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浮力複習課教學反思(精選5篇)

身爲一名人民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浮力複習課教學反思(精選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浮力複習課教學反思(精選5篇)

浮力複習課的課後教學反思1

浮力是初中階段綜合性最強的一部分,它涉及到密度、壓強、力的平衡與合成等知識,可以說包括了整個力學部分,所以學生學習起來很吃力,很多同學知道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會計算浮力,但是對於各種變化的題型總有下不了手的感覺,綜上所述,我設計了浮力複習這節課,主要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利用平衡力求解浮力,第二個利用反作用力來求解浮力,其中貫穿始終的是力的分析、力的平衡,用浮力對比於比較簡單、學生掌握比較好的重力進行教學。

第一部分:

力的定義是指物體間的相互作用,有力的存在一定至少有兩個物體存在。

1、研究重力:產生原因;施力物體;大小計算公式;強調浮力也是一種力,要研究一種力研究的就是力的產生原因及三要素。對比重力研究浮力。

2、浮力:產生原因;施力物體;大小計算公式;方向。

第二部分:

畫力的示意圖,爲後面的力的平衡做鋪墊。

斜面上的物體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示意圖(理解浮力的方向),畫船漂浮在長江和大海里手裏示意圖(爲了引入力的平衡),學生訓練畫力的示意圖,其中包括了密度計和潛水艇,爲力的平衡及浮力大小分析做好鋪墊。

第三部分:力的平衡

利用力的平衡知識列出平衡方程組,對比船、密度計漂浮在不同液體中時浮力大小不變,可以利用力的平衡知識來求解浮力的大小,解決密度計原理及船在不同水域受到浮力不變的要點。利用潛水艇的浮力變化來鞏固力的平衡解決浮力問題。

小結:

1、分析力學題先畫出受力示意圖(關鍵)

2、根據力的平衡列出平衡方程

3、浮力變化的因素有液體密度和排開液體體積從而解決浮力問題。

第四部分:力的測量,利用重力和浮力測量的異同,用彈簧測力計測量重力利用了力的平衡知識,測量浮力利用了力的平衡與合成知識。利用天平或檯秤測量重力利用了反作用力知識,從而引入檯秤或天平上測量浮力的方法,得出浮力的反作用力是物體對液體的壓力,等於檯秤或天平增加的壓力。

第五部分:利用反作用力求解浮力。這是歷年中考題中得分率最低的部分,也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最主要問題。先講解固體在臺秤或天平上稱量時爲什麼壓力等於重力,利用到了力的平衡和反作用力知識,那麼在原來固體上再加上一個物體後臺秤或天平變化的量等於物體重力,從而引入當在液體中加上一個漂浮物體時,增加的量等於物體所受重力,也即等於物體所受浮力,爲什麼?讓學生總結得出浮力的反作用力是物體對液體的壓力,等於規則容器底增加的液體壓力,可以利用液體壓力的求法來解決浮力大小問題。

本節課時間比較緊張,內容較多,聽課教師反映內容偏難學生難以接受,是有道理的。但是學生經過類比得出浮力等於壓力後求解浮力變得簡單,很有成就感,而且是利用所學知識解決了自己困惑很久的問題受到很大鼓舞,整節課每個同學都很投入。今天從學生的掌握情況來看,這節課不僅解決的浮力的問題,其實也解決很多學生受力分析過程中分析不嚴謹的問題,收到比較好的效果。

浮力複習課的課後教學反思2

本節課主要是對第一章浮力知識進行復習,希望透過本節課的複習學生可以知道浮力的集中計算方法,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知道物體的沉浮條件,知道浮力的應用,會製作密度計。同時學生能夠經歷探索浮力大小過程。從日常生活現象入手,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與動手操作能力。也培養學生樂於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識的興趣;培養學生大膽猜想,在實驗過程中勇於創新精神。

本節複習課有條不紊的完成了本節的內容,對於本節課對自身來講是有變化的,也存在一些優點。在課前展示學習目標,可以是學生有的放矢。在板書方面使用動態板書形成本節課的只是網絡。對於整節課思路比較清晰,習題針對性比較強。

但是本節課也存在一些缺點,需要加以改進。雖然課前就明確了本節課的複習內容,但是在複習的內容並不能完全指向目標以及深淺難易的技巧把握還有待提高。同時在教學中忽視了方法指導,習題設定一方面是複習知識點,另一方面應該將不同的1、2題進行比較,比較這兩道題的不同點,但是課堂中這兩題完全沒有聯繫,讓兩道題的價值得不到完全展現,也錯失了指導學生解題的方法,如果能夠將兩題進行比較,那麼學生一定會有所收穫,也會在這樣的比較重逐漸形成知識的遷移,對知識的理解會更加透徹。

浮力複習課的課後教學反思3

反思《浮力》的教學過程以及各位同仁的評課意見,自認爲這節課雖然比較成功,基本上按照課前的設計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且教學效果也很明顯,但不足之處也在所難免,在今後的教學中值得注意的問題還真不少,簡記如下:

一是自認爲做得比較成功的地方:

1、透過教學情境的創設,較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整堂課的教學氛圍很活躍,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了充分體現。

2、學生充分地動口、動腦、動手,主體地位得到了落實,真正將課堂交給了學生,教師僅僅是一個引導者,並非課堂的“主宰”。

3、教學設計合理,知識結構嚴謹,講解清晰。

4、教學過程中注重了課堂生成,善於根據課堂生成的問題即使靈活地調整教學,機智地解決一些課堂上的“突發事件”。

5、注重了學法指導,講學習方法和物理研究方法貫穿於分分秒秒的教學過程之中,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知識和學習方法。

6、體現了“優化課堂,提高課效”的活動理念,課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優化,教學效果也很明顯。

7、改變了傳統的“複習,新課,練習”的教學模式,大膽改革和創新,運用了更新的“創境激趣,設疑引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歸納深化,滲透方法——拓展延伸,遷移應用——反饋矯正,引向生活”教學模式,優化了課堂,提高了課效。

8、運用了教育學、心理學原理,關注了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做到了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有機結合,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巧妙運用。

二、不足之處:

1、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什麼因素有關時,我讓學生想辦法使下沉的橡皮泥團浮起來,再比較過程前後的不變量和變化量,目的是想讓學生找到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排開液體的多少有關。可是,由於泥團太小,很多同學再將它捏成碗狀或船形時,又增加了橡皮泥,是實驗過程中沒有很好的控制變量,只是後面大多數同學認爲,橡皮泥下沉時排開的水多些,我又不得不去演示這一過程。

2、在理解浮力的方向時,我僅從學生自己理解的“使物體上下表面受到的壓力差將物體托起來了,所以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沒有進一步從平衡力的角度分析,使學生更準確的知道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

三、再教設想

根據上面提到的不足,下次再上這一內容時,我會事先提醒學生橡皮泥團應該稍大些,而且讓它浮起來時,只能用原來的橡皮泥。而在分析浮力的方向時,直接從平衡力的角度進行分析。

我相信,在各位同仁的熱情幫助下,我的物理教學水平一定會逐步提高的,我們學校的物理教學質量也會“芝麻開花節節高”。

浮力複習課的課後教學反思4

浮力複習課是對浮力整章內容的知識回顧、梳理和提升,使學生所學的知識條理化、系統化,幫助學生建構屬於自己的知識網絡,指導學生學習知識貯存和提取的方法。讓學生對已學的知識進行全面回顧,並紮實鞏固。整合所有要複習的內容,做到環環相扣,層層深入。教學流程是:知識回顧―框架建立―知識應用―例題精選―課堂練習―課後鞏固。透過本節課的教學,基本上完成了教學目標。

浮力是知識綜合性強的章節,許多的難度習題使學生陷入到困惑之中,也使我陷入浮力教學的困惑指之中,到底該怎樣進行復習的教學,真希望有高手指導指導。我在浮力教學中,新課分爲2節課,浮力的產生、稱量法、阿基米德原理和浮沉條件、浮力的應用。習題課大概進行3節課,浮力知識才算基本上完?我有點困惑,到底需要這麼多課嗎?反思:

1、重難點突出不強。例如浮力的概念是本節的重點,阿基米德原理是本節重點也是難點。由兩個實驗現象直接得出並強調“浸”和“向上”。阿基米德原理的得出是難點,先讓學生從生活現象和“造船比賽”、讓學生邊做邊猜想: “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最後透過課件展示,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2、學生的興趣活躍了課堂,本節課巧妙的引入了新課,便藉助於色彩豔麗的動畫故事創設情境,一下子把學生吸引住了,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爲後面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參與意識。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主體性、探究性。

3、老師教法上過於束縛學生,侷限了學生的思想。沒有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同時教師在應有充分的準備學生猜測的“意外”,如:猜浮力與深度有關等。學生並沒有從生活中或已有的經驗出發,這樣猜測就有一定的侷限性,此時教師可加以引導。

4.展示不夠多,全員參與的程度不夠。練習題的選取上還不是很到位,沒有體現出步步深入、層層遞進的梯度。

總體來說,本節課內容比較多,時間緊,學生練習時間較少,習題應選擇一些起點低,難度小,利用本節所學公式一步計算的練習,來鞏固加深理解。

浮力複習課的課後教學反思5

學生之所以感到解浮力部分的題很困難,原因就在於浮力題中綜合了有關質量、密度、重力、合力、平衡力和壓強等許多物理概念。所以,在複習這些知識時,教師一定要注重基礎知識的落實。特別是力學重點實驗——“用天平和量筒測物質密度”,要求學生對實驗原理、實驗器材、實驗步驟、需要測量的物理量都瞭如指掌。我在上這堂課之前,要求學生開動腦筋想一想:除了用天平和量筒測物質密度,還可以用我們學過的哪些物理知識尤其是浮力知識來測量物質的密度?儘可能多地寫出你的實驗方案。使教學活動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和探索的基礎上,進而形成有利於學生主體精神、創新能力健康發展的寬鬆的教學環境和教學體系。

一、案例背景:

這是八年級(上)《科學》第一章的一節複習公開課。力學中的浮力部分是個難點,是中考中得分率最低的知識點,在這個知識點上透過“實驗設計”開展創新教育,學生的能力是否能夠達到?

