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巨人的花園》教學反思(通用15篇)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巨人的花園》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巨人的花園》教學反思(通用15篇)

《巨人的花園》教學反思 篇1

《巨人的花園》是英國作家王爾德的作品,故事講的是一個巨人看到孩子們在自己的花園裏玩耍,很生氣,便趕走孩子,在花園周圍築起了圍牆,不讓孩子進入花園。從此花園裏都是寒冷的冬天。一天孩子們從牆洞爬進去,園裏立刻有了春意。但巨人再次將孩子們趕出了花園,之後花園又被冰雪覆蓋了。後來,在一位小男孩的啓示下,巨人醒悟了,他立刻拆除了圍牆,花園又成了孩子們樂園,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園和孩子們中間,感到無比的幸福。從這篇童話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樂纔是真正的快樂。

透過自己的教學實踐及課後反思,覺得有以下幾點做的較好:

1、緊緊抓住巨人指責孩子的三句話,透過分析比較及“演一演”這種孩子們感興趣的形式來體會巨人當時的心情,領悟到巨人的任性、冷酷。

2、根據中年級學段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採用了自由讀、默讀、指名讀等多種方式,提高學生邊讀邊思考的能力。

除了上述幾點做的較好,還有以下幾方面需要改進:

1、在朗讀感悟巨人趕走孩子的句子時,我把重點放在“體會巨人說話的語氣,感受巨人的冷酷”上,沒有讓孩子們展開想象。此處可以讓孩子們說一說巨人的心理,他當時在想什麼,藉此培養孩子們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也能加深孩子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引導不夠及時。課堂教學過程中,孩子們儘管答出了“隆冬”是指冬天最冷的一段時間,卻沒有真正領會其含義,因此在找近義詞的過程中遇到了困難。而我僅僅是告訴孩子們“再找找”,卻沒有告訴他們哪裏找,怎麼找。此時,我可以強調“隆冬”指的是一段時間,並不是風或是雨,就不至於出現“狂風”這樣的答案。

3、過於強調標準答案。在上課前,我的心裏已經有了問題的答案。因此,在提出問題的時候,我希望孩子們的回答能和標準答案一樣,孩子們明明答對了,我卻沒有及時地給予肯定。這種情況下,我應該先肯定孩子們的想法,再進行總結,這樣才能更好地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

《巨人的花園》教學反思 篇2

《巨人的花園》講的是一個巨人看到孩子們在自己的花園裏玩耍,很生氣,便趕走孩子,在花園周圍築起了圍牆,不讓孩子進入花園。但是,從此花園裏都是寒冷的冬天。一天孩子們從牆洞爬進去,園裏立刻有了春意。但巨人再次將孩子們趕出了花園,之後花園又被冰雪覆蓋了。之後,在一位小男孩的啓示下,巨人醒悟了,他立刻拆除了圍牆,花園又成了孩子們樂園,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園和孩子們中間,感到無比的幸福。從這篇童話中,我們能夠體會到,能和大家一齊分享的快樂纔是真正的快樂。

教學中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1、本文的顯著特點是運用比較的方法展開故事情節、提示道理。結合課文資料上比較的特點,在教學時,我以“比較”爲主線,採用一系列的比較來進行教學:花園裏牆裏牆外的景象比較,巨人前後的態度比較,拆牆前後的比較,循序漸進,步步進入,最後理解重點句,提示道理,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2、緊緊抓住巨人指責孩子的那三句話,讓孩子反覆地讀來體會巨人當時的情緒,讓孩子透過讀,自己領悟到巨人的自私、冷酷,給自己帶來的後果,同時感受到巨人開始時的態度。

3、重點段落的教學,我本着讓學生多接觸文字的原則,在具體的語境中,以情導讀,以讀促悟。如在教學牆裏牆外的變化時,讓學生透過讀,感受到花園的變化,同時對“比較”的寫作方法有了初步的瞭解,爲後面以“比較”爲主線展開教學打下良好的鋪墊。

4、文中多處讓學生展開想象,如想象巨人的花園、春、夏、秋、冬分別會是什麼樣的?巨人趕走孩子時,可能會怎樣想,小男孩兒凝視着巨人可能會對巨人說些什麼等。既培養了學生想象潛力,又加深學生對課文資料的理解。

5、本冊教材的教學推薦提出要讓學生“積累語言,向課外延伸”。因此,在本課教學我設計了“讓學生背誦描述花園變化的句子”這一環節,讓學生多積累語言。課外拓展練習,我又讓學生想象,之後巨人的花園會是什麼樣貌的,讓學生小組互說,培養了學生語言表達潛力,課下又佈置了寫話練筆,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到達了積累語言來應用的目標。

