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線段》教學反思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線段》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線段》教學反思

《線段》教學反思1

在這一星期我們學習了第一節 的內容:“與三角形有關的線段”在處理三角形的分類時,是透過練習引入的。

目的是由於三角形的分類學生在小學時 已經接觸過並不陌生,不是本節課的重點內 容,不會影響重難點的分佈.學生很容易理解並掌握 ,又會讓大多數的同學感到自然.(2)在 練習過程中有這麼一道題:“已知兩條邊長分別爲3cm、5cm,你可以組成幾個符合條件的等腰三角形?並求符合條件的等腰三角形的周長。”95% 的同學都認爲是兩個答案即3、3、5或5、5 、3,正當我們準備進行下一個練習題時,有一位同學站起來說有四個答案即3、3、5, 5、5、3,3、3、 3、,5、5、5,他的理由是等邊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所以應該加上後面兩種情況,按照常規的想法我在準備是都沒有想到會有這種情況,一時間還以 爲自己錯了此時教師穩定仔細地讀題發現自己是正確的作爲教師沒有馬上給予否決,而是讓同學進行交流與探究尋求正確的答案。

學 生A說:若出現3、3、3或 5、5、5時有一條線段沒有被用上是不正確的必須兩條都用的上才行同學們都 爲這位同學的發言鼓掌,回答的太精彩了剛纔的同 學不的不認同了他們的說法,這個 問題得到了完美的回答.在這裏教師體現了新的課改理念,發展以學生爲主體教師 爲主導的思想本着師生互助的原則做到由學生提出問題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線段》教學反思2

從孩子的考試中發現潛在的教學問題:

關於線段

1、數線段

2、圖形是由幾條線段圍城的

3、畫一條線段,並將線段平均分。

關於釐米和米

1、測量一個物體的長度,有幾個一釐米就是幾釐米,個別孩子還是沒有掌握

2、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的問題。

3、釐米和米的進率以及運用進率關係進行一系列的換算,比較。

4、測量不同的物體時,要用到什麼單位。孩子容易受到數字的誤導。

5、學生對身體上的尺的認識,以及身體上的尺的作用。在沒有尺子的時候,學生可以用身體上的尺進行估算。

6、培養估算意識,大約幾釐米,大約幾米。

對策分析:

孩子之所以在做練習中出現如此多的問題,其實歸根到底是教學初期的工作做得不是特別踏實。拿線段來說,開始我覺得線段對孩子來說很簡單,無非就是直線、兩個端點。可是孩子是第一次認識線段,他們只知道長成這樣的,叫做線段,卻不知道爲什麼線段要長成這樣。線段有兩個端點的目的是因爲線段是有長短的,所以需要端點。在生活中處處有線段,雖然不像書本上一樣用端點標註出來,卻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因爲有了線段,有了平面圖形,有了平面之後,又構成了立體圖形。這些都是孩子們學過的,雖說他們理解的可能比較模糊,但是我們在第一課時也可以告訴他們。兩點之間,只有一條線段,只能畫一條線段。

關於釐米,釐米也是孩子第一個認識的長度單位,所以讓孩子們感知1釐米的長度以及會量物體的長度是本節課的重點。由於孩子有了自學的經驗,因此本節課在“一小段就是一釐米”這一部分做的不是特別到位,也就造成了後期孩子在判斷一段物體有多長的時候,有些會存在多霧。

釐米和米在我們看來很簡單,實則對二年級孩子來說,他們缺少了生活經驗,所以不能很好的判斷物體的單位究竟是什麼。比如說,操場長400米,孩子看到大的數字就會認爲是400釐米。因此,先建立釐米和米的表象,再讓他們從生活中感知這些長度。

《線段》教學反思3

直線、線段、射線是一組比較抽象的圖形,是學生第一次同時接觸的知識,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項數學基礎知識,學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難。特別是在以後的幾何知識教學活動中容易混餚的知識,這一部分教學內容以前是五年級學習的內容,而新教材整合爲四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教材把認識線段、直線、射線三者的區別作爲一起來讓學生加以區分掌握。足以說明學生建立三者的概念需要一個過程,同時對三個概念的理解也是有一定困難的。