二、案例描述: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對這堂課進行了如下的設計。

(一)做好知識的準備

注重基礎知識的落實。特別是力學重點實驗——“用天平和量筒測物質密度”,要求學生對實驗原理、實驗器材、實驗步驟、需要測量的物理量都瞭如指掌。

(二)課前學生自主設計好實驗方案

要在課堂教學中開展創新教育,就要爲學生思考、探索、發現和創新提供最大的空間,具有較強的開放性和選擇性;要貫徹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突出實踐性,便於學生的操作和其他活動;要構建以學習者爲中心,以學生自主活動爲基礎的新型教學過程( ),使教學活動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和探索的基礎上,進而形成有利於學生主體精神、創新能力健康發展的寬鬆的教學環境和教學體系。在上這堂課之前,要求學生開動腦筋想一想:除了用天平和量筒測物質密度,還可以用我們學過的哪些物理知識尤其是浮力知識來測量物質的密度?儘可能多地寫出你的實驗方案。

(三)課堂實驗過程設計

由於學校的實驗器材有限,課堂上進行限定器材的實驗。共進行三組實驗:

(1)測密度大於水的石塊的密度;

(2)測密度小於水的蠟燭的密度;

(3)測鹽水的密度(利用已測出的石塊的密度)。

(四)課後展示學生的各種方案,供全班學生討論。教師講評、鼓勵和表揚

三、本課的反思:

公開課之後獲得十餘位聽課教師的廣泛好評。有的教師評論說:“沒想到像7班學生在課上表現出來的素質如此之高,本校別的學科聽課的教師感嘆到:“沒想到×××同學(學習差生)在科學課上表現得這麼積極。如果我們課都上成這樣,學生還會感到負擔重嗎?還會有學生厭學嗎?”

學生解浮力題的能力大大提高。在解題時,常常有學生驚呼:“這道題不是和我們做的實驗一樣嗎?”“這道中考題不是和我們提的實驗方案一樣嗎?”浮力計算題在學生眼中不再是那麼抽象、呆板和枯燥,而是與自己設計或討論過的實驗方案緊密相連的,學習的物理知識可以解決生活和生產中的實際問題,與生活和生產的需要是緊密相連的。

有的教師除了教學大綱要求的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不願多做實驗,認爲耽誤時間。創造性的學生主體活動,不僅可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而且可以全面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實現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的有機結合。事實證明,透過學生自主設計和動手做實驗,可以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發散思維、觀察能力、動手能力,激發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爲?

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就像一石激起千層浪。下課後,學生紛紛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大膽地設想和設計方案。有的學生用彈簧秤測固體重力,再根據公式m=G/g算出固體的質量,用排液法測出固體體積,最後算出固體的密度。有的用彈簧秤測出物重G和物體浸沒在水中時彈簧秤的拉力,算出物體體積V,再根據G/g算出物體的質量計算密度。旁邊的學生說:你這種方法只適用於密度大於水的物質,若物質的密度小於水的怎麼辦?然後得意洋洋地拿出自己的實驗方案。還有的學生提出了利用浮力知識測密度的方法。有幾個學生每人設計了六七種方案,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空前高漲,激發和誘導了學生的創造性。事實說明我們原先對學生能力的擔心完全是多餘的,還說明學生蘊藏着很大的潛能,而我們教師往往對其估計不足,因而束縛了自己教學改革的手腳,放慢了教學改革的步伐。

利用浮力知識測物質密度的實驗學生沒有做過,教師也沒有演示過,所以有相當的難度。如何讓學習程度較差的學生在這堂課上也有所收穫,就需要教師採取一定的策略。教師必須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水平及學生之間的差異來創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 ),並且根據教學進程中的具體情況來激勵學生的創新思維與解決實際問題的操作能力。爲了解決這個問題,教師讓學習好的學生主動與學習較差的學生結合在一起,使學習較差的學生也能設計出一兩個實驗方案,培養了這些學生的自信心,使這些學生也享受到了成功的快樂。

教師要保護學生創新的積極性。學生的實驗方案並非都是科學的、嚴密的,有的設計實屬於“一竅不通”。我們應從關心、愛護學生的角度出發,保護學生的創造欲。首先要肯定學生的努力,然後再幫助他們找出不足或錯誤的地方,最後完成合格的實驗方案。

集體研討,全面提升創造能力。在學生分組討論、實驗、驗證的基礎上,適時地組織全班進行集體研討,針對不同的設計、不同的方案,學生們各抒己見,在討論和爭論中,教師適時點出問題關鍵,幫助學生理順思路,同時明確解題邏輯性和規範性,使學生能夠掌握若干個用浮力知識測定固體、液體密度的方法,使全班學生都有所提高。

透過對這堂反映良好的科學課的總結,說明只要我們用心去做,進行創新教育,不斷探索教學改革之路,必能譜寫教育改革的新篇章,必能開創教育改革的新局面。正如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說:“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