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鄧稼先語文教學反思

在辦理事務和工作生活中,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那要怎麼寫好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鄧稼先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鄧稼先語文教學反思

鄧稼先語文教學反思 篇1

1、關於課堂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問題。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正好道出了興趣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將其吸引到學習的情境中去。因此,在匯入新課時,我以“原子彈爆發”的圖畫引入,並讓學生說說這幅畫像什麼,由於學生對實物教具特別感興趣,課堂一下子變得活躍起來,他們紛紛展開思維,發揮想象,努力從生活中尋找與之相似的事物,同學們各抒己見,有的說像冰淇淋,有的說像蘑菇。直,這是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發後所形成的蘑菇狀煙雲。那麼,爲此而做出巨大貢獻的人是誰呢?他就是“兩彈元勳”鄧稼先。這樣的匯入自然,切入點合理,讓學生帶着一種輕鬆活潑的心態進入學習意境,使他們產生了學習的衝動和興趣。

2、關於培養學生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問題。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主要讓學生透過快速閱讀課文,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其實,課改在能力培養方面也強調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如果對課文進行逐段串講,然後歸納中心,就會使教學過程顯得呆板、枯燥,而且這篇文章較長,共有六部分,不需要面面俱到,因爲穩中有降部分之間都有一定的聯繫。如第二、四、五部分都是寫鄧稼先的貢獻精神,而第四、五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補充和綽,上課時可聯繫着講。如果逐段分析,一是浪費時間,二是知識點沒有銜接好,這樣只會把文章搞得支離破碎,學生也不好把握。所以教學時,我讓學生透過閱讀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這也是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閱讀的基本要求。

3、關於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大膽質疑的能力。

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此,課堂中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激發學生想提問題的從慾望,鍛鍊學生敢提問題的勇氣,或對於所學知識要從多角度認識,探求出新的問題。不能只滿足於責成的答案和結果。如上課是,透過整體感知文章內容以後,我先讓學生提出質疑,並對所提問題給予肯定和適應的評價,然後從學生提出來的衆多問題中選取與新課教學相關的問題爲紐帶組織教學。在交流、解答的過程中同學們可以對其他同學的答案提出來質疑,或闡釋自己與之不同的觀點。這樣對問題的探討就能夠更加深入。這正說明了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我們不能完全依靠教參。在教學過程中,既要基於教材,又要跳出教材,因爲教材僅僅是一個例子。

4、關於倡導全新學習方式的問題。

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出來的一個新的理念,,就是在教學中要積極傳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堂教學不僅是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主要採用討論式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針對自己所提的問題進行討論。鼓勵他們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在討論過程中學生能夠取長補短,互幫互學,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整個課堂由此而變得活躍。而作爲老師的我也積極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去,對學生加以佔據和指導,摒棄了以往教學中以教師爲主導地位的教學弊端,使師生達到教與學的共同體。這樣,課堂不再是枯燥的了,而是具有它獨特的韻味。

5、關於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問題。

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育對於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負有很大的責任。聯繫《鄧稼先》一文,其教學目標就是要讓學生在瞭解鄧稼先這一人物的貢獻及品質後,培養其愛國主義精神和提高其文學素養。所以在教學是,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即透過學習這篇文章,讓學生口敘自己的體會和收穫,這也是對文章內容的總結。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培養其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整節課的課堂教學設計即是如此。課堂上我儘量做到師生互動,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能夠輕鬆自如地學習。當然這還不算是一節成功的實驗課,但從中我卻得到了很魘提高和進步。我一定要不斷認真總結經驗,大膽實施課改理念,爭取妥一名與時俱進的合格的中學語文教師。

鄧稼先語文教學反思 篇2

透過這一課的教學,我體會了很多,也發現了很多不足。學生並沒有真正的感悟鄧稼先的愛國情懷,孩子們只是膚淺的、表面的認識鄧稼先的愛國。鄧稼先和我們的孩子相差的年代太遠,學生對當時的時代背景是否瞭解,這些都不是我和學生課前交流的重點。

