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在“教學現場”中研究教學反思範文

在“教學現場”中研究教學

在“教學現場”中研究教學反思範文

【案例背景】

學期初,教研室發出通知,將在三月底進行市初中語文優質課評比,要求各校以省農村初中教師素質提升工程的培訓內容──“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爲主題,進行校本教研活動,初評學校優質課。城北中學是我的聯繫學校,參加他們的校本教研活動是我的工作職責。三月初,我與教研組長商議,要以此爲契機,嘗試一種新的校本教研形式──“一人多輪上課”:確定一篇課文,全組教師同步備課,經過集體研討,優化教學方案,然後由一位老師進行多輪上課,精心打磨優質課。

沈優鴻老師成爲了這個活動的主角。她很樂意。她認爲,這既是挑戰,又是機會,接受任務意味着鍛鍊與成長。畢竟一個能挑戰自我,不諱疾忌醫的教師纔有可能獲得長足的發展。

沈老師選擇了人教社語文八年級下冊的課文《春酒》。經過自主備課,集體研討,反覆修改設計方案,3月28日上午第二節課,在多媒體教室,她進行了第一輪試教。下面以課堂“剪輯”的方式呈現教學現場:

師:“像樹木花草一樣,誰能沒有一個根呢?我若能忘掉故鄉,忘掉親人師友,忘掉童年,我寧願擱下筆,此生永不再寫。” (出示幻燈片)這是作者琦君所說的一段話,多麼感人呀,字裏行間處處流露對故鄉、親人師友、童年的懷念。那麼同學們知道作者的根在哪兒嗎?

生:作者是臺灣著名的女作家,她的故鄉在浙江溫州。

師:是啊,故鄉是一個人的根,萬水千山隔不斷那幽幽思鄉情!今天我們就跟隨作者一同去看看她那魂牽夢繞的故鄉,去品嚐那甜美的春酒!

……

師:讀罷此文老師產生了一個疑問,作者在文中說是“今年,我也如法炮製,泡了八寶酒,”既然是如法炮製那又爲何不是“道地家鄉味”呢?

生:因爲作者用的是美國貨葡萄酒,而不是小時候家鄉自己釀的酒。

師:家鄉味是什麼?

生:美好的回憶。

師:說得多好。我們看兒子怎麼說:“你用的美國貨葡萄酒”。兒子似乎不領情。那麼如果你是母親,聽了這話後內心會有什麼感受呢?

……

師:那麼什麼是春酒的“家鄉味”?你能在文中品嚐出春酒的“家鄉味”嗎?

請大家 以“在春酒裏,我品嚐出了……….”的句式對家鄉味作進一步探究。

要求:從文中找出具體的語句,並抓住關鍵字詞品析。(出示幻燈片)先在小組內討論交流並準備在全班作彙報發言。

生:在春酒裏,我品嚐出了我的童年樂趣。我找的句子是“母親給我在小酒杯底裏只倒了一點點,我端着、聞着,走來走去………原來我的小花貓也是個醉仙呢!”

師:你能抓住關鍵字詞作具體的品析嗎?說說你是從哪些地方品出童真、童趣的。

……

生:在春酒裏,我品嚐出了鄉鄰的和睦融洽(或“熱情好客”)。 ……

生:在春酒裏,我品嚐出了母親的施(或“樂善好”)。 ……

生:在春酒裏,我品嚐出了阿標叔的淳樸善良。……

生:在春酒裏,我品嚐出了節日的熱鬧喜慶。 ……

……

師:“春酒”已不僅僅是春酒了。春酒是記憶中家鄉的味道,是作者思鄉情結的寄託!它裏面融入了鄉情,親情,民俗,童趣。春酒是一根紅線,一頭連着作者,一頭連着故鄉,春酒是一份牽掛,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春酒更是一壺佳釀,醉了母親,醉了“我”,醉了鄉鄰,更醉了千千萬萬的讀者。記憶中的故鄉總是那樣的美,逝去的一切也總是那麼的珍貴。這一切曾經撩惹起多少遊子感傷或甜美的心緒啊!思鄉之情成了遊子們的共同心聲。臺灣詩人余光中就是其中的代表,一首《鄉愁》道盡了遊子的心聲,深受讀者歡迎。(出示幻燈片)

