情。美讀現代詩,首先必須把握其思想內容,根據思想內容,確定情感基調。根據情感的需要,確立語速。《黃河頌》唱出黃河的雷霆萬鈞之勢,奔騰咆哮之聲,更寫出中華民族不懼艱險,勇於開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聯

爲您服務!

爲您服務!

系時代特徵,讀出激昂、雄健、悲壯!再根據詩歌意境,確定輕讀重讀及音長音短,讀出詩歌的韻味。形式靈活多樣,教師範讀,學生個別讀、分組讀、齊讀,……

從這節課的成功可以想到,課堂效率的提高,最重要的還是想辦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自覺主動的學習效率最高。

我認爲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是在讀文時對作品的主旨把握和文中個別語句、詞語的引申義挖掘深度不夠。當然,還有很多缺點,希望廣大同仁指出。

爲您服務!

《黃河頌》教學反思2

前一週上了《黃河頌》這篇課文,感覺效果還不錯。在教學設計時,我有意識地在其中突出了朗讀指導,因爲這節課教學重點之一就是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理解詩歌讚頌黃河、讚頌民族偉大精神的內涵。現對這節課總結反思如下。

一、教學課件的製作與使用。因爲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其磅礴雄渾、一瀉千里的氣勢如果只透過文字來展現,將會極大地削弱這首詩歌的壯美與力度,學生也體會不出中華民族堅韌執着、偉大剛強的民族精神。於是,我將《黃河頌》配樂朗誦及歌曲、壺口瀑布視頻以及保衛黃河的歌曲都納入了教學課件。我相信,這些內容肯定會激發並且感染學生,使他們身上的民族自尊心與民族自豪感熊熊燃燒,使課堂教學效率大爲提升。

二、課堂教學環節的設定。所有教學環節都圍繞着一箇中心,那就是朗讀指導、朗讀訓練、提升朗讀能力。從初讀課文、感知歌詞,到賞讀課文、品味歌詞,從美讀詩歌、昇華主題,到課堂延伸、知識反饋,都將朗讀置於關鍵位置,予以高度關注。而且朗讀指導方式多樣,針對性強,切實將閱讀課朗讀指導落到了實處,並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學生參與度的評價。本節課的最大特點,就是採取多種方式吸引學生參與豐富多彩的朗讀活動,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朗讀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粗略計算下來,整節課用於朗讀詩歌的時間在35分鐘以上。而且在朗讀過程中,學生得到了老師的全方位指導,對於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四、如果說本節課有什麼遺憾的話,那就是因爲學生的實際朗讀基礎與水平較爲薄弱,所以儘管朗讀訓練設定的那麼多,教師也進行了悉心指導,但朗讀優秀的學生寥寥無幾。這同時也說明日常語文閱讀教學中朗讀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相應的朗讀指導也往往成了一句空話,無法落實。

《黃河頌》教學反思3

關於要不要在公開課的時候講《黃河頌》我糾結了很久,因爲這節課沒有太多的情節,主要的就是朗讀,後來問過x老師之後,x老師說這節課可以講成一節朗讀爲主的公開課。

在備課的過程中,觀摩幾節公開課之後,心裏有了講課的一個大概思路:以“讀”來貫穿整節課,聽朗誦,自己讀,展示讀,分析讀,齊讀……這篇課文中的這種氣勢磅礴和英勇豪邁也要透過讀的過程展現出來;一想到要讀,要講課的班也就定了下來,一班有幾位同學聲音很洪亮,比較適合朗讀,他們可以帶動起班級氣氛,所以定下來要在一班講這一節課。在具體的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發現會有很多問題:首先,課前的時候是不是要放一放歌曲《黃河頌》?或者是放《保衛黃河》更合適一些?其次,“讀”的順序如何確定下來,是先齊讀還是先範讀?學生展示的時候應該讓他們小組合作着展示還是個人展示?然後還有應該在哪個過程中融入對與文章的分析等問題都撲面而來……實在想不通這些問題的時候,又請教了x老師,x老師給我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把我不確定的地方一點一點的幫我落實下來,在講課之前我的心裏也有了底氣。

開始講課,學生們也很配合,他們也知道有老師聽課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課前播放的《保衛黃河》把學生們也帶進了激情澎湃的氛圍裏,每一個環節的銜接都很緊密,學生在課上也很配合,能夠看出後面聽課的老師臉上不時地浮現出來的笑意。真的是經過了一個多月的鍛鍊了,在講臺上的那種緊張的感覺已經沒有了,更多的是自信與從容。在展示的環節,我沒有規定個人或者小組起來展示,而是讓他們自己選擇,有些小組真的很積極,讀完朗誦詞之後意猶未盡,次次我找人讀的時候他們都舉手,還特別的積極,真的很高興。在前幾個部分都是小組展示之後,我本以爲最後部分也會是小組來讀,沒想到一個男生站起來說,老師這段我自己讀吧,我知道他是真正的在這節課上放開了自己,平時是個很靦腆的小男生,這次卻主動表現自己了,我感到很欣慰。在這節課結束之後,聽課的老師陸續的走出教室,而學生們卻還沉浸在《黃河頌》的激情之中,自發的吟誦起了“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