《巨人的花園》教學反思 篇3

新的一週,青年教師進行了第二輪的聽評課活動。

透過上一次教研活動,我在備課的時候,有了大體的思路,知道自己應該往哪方面靠,哪些環節和語言需要省略。因此,在準備《巨人的花園》這堂課的時候,我先多次通讀課文,先了解了課文的大意,查閱有關資料,再從中提取問題。在班老師和毛主任的幫助下,反覆琢磨、修改,才最終完成了本節課的設計。

上課之前,雖說不是信心滿滿,但相比上次講課,心裏已經有點譜了,但是整堂課呈現出的效果還是不盡人意。爲了增加自己的親和力,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在平時上課的時候,我不會一直站在講臺上,而是走到學生當中,邊走邊觀察他們學習的情況,以及注意力是否集中,並且提醒走神的學生認真聽講。在跟學生互動的時候,不再板着臉,引導他們回答問題的時候面帶笑容,思維比較靈活的學生就更加積極舉手了,有時候說出的答案還會引得全班鬨堂大笑,老師笑容的力量很明顯。可是,也許我的親和力還是不夠,眼神中的期待表露的不明顯,所以在有其他老師聽課時內向的學生還是不太願意舉手說說自己的想法。我因爲部分學生不喜歡舉手發言這個問題非常苦惱,課堂死氣沉沉,像是隻給經常舉手的那幾個同學在上課一樣,其他人慢慢的注意力就無法集中,鼓勵他們也沒有什麼效果。我想,如果我能在課堂之外和學生們建立起一種“友誼”,讓他們知道並且相信,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並沒有什麼困難,反而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對於比較內向始終不願意舉手的學生,也不應該忽視他們,可以直接點名,幫助他們邁出第一步。我想他們不願意舉手的原因,不一定是真的不會,而只是不夠自信,沒有勇氣,這一點就需要老師在平日裏多多鼓勵,對他們多一些關注。

在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時,我沒有先讓學生多讀幾遍句子,就讓他們說說從中體會到了什麼,所以感覺學生們並沒有透過閱讀,從心底裏喜歡上課文優美的語句,而是聽從老師的指揮,機械地讀出來,感情不夠強烈。在進行詞語的訓練時,沒有往下深挖,讓學生多說幾句,多表達自己的見解,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對很多詞語的訓練只是停留在表面,有的學生沒有思考,而且並不理解詞語的意思。如果在課堂中能有更多學生能站起來說出自己對詞語的理解,或者把課文裏的詞語換一換,加上聯想和想象,自己造幾句話,我想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刻。

今天姜老師提到一個問題,我們的思維都單單侷限在教案上,上課的時候光想着應該怎麼樣讓學生往自己的教案上靠,回答出自己想聽到的答案。可事實上,語文課堂的魅力就在於它的不確定性,在於它能讓學生展開想象,暢所欲言,而不是按照固定答案發言。如果在課前,老師能對教材有多角度、深層次的理解,才能在課堂上靈活處理學生的問題。

在反思自己的不足的不足之後,我將從讀書入手,將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到日常教學當中,一點一點積累、進步。

《巨人的花園》教學反思 篇4

說來慚愧,對王爾德的認識在上課前並不多,只是以前在翻閱童話書時偶爾讀到他的幾篇童話。作文本細讀時,瀏覽了他的一些介紹,細讀了他的一些作品,才感受到他是一位極有個性而情感細膩豐富的人!《巨人的花園》改編自王爾德最經典的童話之一《自私的巨人》,編入教材時,編者爲了單元組文字的教學意義指向及言語的學習,文句上做了較多的刪減變動,改編後的《巨人的花園》已經跟原文有很大的出入。課畢,結合幾位聽課老師的建議,思考如下:

從第一教時的.教學意義出發,我以“挖掘巨人的任性和冷酷”爲切入點,在體悟巨人的任性和冷酷中來折回感悟“快樂應該與別人一起分享”的文理,透過文字的反面語言現象去抵達正面的教學意義。雖然整個設計看來完滿,但是實際的操作卻顯得很吃力,特別是指導學生對巨人的生氣、發脾氣和大聲斥責等幾處語言的朗讀,顯得更爲茫然無力。因爲巨人的任性和冷酷,是孩子們一下子所體驗不到的,更不用說處在他的角色上去揣度,所以,幾番的引領指導,孩子們的朗讀在分貝上是不斷的提高,在“生氣”、“發脾氣”、“叱責”的詞性認識中越顯明晰,但是在朗讀情感的表現上卻並無改進。看來,讓孩子們站在巨人的角色上去體悟、去感受是繞了遠路了。那麼,換一種思路,從孩子們的角度上去解讀會不會有更簡單有效些呢?——後續思考:抓住“沒有孩子的地方就沒有春天”,從感悟巨人三次訓斥孩子以及三次巨人花園周遭環境的變化的語句對比中,去一次一次的接受“沒有孩子的地方就沒有春天”的洗禮!

