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俄羅斯民族風情》教學反思

作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俄羅斯民族風情》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俄羅斯民族風情》教學反思

20xx年xx月,我參加了xx市青年教師教學大比武,我的《俄羅斯民族風情》一課,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榮獲高中音樂學科一等獎。欣喜之餘,寫下自己的所感所悟,總結自己的成功與不足,我找到自我提升的空間。

一、教學設計思路。

《俄羅斯民族風情》是人音版高中音樂鑑賞第10單元《音響塑成的民族意識》中的一節課。課本選取了兩首俄羅斯民族樂派的音樂作品《卡瑪林斯卡亞幻想曲》和《荒山之夜》,考慮到這兩首樂曲篇幅都比較長,我將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調整爲欣賞穆索爾斯基最具代表性的歌曲《跳蚤之歌》和格林卡最著名的一首管絃樂曲《卡瑪林斯卡亞幻想曲》,透過欣賞,旨在引導學生了解俄羅斯民族樂派及俄羅斯民族樂派的風格特徵。

透過聆聽歌曲《跳蚤之歌》,引導學生感受、體驗歌曲幽默、歡快的音樂情緒,理解作者所表達的具有諷刺意味的深刻寓義,對“強力集團”有初步認識。重點欣賞管絃樂曲《卡瑪林斯卡亞幻想曲》,瞭解俄羅斯民族樂派之父格林卡,熟悉樂曲兩個性格鮮明的音樂主題,透過聆聽及體驗活動,理解這兩個主題旋律的創作素材來自於民間音樂;並能用抒情、悠揚的聲音演唱主題一,能伴着主題二的旋律感受簡單的俄羅斯民間舞蹈動作。在此基礎上,師生一起歸納總結俄羅斯民族樂派的風格特徵,突破難點。整節課透過主題對比聆聽、學唱主題及感受舞蹈動作等教學方法突出教學重點、化解教學難點,深入淺出、層層推進。

二、教學片段實錄。

1、欣賞樂曲《卡瑪林斯卡亞幻想曲》。

簡介作品《卡瑪林斯卡亞幻想曲》。《卡瑪林斯卡亞幻想曲》於1848年間在華沙寫成。這是格林卡最著名的一首管絃樂曲,是俄國第一部真正的民族交響樂作品。

2、主題對比聆聽。

(1)主題一:旋律來自俄羅斯一首民間婚禮歌《從山後,從高高的山後》。

①欣賞並思考這一主題的節拍、速度、音樂情緒是怎樣的?(課件出示這一主題的樂譜)。

②學生回答:節拍:3/4拍;速度:緩慢;音樂情緒:悠長、抒情、歌唱性。

③唱一唱主題旋律,注意強音記號和跳音記號。

師範唱→學生跟鋼琴學唱,解決難點→分角色演唱:第一遍老師獨唱,第二遍加入女生一起唱,第三遍加入男生一起唱→師點評,提示注意情緒,跟音樂分角色演唱,師指揮。

④聆聽第一主題第一變奏:說說與主題一有何異同?採用了什麼手法?

3、欣賞後學生回答,課件出示:

(1)相同處:主旋律基本不變 不同處:演奏樂器出現變化。

A1:木管。

A2:加入絃樂。

A3:加入銅管。

(2)變奏:

在原旋律的基礎上加上一些修飾或者圍繞原旋律作一些變形,使樂曲具有豐富的表現形式,有利於樂曲更好地表現其感情。

(3)主題二:旋律來自俄羅斯民間舞曲《卡瑪林斯卡亞》。

①欣賞並思考這一主題的節拍、速度、音樂情緒是怎樣的?(課件出示這一主題的樂譜)

②學生回答:節拍:2/4拍;速度:快速;音樂情緒:歡快、熱烈,舞蹈性)。

③欣賞影片《作曲家格林卡》片段,瞭解樂曲創作過程,瞭解其創作素材來自俄羅斯民間歌舞音樂。

④跳一跳:伴着舞蹈性主題旋律跟師模仿俄羅斯舞蹈動作。

4、完整欣賞:思考:樂曲使你聯想到了什麼樣的畫面?

聯想到俄羅斯農村的生活場景,美麗的姑娘出嫁了,人們聚在一起爲她唱歌、跳舞,無比歡樂,想到人們嚮往幸福自由的生活……

三、教學反思。

1、精心設計教學內容,成功課堂教學之重點。

教學內容是課堂教學中師生間爲達成教學目標有意傳遞的主要資訊。在接到比賽課題後,我精心設計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課本選取的是兩首俄羅斯民族樂派音樂作品《卡瑪林斯卡亞幻想曲》和《荒山之夜》。這兩首樂曲篇幅都比較長,對於高一學生來講,在有限的一節課中完成兩首大作品的欣賞存在一定的難度,且都是管絃樂曲,在形式上也比較單一,所以我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做了適當的調整。

我將迪斯尼動畫版本的《荒山之夜》作爲課間欣賞曲目,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對新課學習起到鋪墊作用。考慮到穆索爾斯基的創作以歌劇和歌曲爲主,我在教材曲目之外,增添了他的一首極具代表性的歌曲《跳蚤之歌》。這個歌曲集中體現了穆索爾斯基的創作風格,具有很強的諷刺意味,音樂歡快、詼諧,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在教學過程中,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保留課本曲目——格林卡的《卡瑪林斯卡亞幻想曲》,因爲這首樂曲是格林卡最著名的一首管絃樂曲,是俄羅斯第一部真正的民族交響作品,具有很強的代表性。