要知道這首《將進酒》他們還沒有學過,他們卻已經可以自發的背誦了,我被我的學生們的表現感動了。

在評課的時候,還是張老師對我們進行的點評:我與上次相比有了很大的進步,抓住了詩歌教學的重點就是要讀,在不斷的讀的過程中學生也能夠體會到本文應有的情感,環節的設定非常緊密,學生在課上也受到了觸動。也還存在着一些問題,比如對於學生不太清楚的地方沒有及時的給予解答,“對不對”口頭語太多等等。

透過這次的聽課,我的成長和收穫很大,在以後的教學中我還會繼續努力,爭取讓自己變得更好更優秀。

《黃河頌》教學反思4

詩歌貴形象思維,且講究含蓄。當詩人描繪事物時,他的目的往往不在於說這事物怎樣,而在於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寫景則是借景抒情,詠物則是借物言志。而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無不依賴於詩歌語言的表述。因此,在進行詩歌教學時切不可從抽象再次走向抽象。教師可以充分運用表情與動作的感染;教師板畫的直觀;錄音配樂、CAI課件的使用化抽象爲形象。詩歌教學中的一切審美活動都是以學生對審美對象的直接感知開始的,並在這過程中不斷地豐富和深化。

一、藉助美讀

所謂美讀就是指有節奏、有感情地朗讀(葉聖陶語)。詩歌,主要透過有節奏、有感情的朗讀來體會語言的美和意境的美。

美讀現代詩,首先必須把握其思想內容,根據思想內容,確定情感基調。根據情感的需要,確立語速。《黃河頌》唱出黃河的雷霆萬鈞之勢,奔騰咆哮之聲,更寫出中華民族不懼艱險,勇於開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聯繫時代特徵,讀出激昂、雄健、悲壯!再根據詩歌意境,確定輕讀重讀及音長音短,讀出詩歌的韻味。形式靈活多樣,教師範讀,學生個別讀、分組讀、齊讀,

二、藉助音樂

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們對於音樂的體驗,是一種心靈的感受,而對於一般的文學作品,卻未必能產生心靈上的共鳴。《黃河頌》音樂壯闊、熱情、深切,表現了險峽急流、怒濤旋渦、礁石瀑布,歌頌了黃河氣勢宏偉,歷史源遠流長。學生聽後,激情澎湃,情不可遏,在其中激越飛騰,在其中濡染陶冶。

總之,我們不僅要探尋提供有豐富審美價值的審美對象,更要運用一切可行手段,如藉助物像、藉助畫面、藉助音樂、藉助美讀、藉助移情等,從而豐富學生的審美感知,使學生對詩歌作品的思想內容有深刻的領悟和啓迪,情感產生強烈的共鳴,染上作者的情緒色調。所以我們進行詩歌教學時,要充分挖掘詩歌本身的美感,讓學生感到,即使是枯燥的哲理,也是美的,美就能夠接受。方能使整個詩歌教學過程籠罩在師生所創造的特定的氣氛和情調中,使學生在和諧、熱情、活潑、充滿美感的課堂氛圍中感知美、欣賞美。

《黃河頌》教學反思5

《黃河頌》節選自《黃河大合唱》,是著名詩人、評論家光未然爲配合音樂家冼星海創作的大型民族交響樂而寫的組詩,在1939年春在延安創作而成,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教學:

一、匯入新課

中華兒女又稱炎黃子孫,發源於黃河流域,從而黃河被稱作母親河,保衛黃河就是保衛中華民族,讚頌黃河就是讚頌中華民族,今天我們學習光未然的《黃河頌》【板書課題】

二、瞭解作者

光未然(1913——20xx),原名張光年,1939年到延安後創作了歌頌中華民族精神的組詩《黃河大合唱》,經冼星海譜曲後風行全國。

三、朗讀詩歌

1、生齊讀課文

2、師指導朗讀

注意重音,停頓

3、生齊讀課文

四、研讀課文

(一)朗讀序曲部分,模仿課文中的批註,自由批註。

學生自由批註,寫出自己的理解、感悟。

知識連結:做批註是一種非常好的讀書方法,閱讀時把自己的閱讀感悟、理解、評價或疑難問題,用簡練的語言標註在文章的空白處,就是做批註;以批註的形式評點課文形式非常自由,可以是對詞的品味,也可以是對句、段的賞析,還可以就課文談閱讀感受。

找學生髮言,談感悟

(二)朗讀主體部分

1、首先讀“望”字統領的內容,一直統領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兩面”。

指導朗讀:

(1)把“滾滾”、“澎湃”、“萬丈狂瀾”重讀,突出表現了黃河的什麼特點?

(2)把“掀”、“奔”、“劈”動詞重讀,突出黃河的什麼特點?

(3)作者“望”的角度分別有什麼不同?