《巨人的花園》教學反思 篇5

一開始,拋出學生都感興趣的話題,激起學習興趣。此舉不錯。

於永正老師說:“語文課堂教學的亮點在於朗讀。”那麼我想,首先第一層次的讀就是讀準字音,能讀通課文。所以,我設計了這麼一個環節,旨在糾正、鞏固學生的字音朗讀。但我忽略了一個問題:教學環節設計是否有其實實在在的有效性?生字詞檢查不能爲了檢查而檢查,應突出重點。如可加強個別字詞的理解等。

從課題中的“花園”着手,由表及裏、循序漸進地展開教學,符合中段小學生的學習生理和心理的特點。讓學生多多接觸文字,結合課文重點語段, 在具體的語境中,以情導讀,以讀促悟。同時,這一環節我重視學生的說話訓練和指導,使學生說得有所得,並關注學生的學習實際,安排了提示,給以適度的階梯,讓學生去感受“跳一跳摘到葡萄”的成就感,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透過描寫花園變化前後的對比朗讀,使學生對此篇文章內容表達運用的對比方法有了初步的瞭解。此舉可謂是“春雨潤物細無聲”啊!只可惜,在教學過程中,忽略了字詞,如果能緊扣重點字詞來指導朗讀,那會更好,語文味就會更足。

這個環節的設計在紙上談兵時,不覺得什麼,一進行實踐教學,卻是漏洞百出。課文描寫巨人冷酷、無情的語句是文章朗讀品悟的重點,這個地方的理解好壞直接影響到後面重點句:“喚來寒冬的,是我那顆任性、冷酷的心啊!“的理解。

課後仔細一琢磨,發現如何才能很好地對這些語句進行朗讀指導:除了根據巨人的語言表面來想象當時巨人的想法、表情外,還應聯繫上下文,結合巨人的言行對他所斥責的對象——純潔、可愛的孩子們所造成的傷害來理解、體會。緊緊抓住“四處逃散“、”紛紛逃竄“等詞,從多方面來感受巨人的冷酷,爲後面的揭示中心打下結實的基礎。

在課堂上,我還有一個深刻的體會,那就是:教師應該淡化預設。因爲在現實的課堂上,學生時常會跳出教師預設的規範性的框架,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此時,教師應尊重學情,利用教育機智,及時地捕捉生成的課堂資源。教師只有讓學生的問題成爲有效的課堂教學資源,我們的課堂纔會呈現出豐富精彩的畫面。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高深的藝術,只有透過不斷的實踐,並在實踐中反思,進行再創造,纔能有所得,有所爲。

《巨人的花園》教學反思 篇6

第三單元一組課文是有關童話的,透過學習,學生了解童話的內容,品味童話的語言,體會童話的特點。我首先讓學生回憶讀過的童話故事,學生馬上說出《灰姑娘》《白雪公主》《皇帝的新裝》等許多童話故事,如數家珍,然後讓學生說說童話的特點,最後總結出:想象神奇;想象豐富,故事有趣;能給人以有益的啓示。之後,再來學習《巨人的花園》,感受童話的特點。

《巨人的花園》講了一個外出旅行已久的巨人,回來後看到孩子們在自己的花園裏玩耍,很生氣,就在花園周圍築起高牆,將孩子們拒之牆外。從此,花園裏花不開,鳥不語,一片荒涼,春夏秋都不肯光臨,只有冬天永遠留在這裏。一天,孩子們從牆洞爬進來,春天也就跟着孩子們來了,花園裏立刻變得生機勃勃。當他再次把孩子幹出花園之後,花園裏又被冰雪覆蓋了。後來,在小孩的啓發下,巨人醒悟了,隨機拆除了圍牆,花園又成了孩子們的樂園,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園和孩子們中間,感到無比的幸福。文中語言優美,情節生動,給人以豐富的想象,十分神奇。

一、感知童話的神奇

教學本課,我主要圍繞“神奇”一詞展開教學。同學們,你們認爲花園神奇嗎?從哪裏感受到了神奇?請默讀課文,畫出感受神奇的語句,再感情讀一讀。

學生找到:

“春天鮮花盛開,夏天綠樹成蔭,秋天鮮果飄香,冬天白雪一片”,

同學們想象一下,春天都會有哪些花開?玫瑰開了,月季開了,草翠花開,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夏天呢?孩子們在大樹下玩捉迷藏,捉蛐蛐,開心快樂。同學們,無論春夏秋冬,這裏成了孩子們的樂園,多麼美麗的景象啊!