在這組教學活動中,主要讓學生從現實情境中抽象出線段、射線、直線,然後透過認一認活動,體會到他們都是直直的,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三個圖形的特徵。利用觀察實際操作判斷等直觀手段,逐步使學生理解三者的概念及意義,同時對意義的理解也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因此,學習時需要創設具體生動的問題情境,激活已有的生活經驗,利用實驗操作、觀察、判斷等直觀手段,逐步使學生理解三者的意義。《線段、射線、直線》這節課,就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看一看,認一認,畫一畫,引出三者的名稱。

在本節課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我以新課標精神爲指導,注重體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因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會得到不同的發展,這是新課標理念。

成功之處:

1.在學習活動中構建知識。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數學活動是一種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活動,是學生動手動腦的活動,數學知識的獲得是數學活動的結果。數學活動不僅是爲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學生需要在自主的數學活動中理解數學,體驗數學。觀察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得到發展。

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我讓學生透過觀察,引出用直尺把兩點連接起來可得到一條線斷的描述性定義,並告訴學生什麼是端點,指出線段有兩個端點,指出怎樣表示一條線段,(出示課件)。在認識直線上,用圖示與語言描述相結合的方法,引出把線段兩端無限延長的直線概念,重點讓學生初步理解無限延長就是好長,好長,長得無止境的意思。怎樣用圖形表示直線,出示課件。透過對比的方法,得出直線沒有端點,不可以度量的特點。在認識射線上,透過觀察,引出射線的概念。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而且爲學生在區分三者的關係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在數學活動中讓孩子成爲學習的主人。

數學教學活動就是要讓每位學生都能動起來,教學活動要求活動面向全體學生,全員動手參與,貫穿整個教學的始終。使不同的人在數學學習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數學課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不能只讓學習好的學生回答問題,而忽略差生的學習,要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上都能發揮自己的才能,都能成功。所以我在教學線段、射線、直線這節教學時,面向全體學生進行教學活動,學生參與面廣,在全員參與中透過觀察、思考、動手操做、理解逐步來認識線段、射線、直線三者的區別,從始至終,全班每一個孩子充分參與動手實踐,最大限度的滿足每一個學生的數學需要,實現了讓學生成爲學習活動的主人。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真正成爲學習活動的實踐者,在活動中互相交流,互相探究。

3、課程在不斷改革,特別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能力。

數學教學是學生思維得到發展的一個活動,讓學生自己透過看書,獨立去發現線段、射線、直線的不同,是由學生的生活世界走向數學王國的活動過程。例如,在認識線段時,學生透過看,畫、數,由淺入深的逐步形成線段的概念,從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與開創能力,進一步實現了注重學生創新思維的設計意圖,在射線與直線的教學活動中學生自己觀察與實踐,知識面擴大,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總之,透過這節課的教學,實現了整個教學的設計意圖,同時在活動中也體現了課改的精神。

不足之處:

教師的在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與空間觀念不夠完好,由這一點,我得到啓示,作爲一個教師,必須不斷研究教材,研究學生,找到教學的切入點,使教學任務得以實現,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發展。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是新課標所倡導的理念,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創新能力進一步發展,讓孩子成爲真正的主人,才能完成新課標下的教學任務。這也是我在教學中一直困惑的事情,是我在數學教學中應該進一步深思、探索之處。數學教學活動是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得到發展,培養邏輯推理能力和空間觀念的一門重要課程,在新課改的教學中我會不斷鑽研、探索,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線段》教學反思4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根據老師們提出的建議,關注課堂教學的細節問題,更進一步規範自己的教學行爲,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能力。