先是近鏡頭特寫——“驚濤澎湃,掀起萬丈狂瀾”——再是俯瞰全景式的特寫——“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然後是縱向描寫黃河的流向——“從崑崙山下、奔向黃海之邊”;最後橫向展開到黃河流域兩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兩面”。

2、朗讀“頌”黃河部分,體會作者的感情。

(1)分爲幾個層次?標誌性詞語是什麼?

“啊!黃河!”反覆出現,把從“啊!黃河!/你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到“將要在你的哺育下/發揚滋長!”分爲三個層次,歌頌黃河養育了中華民族。

(2)找出詩歌中的修辭,並賞析修辭的作用。批註在文章空白處。

(3)學生齊讀詩歌,體會作者的感情。

3、朗讀結尾,體會作者感情

結尾部分號召中華兒女學習黃河精神。

五、朗讀詩歌,體會語言

本首歌詞寫得明快雄健,節奏鮮明,音節洪亮,具有以下特點:

1、句式:以短句爲主,兼以長句。長短結合,自由奔放並且錯落有致。

2、韻腳上:隔二三句押韻,形成了自然和諧的韻律。

3、畫面感:本文十分注意刻畫黃河形象,注意營造歌詞的畫面美:“黃河滾滾”“驚濤澎湃”,“掀起萬丈狂瀾;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等句,在讀者面前展開一幅波瀾壯闊的宏偉圖畫。

六、課堂小結

教學反思:

本課《黃河頌》是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課文,第二單元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激發學生的愛過主義情感。本課是一節隨堂課,有得有失,我認爲有以下幾點:

本課我認爲處理的比較好的成功之處有:

一、本課的匯入自然而又貼切。本課從炎黃子孫,從中華民族的發源地——黃河流域談起,從而談到黃河是母親河,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貼切而又自然的匯入新課。

二、本課的朗讀指導到位,學生的朗讀效果較好。

本課主體部分,我採用邊讀邊品,在讀中品味,在讀中感悟感情。透過對關詞“滾滾”、“澎湃”、“萬丈狂瀾”重讀,突出表現了黃河的什麼特點?透過把“掀”、“奔”、“劈”動詞重讀,突出黃河的什麼特點?透過這些詞語重讀的朗讀體會,讓學生感受到黃河的力量之美,黃河的勇往直前,勢不可擋的氣勢和作者面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激動自豪之情,學生用自己的感悟,自己的體會,用朗讀聲表達出來。

俗話說:“功夫靠練,文章靠念。”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語文教學的基礎是讀,這是最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法。也是教學中最爲見效快的方法,因此本節課我注重朗讀的指導,學生能聲情並茂的朗讀好課文,就爲理解課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教給學生批註的方法。

本節課我在兩個地方指導學生學習批註。第一處在序曲部分,模仿課文內的批註,寫出自己的閱讀感悟,批註在文章空白處。學生能根據自己的理解,寫出自己的感悟,理解的內容。第二處在“頌黃河”部分,主要指導學生從修辭手法的角度批註,理解賞析修辭的作用。

做批註是一種非常好的讀書方法,閱讀時把自己的閱讀感悟、理解、評價或疑難問題,用簡練的語言標註在文章的空白處,就是做批註;以批註的形式評點課文形式非常自由,可以是對詞的品味,也可以是對句、段的賞析,還可以就課文談閱讀感受。本節課我注意批註方法的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可以談談自己的感受。

本課的不足之處

一、我認爲本文時代背景的介紹不夠詳實。原因在於我對本課的時代背景掌握的不夠紮實,今後在教學中我一定多讀歷史方面的書籍,常言說:“文史不分家”,語文與歷史有這緊密的聯繫,只有瞭解時代背景,故事發生的社會環境,學生才能很好的理解作者的感情,寫作目的、主旨,才能更好的理解課文。今後我一定在閒暇之餘多讀書,多瞭解歷史,講有助於精彩的上好每一節課。

二、本文的作者簡介過於簡單。

對作者光未然生活的戰爭年代,瞭解甚少,尤其是對生活中繁榮昌盛的新時代的少年,對祖國那一段被日本侵略的歷史,對日本在中國的粗暴侵略踐踏的歷史沒有感受,所以有也不能很好的理解作者的感情。本課對作者只是常規的介紹,內容簡單。

總而言之,本節課是一節隨堂課,沒有經過精雕細琢,沒有經過精心打磨,是一節實實在在的課堂,是一節有優點也有缺點的課,備課過程也沒有面面俱到,也有設計不合理的地方,但是細細想來,還是優點大於缺點,成功多於失敗,總結出來,以便今後吸取經驗,彌補不足。

《黃河頌》教學反思6

詩歌貴形象思維,且講究含蓄。當詩人描繪事物時,他的目的往往不在於說這事物怎樣,而在於表達自身的思想感情;寫景則是借景抒情,詠物則是借物言志。而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無不依賴於詩歌語言的表述。因此,在進行詩歌教學時切不可從“籠統”再次走向“籠統”。