“與此同時,鮮花凋謝,樹葉飄落,花園又被冰雪覆蓋了。一剎那,瞬間被冰雪覆蓋了”,多麼神奇啊!

“小男孩沒有拔腿就跑,卻用他那會說話的眼睛凝視着巨人。不知怎麼,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理感到火辣辣的。小男孩在樹下一伸手,套數馬上綻出綠芽,開出許多美麗的花朵”。

這樣讓學生讀一讀,並圍繞所述內容展開豐富的想象,再配有有感情的朗讀,學生很容易感受到了童話的特點,並將此特點印在了學生的腦海裏。

二、體會對比寫法的好處

這篇課文在寫作上有一個很大的特點:運用對比進行寫作,如巨人回來之前和巨人回來之後花園的不同景色;春天來了花園內外的不同變化;孩子們進入花園和巨人趕走孩子們後花園的不同景色等等;正是在一次次的對比中揭示了文章的主題。因此,我在上課的過程中緊緊抓住教材的這一特點,運用對比進行教學。

在教學中,我先引導問學生巨人不再時,花園裏是什麼景象?孩子們迅速找到在花園裏快樂玩耍的語句,之後,我問,巨人回來了,花園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在學生充分讀文的基礎上,找到了巨人回來,花園裏是天天狂風大作,雪花飛舞,巨人過着毯子,還瑟瑟發抖。至此,對“沒有孩子的地方就沒有春天”這句話水到渠成。你認爲巨人是個什麼樣的人?學生馬上意識到巨人冷酷,巨人自私,巨人有快樂不與別人分享,從而感受到對人不能太冷酷,太自私,有快樂要與人分享的道理。透過對比閱讀,對比理解,學生更清晰地理解了課文內容,感受到了對比寫法的好處。

《巨人的花園》教學反思 篇7

《巨人的花園》是一篇學生較爲喜歡的童話故事,主要是透過巨人建、拆圍牆的故事,啓示學生克服自私的缺點,提倡知過即改的精神,體會與人共享的幸福和歡樂纔是真正的幸福和歡樂的道理。我在教學設計中,主要是讓學生在感知課文的基礎上,探究幸福的真正含義。因此本文的重點是讓學生能深刻地感悟:與人共享的幸福和快樂纔是真正的幸福與快樂。在學生對課文內容充分理解和對幸福有了一定認識的基礎上,我啓發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或是家庭生活,或是收集名人談幸福的基礎上來認識自身的幸福觀點。透過主題論談,不僅訓練了學生思維、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充分認識自身幸福觀的優劣,使學生對幸福的認識再上一個臺階。透過學生們的各抒己見,他們達成了共識:“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樂纔是真正的快樂。”在學習中,大家共同探討,交流想法。不僅把自己的快樂表達出來,還把自己成功的快樂傳遞給他人。我也享受到因爲爲學生創造快樂而帶給自己的快樂。

《巨人的花園》教學反思 篇8

本冊第三單元都是童話故事,因此我利用學校爲學生提供了許多課外書的契機,讓學生在十一長假中閱讀童話故事,並想想讀了故事後你有什麼收穫。上這一課前,我也佈置了生字等預習,爲學習課文做好準備。

上課時,我重點放在了讀這一環節上。

1、初讀故事,談談故事主要內容,也可以談談讀了故事有什麼想說的。

2、再讀課文,掃除生字障礙,畫出自己喜歡的詞語或句子,與同桌夥伴分享你的收穫,有疑問的地方提出來,共同解決。這一環節花的時間不是很多,大部分學生已經養成了良好的預習習慣,所以都做得很不錯。但因爲時間問題,不能照顧到全部中下生,只能按原來的老方法,要他們回家聽寫鞏固。

3、自由品讀課文 。

曾經聽過不少優秀課例展示,老師們都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自由品讀喜歡的段落,然後彙報交流,說說爲什麼喜歡,感覺課堂效果好,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高。我也曾多次效仿,但發現總是有點亂,不易調控課堂。所以上這節課時,我沒有硬性規定小組合作學習,而是自由品讀段落,說說你用怎樣的心情讀的,爲什麼這樣讀,讀了後想說什麼。

讀書的形式多樣,可以找同伴合作讀,也可以自己讀。在展示交流的時候,學術的積極性很高。因爲是自由選擇段落,所以沒有按課文順序逐段去讀去理解。本以爲這樣會把文章瓦解而顯得雜亂無章。但發現學生的感悟能力遠遠超過我的想象。第一個學生讀的是巨人瑟瑟發抖感到疑惑的段落。他的語氣還不夠。我相機指導理解瑟瑟發抖這個詞,並叫學生配以神情動作讀好這個詞,讀好這段話。接着我以導問導答的形式深入理解巨人的疑惑:“是啊,今年的春天爲什麼這樣冷?這樣荒涼啊?如果你在巨人身邊,一定會對他說————”學生紛紛舉手回答,他們以自己感悟到的“花園需要孩子”,“快樂需要大家分享”等來解答巨人的疑惑。這一段落的朗讀感悟,我感覺自然流暢,收效不錯。

