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學反思(通用7篇)

身爲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園科學活動教學反思(通用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學反思(通用7篇)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學反思1

《海洋世界》是大班的一個科學活動,首先運用多媒體《海底總動員》的視頻激發幼兒對海洋世界的興趣,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大海這個龐大的世界裏,它的隱藏的知識實在是太多了,當小朋友問我海洋裏的某種魚是什麼魚時,我一時也說不上來,於是我就讓小朋友先猜猜,接着我們就一起上網查資料,課後我感覺我的知識太少,對活動的掌握不是很熟練,所以教師首先需要豐富知識。因而我也給幼兒觀看幻燈片《海洋世界》,讓幼兒邊看邊聽,瞭解了很多有關海洋世界的知識。最後我讓幼兒看看海洋污染的嚴重後果,萌發幼兒愛護環境愛護大海的情感。

本次活動取得的效果是

1、境創設好,匯入自然(觀看《海底總動員》),一下子就激發了學生的參與興趣;課件生動形象的展示海洋世界的美麗,幼兒能直觀的瞭解海洋環境,並認識海洋動物。整個環節鼓勵幼兒探索,培養幼兒創新能力。

2、教學中,透過觀察、遊戲的方式讓幼兒自主地探索動植物們的生長特點,體現了幼兒的主體性;

3、教學方式靈活多樣:情境體驗、自主學習、多種遊戲等等,使幼兒始終在一種愉快、舒展的狀態中學習;

4、讓幼兒感知環境污染的嚴重後果,萌發了愛護大自然的情感。

反思活動存在的不足:

1、教學評價形式單一,主要表現老師對幼兒的評價,而忽略了幼兒的自評和互評;評價側重於對教學結果的評價,而忽略了對教學過程各個環節的評價。

2、應該豐富自己對海洋的知識,瞭解一些動植物的名字特徵及生活習性。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學反思2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在探究具體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中,嘗試發現事物間的異同和聯繫的過程。”幼兒在對自然事物的探究和運用科學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過程中,不僅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而且發展了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爲其他領域的深入學習奠定基礎。對幼兒來說,遊戲是最快樂、最生動、最豐富的活動,因此以遊戲的形式開展科學活動,既能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又能促進幼兒的動手動腦能力。

(一)將遊戲與課堂教學有機的整合

1、遊戲與健康活動的整合

讓孩子參加體育鍛煉無疑是一件枯燥的事,如果將健康活動與遊戲有機結合,孩子將會愉快的接受。例:我園以提高幼兒身體素質爲目的的“體能達標測試活動”,透過三年三次測試,鼓勵孩子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爲了提高孩子參與的興趣,我園在設定活動項目時,我園力求使遊戲和運動有機整合,活動項目以孩子感興趣的遊戲形式出現,如“小兔跳跳跳”、“過小橋”、“大家來跳繩”等,遊戲的介入使原本枯燥而單調體育鍛煉變得有趣了,大大激發了幼兒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使孩子們在快樂的遊戲中增強了體魄。

2、遊戲與科學的整合

科學領域的數學活動相對有些抽象和枯燥,如能將數學知識融入遊戲中,讓幼兒在玩中學,既可滿足幼兒遊戲的需要,又可以很好地完成數學教學目標。如:中班數學活動學習“7”以內的數,教師用“幸運闖關”的遊戲,貫穿課堂教學,將幼兒分成若干組,每次“闖關”成功爲本組贏得一面小紅旗,最後以紅旗的多少確定冠、亞軍組。遊戲讓幼兒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簡單枯燥的教學活動變得生動有趣,小朋友學得輕鬆、學得愉快,效果也更好。

3、遊戲與社會活動的整合

社會是個大課堂,孩子的遊戲是孩子社會生活的體驗,孩子對社會生活的體驗會不知不覺地反映到他們的遊戲中。例:國慶節長假後,孩子們興高采烈地探討着有關國慶的新聞趣事,特別對我市新開放橋頭公園和建成不久的淮河文化廣場感興趣。在區角遊戲中,他們“建龍湖大橋、搭音樂廳”玩的不亦樂乎。由此產生了“我是蚌埠人”主題教學活動。透過“家鄉知多少”,讓孩子瞭解大禹文化、雙墩文化;瞭解家鄉的舞蹈——花鼓燈、瞭解家鄉的特產懷遠的石榴、五河的螃蟹等,激發孩子愛家鄉的情感。