《黃河頌》是《黃河大合唱》的第二局部。在上課一開始我向同學介紹了作品的有關背景,從九、一八事變到《黃河大合唱》的幾個局部,如《黃水謠》《捍衛黃河》這幾個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作品。由介紹歷史背景到聆聽這段歷史的痛苦呻吟,由對《黃河大合唱》的整體感知到對音樂作品的領會、感受,同學對這樣宏大的作品的主題有了一個基本的瞭解。在上課時,分析課文的主題,同學基本都能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他們都說在朗誦這首歌詞時要體現出一種在壓迫下的呻吟,要展現出人民在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悲憤,要表示出全民團結抗戰的激情。同學能談到這些,我們可以知道他們對於作品的主題思想基本可以掌握。

在教《黃河頌》時,我還根據自身的見解和簡單的音樂瞭解給同學唱了《黃水謠》、《黃河大合唱》、《滿江紅》等幾首歌,讓同學在宏觀的角度先感知作品,把籠統的事物變得生動具體,爲下面的分析課文奠定的基礎,雖然在介紹背景和作品時用去了大量的時間,但在教學效果上卻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黃河頌》教學反思7

《黃河頌》是一首歌頌黃河的英雄氣魄和民族偉大精神的詩歌。它是《黃河大合唱》中第二部分《黃河頌》的歌詞。詩歌以奔放熱烈的筆調歌頌了黃河精神,激發了中華民族勇往直前的激情。

詩歌貴形象思維,且講究含蓄。當詩人描繪事物時,往往會藉助某種具體事物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果寫景就是借景抒情,如果詠物就是託物言志。因此,在進行詩歌教學時我始終提醒自己,要引導學生學會從這些事物或景物中品析、理解詩歌內涵與作者感情。

在上課一開始我向學生介紹了作品的有關背景,從九·一八事變到《黃河大合唱》的幾個組成部分;由介紹歷史背景到聆聽這段歷史的蕩氣迴腸;由對《黃河大合唱》的整體感知到對音樂作品的欣賞、感受,學生對這樣宏大的作品的主題有了一個基本的瞭解。

在上課分析課文的主題思想時,學生基本都能準確感知。他們對這首歌詞中體現出的一種壓迫下的呻吟,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悲憤,全民團結抗戰的激情,都有十分深刻的理解。面對學生的這些感悟,我知道他們對於作品的主題思想基本可以掌握了。

接着,爲了進一步激發並強化學生的愛國熱情,我藉助多媒體在音樂的背景下,透過配樂朗誦引導學生反覆體味歌詞中激情澎湃的民族感情。學生在一次又一次地誦讀實踐中,不斷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本課教學以誦讀爲主,不宜過多講解,根據詩歌意境,確定輕讀重讀及音長音短,採用多種方式讀出詩歌的韻味。最後利用對課文歌曲的欣賞滲透德育,激發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豪感。在一次又一次影像、音樂,視覺、聽覺的衝擊下,學生充分感受到黃河的英雄氣魄與波瀾壯闊的形象,理解了黃河所凝聚着的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體味詩人的愛國情懷,激發了他們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同時更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了中華民族不懼艱險,勇於開拓,勇往直前的精神。

最後,我還根據自己的見解和簡單的音樂瞭解給學生唱了《黃水謠》、《保衛黃河》、《滿江紅》、《我愛你中國》等幾首歌。學生在我的感染下激情高漲,這樣不僅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這首歌詞的理解,更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收到了很好的課堂效果。

《黃河頌》教學反思8

教師在講課過程中,以詩歌“三美”爲軸心,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的主旨,又瞭解詩歌的特點。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主線是清晰的,詩歌知識點的安排是合理的。但是,在具體的操作上,卻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未能體現“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理念。

本課教學過程中,學生回答問題流於形式,往往由教師回答了事。學生從詩歌中找韻腳時,教師爲了節省時間,只讓學生回答押“an”韻,而未能讓學生具體找出押韻的字;教師自己回答了幾個韻腳,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押韻的知識,無從得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自問自答的時間明顯多於學生思考、討論、回答問題的時間。由於這樣,學生的參與性不強,學生主體性沒有得到充分體現,課堂氣氛不活躍,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

二、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沒有落到實處

教師講得好,學生也應該學得好,這纔是成功的課堂教學。教師講得好,學生學不好,課堂教學便失去了意義。在分析詩歌的繪畫美時,學生未能清晰的找出體現繪畫美的地方,教師也沒有強調指出。這種繪畫美學生究竟體會到了沒有,教師無從把握。其實,教師可以讓學生反覆朗讀,從詩歌具體的物象中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和聯想,詩歌繪畫美的特點就體現出來了。

三、在誦讀過程中,未能引導學生讀出詩歌的節奏感和韻律美

本詩寫得明快雄健、音節洪亮,隔二、三句押韻,形成自然和諧的韻律。由於詩歌的寫作時代背景與現在不同,學生缺乏對寫作時代背景的瞭解,未能讀出詩歌的節奏感和韻律感,這就需要教師講明此詩創作的時代背景,讓學生了解詩人光未然創作《黃河頌》的經過;教師應該給學生示範誦讀(朗誦),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讀出節奏感來。