接下來,有很多學生朗讀了巨人無情趕走孩子的段落,說出了自己內心的感受:巨人很自私,很冷酷,最後導致了他很孤獨很可憐。當學生品讀第一自然段的時候,我問他爲什麼喜歡這一段。他說讀着這一段我感受到這花園一年四季都是那麼美,我很想去那裏玩一玩。藉着他的話題,我順勢導讀:“花園的美,你們都看到了嗎?請大家邊讀邊想象,把四季美麗的畫面呈現在腦海中。”在這樣的引讀,導讀過程中,我感到上這課很輕鬆,把以往過多的分析講解全轉換成學生自主讀文,自主感悟,學生學習興趣高,課堂效果也很好。

最後,我讓學生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話寫在書上,結束本課教學。

上完這課,我感受最深的是老師大可放手讓學生去感悟課文,不必事事都爲學生想透想全,爲學生安排一切學習活動。如果總是按部就班地安排學生讀哪段,接着感悟這一段,長此下去,學生不僅膩煩,而且養成一種等着老師“喂”的惰性。我認爲讓學生自主選擇段落感悟朗讀,老師要課前深備課文,要時刻有從細節入手統領全局的大氣,不然,就無法真正做到引導學生的充分感悟課文。

《巨人的花園》教學反思 篇9

這篇文章很美,我在教學時改變了以上教學設計的思路,抓住一些重點詞展開:

1、請學生讀課文,找出寫花園景色的詞語。根據學生回答,教師隨機板書:

鮮花盛開 綠樹成陰 鮮果漂香 白雪一片狂風大作、雪花飛舞鮮花凋謝 樹葉飄落 冰雪覆蓋綻出綠芽 開出花朵

教師有序地把上面這些詞排成四項。

2、讓學生帶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有感情讀讀這些詞語。問:這些詞有什麼不一樣?再讀課文:花園的景物變化與什麼變化有關?(與主人、孩子地態度有關。第一次巨人出去旅行,孩子們再巨人地花園裏快樂地玩耍,所以一片春天美麗地景象。第二次,主人搭起圍牆不讓孩子進花園,花園沒有了春天。第三次,孩子從破損地圍牆進入花園,被巨人驅出,花園就變得荒涼,最後一個小男孩指出,讓那位巨人明白了,花園又是一片春天得景象。緊緊抓住這些花園景色的詞幫助學生理解、朗讀、體會。那位巨人明白了什麼?圍繞“任性、冷酷“讓學生體會文章的中心。

《巨人的花園》教學反思 篇10

《巨人的花園》一課講完了,感覺比較成功的也有幾點。

一、注重挖掘文字的情感因素,在想象中陶冶情操。

在第二課時中,我抓住花園情景的變化、感覺的變化和人物態度的變化,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對孩子們見到美麗花園時的反應,巨人訓斥孩子時的兇惡態度,訓斥孩子後花園的荒涼,拆除圍牆後花園的和諧,我都引導學生透過想象進入到童話優美的意境中,使之感同身受。學生的思維、情感在富有感染力的教學語言、富有啓發性的過渡語、適時的教學點撥和反覆的朗讀、品味、互相啓發中逐漸清晰、豐富,內心的體驗與文字的情感更靠近,內心的感悟與文字的內涵更吻合。整個過程,把情感融於語言文字訓練中。透過對重點詞、句的想象研讀,拾級而上,步步深入,由文悟情,使學生在讀、思、想、說、寫的教學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做人要寬容,不要太自私的薰陶與感染。

二、關注學生的言語實踐,在訓練中增強學力。

我有強烈的語言訓練意識,整堂課都在一種自然,舒暢的情境中無痕地進行着語言訓練。在感受花園的“美麗”,教師引導學生自讀自悟,想象畫面,讀中感悟,以讀見悟;感悟花園的變化和巨人的變化,抓住“喚來寒冷的,是你那顆任性、冷酷的心啊!”這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文眼,讓學生在引讀點撥中,在細細的品味語言中,在對比朗讀、想象說話中,理解童話的內涵。課末的說話訓練,更是深化對寓意的心領神會。這裏,我憑藉教材進行恰當、巧妙的語言實踐,既使學生在實踐中內化語言、運用語言,增強了語文綜合學習能力,同時又在訓練的過程中昇華了人文內涵。