(二)遊戲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的方式

遊戲在教學活動中的作用非常大,向教學活動滲透的方式也很多,運用得當能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遊戲在課堂教學中的呈現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可以根據自己教學的需要,選擇合適運用方式。遊戲在課堂教學中的呈現方式主要有:

1、遊戲整體引入法:將遊戲整體引入教學中,使教學目標滲透到遊戲中,達到遊戲與教學一體化。例:小班科學活動“1和許多”。以故事“小貓釣魚”爲主線,老師扮貓媽媽表示數量“1”,全班幼兒扮小貓表示數量“許多”,整個教學以貓媽媽和小貓一起鍛鍊——釣魚——燒烤——野餐——回家等遊戲環節進行,在遊戲的各個環節中,教師讓始終讓孩子自己去發現“1和許多”。再如:小班健康活動“熊貓玩球”,教師扮熊貓媽媽,幼兒扮熊貓寶寶,一同在竹園內玩跳羊角球。此方法多用於小班。

2、遊戲部分引入法:教師根據教學的需要,在適當的環節引入遊戲,以提高孩子學習興趣,調節課堂氣氛。

①遊戲匯入法:用遊戲方式開始,孩子們感到現在是做遊戲,不是上課,積極性會高些。

②遊戲插入法:教師依據教學的需要,在課堂教學的中間環節插入遊戲,提高孩子學習興趣。

③遊戲延伸法:在教學活動的結束部分,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很高,學習的慾望仍很強烈,教師可用遊戲延伸法,在遊戲中延伸教學內容。

3、遊戲競賽法:在教學中設定競賽環節,透過比勝負的方法,讓孩子體驗成功的快樂,可以提高學習的效果。例:“幸運闖關”、“接龍”、等遊戲,以競賽的方式,激起幼兒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此方法特別適合中大班的孩子。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學反思3

孩子們科學探索應從身邊的事物開始,引導孩子們關注周圍生活和環境中常見的事物,發現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於保護孩子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善於觀察和發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字,針對大班幼兒年齡特點,本次活動我就以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數字爲內容,透過綜合化的形式、遊戲化的過程、生活化的內容、經驗化的講述,讓幼兒發現、瞭解生活中的數字,並在生活中運用數字。

本次活動具有以下特點:

1、本次活動的內容、材料都來源於生活。在活動開始,我利用身邊的特殊數字引入,幼兒對“110、119、120”這幾組數字特別敏感,他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回答老師的提問,興趣點被自然地引到數字上。

2、在活動中,我注重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支援鼓勵他們大膽發表不同意見,並對孩子的發現、創造性的設想,以及疑問等都及時給予激勵性評價,爲他們創設一個安全、寬鬆的探索氛圍,爲每個幼兒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參與嘗試,孩子們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與教師和同伴的互動中,獲得了關於生活中各種數字的感性經驗,主動性、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發揮。

3、爲了實現活動材料能引起幼兒的探索動機和興趣,方便幼兒自由選擇等目標,活動中,我投放的材料種類較多,數量也很豐富,這樣既能避免幼兒爭搶,又給幼兒留下了廣闊的思考空間。另外在材料的擺放和空間安排上,我也進行了認真思考,將同類材料放在一起;還有些易破碎的則擺放在泡沫盒上,以便於幼兒觀察探索。

活動的不足之處:

1、幼兒的生活經驗不夠,老師應利用家長資源在與孩子收集材料時,有意識地啓發孩子關注生活中的數字,爲活動的順利開展做好準備。

2、在第二個環節讓孩子比較鞋子的大小時,請全體幼兒按鞋子數字的大小分組站立,這個環節老師沒有考慮到班級空間小,致使活動中大部分幼兒擁擠成一團,不能清楚地驗證到“數字越大,鞋子越大”這個觀點。老師應請部分幼兒代表上臺展示,老師給予引導,活動將更有成效,時間也會較緊湊。

3、在第三個目標定位上高估幼兒的能力,應把“創造性”改爲“嘗試學習”更爲貼切。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學反思4

本次的集中教育活動我是圍繞預設的目標:

一是透過活動,引導幼兒瞭解蘋果和梨的名稱、外形特徵及顏色;

二是培養幼兒良好的衛生習慣而開展的。

一、在第一個環節中我藉助兩種顏色的水果圖卡讓幼兒玩“摘果子”,然後把手中的圖卡貼到在班級的牆壁上相對應的蘋果樹和梨樹上的遊戲,鞏固幼兒對黃色和紅色的認識與顏色的分類。這時,孩子的個體差異便被顯露出來,有的幼兒能夠把採摘到的水果送回貼到各自的果樹媽媽身上,有的幼兒摘到了圖卡卻不懂得貼在相應的果樹媽媽身上。我及時利用這個機會對幼兒進行個別指導,使幼兒在自身能力水平上有了一定的提高。