生:齊讀《鄉愁》。

師:這首詩中選取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意象來表現“思鄉”的主題,和本文作者以春酒爲載體來突顯“思鄉”主旨有着異曲同工之妙,兩者都透過具體的物象來表現抽象的情感。

……

初次研討:

課後,語文組進行了研討。沈老師進行了說課反思:《春酒》的主旨是思鄉,作者用一種洗淨鉛華的筆調絮絮訴說着對自己童年,對故鄉的無限眷戀。面對這樣一篇文章,如何落實新課程理念?該教學生什麼內容?在教學上又該如何設計?我反覆閱讀文章,覺得文章最打動人的是細節。我決定抓住這一點,在課題“春酒”和主旨“思鄉”之間架起一座橋樑。於是,確定教學目標爲:

1、朗讀課文,理清思路,把握課文內容。

2、品讀文章富有情趣的細節描寫,體會其作用。

3、理解作者透過敘述家鄉的風俗人情來表達思鄉這一主旨。

目標確定後,就對教學作了這樣的設計:用琦君自己的話引出作者簡介,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再透過品讀精彩語句,感受細節描寫的魅力,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並用余光中的《鄉愁》來拓展延伸,最後再列舉古往今來表達思鄉之情的詩句。課後再留一個作業:閱讀琦君的作品,並推薦給其他同學。

自己覺得這節課,教學任務完成較好。但是,總感覺時間很緊,所以,我自己講的很多,怕完不成教學任務。有一個困惑,需要大家幫助:富有情趣的細節描寫很多,這些教學內容怎麼取捨?

組裏的老師進行了評議。大家認爲,這節課頗有創新意識,符合新課程教學理念,善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但是,有些教學環節的安排也不太合理:在第三個教學環節“品讀精彩語句,感受細節描寫”時,讓學生以“在春酒裏,我品嚐到了……….”這種整齊的句式對春酒的家鄉味進行品味,會造成學生的思維定勢,限制了學生的自由發揮。可以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呈現觀點,要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個性化體驗。

作爲活動的策劃者,我先對沈老師的困惑作了解答:要抓住文章最生動的細節進行品讀,比如描寫我和母親的細節,不僅要再現形象,更要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感情。如果面面俱到,找出所有描寫的句子進行分析,當然就會出現“越俎代庖”的情況。

接着進行鼓勵:教師對所教內容有自覺的意識,所教的是“語文”的內容。教學內容相對集中且內容正確,並切合學生的實際需要。教師想教的與在課堂上教的基本一致,學生學的與老師教的也趨向一致。按照王榮生先生的標準,是一節“好課”。

然後坦言:它離“優質”還有距離。提出了以下幾個問題讓她和組裏的教師共同思考,並要求修正教學方案,在下午進行新一輪的教學:

1、要注意課堂匯入的有效性:

從效果上看,這是教師在朗誦,學生在看錶演,然後也就是把學生已經知道的“這個臺灣作家是溫州人”說一說,至於那“幽幽鄉情” “魂牽夢繞”學生根本體會不到。就此引出課文的朗讀,是謂“整體感知”,就顯得缺了一個重要的環節──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切實把握的反饋。因此,需要對開講導課的環節進行重新設計。

2、要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係:

關於“家鄉味”的討論,是研讀文字的切入點。先行的設計中,是在講了“真正的家醅”後,再研究“家鄉味”的。課堂上,當學生已經感悟了“家鄉味”就是“美好的回憶”時,教師本該在“說得多好啊”後,引導學生把回憶的內容,美好的所在,揭示出來的,但是,這個環節,教師關注的是預設的教學方案,心不在焉的肯定後忽視了“生成”教學內容的重要資源,放棄了進入文字的最佳契機,實在可惜。這個教學細節,反映了教師教學機智的問題,也反映了教學理念與教學實踐的“分裂”。