三、抓住教學的生長點,在讀悟中領會寓意。

語文教學應該以讀爲本,讓感悟充盈課堂教學,讓學生透過心靈的體驗,將知識和感深深地植入內心深處。在設計中,我非常注重“讀”,不是放任自流、毫無目的的讀,而是透過多種形式、循序漸進的零距離讀,使學生進入童話的意境,引導他們透過揣摩課文中的語言文字所負載的內容,體驗語言文字所滲透的情感,從而使感悟更深刻、更高效、更有價值。當然,也有很多不足,最大的不足是還捨不得放手,對學生總是不放心,孩子們能自主完成的,教師捨不得放手,整節課還是在教師的掌握之中,更高水平的應該是教師隨着學生的思路引導開去,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今後要在這方面多多努力。

《巨人的花園》教學反思 篇11

本文的顯著特點是運用對比的方法展開故事情節、揭示道理。文中有許多處進行了對比,如,巨人砌牆與拆牆後花園情景的對比,巨人砌牆與拆牆後態度的對比、感覺的對比,正是在這些對比中,故事的情節變得跌宕起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顯現出來。

設計教學時,我根據課文特點,圍繞“對比”展開教學。包括花園變化前後內容的對比,冬天性格的巨人和春天性格的孩子內容的對比以及巨人醒悟前後的言行對比。透過變序教學法、想象情境教學法來實施教學,重視學生的個性化感悟,尊重學生的學習意願,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合作討論,關注課堂教學生成,實現共同提高的目的。文字裏有許多想象的空間,比如巨人趕孩子們的時候是怎麼想的,會有什麼樣的表情,小男孩會說話的眼睛凝視着巨人,但他沒有說出來,又比如當巨人看到小男孩這種眼神後,他心裏火辣辣的,那爲什麼火辣辣的,也沒有寫出來,這時我就進行了拓展性閱讀的訓練,安排學生想一想說一說,這樣既加深了對文字的理解又訓練了學生表達的能力,透過前期一系列的對比感悟,這時再出示重點句,學生對重點句的理解也就容易得多。

存在的遺憾也有很多。首先,因課堂容量較大,幾個環節浮於面上,如果讓學生多讀多說,能夠更深入地理解課文。

《巨人的花園》教學反思 篇12

於永正老師說:“語文課堂教學的亮點在於朗讀。”那麼我想,首先第一層次的讀就是讀準字音,能讀通課文。所以,我設計了這麼一個環節,旨在糾正、鞏固學生的字音朗讀。

從課題中的“花園”着手,由表及裏、循序漸進地展開教學,符合中段小學生的學習生理和心理的特點。

讓學生多多接觸文字,結合課文重點語段, 在具體的語境中,以情導讀,以讀促悟。同時,這一環節我重視學生的說話訓練和指導,使學生說得有所得,並關注學生的學習實際,安排了提示,給以適度的階梯,讓學生去感受“跳一跳摘到葡萄”的成就感,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透過描寫花園變化前後的對比朗讀,使學生對此篇文章內容表達運用的對比方法有了初步的瞭解。此舉可謂是“春雨潤物細無聲”啊!

只可惜,在教學過程中,忽略了字詞,如果能緊扣重點字詞來指導朗讀,那會更好,語文味就會更足。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高深的藝術,只有透過不斷的實踐,並在實踐中反思,進行再創造,纔能有所得,有所爲。

《巨人的花園》教學反思 篇13

童話,深受學生喜愛,它那動人的故事、曲折的情節和優美的語言,能把學生帶人美好的情境,使他們受到真、善、美的薰陶。教學《巨人的花園》這篇課文時,我着力讓學生在學習中既領悟童話的寫法,感受語言的優美,又從語言文字中感悟做人的真諦,感悟快樂要和他人分享的幸福,將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相融,使課堂教學呈現出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的新局面。

課堂伊始,我讓學生讀了一遍課文後,問道:“這篇童話寫得怎麼樣?”“太好了!”“太打動人了!”“太曲折了!”“曲折?”多好的能進發活力的一個詞語。隨即,我又問道:“你覺得哪些方面曲折?”“情節曲折。”面對其他同學的一臉茫然,怎麼辦?這麼好的能挖掘的詞語我不能棄而不顧。當即,我在黑板上畫了兩條線:一條直線,一條波浪線。我說:“是啊,故事情節就彷彿這兩條線,我現在給大家講一個童話故事:‘從前,一個巨人旅行回來,看到了許多孩子在自己的花園裏玩,他非常生氣,把孩子們趕跑了。後來,在一個小男孩的感動下,他再也不趕孩子們了,還和他們快樂地一起玩。’這個故事好嗎?”“不好,太簡單了,沒有情節,十分枯燥。”這時,一個學生看着那條直線,會意地說:“這樣的情節太平淡了,就和那條直線一樣。”“是啊,”我趁勢說道,“那麼這篇童話的情節到底曲折在哪兒呢?”學生大部分心領神會,急忙開啟課本,細讀課文。一會兒,一個個小手舉了起來:“第三自然段中巨人回來很生氣,是一個曲折處。”我隨即在波浪線的第一個高潮處板書“很生氣”。隨着學生的回答又在第二個高潮處板書“發脾氣”,在第三個高潮處板書“大聲叱責”。接下來我又問道:“巨人生氣的前後花園有什麼變化?請同學們找到相關的語言讀一讀,體會體會。”