二、在“認識水果”主題活動的預設中,我以爲認識蘋果和梨對於小班孩子來說應該沒有太大的困難。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卻發現,很多幼兒把形狀說成顏色,他們有的想到什麼就說什麼,還有的則跟着前面的孩子怎麼說就怎麼說。於是我根據小班幼兒具有直觀形象的年齡特點,採用層層遞進的教學模式————首先組織遊戲“摘果子”,幫助幼兒認識紅、黃兩種顏色。其次出示蘋果和梨兩個實物引導幼兒觀察,認識水果的顏色、名稱和外形特徵。最後讓幼兒品嚐蘋果和梨,感受兩種水果的味道。在活動過程中,我班幼兒都能夠說出蘋果形狀圓圓的,梨子上面尖尖的,下面大大的。蘋果是紅色的,梨是黃色的。

三、活動結束了,幼兒對活動產生了興趣、在活動中,孩子的愉悅情感得到了滿足,多數孩子能說出兩種水果的顏色、形狀以及味道,但給予我思考的卻還有:

1、小班孩子對普通話還不是很敏感,因此需要給予孩子普通話語言環境的薰染。因爲普通話與家鄉方言之間的轉換總會浪費老師課堂上較多的時間。

2、在活動中教師的組織語言和評價語言需要進一步的思考和推敲,這樣才能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更加機智自如地應對。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學反思5

比較多少是小班上學期的一節科學活動,目的在於讓幼兒掌握“一一對應”的比較方法,能夠正確的比較出物體的多少。活動前準備充分,不但有多樣的教具還給幼兒準備多種操作材料方便幼兒進行操作、掌握。現對活動過程進行反思:

一、語言描述欠條理。

活動開始,教師用小貓釣魚的情節引起幼兒興趣,第一隻小貓釣了2條魚,第二隻小貓釣了三條魚,問一問誰釣的多。(一一對應擺放教具)大部分孩子都能很快的說出誰多誰少。“你是怎樣看出來的?”孩子們只能回答出這個是兩條,這個是三條。接着教師進行小結,讓幼兒初步瞭解一一對應的方法,理論性的小結似乎不能讓孩子們理解,於是轉換了語言的描述,用“找朋友”的遊戲可以更好的幫助孩子理解一一對應,只有一條小魚沒有朋友,所以第二排的小魚比第一排的小魚多。

二、操作材料應簡單有效。

爲進一步使幼兒掌握一一對應的方法,活動前準備了多種材料:蘑菇、雪花片、五角星、小紅花。多種材料擺放在桌上,根據教師的要求進行擺放,但是活動中出現了小小的混亂:物品較多幼兒擺放起來不方便,雪花片等玩具吸引了孩子的注意,不能根據教師的要求去比較蘑菇與小紅花的多少。活動後反思,可以爲幼兒提供兩種材料,種類不在多,實用就好,爲的是達到一一擺放、一一對應比較的目的。

活動過程中孩子充滿興趣,能夠運用一一對應的方法進行比較,並能夠說出“誰多、誰少、一樣多”。當然還有孩子們精彩的回答:延伸活動中翻看《幼兒用書》,分辨誰多誰少,“請小朋友看一看、比一比小花多還是小碗多?”回答:“小花多……”“怎樣才能讓小碗和小花一樣多?”回答“放上一個大蝦……”哈哈,對呀這樣也叫一樣多,個數相等嘛;“怎樣讓蝴蝶和蘋果一樣多?”回答“飛來一隻蝴蝶……”孩子的想象是很豐富的,像一本美麗的童話書,原來科學活動會這樣有趣。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學反思6

春天來了,青蛙媽媽都在水塘中產卵,水塘中到處可見可愛的小蝌蚪游來游去。孩子們在散步的時候發現幼兒園的`小水塘中也有小蝌蚪,於是都興高采烈地喊着:“老師這裏有蝌蚪!這裏有很多小蝌蚪!”聽到同伴的喊聲,孩子們紛紛蹲下身注視着水塘,直到自己看到小蝌蚪爲止。