直線射線線段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線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於射線與直線生活中沒有原形,因此學生學起來比較困難。因此我從學生感性趣的事物入手,安排學生回家觀察由一小孔、射出來的手電筒的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捕捉課堂上學生生成的亮點。鼓勵於學生髮現事物之間的聯繫,對學生而言重要的是形成以上概念,而不是記憶上述概念。課堂上給學生提供了主動探索的時間,空間,比如在理解線段直線射線三者之間的異同點時,先詳細教學了射線直線,然後回顧了線段的特點,接下來放手讓學生自己在小組內討論,完成表格中的內容。這樣有助於學生對以後知識的自然溝通。教學中我沒有一味的按教材上呈現的概念教學,而是讓學生感悟經過一點畫直線或射線無數條,而過兩點畫直線只能有一條。實現了書本知識與學生髮現知識的一種溝通。增強了學生對幾何圖形的敏感性。

教學中,也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比如教師的語言不夠嚴密,教學設計也有些欠妥,隨意性強。今後在這些方面要加強,不斷改進。提高教學效率。

《線段》教學反思5

1、情境創設改採用七年級學習過的建水電站問題,即將水電站建在何處到在河同一側的兩個村莊的距離之和最短?在學生回憶並解決後將問題變爲“建在何處到兩個村莊的距離相等?”,這樣的設計避免了死板的套入教學內容,不但符合學生的元認知結構,還可以極大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快速融入到教學之中,而且題目設計實現知識的縱向遷移,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內化,形成自我知識體系,教學實踐證明效果顯著。

2、在創設出上面情境引入教學內容的同時,引導學生作出圖形,在解決第二個問題時很多學生首先並未考慮到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使用,而是先找中點,再作垂直,此時如果着急的讓學生考慮直接使用線段的垂直平分線就會打破學生的認知結構,下面的教學內容也只是強加而已。爲此,教學中極力鼓勵學生作圖並闡述理由,然後再引導學生結合圖形體會到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存在及性質,這樣,既尊重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符合學生的認知結構,並且結合圖形掌握知識達成度較高。

3、在完成了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性質和判別學習後,加上了兩道題目加以鞏固,尤其第二題,透過設計了一道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判別題目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判別的掌握和使用,糾正了學生認爲找到一個點到線段兩個端點距離相等,這個點所在直線一定是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片面認識,將這節課的難點順利突破,並且爲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尺規作圖做好了鋪墊。

透過上面的教學“靈感”的教學效果來看,確實在教學中起到了意想不到、錦上添花的作用,而這種靈感來源於仔細的鑽研教材,切合學生實際的設定教學環節,並非異想天開,偶然所得。

《線段》教學反思6

尺規作圖七年級纔開始接觸的,有必要講清他的意圖,首先要強調直尺和刻度尺的不同,這樣在講畫一條線段與已知線段相等的時候,學生就會明白爲什麼不能用尺子直接量出長度,而且也避免學生在以後的作圖中,還是習慣性的用到刻度尺進行測量。

而教盲生畫圖,我在課前就預設了各種困難,針對盲生動手能力差,學生差異性大的特點做好準備,分成小組,讓每個小組的小組長組織小組內學習。譬如有的盲生不會用尺子畫直線,主要存在問題是不懂得如何將尺子用手固定起來,固定起來之後如何沿着尺子的一邊畫直線,很多同學的手不知道是如何放在尺子上,例如用手按住的直尺的時候,手會擋住要畫直線的筆,如果手不按那麼多的話,很難將尺子固定住,所以我想下次教畫直線的時候,可能借三角板給學生,他們手抓的地方更大,可能更容易操作。而且膠紙都很難固定在膠版上,作圖對盲生的難度還是遠遠大於正常學生的。

尺規作圖,往往很枯燥。要牢牢記住畫圖的步驟,否則就畫不出你要的圖形。我反問了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但是透過本次尺規作圖的教學,學生對尺規作圖有了一個具體直觀的認識,我覺得效果很是不錯的。

《線段》教學反思7

教學目標是:

1、讓學生進一步認識線段,認識射線和直線,知道線段、射線和直線的區別;

2、進一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含義,能用角的符號表示角。

3、透過“畫一畫”、“數一數”等活動,初步感悟:從一點出發可以畫無數條射線,經過一點可以畫無數條直線,經過兩點只能畫一條直線。這是一節概念性的課,概念對學生來說往往抽象難懂,是數學教學的一個重點。因此在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透過直線、線段的特徵總結方法,過度到學習射線進而總結射線的特徵,知道三線的異同點,從射線自然過度到角的知識,符合對問題研究的線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這樣對教材的處理、設計銜接比較自然,學生學習不感到吃力, 其次讓學生從線段、直線、射線去分類思考,感悟到了端點在其中的重要性。在角的形成教學中,沒有一味的按教材上呈現概念知識教學,而是透過學生動手去畫,來感悟從一點引出兩條射線形成的圖形就是角。把書本上原本凝固的概念激活了,使數學知識恢復到那種鮮活的狀態。實現了書本知識與學生髮現知識的一種溝通,增強學生對幾何圖形的敏感性,這也是新基礎教育數學教學中所一直倡導的。

最後我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細微變化,充分體現以人爲本的教學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只注重教師的教,卻忽視了學生的學,認爲我只要把知識點傳授給學生,學生就一定能接受,從而忽視了一些弱勢羣體,課堂的主旋律始終圍繞着一些活躍分子,特別是在公開課上,總怕那些稍差一點的學生影響整個教學進度。所以在這次備課時我充分考慮到了這一點,把一些問題設計得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都能在循序漸進中理解。比如:在引入角的概念時,我讓學生過一點沿不同方向畫兩條射線,這是剛剛掌握的射線的知識,學生很容易理解,然後讓學生看着角來試着自己總結角的概念,對於一些能力較強的學生,總結起來會很容易,而那些能力稍差一點的學生在看到別人的總結之後,也就自然理解了。從而使全體學生都能很快的理解這一知識點。

4、但是,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雖然在課前做了充分的預設,高屋建瓴,站的夠高,但望得卻不夠遠;課上雖關注學生,但下得不夠低,比如:在設計小組合作學習這一環節時,我把找三線之間的聯繫作爲難點,可在實際操作中,一些學生在找三線之間的區別時也不是很順利,致使這一環節的學習超出了預設時間;在讓學生自學角的知識時,沒有給出具體的學習目標,致使學生在學習時有些盲目,這都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更值得關注的細節。

《線段》教學反思8

近一個星期一直教用線段圖解決實際問題,透過教學我發現同學們對線段圖的接受程度都是不一樣的。出現不同的表現:有的能夠很好的理解題意並相應的畫出線段圖,有的能夠列式解答出問題,線段圖也會畫出一部分,有的人是線段圖根本不會畫但是能夠解答出問題。

據我分析可能有以下幾條原因:

1、學生本身對線段圖的實際意義不是十分了解,有的學生向我提出老師既然我能夠解答出問題,我爲什麼還要畫線段圖呢?學生沒有真正明白線段圖的實際意義,但是學生的提問確實值得我思考。

2、老師本身估計過高,作爲老師認爲畫線段圖是輕而易舉的事情,殊不知在學生那裏確是學習的一個災難,有些學生本身畫圖能力就很差,加上又新接觸線段圖,學習上着實費力。

3、老師課堂沒有調控好,每節課應該讓學生掌握的線段圖畫法整理出來,不應該面面俱到,應該點面結合,既有重點,又有難點,讓學生認識到這節課我必須掌握的是什麼知識,理解什麼知識,要讓學生心中有數。

策略:

1、加強引導,分類出需要學生必須掌握的線段圖,重點突破,輔以練習,讓學生真正認識到線段圖在數學學習中的實際意義是輔助解答試題。

2、針對學生的質疑,比如一些過於簡單的應用題我們可以不用讓孩子每道題都畫,只要掌握線段圖的基本畫法即可,爲以後學習更難的數學應用題做準備,讓學生明白學習線段圖的畫法真正意義所在。