在學生的體會和交流中,我們共同歸納出了兩個字:“美”“荒”。然後引領學生透過讀把這種感受表達出來。“那麼由‘美“荒’讓人感受到的又是怎樣的一種氛圍呢?請同學們再找出相關的語句讀一讀,用心去感受一下。”學生透過對“一縷陽光從窗外射進來”“明媚的陽光”“草翠花開”“孩子們的笑聲使花園增添了春意”“鮮花凋謝,樹葉飄落,花園又被冰雪覆蓋了”等詞句的品讀,感受並提煉出了“暖”與“冷”兩個字。“美”與“荒”,“暖”與“冷”強烈的對比寫法使故事情節曲折生動。透過板書,學生潛移默化地領略了作者寫作上的精妙之處。

接着,在第三個曲折處,我問道:“同學們,巨人大聲叱責後,是什麼讓巨人的心靈發生了變化。”“是小男孩的一雙會說話的眼睛。”“想想看,此時此刻,小男孩可能會說什麼?”很快,學生思維的閘門又一次開啟。有的說:“巨人啊,快醒醒吧。知道嗎?是您自己首先封閉了您的心,才讓您的心靈變得荒涼、冷酷的啊!”有的說:“巨人啊,您知道嗎?世界是因我們才變得豐富多彩,是因我們才變得有滋有味,難道您永遠要讓自己孤單一輩子嗎?”有的說:“快開啟您那顆外表任性、冷酷的心吧,其實您一定和我們一樣充滿愛心。”此時,學生不是在想小男孩可能會說什麼,而是在直接與巨人對話,已經完全融入到課文之中。一個學生滿懷激情地說道:“其實巨人拆開的不僅僅是圍牆,更是自己那顆冷酷的心,任性的心,是自己那顆自私的心,荒涼的心,是自己那顆曾經被黑暗吞噬的心。”這時,全班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在掌聲中,我從學生那明亮的眼睛中看到了他們正在接受一次心靈的洗禮。

這節課透過引入“一條直線”和“一條波浪線”讓我明白破解故事類文字的密碼之一就是“變換”。因爲文章以曲爲美,凡優美的記敘文,往往離不開一波三折的情節,人物的情感和性格只有在情節的變化中才能得以淋漓盡致地展示。什麼是故事,故事就是情節的跌宕起伏。平鋪直敘,沒有意外,沒有變化,就沒有故事。這兩條線讓我明白文字中其實有很多樸實的東西等着教師去發現,去思考,也等着教師採取有效的方法去揭示,去幫助學生理解、運用。

《巨人的花園》教學反思 篇14

《巨人的花園》是一篇樸實的童話故事,本文的顯著特點是運用對比的方法展開故事情節,作者把花園前後景色進行對比、巨人前後態度進行對比、巨人前後感覺進行對比。正是這些對比使故事情節變得跌宕起伏,故事所揭示的:快樂只有和大家分享纔是真正的快樂這一道理顯現出來。

我在課堂上展示的是本課的第二課時。在上第二課時時,我的教學環節是這樣的:匯入――檢查前置學習――授新――總結――練習。在匯入環節,就同學們收集的有關童話的資料進行了交流,老師給同學們介紹了童話的特點,童話的種類,讓學生知道《巨人的花園》是超人體的童話故事。在匯入環節,同學們知道了童話的特點就是把自然物擬人化,這爲後期的編寫童話故事作好了準備。在第二環節,檢查前置學習,我利用學樂雲平臺的隨堂同步功能,把學生的學案拍投到白板上,學生學案完成的情況一目瞭然,既省時又高效,電教媒體有肋於提高教學效率也得到了充分的顯示。在授新環節,我設計了巨人的花園是一座什麼樣的花園;感受巨人的言行;體會巨人的自私;感受巨人的醒悟;總結全文(從課文所提示的道理和寫作方法兩方面進行總結)。在感受巨人的言行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我讓學生模仿巨人生氣的語氣來讀巨人的語言,在體會巨人自私的環節中,我讓學生練習寫“花園裏沒有――――沒有―――――沒有――――――,巨人感受――――――”,學生透過寫,我們感受到了巨人的痛苦,學生也明白了巨人是一個自私、冷酷、無情的傢伙。在感受巨人醒悟這一環節中,我再次設計了讓學生反覆讀第十自然段,透過讀,文章提示的主題:快樂只有和大家分享纔是真正的快樂這一道理自然而然地顯現出來,同時學生也明明白白了沒有孩子的地方就沒有春天。在總結環節,我設計了三個問題:一是《巨人的花園》這篇童話的結尾部分朗讀給學生聽;二是對本文寫法的總結;三是寫法在習作中的運用舉例。鼓勵學生多讀童話,多創編話,在童話中感受快樂,增長知識,明白道理。整個學習過程,同學們都積極參與其中,較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