《黃河頌》教學反思9

忘記是哪個名人說的了,教師的成長公式是:成長=經驗+反思。是說一個教師如果不經常反思,是永遠沒有進步的。教師在上完每一節課後,對自己教學中的得失進行反思,這些經驗和教訓便可成爲今後教學工作逐步完善和改進的依據。

前幾天我講了一節《黃河頌》。本來在備課的時候準備的很充足,考慮到了學生在課堂上將會出現的各種情況,開始講的時候很順利,一切都按照我預計的在進行。我想透過多形式朗讀來達到對文章主題的理解,要求學生讀出“贊”與“頌”的語氣。在授課進行中,我當然也想起利用音樂來輔助教學,使學生在品析時更加感性。可是我預先鋪陳的太多,反而束縛了學生的發言,一度使課堂的氣氛顯得“中規中矩”,

我想引領學生要達到的激昂情緒並沒有按我預期的來臨。課堂氣氛確實會影響老師的情緒,老師不是聖人啊。

我的情緒也有些不自主的低落,可是臨近結束時,一個偶發的因素卻又使整個課堂峯迴路轉。我在問學生還能不能想起其它的表現保家衛國的作品,一個學生喊出了班歌《精忠報國》,一個新分來的學生就說:“我們還沒有唱過呢!”我當時就同意讓全班老生帶着新生一起唱起來,雖然時間的安排有了變化,但是全班達到了一個情緒的高潮,乃至於後來的一個單元的講授過程中每節課學生都會齊唱起《精忠報國》。

透過這件事情我更加意識到了新型的課堂更加強調教師的教學機智和應變能力,我們把課堂上一些隨機應變的機智之舉加以剖析,進行理性思索,就可以成爲很好的教學資源。

《黃河頌》教學反思10

在本課的教學中,體現瞭如下特點:

一、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詩歌的繪畫美。

要求學生多次誦讀課文,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黃河氣勢磅礴、勇不可擋的氣度和力量,讓學生在腦海裏浮現一幅波瀾壯闊的雄偉圖畫。朗讀在教學過程中所佔的比例大,這符合詩歌的教學特點。

二、讓學生在聆聽比較中領會詩歌的音樂美。

教學過程中,播放《保衛黃河》的歌曲,讓學生聆聽比較,比較歌曲《保衛黃河》和歌曲《黃河頌》的旋律有何不同,加深學生對詩歌的印象,體會詩歌的音樂美。其實,詩歌是歌曲的文字載體,學生只有讀懂了詩歌,方能領會音樂的旋律和精神;記住音樂旋律,便記住了詩歌,兩者相輔相成。

三、讓學生在修辭手法的分析中領悟詩歌的建築美

這首詩以短句爲主,兼用長句,運用多種修辭手法,突出黃河的偉大形象和偉大精神。如“驚濤澎湃,掀起萬丈狂瀾;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這些詩句既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又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如“啊!黃河!……啊!黃河!……啊!黃河!……”運用了間隔反覆的修辭手法,使詩歌層次分明、感情深沉。如“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運用了直接反覆的修辭手法,這反覆詠歎強、而有力的結尾,突出了黃河的偉大精神。歌詞也久久迴響在中華熱血兒女的耳邊。還有擬人、比喻等等的修辭手法,這裏就不再一一舉例了。

《黃河頌》教學反思11

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引導。本文是一首抒情性很強的詩歌。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熱愛黃河、保護母親河的情感音樂電視的情境。教師飽含感情的誦讀感染,學生自由誦讀的情感體驗無不在潛移默化之中給學生以情感薰陶。如果每節課教學都能關注學生情感的影響,長此以往,對於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將有着重要的作用。

老師、學生與文字之間的這些對話告訴我們,抓住關鍵詞,結合語境來體悟情感很重要。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爲學生創設良好環境,提供便利條件,充分關注學生閱讀態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尊重學生個人的見解,應鼓勵學生批判質疑,發表不同意見。”學生對“搖籃”“屏障”“臂膀”等關鍵詞的理解與分析以及對民族精神的個人理解是師生之間的思想碰撞,這種交流,有利於師生間語文知識的積累及語感的遷移並形成一種共有的語言文化心理,有利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但是作爲詩歌的教學這節課在朗讀教學的處理不夠深入。雖調動了學生的主觀感受和體驗,讓他們在自身的朗讀實踐中形成自己的情感和理解。但還應抓住課題中的“頌”和課文內容中的“贊”來組織,重要的是讀出“贊”“頌”的語氣,這可以從關鍵的詞、短語式的句、呼告語以及層意的把握等方面來訓練。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學生是閱讀的主體,主體地位的確定是學生有效學習的保證。教學的成功之處.很重要的一點是教師對學生主體地位的.關注以及由這一教學思想而採取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某些教學環節教師主導性強,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體現並不十分充分,未能釋放出更大的空間,讓學生與老師一起,推進課堂教學。

《黃河頌》教學反思12

《黃河頌》光未然創作於1939年,硝煙瀰漫,烽火燃遍我中華大地……那個特殊的時代,距現在的學生較遠,因此在備課時設計了四大板塊:感性認識黃河(圖片、視頻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初步感受);吟讀黃河頌歌、探究黃河精神(讀中感,讀中悟,讀中品);拓展延伸(三個小題開拓學生視野);當堂檢測。重難點是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作品傳達的情感。