《線段》教學反思9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地方值得肯定:

這節課透過動畫引導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知識,增強了吸引力。在逆命題的引出部分透過讓學生自己動手畫出以線段AB爲底邊的等腰三角形,觀察得到頂點在線段AB的垂直平分線上。學生在畫的過程中可以直觀感受數學知識,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新課標》指出:“重視教學內容的展開方式,努力幫助學生用自己的智慧去獲取、發展數學知識。”接着引導學生髮現前後兩個命題的內在聯繫。在對逆命題的證明上,採取合作交流及積極引導的方式,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爲在教師引導下的再創造過程。

新課程要求教師不能是單一的課程執行者,而應是能夠依據課程內容、學生的具體情況,對課程進行整合處理的實施者。對本節課的難點問題一:文字語言與符號語言的轉化。

我採取了提前學習,逐步探索,分散難點的方法。課前學習了“等邊對等角”及“等角對等邊”的證明,也做過一些相應的文字語言轉化爲符號語言的練習,所以這節課讓學生回憶轉化的步驟,按照以前的方法,先畫出相應的圖形,再找出命題的題設,根據題設結合圖形寫出已知;同樣找出命題的結論,結合圖形寫出求證。課上總結這類問題的解決方法,使學生的知識內化、鞏固加深。對本節課的重、難點問題二:命題及逆命題的證明及應用。我採取了逐個突破的辦法。學生證明完命題後及時做兩道相應的練習鞏固。練習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激發學生的潛能,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對逆命題的證明,我採取了小組討論、合作交流、教師引導的辦法。引導學生髮現圖形中缺少證明所需的線,使學生想到要作輔助線,再進一步討論得出可以添加什麼樣的輔助線。對學生提出的幾種輔助線進行分析是否合適,從而命題得證。學生在練習本上寫出證明過程,隨機抽取幾個同學的證明過程用投影儀展示,同時老師指正修改。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提高了課堂效率。接着提出一道練習和一道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將數學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價值。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節課有幾個地方我做的還不夠好:

在證明命題和逆命題後,應再次強調一下兩個命題的內容,使學生明確知識點;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應給學生充分思考的空間,分析答案的可行性。

透過這一次的“成長”,我對教材的理解有了進一步的加深,教學語言的規範性得到了加強,對學生的認知規律有了更深層的認識。相信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我會做得更好。

《線段》教學反思10

這節課上完以後,連日來的疲憊一掃而光.從整體效果看不錯,這可能得益於我的學生,和高年級的學生比,他們稚氣未脫比較活潑,愛表現自己,所以烘托出課堂氣氛比較活躍.過後我靜下來觀看這節課的視頻,發現自己一些課堂教學中的口誤,還有一些環節設計的不如人意,越發讓我心虛氣短,是我的學生成全了我.

一是“延伸”與“延長”的區別.在課前其他老師就我的試講的這節課提出過這個問題,線段是不能延伸的,但線段可以延長.這在我以前的教學中根本沒有注意,透過這節課得到大家的幫助.但我對這兩個概念還是理解不深,導致在課中有兩處延伸、延長混爲一談.這在比較講究“嚴謹”數學課堂上是不允許的,況且在課上我還一再提醒學生注意語言表達的嚴謹性,我還犯了這樣的錯誤,不應該,這爲我以後的教學敲了警鐘.

二是小遊戲這環節沒有突出我的設計本意,我感覺效果不好.但我還沒有好的創意,希望得到其他老師的指教.

三是練習題方面可以再適當擴充,本節課中略感單薄.