我該透過圖片,簡介一下什麼是原子彈、氫彈,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也許透過文字,透過字典很難解釋清楚,雖然看似明白的學生,其實他們並沒有真正的理解“兩彈元勳”的真正含義。要了解一些當時的世界形勢,和兩彈在中國的重要性,增強孩子們的愛國熱情。

結合本節課的“得”與“失”,在今後語文教學中,我認爲自己還應作如下努力:

第一、優化教學設計,體現新課程理念。要富有創意地設計教學過程,使其充分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達到教學相長、師生雙贏。

第二、要使課堂教學中呈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鮮活局面。輕鬆活躍的學習氛圍離不開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教師要成爲“催化劑”,努力營造平等交流的課堂氛圍,促成一種和諧民主的師生關係。

透過這節課,我需要反思的不止這些,還很多很多。如何讓自己真正的走進文字(站在讀者、作者、教者、學生四個角度去研究文字)?如何精煉自己的課堂語言?如何讓學生入情入境?這些都是我需要在今後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去摸索、去學習。

鄧稼先語文教學反思 篇3

《鄧稼先》是篇人物傳記,課文以小標題形式敘寫了鄧稼先的光輝事蹟,篇幅較長,該怎樣講授這篇課文呢?

如果按照傳統講法,一個小標題一個小標題講,泛泛而談,學生會有多少收穫?於是我想就解決兩個問題:

1、用一句話概括每個小標題的內容。

2、分析鄧稼先的人物形象。分兩課時,一節課解決一個目標。我覺得這樣講過之後效果還是不錯的。

一、教學生學會概括

當學生概括每個標題的內容時,開始時思路是混亂的,我沒有告訴他標準答案,而是引導學生怎樣利用小標題對標題進行擴充;怎樣運用概括事情的方法(人+事)。學生在我的引導之下,答案順理成章的概括出來,這時,我想學生的心裏一定會有一種收穫的快感。

二、教學生學會分析人物形象

對於分析人物形象,已經不止一次了,像《最後一課》、《爸爸的花兒落了》等,但是怎樣分析人物,學生的心裏還只是些零碎的知識,沒有一個完整的印象,於是我讓學生進行梳理,都有哪些方法用來塑造人物形象?學生開始搜尋記憶,學生說一條,我板書一條,最後形成這樣幾條:

①運用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細節等描寫方法。

②透過人物的具體事蹟表現出來。

③透過側面描寫的烘托。

④在文中找現成的關鍵詞。當學生梳理完後,再看課文時,就知道哪些詞句段是該圈點批註的,交流時也特別順暢。

鄧稼先語文教學反思 篇4

昨天,張老師在七年級三班執教語文課《鄧稼先》,課後我從學生課前預習,小組成員互助合作,學生捕捉文字資訊能力,提煉、凝練、總結和概括知識能力等方面進行了反思:

1、學生課下預習不夠充分,基本的字、詞、音、義掌握不到位,學生在小組展示環節注錯了音,寫錯了字。希望語文教師在這一環節上還要動腦筋,下大氣力。

2、小組成員間的互助合作急需進一步加強。“生動不起來”,“膽氣不夠”,“不大膽”,這就要求任課教師要備學生,掌握學情,對學生了如指掌,心中有數,心中有招。

3、老師在出示問題,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相關事例,並說出這些事例表現了人物怎樣的精神品質這一環節時,暴露出我校學生在捕捉文字資訊能力,提煉、凝鍊、總結和概括知識能力方面是一塊短板。具體表現在:

(1)部分學生不知從哪裏入手去找事例,把課本來回翻起來找。

(2)學生找到了只是照本宣科的讀一讀有關句子甚至是相關段落,不會提煉、凝鍊語言。

(3)事例找到了但總結概括精神品質時又答非所問,不能答到點子上。

針對以上問題希望課任教師在學生捕捉文字資訊能力這一方面加強指導、引導和強化訓練,教給學生提煉、概括語言的能力和方法。授之以漁比授之以魚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