一節課倉促結束後,發現有兩個方面的不足:

1.詩歌教學中“讀”的作用沒有發揮出作用。

儘管授課過程中有範讀的引領,也有學生的自由讀,可是學生的自由讀展示時寥寥無幾,雖然給學生指導怎樣朗讀,但學生的讀被教師爲了完成教學任務故在執行時大打折扣。

2.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凸顯。

整個課堂教學中教師拋出問題,引導學生明確,顯得學生學習的被動,因而課堂的氛圍比較死板,學生只是在課堂中被動接受,其學習能力、學習思維等均爲得到培養,故課堂效率低下。

面對本節課的課堂教學,自己認識到在教學中存在的陋習,故以後的教學打算從以下改進:

1.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學習的參與者,因而在課堂上教師要從多種渠道入手,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如一班授課時進行改進,朗讀環節設計了比賽,個人比賽;小組比賽;男、女生誦讀比賽。這樣一來學生紛紛參與其中,在朗讀中體驗詩歌內容,那麼下面的環節自然迎刃而解。所以說,只要注意到就能想到,能想到就能做到。

2.詩歌教學中要專注“讀”的靈魂作用。

好的文章,朗讀中自然能感受到它的迷人魅力,尤其是詩歌教學,“讀”應該貫穿整個課堂。徜徉在文字的世界中,“將心比心”,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讀出感情更能讀出深遠的意味,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種藝術的享受。同樣的調整後在一班上《黃河頌》一文,夯實了“讀”,學生在讀中一下子感受到歌詞部分統領的關鍵字是“望”,對於文中三次反覆出現的“啊,黃河”其作用學生也能知曉。

當然,課堂中還有很多的不足,感謝同組成員對我本節課的不足能毫無保留的指出,以便我更好的努力學習。一節遺憾的課!但,誰又能說教學不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呢?只是希望自己可以在這一節課中,更清醒地反思教學,認識自我,完善自我。

《黃河頌》教學反思13

今天,我上了《黃河頌》,此刻自信如黃河之水一瀉千里,思緒卻掀起萬丈狂瀾。

我認真備課了。教學視頻看了兩個,教學實錄打印若干。充分取長補短後,又實際研究了第二單元教學目標,可以概括爲三:

1、反覆朗讀,感知思想內容。

2、學習語言運用技巧。

3、培養愛國主義情操。

我知道這樣的一篇詩歌,可以簡單上。朗讀作爲一條主線,貫穿課堂。可是,只有朗讀,怕語言品析落空,缺少語文課堂最實效的內容;怕缺少愛國情感的渲染,又失去課堂的深度。我糾結了很久,決定一個不放手。

三大板塊,遂在我腦海中成形。

先朗讀(蓄勢)——品語言(實質)——扣現實(昇華)

但,這樣割裂的板塊,卻讓我忽視了語文中最重要的“品讀”實爲一家。在進行朗讀指導時,學生知道要抓關鍵詞,學生說“奔向東南”的“奔”和“劈成南北兩面”的“劈”要重讀,可以表現黃河水的氣勢,“望黃河滾滾”的“望”要讀得拖長一些……我頻頻點頭,我想順勢深入,“奔”寫出水流的速度,展現黃河一瀉千里的氣勢;再啓發“望”換成“看”在效果上有什麼不同?可是,忽然腦海中又清晰出現我早已設計好的課堂思路,現在品析了語言,下個環節怎麼辦?我還設計了名師洪鎮濤上詩歌課的形式呢,學着他先從語言的角度提出示範問題,讓學生用換詞、比較的角度再自己提出問題,整個課堂既形式活潑,學生主體又有效體現,教學效果也特別好。如果我現在自然而然解決語言賞析,那下一步我上什麼呢?

剎那的猶豫矛盾之後,還是決定按預設的走,至少在我的掌控範圍內。可越往下,越覺得兇險茫然。這個詞語賞析已經在朗讀指導時淺嘗輒止了,關鍵是學生再怎麼找詞語替換其實質都差不多。“奔”、“掀”、“劈”、“滾滾”、“狂瀾”等等都展現黃河的氣勢力量之美。這一賞析環節實質上進入了無聊重複階段。馬老師的點評一針見血,我方纔悟得缺乏實質品析的朗讀指導如空中樓閣,“品”與“讀”本就是可以自然融合的。因爲我的人爲割裂,浪費很多課堂時間,而這些本可以用來聯繫現實,拓展深度。我已經設計了在結尾階段引入正在網絡上掀起軒然大波的“名古屋市長關於否定南京大屠殺”事件,我想學生的愛國熱情一定會在詩人的點燃下,在現實的衝突中熊熊燃燒,那麼這節課的思想魅力也不言而喻了。只是,還是我這個教者缺乏應變的智慧,文字解讀的深度吧。

一節遺憾的課!但,誰又能說教學不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呢?只是希望自己可以在這一節課中,更清醒地反思教學,認識自我,完善自我。