這樣的調整,不僅引導學生了解了俄羅斯民族樂派及俄羅斯民族樂派的風格特徵,而且豐富了作品的體裁,由易入難,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2、合理安排教學結構,成功課堂教學之關鍵。

設計好了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難點後,我認真思考如何合理安排這節課的結構,我認爲合理的教學結構是成功課堂教學的關鍵。

這節課,由新課匯入、新課講授和課堂總結構成。新課講授又分爲了解“強力集團”、欣賞歌曲《跳蚤之歌》;瞭解格林卡、欣賞樂曲《卡瑪林斯卡亞幻想曲》。各部分教學時間的安排也很有講究,教學重點的突出,首先反映在完成教學重點環節的教學時間上。根據這次比賽一節課40分鐘來計算,我用列表的方法來呈現這節課的結構:

(1)新課匯入:圖片欣賞,1分鐘。

(2)簡介俄羅斯音樂及民族樂派:引出課題,2分鐘。

(3)新課講授:簡介“強力集團”、欣賞歌曲《跳蚤之歌》,10分鐘。

(4)瞭解格林卡、欣賞樂曲《卡瑪林斯卡亞幻想曲》,22分鐘。

(5)課堂小結:歸納俄羅斯民族樂派的風格特徵,5分鐘。

整節課的結構清晰,重點突出。以此爲基礎,再來設計課的各個環節就顯得更加科學、有效。

3、準確選擇教學方法,成功課堂教學之保障。

音樂課堂的教學方法種類很多,在上《俄羅斯民族風情》這節課時,我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生特點,靈活選擇了多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因爲是借班上課,爲了拉近和學生的距離,在新課匯入時,我以一組精美的俄羅斯民間風情圖片,作爲送給學生的見面禮。精美的圖片,加上悠揚、經典的旋律,學生被帶入到俄羅斯民間風情中,很好地引出了新課課題。在欣賞《卡瑪林斯卡亞幻想曲》時,我用對比聆聽和填表格的方法,引導學生感受樂曲兩個主題不同的節拍、速度及音樂情緒,並分別用學唱主題一旋律和伴着主題二的'旋律音樂模仿俄羅斯舞蹈動作的方法,引導學習感受、理解這兩個主題。

學生透過親身實踐,認識到“俄羅斯民族樂派的作品以人民生活爲題材,運用民族民間音樂爲素材”的風格特徵。在歸納俄羅斯民族樂派的風格特徵時,我採用了討論探究法,讓學生分組討論,自主探究俄羅斯民族樂派的風格特徵。這些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發揮了良好的作用,使教學難點的突破更輕鬆,師生間的互動更自然,學生的體驗、感受活動更積極。

4、恰當增添教學資料,成功課堂教學之精彩。

好的教學資料可以使課堂教學錦上添花。之前,我在網上搜集到電影——《作曲家格林卡》,其中有一段描寫格林卡在民間採風時,看到村民和着民間舞曲《卡瑪林斯卡亞》聚在一起跳着俄羅斯民族舞。我剪切了這個片段,添加到教學中。在聆聽了主題二後,請學生欣賞這段視頻,學生的積極性一下子調動起來了,很直觀地理解了這一主題是以俄羅斯民間舞曲作爲創作素材的。有了這樣的鋪墊,課的最後,學生討論、歸納俄羅斯民族樂派的風格特徵就變得容易了。

精彩、生動的教學資料爲我的課堂教學增添了不少色彩。然而,教學資料要巧用,並不是越多越好。在這節課中,有些視頻資料的設計,我把握得不是很好。有一段介紹穆索爾斯基生平的視頻資料,全長5分6秒,介紹了穆索爾斯基的藝術成長經歷、參加“強力集團”的情況、音樂作品創作、寫作風格、代表作品、晚年生活。備課時我只覺得這麼豐富的視頻一定能提高學生的興趣,實際情況卻很不理想,課後仔細想想,對這段視頻的處理實在太草率。從結構上講,穆索爾斯基的介紹不是本課重點,只需簡單講。從內容上說,視頻中的內容太多,有的與前面所講內容重複,如“強力集團”的介紹;有的不需要講,如穆索爾斯基的晚年生活過得十分潦倒,終日以酒和麻醉劑爲伴…;有的需要精簡,如穆索爾斯基的藝術成長經歷和作品創作。

課後,我重新剪輯了這段視頻,調整爲:師簡單介紹穆索爾斯基藝術成長經歷,學生閱讀書本文字瞭解其代表作品。視頻瞭解其音樂作品的創作風格,由原來的5分多鐘精簡爲2分多鐘,教學方法更多樣化,課的結構更完善,主次也更分明瞭。可見,教學資料要根據課的實際情況“量身定做”,“拿來主義”不可取。

比賽已告一段落,但課堂教學仍在繼續。比賽中總結的心得將成爲我教學道路中前進的引航燈,激勵我向成功的彼岸努力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