3、要摒棄教學組織形式化:

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實施以來,教學現場的“新寵”。對上課老師來說,採用它,可以博得“符合新課程理念”的美譽,冠上“積極發揮學生主體性”的美名,對學生而言,可以自由一下,輕鬆一刻,頗受歡迎。因而,大凡公開課,幾乎是每一節都有合作學習──討論。這堂課場面熱鬧的大討論,也是教師爲製造看點而刻意安排。我認爲,語文學習更多地與人生經驗有關,更多地與悟性稟賦有關,因此更提倡個人體驗和獨立思考。只有在獨立閱讀中有一定難度,必須要小組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務,纔有必要提交小組討論,而且要保證討論的有效性。

品讀富有“家鄉味”的細節描寫,體會其作用,純屬個性化的學習,沒有合作的必要性。要忍痛割愛。教學方式的選擇要根據教學內容來確定。

4、要考慮拓展延伸的必要性:

與小組合作一樣,“拓展延伸”也成了新課堂的“標誌”,是教師們熱衷的環節。《鄉愁》的引入,固然與文字的主題相關,遊子的鄉思情結是一樣的。但是,學生能在一兩分鐘的時間裏,理解這意象的“異曲同工”之妙,讀懂余光中那份沉甸甸的鄉愁嗎?這個環節,看似使課更有寬度與深度,實則是個擺設,去掉這個環節,不僅不影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而且能留出時間,讓學生在深入感知文字後,對文章進行“情讀”和“美讀”;如果教師想在課堂求新出彩,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須知:“課文是教學之本,課堂的活動都要聚焦課文。拓展的基點是課文,拓展的時空也是課文。拓展,是思維活動的擴張,如增強思維深度,擴大思維廣度等,是紮紮實實的拓展。如此,“深讀一句話可能比上網6小時更有拓展性。” 建議對文章最後兩段文字進行重點解讀,使這節課有深度。

反思研討後,沈老師利用上午第四節課和午休時間,再三斟酌,反覆修改,形成了新的教學設計。下午第一節課,在教室,進行了第二輪試教。下面仍以課堂“剪輯”的方式呈現教學現場:

師:有人說:“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看一本舊的相簿,一張張泛了黃的相片,都承載着如許沉厚的記憶與懷念。”下面,我們就來翻一本名爲《春酒》的舊相本。配樂,學生朗讀課文。

師:讀完課文,有哪些舊照片在大家的記憶中定格?是用哪些文字“拍攝”的?還有張新照片……

……

師:我們就在《春酒》中好好品嚐它的“家鄉味”吧。要求大家文中找出具體的語句,並抓住關鍵字詞品析。建議大家採用:“在春酒裏,我品嚐到了………。”來交流自己的閱讀成果。

生:在春酒裏,我品嚐到了母親慈愛。我找的語句是:她又轉向我說:“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縫,小孩子喝多了會流鼻血,太補了。”

師:你能把母親對我的關心、慈愛用朗讀表現出來嗎?

生讀。

師:不錯,重音處理得好。老師覺得“但是你呀”的“呀”字也很有講究,可以把聲音延長。老師也想讀一讀。 ……其實母親在說這句話之前還說了一句話:“補氣、健脾、明目的喲!”母親總是得意地說。

師:母親爲何得意?

生:釀製了與衆不同的八寶酒。別人的春酒裏沒放八寶。

師:此處還可以看出母親是什麼樣的人呢?

生:聰明能幹..........

師:是啊,我的母親確實蘭心慧質,那麼母親的得意勁用哪個字表現?