在教學中,我能較熟練地使用電教媒體上課,使課堂效率最大化。但學樂雲的功能我還有部分沒有使用,甚至是不會,這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我還要摸索學樂雲在教學中的廣泛使用,使學樂雲在課堂教學、學生作業、家校聯繫方面發揮最大效益。

我在課堂上對學生的表現進行了及時的評價,但有時評價語言過於隨意,如:當我點一個女生讀巨人生氣的語句後,我給她的評價是:“我們的學習委員生氣也是這樣的溫柔。”顯然,用溫柔是不恰當的,正確的用詞應該是溫和。作爲一個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出現這樣的失誤是不應該的。所以,我在以後的教學中還要嚴謹再嚴謹。

在這次展示課中,我按本校的生命教育課堂模式:前置學習――合作探究――當堂練習模式展開。我班的學生也很習慣這樣的學習方式。現在,我班學生在生命課堂模式中自主學習的能力也在逐漸提高,學習的效率也在不斷提高。

《巨人的花園》教學反思 篇15

《巨人的花園》是是英國作家王爾德寫的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一個巨人看到孩子們在自己的花園裏玩耍,很生氣,便趕走了孩子,在花園周圍築起了圍牆,不讓孩子進入花園。但是,從此花園裏,都是寒冷的冬天。一天,孩子們從牆洞爬進去,園裏立刻有了春意。但巨人再次將孩子們趕出了花園。之後花園又被冰雪覆蓋了。之後,在一位小男孩的啓示下,巨人醒悟了,他立刻拆除了圍牆,花園又成了孩子們的樂園,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園和孩子們中間,感到無比的幸福。從這篇童話中,我們能夠體會到,能和大家一齊分享的快樂纔是真正的快樂。

這篇課文在寫作上有一個很大的特點:運用比較進行寫作,如巨人回來之前和巨人回來之後花園的不同景色;春天來了花園內外的不同變化;孩子們進入花園和巨人趕走孩子們後花園的不同景色等等;正是在一次次的比較中揭示了文章的主題。因此,我在上課的過程中緊緊抓住教材的這一特點,運用比較進行教學。

在教學中,我先引導學生學習了巨人不再時,孩子們在花園裏快樂玩耍的情景,然後,話鋒一轉:巨人回來了,花園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引導學生開始學習後面的文章,在學生初步瞭解巨人的加入給花園帶來的變化之後。我引導學生抓住“沒有孩子的地方就沒有春天。”這句話從“有孩子就有春天”和“沒有孩子就沒有春天兩個方面展開閱讀。學生透過找句、品詞,慢慢的感悟到了文章的主題:巨人不願意讓孩子到花園裏來玩,所以春天永遠不會來到花園裏,是巨人的自私換來了寒冬,文章告訴我們有了快樂和完美的事物就應和人分享。就應說,透過這樣的比較閱讀,學生的語感得到了有效的訓練,對文章主題的感悟也是在自主閱讀,充分思考基礎上,水到渠成的結果。

但是在上課的過程中也有一些遺憾,首先,在引導學生對“有孩子就有春天”和“沒有孩子就沒有春天”的相關句子進行比較閱讀的時侯,注重了朗讀的訓練,而忽視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如描述冬天的詞雪花飛舞、狂風大作、鮮花凋謝、樹葉飄落、冰雪覆蓋和描述春天的詞如陽光明媚、草翠花開、綻出綠芽等這些詞沒有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和運用,也沒有讓學生進行積累。其次,是在討論問什麼巨人不讓孩子們到花園裏玩耍這一問題時,有學生回答巨人是怕孩子們損壞花園裏的花草,這一明顯不貼合文章主題的答案時,沒有及時的引導,所以學生的理解出現了偏差,在最後引導學生對冷酷的巨人說話的時侯,許多學生都告訴巨人自己不會損壞花草的,而不是針對巨人的冷酷進行勸說。事後想來,當學生回答巨人是怕孩子們損壞花園裏的花草,而不讓孩子們到花園裏玩的時候,只要引導他們再去讀一讀,巨人回來之前孩子們在花園裏玩耍的完美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