《黃河頌》教學反思14

【教學理念】

生活的內涵有多深,語文的內涵就有多深;生活的外延有多寬,語文的外延也就有多寬。語文教學應當體現實踐性這一學科特點。同時語文學習又是個性化的體驗過程。佈置學生課前蒐集有關描寫黃河的詩句,使課內的知識向課外延伸,擴展,深化,加大課堂容量。同時讓孩子們在蒐集資訊的同時體會自主學習的快樂。

教師和學生要改變以往的教學行爲和學習行爲,真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充分發揮組織和引導作用,培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意識。尤其是要很好地體現師生之間的教學互動和情感交流。教師要針對學生的特點,善於激發興趣,調動學習熱情;要巧於創設情境,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內容,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操。

2、提高朗讀詩歌的能力。

【課前準備】

1、學生:

⑴透過查閱圖書,上網等手段,蒐集和整理有關描寫、歌頌黃河的詩句。

⑵透過歷史課瞭解抗日戰爭中中華兒女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瞭解黃河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⑶透過地理課瞭解黃河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2、教師:

⑴搜尋有關黃河的攝影作品和影像作品,使學生能透過觀看這些作品對黃河產生感性認識。

⑵準備音樂作品《英雄交響曲》。

【教學流程】

一、情境匯入

同學們,上節課老師要求你們回去蒐集一些關於黃河的詩句,不知同學們準備得怎麼樣了?(同學們紛紛舉手發言)

生: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生: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生: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生: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

師:同學們收集到的關於黃河的詩句可真多!看來,同學們課前一定下了不少的功夫。今天老師將帶着同學們一起走進光未然的《黃河頌》。(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師:《黃河頌》這個課題中的關鍵字眼是什麼?

(生異口同聲地答出:頌!)

師:那“頌”有什麼含義,“頌”什麼呢?

生:“頌”是歌頌,讚頌的意思,《黃河頌》就是歌頌黃河,讚頌黃河。

師:課文是怎樣歌頌黃河、讚頌黃河的?學了課文以後就會明白的。請問我們同學當中有沒有見過黃河的?(沒有)那我們先一起到黃河邊走走。

以誦讀有關黃河詩句爲序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匯入學習主題;抓住主題的關鍵字眼,意在喚起學生對黃河的求知慾,爲下文的學習打下鋪墊。

二、感性認識

(出示八幅黃河的有關圖片,配上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讓學生看圖片,聽音樂,感受黃河。第一幅圖片是九曲連環的黃河整體圖,第二幅是黃河夕照圖,第三幅到第八幅是黃河壺口瀑布不同角度不同季節的圖片)

師:欣賞黃河的美麗壯觀,驚濤澎湃以後,請同學們談談你對黃河的感受。(大家紛紛舉手)

生:我看到了洶涌澎湃的黃河掀起的萬丈狂瀾。

生:我感受到了黃河濁流滾滾,一瀉千里的魄勢。

生:我體會到了黃河那英雄的氣魄和她那偉大而堅強的精神。

生:我覺得自己的心快要跳出了胸膛,渾身的熱血在沸騰。

……

這一環節,以強烈的氣勢感染學生,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

三、感悟詩歌

師:下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詩歌,邊讀邊想:這首詩中的哪些詩句寫了黃河的英雄氣魄?

通讀全文,是理解課文深刻內涵的前提。問題的設計,意在引發學生探究的興趣,使提問成爲學生求知慾的“催化劑”,促使學生去探究去思考,從而引導學生在自讀中求得對詩歌的初步理解。

(生讀,師巡視指導)

生:我認爲描寫黃河的英雄氣魄的詩句是:望黃河滾滾,奔向東南。

師:你認爲這句詩應該怎樣讀呢?

(生讀。)

師:你能給大家說說你爲什麼這樣讀嗎?

生:因爲詩人站在高山之巔看黃河,這“黃河滾滾,奔向東南”是“望”統領的內容,所以“望黃河滾滾”中的“望”字讀的時候應該把聲音拉長一點。

師:還有沒有要補充的同學?

(生舉手)

生:驚濤澎湃,掀起萬丈狂瀾,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

師:讀這句詩的時候,應該抓住哪個關鍵詞來讀?誰來試試?

生:“掀”字應重讀。因爲“掀”字不僅寫出了黃河奔流的動態:掀起萬丈狂瀾,而且寫出了它的氣勢驚人,所以讀的時候要讀出黃河奔流的高低起伏。

(生齊讀)

(師引導學生朗讀)

(生舉手要求補充黃河英雄氣魄的詩句)

生:從崑崙山下,奔向黃海之邊,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兩面。

師:誰來爲大家讀一讀這句詩?

指名讀。

師:同學們,你們聽出這位同學剛纔讀這句詩的時候,重讀了哪個詞?

生:劈!