生:“喲”字。

師:大家把兩句話連起來,一起讀一下,體會語句中所包含的不同情感。

……

生:“我呢,就在每個人懷裏靠一下,用筷子點一下酒,舔一舔,才過癮。” 我在這個句子裏,品嚐到了鄉鄰的和睦融洽。我能夠在“每個人懷裏靠一下,點一下酒”說明鄰里之間關係是親密隨和,溫馨融洽的。

師:對啊,從另一側面也可以看出小姑娘怎麼樣呢?

生:小姑娘很討人喜歡,活潑可愛。

師:從哪些字詞可以看出?

生:“靠、點”這兩個動詞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生:“舔一舔,才過癮”在這兒我還能感覺小姑娘很機靈,可愛,還有向長輩撒嬌的味道。

師:說得真好,請大家來朗讀一下,要體現小姑娘的活潑可愛,讀出情感。

……

師:作者的思鄉之情在文中哪句話上得以充分體現呢?

生:最後一句:“可是叫我到哪兒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師:作者此時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呢?其情感基調和前文一樣嗎?

生:不一樣,前文的情感基調是輕鬆、明快的 ,而現在更多的是沉重、無奈。

師:請大家先自由朗讀最後一段。體會作者此時的心情。

再請學生作示範讀,然後全班齊讀。

……

【再度研討】

課後,全組教師又集中在一起,先由沈老師進行說課反思:《春酒》一文的語言沒有任何雕飾,平淡質樸,但平淡中見雋永,質樸中見真情。要透過朗讀把語言文字化作鮮明的視覺形象再現在學生面前,喚起學生的想象,引起感情上的共鳴,使學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歷其事、如臨其境。力求讓學生做到“用我的聲音觸摸你的靈魂”!自己覺得這節課有些環節做的比較好,學生語言品味十分到位,比如:在朗讀時,一學生認爲:“補氣、健脾、明目的喲!”這個句子中的“喲”該拖長調(升調)來表現母親的得意勁,而另一學生則不同意這樣的讀法,認爲這和母親的個性不符,以拖長調(降調)處理更適合。這些個性化的朗讀體現了學生對作品的不同理解和在理解基礎上的個性化再創造。

組內教師評價比較一致: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更趨合理,教師在課堂上組織調控更嫺熟更有效。語言品味比較好,進步顯著。

在大家充分肯定的基礎上,我談了自己的看法:可以說這是節真正的語文課,在教學過程中貫穿着對詞句的理解和掌握,滲透着語文能力的培養和訓練,交織着語文方法的把握與學習。這樣的課已經是“優質課”了。當然,教學總是遺憾的,它總有不完美之處。我着重就“讀”的設計談以下建議:

有些作用不大的手段和環節要割愛:比如配樂,只是爲了營造課堂的某種情調,對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並沒有直接關係,反而造成干擾。而朗讀也要和教學內容“配套”,如果是“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就安排默讀爲好。不同的閱讀形式有不同的功能。默讀有利於對文字的理解,更適宜於個體的閱讀;而朗讀在發音的過程中能夠增強記憶的.效果,更適宜於背誦;所以,這節課的“配樂朗讀”與其教學目標──整體感知課文,把握文章內容,就顯得不“搭配”。其實,速讀,可以很快地把握全文思路,瞭解文章大概內容,適宜於像《春酒》這樣比較好理解的文字。

此外,這節課上“讀”的環節安排不合理之處還有:要求讀出語氣,讀出感情,採用的是“大家一起”“集體朗讀”的方法。須知“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默雷特”,雖然,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對文字感情的把握基本達成一些共識,但是落實到具體的語句,個別的詞語,學生的理解還是會有不同,所以,採用自由讀,可以很好地感受文字,品味語言,能夠讀出語氣讀出感情。而集體朗讀,具有相互暗示和提醒的作用,恐怕難以真正讀出語氣讀出感情。當然集體朗讀,對提高記憶的效果有一定的好處,這種方法更適宜於要求背誦環節。此外,指名朗讀能夠準確表現個別同學朗讀的質量和對文字感受理解的程度,適宜於這個環節的教學,以達到檢查、示範、比較的教學目的。