大班的孩子好奇心強,有較強的探索欲,既然孩子們這麼感興趣,我想我因該給他們創造好條件,給孩子們充分的觀察時間。於是,我請孩子們自己找一個位置蹲下,看看小蝌蚪和自己的媽媽有哪些地方不同,它在水中是如何遊動的,它在水中吃什麼?帶着一系列的問題,孩子們有目的的進行了觀察,並積極討論着。他們不會因爲看的時間長而亂跑,不會因爲無聊而拿柳條去動小蝌蚪,而是很認真地觀察,仔細地看着蝌蚪的遊動和外形特徵。

對於小蝌蚪,孩子們有很多的問題,如:小蝌蚪爲什麼和媽媽長得不同?爲什麼小蝌蚪長大後就和媽媽長的一模一樣?小蝌蚪的到底是先長前腿還是先長後腿?小蝌蚪的尾巴哪去了?帶着種種問題,我引導着孩子們展開了討論,用孩子們以往聽過的的知識解答着這些問題。最終孩子們對小蝌蚪的到底是先長前腿還是先長後腿?這個問題爭論不休,有的孩子說:“小蝌蚪是先長前腿的,因爲前腿有一個“前”字,當然應該先長。”幼兒孩子說:“我猜小蝌蚪是先長後腿的,這樣它會遊得更快!”而有的孩子說:“前腿和後腿一起長,這樣它纔會跳呀!”在孩子們的爭論中,我聽到幾個孩子比較肯定的回答:“我知道,一定是先長後腿,這是他們生長的規律,我老爸以前說過的!”

當我讓孩子們安靜下來,正想告訴他們正確答案的時候,一想,我不應該做一個說教者,我應該讓孩子們帶着問題進一步進行觀察。於是帶着孩子們去小水塘舀來了一個小蝌蚪,養在我們班的自然角中,分小組讓孩子們進行觀察,並請小組長做好觀察的記錄,比一比哪一組最先找到答案,孩子們對於這樣的形式很感興趣,他們都很願意接受這樣的挑戰。看!一下課孩子們都圍在自然角中觀察着蝌蚪,小組長更是認真仔細,生怕自己漏掉了蝌蚪變化的環節,而失去第一。雖然有些孩子回家讓家長查過了,也知道了正確答案,但是他們還是孜孜不倦地觀察着,因爲他們想親眼看到這種神奇的變化。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學反思7

科學活動《勇闖迷宮》活動就是藉助幼兒在走迷宮時,認識各種圖形,也就是將孩子生活中對各種圖形的凌亂認識,進行再次確認和歸納,特別是對橢圓形概念的提煉和認識,在遊戲中找橢圓形,在走迷宮中發現橢圓形的特點。最後在延伸活動終保持孩子探索的興趣。

本次活動開始我用用擬人化的形式出示橢圓形和圓形,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讓孩子在圓形和橢圓形中去認知兩個圖形的特徵,其實孩子已認識圓形,透過對圓形和橢圓形的比較孩子對圓形圖形的特徵更明確,對橢圓型圖形的特徵也有了一定的認知。

在比較圓形和橢圓形,我採用了觀察和測量法讓幼兒去發現兩個圖形的不同,在兩個圖形對摺時,用一個小紙條來測量發現。引導幼兒先將圓形左右對摺再上下對摺,並用紙條測量兩次的折印,驗證圓形兩條折印一樣長;然後再引導幼兒將橢圓形上下對摺,再次測量折印,驗證橢圓形的折印不一樣長。然後進行小結橢圓形和圓形的區別:他們的邊都是圓滑的,沒有棱角。橢圓形兩端是長長的,上下對摺和左右對摺出來的摺痕不一樣長;圓形上下對摺和左右對摺出來的摺痕是一樣長的。

最後請小朋友幫忙小螞蟻去闖迷宮,將小螞蟻帶出迷宮讓它回家。我們班的孩子最喜歡幫助別人,他們都知道幫助別人自己也會得到快樂,何樂而不爲呢。我告訴他們,要想將小螞蟻帶出迷宮,一定要走綠色的牌子,因爲綠色牌子的門纔開着,紅牌子的門是打不開的,也就是打不開的。剛開始的一個孩子走不通,後來孩子們都一一走過了迷宮,我就問孩子這是怎麼回事?孩子的回答都沒有到點子上,經過我的引導,孩子都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原來是綠色牌子的反面都是橢圓形,紅牌子的反面不是橢圓形,今天是橢圓形站崗,所以我們幫小螞蟻走出了迷宮,孩子們興奮極了,個個高興的手舞足蹈。

在闖迷宮中幼兒會再一次發現橢圓形的特徵,以及能自己歸納橢圓形的特點。讓孩子在走迷宮中有一種成功的體驗,在活動中孩子知道幫助別人是一件快樂和高興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