《線段》教學反思11

1.利用現實情景引入新課,既能體現數學知識與客觀世界的良好結合,又能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和探求意識。而在瞭解基礎知識以後,將其進行一定的昇華,也能使學生明白學以致用的道理、體會知識的漸進發展過程,增強思維能力的培養。同時,在整個探究過程中,怎樣團結協作、如何共同尋找解題的突破口,也是學生逐步提高的一個途徑。

2.雖然在教材當中只是提出瞭如何用尺規來作一個角等於已知角,但是對於教材的適當補充和拓展是十分有必要。教材只是爲教師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學素材,教師完全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要學會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對於本節課有關角的和、差、倍的補充,既是對於學生知識的補充,也是對於學生活動經驗進一步積累的一種提高。教學中除了要關注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同時還應注意本節課在學生整個學習當中的長遠目標。剛剛開始學習尺規作圖,語言的到位,作圖的規範,對於學生今後的學習是至關重要的。

《線段》教學反思12

《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性質定理及逆定理,是幾何中的重要定理,也是一條重要軌跡,在幾何證明、計算、作圖中都有重要作用。上完本節課後,透過其他老師交流,自己靜心反思,我主要有以下體會:

一、課前的認真準備是上好一節課的關鍵。

作爲一名教師要想上好一節課,其實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必須具有“一桶水”,所以教師課前準備時必須認真鑽研教材,領悟教材內涵,並能分析出這節課在整冊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前後關係,這樣纔能有的放矢。但是由於我在上這一節課的時候,連着前面軸對稱的性質的內容一起上了,從而導致內容太多,重難點沒有很好的突出。

二、在教學活動過程。

整個教學過程中,沒有很好體現以學生髮展爲本的精神。雖然從問題的匯入,性質,判定的引出都是由學生動手操作討論得出,但是由於我在安排這節課的時候,準備要講得內容太多,導致很多時候都是我一個人在講學生在聽,學生動手寫練習的時間就變得很少。再者這節課的重點是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和判定,我也沒有很好的突出重難點。雖然有很多不足之處,我覺得有些地方還是可取的,如:

1、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如在學生透過“畫一畫”“量一量”“猜一猜”活動得出命題“線段的垂直平分線上的點和這條線段的兩個端點的距離相等”時,讓學生結合圖形寫出已知、求證,這正是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

2、注重學生幾何語言的訓練

在學生總結出定理和逆定理後,引導學生根據文字結合圖形寫出它相應的幾何語言,這爲學生做證明題時的推理打下基礎。

本節課得到的定理爲:線段的垂直平分線上的點和這條線段的兩個端點的距離相等。

用幾何語言表示爲:∵MN是AB的垂直平分線,點P爲MN上的任意一點(已知)。

∴PA=PB(線段的垂直平分線上的`點和這條線段的兩個端點的距離相等)

透過這個幾何語言的表述又可以強調今後已知線段的垂直平分線存在,證線段垂直平分線上的點到這條線段的兩個端點的距離相等時,直接用這個定理即可,不用再透過證三角形全等而得出,防止學生課後應用時走彎路。

逆命題爲:和一條線段的兩個端點的距離相等的點,在這條線段的垂直平分線上。

用幾何語言表示爲:

∵PA=PB(已知)。

∴點P在AB的垂直平分線MN上。

(和一條線段的兩個端點的距離相等的點,在這條線段的垂直平分線上)

3、整堂課課堂效果較好,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較高,課堂氣氛較好。學生對問題的探索、研究反應較好,接受、吸收情況也比較好。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不僅會使用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定理及逆定理解決問題,而且在探索發現問題能力方面有很大的進步。

三、教後反思。

針對這一節課中出現的問題,我做出瞭如下的反思:首先在備課的時候,一定要抓準重難點,安排好一節課的內容,抓準一節課的時間;其次一定要體現以學生爲主的原則,要講練結合,給學生足夠多的時間做練習,充分理解接受新的知識。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一定不斷不改進自己的不足之處。

《線段》教學反思13

教參裏說,讓學生感受到直的,可測量出長度的,以此來初步感知線段。看起來不難,直接感知,學生也能很好的記憶。可是,“感知”卻不那麼容易。這節課設計了以下空間,反思如下:

空間一:感知。以一根繩子和一段視頻匯入新課。拉直的一根繩子,可以看作什麼呢?請你在視頻中找到答案!看了視頻,孩子們找到了答案“線段”。但這時,我感覺學生對線段並沒有感知。於是,我問,你能說說你認爲哪兒也是線段呢?比如桌子的高這條線,是一條線段。於是,學生模仿着找出線段。反思這一環節的設計,孩子們在找線段的過程中,雖然並不知道這節課要學習的線段的兩個特點,但是,他們感覺到了,首先應該是直的。這種模糊的認知,我認爲就是最初的感知。追問,你們找的都對,那到底什麼樣的線纔是線段呢?“直的”毫不猶豫的搶答。追問,還有沒有其他特點呢?“有的長有的短”“她說有的長有的短,就是說線段都是有長度的。”這地方我的話,跟的有點急。可能因爲對可測量的感知不太容易,所以我仍然沒有沉住氣。爲了學生能夠感知可測量,我又追問了手電筒的光線,太陽光線等,感覺問的有點深了。這地方應該怎麼處理,期待和大家的交流。

反思這個空間,看似隨意的聊天,卻真真切切的讓學生把線段的概念從實物中抽離出來。雖然這個空間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但是完成了預設的目標。在跟進練習裏,反饋效果不錯。

只是對於細節和過渡語處理得有些隨意。這是平時上課的通病。以後要多加註意。給自己錄音,看看說了哪些多餘的話。

空間二:線段的測量。測量線段,本不該是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大可以一帶而過,因爲前兩課時,都已經學過了測量的方法。但是,爲了更好的鞏固知識,應用知識,還是單獨進行了教學。但是這部分是由學生來說測量的方法。個人感覺有點失敗。雖然大致的意思能表達清楚,但是浪費時間,而且同學的傾聽不是特別好。需要維持紀律。課下忽然想起了於姐說的“一個行動代替一車語言”如果改成讓他來前面量一量,問題就變得簡單多了,又直觀又高效。

空間三:畫線段。畫線段怎麼畫?把一個大問題直接拋給我學生,簡單表達後,仍然以視頻進行教學。細化要求,左手按住尺子,右手拿筆,從0開始畫,畫到3,就是長3釐米的線段。然後動手操作。加強操作,畫了長3釐米的線段後,畫長7釐米的線段,問,兩條線段一共多長?第二條比第一條長多少?一邊畫,一邊鞏固解決問題。然後要求,畫筆3釐米長2釐米的線段。馬上有孩子說5釐米。表揚懂數學思考,先計算,再動筆畫。接着畫了同樣長的線段。同樣滲透數學的思考方法,想同樣長,應該先量出第一條的長,第一條長几釐米,第二條就畫幾釐米長。在一系列動手操作中,不停的透過表揚,有指向性的進行方法滲透,比如“孟子玉畫的時候用左手按住了格尺,畫的真直,真好看。”“李明霖是從0刻度畫起的,畫得真認真。一點兒都不差。值得表揚。”等等。並且要求孩子在畫了線段之後,標清所畫線段的長,這樣要求合不合理我也不知道,但是在高年級有要求的時候,很多孩子總是忘記標,我想爲孩子養成良好的繪圖習慣,繪圖是應該標識長度的。

這一空間,進行得非常順利。充分的表達和演示,大大的降低了學習的難度。而且表揚比要求更有效。我們要相信,每個孩子都想成長老師喜歡的好學生。他們也都能成爲老師喜歡的好學生。

《線段》教學反思14

線段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很抽象,難以理解,對此我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讓學生觀察、比較。學生透過拉一拉、比一比,體驗線段“直”的特點和線段有兩個端點,直觀形象地幫助學生形成線段表象。引導學生觀察直尺、課本、黑板等物體的邊,找一找、摸一摸,加深對線段的感受。鼓勵學生尋找、利用身邊的工具畫線段,讓學生經歷畫線段的過程,透過交流,探索畫線段的方法。