不管怎麼說,在閱讀教學中注重感悟,加強朗讀,是要肯定和提倡的;爲了使正確的理念能有更好的效果,我們要認真去研究和探索讀的有效形式。

【案例思考】

上課教師:語文閱讀的教學設計,從教學方面來說,主要指教師爲達到教學目標而在教學實踐中呈現的種種材料,作出的精心安排。可以這樣說,沒有有效的教學設計,就不可能保證有好的教學效果和質量。

過去我的教學設計,只注重教學前設計,一旦教學預設完成,就萬事大吉。新課程強調的是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課堂地位應是學生的合作者、鼓勵者和引導者,其教學過程必定是師生交往和互動的過程,預設的教學在互動、對話的教學情境中,也必然遭遇“不確定性”的伏擊,作爲教師要靈活處理課堂的生成問題。因此教學前設計即教學預設要設計主問題、教學板塊,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搭建平臺,還要重視教學中設計即教學生成。要及時瞭解學生的學情,發現學生的需要,從而調整原先的教學流程,根據不斷變化的教學情境再選擇、再決策、再設計。這樣的課堂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然而”課無完課”,教學總是遺憾的,對於已成“歷史”的課堂還需要我們去反思,反思教學過程的設計是否合理,教學內容的選擇是否科學,這樣的課堂是否受學生歡迎等。語文教學設計也只有本着提高全體學生的語文素養的目標,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理解課文,組織課堂教學,纔是新課程下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

我願在同伴互助專家引領中,繼續進行“教學現場”的研究,在這樣的研究中感悟教學的規律真正學會教學,獲得發展。

教研員:城北中學是我的“聯校”單位,平時交流頻繁。這次,我“策劃”這個“一人多輪上課”“教學現場”研討活動,並全程參與,同步反思,感觸良多:

就活動本身來說,它並不特別新穎,也是以課例爲教學研究載體,活動的主角把主觀的、凝聚了集體智慧的、理想的“平面藍圖”“演示”爲客觀的、帶有個性特色的、現實的“立體場景”;所有的參與者,“聚焦”這個教學現場,在教學思想達成一致的前提下,共同研究教學設計與教學呈現的合宜性,研討出從課文字身、從老師所長、從學生已有的語文實際出發的富有獨特個性的教學方案。透過多輪上課,使活動的主角,在這個“教學現場”中,真正學會教學;讓其它教師,參與活動全過程,在這個“教學現場”中站在更高的層面上來仔細觀察、理性分析,從而研究教學設計、教學藝術等問題,變被動聽課爲主動聽課,提高研究活動的實效性。

再說,語文課堂情境是極爲複雜的。如果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透視課堂,它展現的是不同的場景:從社會學角度看,它呈現的是人際交往的畫面;從文化學角度看,它呈現的是化(教師爲代表)與少年文化的互相溝通、整合的畫面;從心理學角度看,它呈現的又是師生心理不斷衝突、調適的畫面。一個教師文化底蘊、專業水平、教學經驗、教學理論的積澱,都會在課堂上張顯。這樣,原本更多考慮要符合教育學、心理學的規律,符合課改形勢下學生髮展的需求的“課程的語文”教學預案,會帶上教師個性的風采,這就意味着課程的內容和意義在本質上進行了轉化和提升。課堂又是動態不居的,教師備課再充分,也難料一切。“一個人兩次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變化與“不測”挑戰着教師,使“多輪”上課更有研究價值,也使這樣的教學現場具備了生成的特點,呈現的教學問題往往是個性與共性的“糅合體”,使研究的意義不斷建構與升值。

這次活動沈老師很努力,備課、上課、說課、聽評課、修改、再試教、再說課、再修正、再上課、反思、寫教學實錄,沒完沒了,她都很樂意,積極加上虛心,使原本一個普通教師,成爲市初中語文優質課二等獎得主,獲獎層次與骨幹教師同列,確實可喜。而這成績的取得得益於城北中學校本研究與奉化市進修學校初中語文“研訓一體化”活動的正常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