(師指導朗讀、齊讀)

師小結:我們學習詩歌不僅要理解它的內容,而且要抓住關鍵詞來揣摩體會作者的情感。現在我們一起來朗讀描寫黃河英雄氣魄的詩句,注意體會詩人的情感。

(師生齊讀)

師:接下來請大家再快速閱讀,找出詩人直接讚頌黃河英雄氣魄的詩句。

(生讀)

生:三個“啊!黃河!”的內容。

師:哪位同學來爲大家朗讀第一個“啊!黃河!”的內容?

(指名讀,生讀得舒緩、深沉)

師:你爲什麼這樣讀呢?

生:因爲詩人從歷史貢獻這一角度來讚美黃河,既然是搖籃,那麼讀的時候就應該讀出舒緩與深沉之情。

師:好一個舒緩深沉之情!

師:第二個“啊!黃河!”呢?誰來試一試?

(生讀。不等老師問個爲什麼,他就直接說了:詩人從黃河的地理優勢出發把黃河比作巨人,巨人高大威猛,讀的時候,應把巨人的偉大堅強讀出來)

師:你還能爲同學們再表演一次嗎?

(生讀,讀得有聲有色,還真有點韻味。生鼓掌鼓勵)

(第三個“啊!黃河!”還沒等老師說完,就已經有許多小手高高舉起來了。其中一個學生以飽滿激動的感情讀完了第三個直接讚頌黃河的內容。他的理由是詩人從黃河的流域寬廣:“向南北兩岸,伸出千萬條鐵的臂膀”來寫,這是詩人抒發感情的高潮,所以他認爲讀的時候,感情越讀越激昂。)

(師及時表揚了他)

師:下面我們分組分角色試着朗讀這首詩,讀的時候要注意體會詩人的感情由舒緩到激昂的變化。

小組合作,探究朗讀(三個“啊!黃河!”的內容)

全班齊讀(配樂朗讀,激發學生情感,增強氣氛)

師生分角色朗讀全文。

朗讀,是學生透過語言文字走向作者,與作者對話交流進行心靈碰撞的過程,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項語言基本訓練。朗讀中,一面是課文的豐富內涵對學生薰陶、感染,一面是學生以自己的全部經驗對課文做出多元反應。因而,它既是理解語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於增強語感,發展語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應使學生始終保持主動參與的角色意識,激發他們根據課文內容,感受詩人情感的變化,從而產生真切的情感體驗,讀好詩歌。

四、課外延伸

師:這節課我們領略了黃河雄偉壯觀的風采,感受了詩人筆下民族頑強的奮鬥精神與不屈的意志,但我們的學習並沒有結束,下面請同學們從以下幾個活動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一個進行研究,也可以幾個人合作,必要時可請老師幫助指導。

1、爲什麼說黃河“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你能否具體地說出黃河是從哪兒發源,流到哪裏的?黃河有多長,流經哪幾個省區?

2、欣賞《黃河大合唱》音樂,學習《黃河頌》部分,並進行表演唱。

3、以“我心中的黃河”爲題,寫一篇作文,抒發你對黃河的感情。

下課鈴響了,並不意味學習的結束,研究性學習爲學生的主動學習提供了更爲廣闊的天地,學習空間由課內拓展到課外,打通了學科的界限,實現綜合性學習。

【課後反思】

本課教學以誦讀爲主,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有所薰陶,有所啓迪。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把課堂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體現了師生角色轉變,師生互動的新理念。但我還是感到遺憾:不能放心大膽地把課堂交給學生,使課堂成爲孩子們自由活動的樂園,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見解。另外,小組活動不夠充分,團體合作意識不強,這些都有待改進。

《黃河頌》教學反思15

本文是一首抒情性很強的詩歌。我在本課教學中希望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熱愛黃河、保衛黃河的情感。我渴望用飽含自我感情的誦讀感染學生,渴望藉助自由誦讀來讓學生能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崇高民族感情的薰陶。我希望每節課教學都能關注學生情感的影響,長此以往,對於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將有着重要的作用。

老師、學生與文字之間的這些對話告訴我們,抓住關鍵詞,結合語境來體悟情感很重要。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爲學生創設良好環境,提供便利條件,充分關注學生閱讀態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尊重學生個人的見解,應鼓勵學生批判質疑,發表不同意見。”學生對“搖籃”“屏障”“臂膀”等關鍵詞的理解與分析以及對民族精神的個人理解是師生之間的思想碰撞,這種交流,有利於師生間語文知識的積累及語感的遷移並形成一種共有的語言文化心理,有利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學生是閱讀的主體,主體地位的確定是學生有效學習的保證。教學的成功之處.很重要的一點是教師對學生主體地位的關注以及由這一教學思想而採取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我的某些教學環節教師主導性強,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體現並不十分充分,未能釋放出更大的空間,讓學生與老師一起,推進課堂教學。

評課中,我認真聽了諸位老師的點評,反思之後,確實令我茅塞頓開,受益匪淺!如:對於課文的重點詞語解析點撥的深度不夠,激勵性語言運用偏少,多媒體與課堂教學的結合點等許多方面皆有不足之處。

最後,衷心感謝區教研室給了我們這次學習與展示的機會!衷心感謝在此次研討課中給予我很多指導的各位領導和老師!衷心感謝各位專家、前輩和朋友們的意見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