線段的兩個重要特徵是:(1)直直的;(2)有2個端點。教學時主要圍繞線段的這兩個特點開展教學,形象地把一根彎曲的線拉緊,體現出線變直了,爲引出線段是直的打基礎;接着引導學生看這根線有兩個頭,爲後面揭示端點做準備。然後教師有線引到線段,在畫線段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線段是直的,而且又有兩個端點。

除了畫線段讓學生體會線段的基本特徵外,我還接着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出那些物體的邊是線段,使他們體會生活中線段無處不在,同時,我還讓學生透過折一折、連一連來進一步體會線段的特點,學生透過摺紙,體會到了我們自己也可以來製造線段。

《線段》教學反思15

本節課的匯入環節,教師選用的是複習匯入,溫故知新的方式。這樣設計的主要原因是,之前三節課學習過的一些基本命令,比如pu、pd、fd、lt、bk等,學生能夠回憶起來並能爲後面的學習打好基礎。由於每週只有一節課,學生上週學習的內容這周再來學習確實會有遺忘,所以教師認爲這樣的複習是十分必要的,而在課堂上,也確實驗證了這一點。因爲有的學生確實已經忘了前面學過的命令,在學習新知前,對舊知的喚醒快速將學生的思維從其他學科聚焦到本課當中來。

本節課的書本設計是三個簡單的重複圖形,線段、米子圖和環狀圖,教師設計的思路是由易到難,注重學生分析問題能力的培養。三個圖形的引導分析也是精心設計的,先從最簡單的線段開始分析,讓學生理解重複圖形和基本圖形的概念,並能分析出小海龜的路線,以及用重複命令怎樣快速實現,教會學生重複命令的使用格式。再由米字圖入手分析,引導學生思考重複圖形的起點在哪兒?基本圖形是什麼?重複了幾次基本圖形得到?學生思考後集中交流中老師出示答案,理清學生思路之後,教師讓學生選擇虛線或是米字圖自己繪製,在練習中體會“repeat”命令的使用方法和作用。第三個環狀圖的分析,教師還是出示三個問題請學生思考並討論,思考重複圖形的起點在哪兒?重複的命令是什麼?需要重複幾次重複命令才能得到?透過三個圖形的分析,學生已經漸漸學會了分析圖形的方法,讓學生養成一個好的習慣,先觀察、後分析、再動手操作。

成環狀圖的時候,有的學生很快一兩分鐘就能完成繪製。這時,老師再來大屏幕出示一個思考題:如果每次小海龜都沒有後退30步,那麼結果會怎樣,有的學生猜想,會畫成一個正六邊形,教師讓學生去驗證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學生驗證後發現確實如此,於是教師再引出繪製正多邊形的方法,學生繪製的不亦樂乎。這樣的教學設計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學生會隨着老師的引導形成自己的一個學習思路,然後將所學的知識去整合繪製更復雜的圖形,效果也是很好地。在前面三個簡單圖形的繪製時,完成率都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在創作階段也是反饋了許多的驚喜。但在整個過程中,讓我感觸最大的一點,就是新課講授時,老師帶學生分析圖形,多數學生不願意參與進來,可能是他們覺得很簡單,看課本就能完成了,但我堅持要帶學生分析,我認爲課堂上最重要的不是學生把書本上的某一個圖形畫出來,而是學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學習纔是最重要的。於是,我透過提問、請同學上臺帶着小海龜道具走路線等多種方式鼓動學生參與到分析過程中來,就因爲老師堅持那麼做了,到第三個圖形分析時已經比第一個好很多了,學生的積極性慢慢就被帶動了。所以有時候在課堂上遇到一點阻力的時候,老師一定要及時的運用教育機智去打破課堂沉寂或是抑制課堂喧鬧,讓學生安靜下來再參與進來,讓課堂更有活力,能有更多的課堂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