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蘇教版數學一年級上冊比一比教學反思(精選9篇)

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今天,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蘇教版數學一年級上冊比一比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蘇教版數學一年級上冊比一比教學反思(精選9篇)

數學一年級上冊比一比教學反思 1

比較是重要的思維活動,也是常用的學習方法。人們在認識某一事物或現象的時候,經常把這一事物或現象和其他事物或現象進行對照,尋找異同,從而認識事物或現象的特徵,完善自己的認知結構。本單元讓學生開展簡單的比較活動,經歷並體驗比較的過程,學習比較的方法,爲以後的數學教學作思想方法上的準備。

教材把學生帶進熟悉的活動場景,裏面有許多可以比較的內容,主要比較物體的長短(高矮)和輕重。

1.突出比較的方法。

學生在幼兒期間的生活中,經常遇到比兩個物體的長短、輕重等實際問題。那時,他們只注意問題的結果,比較的過程往往是模糊的。本單元教學的比一比,突出比的過程,讓學生理解並學習比的方法。如,比兩根跳繩哪根長,要把這兩根繩拉直,一端對齊着平放。比兩個小朋友誰長得高,兩人要站在平地上,背靠着背。又如,比柿子和石榴哪個重,可以把它們分別放在支架的兩端,根據支架的傾斜情況作出判斷。教學時,要讓學生理解這些方法,並體會方法的合理性。在比兩根繩的長短時,可以先說說自己打算怎樣比,再看看教材圖中是怎樣比出哪根繩長的,還要想想在小朋友跳繩的時候能比出哪根長嗎;在比兩人身高的時候,要觀察研究圖中是怎樣比出哪個小朋友長得高的,體會都站在滑梯上不容易看出誰高。要看懂圖中是怎樣比出柿子和石榴哪個重的,思考如果沒有支架只憑觀察行嗎?想想做做第1題,要讓學生思考比兩枝、三枝鉛筆長短的方法,在操作中應用並內化比較方法。

2.鼓勵學生尋找比的對象。

例題在比較跳繩的長短、小朋友的高矮、柿子和石榴的輕重之後,提出問題:你還能在圖中找一找、比一比嗎?鼓勵學生尋找對象進行比較。如: 石榴樹和柿子樹的高矮,桌子和凳子的高矮,兩條石子路的長短兩根跳繩除了比長短,還能比輕重;兩個小朋友除了比高矮,也能比輕重。透過這個教學環節,讓學生多次經歷比的過程,應用比的方法,感受這些數學問題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初步培養應用意識。

3.適當提升思維的要求。

想想做做裏安排了一些略微變式或稍複雜的比較問題,既要應用例題裏教學的方法,還要透過推理作出判斷。學生從中既能獲得更多的`體驗,還能受到其他內容的教育。第2題左邊一題,僅看圖中兩人的腳和頭,身高似乎一樣。如果傷員也站在地面上,他一定比女孩高,這就是簡單的推理。另外,學生還能受到愛心教育。右邊一題,小熊比小鹿矮、比小兔高,小熊的下面既不能畫?,也不能畫○。學生可以體會高與矮是相對的。第3題比路的遠近是比長短的變式,透過直路近、彎路遠,滲透兩點間的連線中線段最短的思想。第4題右邊一題中,支架平衡表示1個紅蘿蔔和3根胡蘿蔔同樣重,得出1個紅蘿蔔比1根胡蘿蔔重的結論,也進行了簡單的推理。應用數學知識和方法進行判斷與推理,是學生自己的思維活動,別人無法替代。教學時要注意創設情境,引發主動思考;組織交流,體會思考過程,幫助學生逐漸學會數學地思考問題。

4.選擇適宜學生的表達方式。

比較物體的長短、輕重,讓學生在方框裏畫?或○,這是用符號表示比的結果。這種方式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實際,是對全體學生的基本要求。比較是在兩個或多個不同物體之間進行的,結論是相對的。如果在教學中適當出現一些比長比重這些完整的語言,有利於學生體會比較的思想,理解比的方法。不過,要在學生用符號表示結果後,教師有意識地用完整的語言表述,並且只要求學生聽懂。也允許部分有能力的學生這樣表達,而不作爲對全體學生的基本要求。另外,甲比乙長還可以說成乙比甲短,這是一個現象的兩個方面。從前者能得出後者,又是一次推理。教學時適當進行這樣的思維活動是有好處的,也是學生能夠實現的。

數學一年級上冊比一比教學反思 2

《比一比》是識字單元(二)的第一課,本課以一篇琅琅上口又充滿童趣的韻文《比一比》爲載體,讓學生在課文的學習中,會認12個生字,學會大小,多少這兩對反義詞,學會正確搭配量詞。

在結束本課的教學後,我做了以下反思:

1、教學中營造歡樂的課堂氣氛,調動學習的情緒

在教學中,我創設了到家在農村的樂樂家做客的事件情景,設計了農家動物歡迎學生的到來、樂樂請大家吃水果等生活化遊戲情景,激發孩子認讀8個詞語的興趣。同時,我還設計了和樂樂一起玩比一比的遊戲的情景,引導學生在歡樂的氣氛中朗讀課文,學習大小,多少的反義詞及量詞,趣味的情景創設,激發孩子情感和學習熱情,讓孩子們在趣味中獲知,在求知中得趣。

2、以遊戲活動貫穿識字教學,在活動中滲透識字方法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比一比》教學反思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比一比》教學反思識字是一年級的學習重點。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在第一學段(1-2年級)的識字要求: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爲了提高學生識字的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生字的積極性。在本課的識字教學中我創設了多種的識字遊戲活動。如: 送字卡信、放鞭炮、我的發現、開火車等多項遊戲活動,讓學生在快樂的遊戲中學習,在遊戲中感受快樂,在遊戲中熱愛學習生字。同時,在我的發現識字活動中,我請學生用心發現不同生字的識字方法,讓學生在快樂的活動中,掌握識字的方法,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3、運用多媒體,創設情景,使教學更加有效

本課的插圖是一個美麗的農家小院,溫馨的生活場景。我利用多媒體把插入賦予了更多的生活氣息與趣味,爲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物環境,使處於具體運算思維的孩子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學習的內容,讓教學更有效地進行。

4、書寫教學需要更加關注孩子的寫字姿勢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透過讓孩子仔細觀察生字,然後說說自己的觀察發現賴引導孩子自主學習書寫生字。然而,在教學中,我忽視了孩子鞋子姿勢的培養。而要提高孩子的寫字能力,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書寫習慣尤爲重要,爲此,在以後的教學中,將關注孩子寫字姿勢與書寫習慣的養成。

數學一年級上冊比一比教學反思 3

一年級的孩子正處於形象思維階段,學習抽象的知識有一定的困難,教學時我先複習1—5各數,故意打亂數序,然後請學生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再讓學生將擺放凌亂的圓片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誰多誰少,再這個基礎上引導學生怎樣比較兩個抽象數的大小的方法。

猴子是孩子們喜歡的動物,新課匯入用小猴子吃桃子的童話故事與比多少的數學知識聯繫起來,使學生在幫助猴子分桃子的過程中,掌握比較數的大小的一般方法,同時感知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數學符號簡潔,明瞭的應用功能,用特定的符號來刻畫兩個量之間的大小關係是重要的`教學方法之一。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學生不但要學習運算符號“+”和“-”,還要學習關係符號“<”和“>”以及“=”,如何讓剛進入校門的孩子掌握這三種符號的含義,並正確使用它們呢?這一節課內小朋友要認識三個符號朋友“<”。“>”和“=",還是有一定困難的,讓學生自己說它們的形狀是怎樣的,開口朝那邊?尖尖呢?,“>"開口朝左邊,“<"開口朝右邊,引導學生用形象易懂的語言記憶這三種符號,兩邊數字一樣大填“=”,左邊大,大於號,左邊小,小於號等。最後做一個小遊戲,看誰舉牌子最快,我說符號名稱學生舉出相應符號的牌子,我說符號名稱,學生說符號開口方向,最後安排練習,以加深對符號的印象,能更牢固的掌握並運用關係符號比較兩個數的大小。

數學一年級上冊比一比教學反思 4

透過《比一比》這一節課,我對這節課進行課後反思,對該課進行了重新認識。

《小學數學標準》指出:“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讓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本課的理念,把學生以往對萬以內大數的比較方法分散的、不規範的感性認識作爲教學的基礎,讓學生在有趣的活動情境中上升到科學的、規範的理性認識,並在活動中爲學生提供積極思考和相互交流的空間,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相互交流、相互評價,並透過有效的評價方式不斷激活學生的`思維。

1.讓課堂充滿情趣

在課堂教學中營造了一種寬鬆的學習環境,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對所學內容產生的濃厚興趣。

本節課在匯入新課時,針對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利用多媒體設計了富有兒童情趣的活動情境:以森林遊戲爲活動背景,可愛的小動物們爲活動主角,學生以小動物的身份自然地加入到遊戲中,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法,爲學生提供具有挑戰性的探索空間,激發學生的濃厚興趣和活動動機。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生動地、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索、去發現、去創造。在小動物們的翻牌遊戲過程中,學生興趣高昂,躍躍欲試,這時分四人小組也進行同樣地翻牌遊戲,讓全體學生的學習熱情又上了一個臺階,真正成爲活動的主體。

2.讓學生在主動探究中獲得發展

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已成爲廣大教師的共識,數學教學已不再是教師簡單地展示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親身經歷、主動參與、積極思考、與人合作交流和創造等活動的過程。教學中,學生是一個積極的探索者,教師的作用是創設一種學生能夠探索的情境,引導學生去探索。本節課爲學生創設了實實在在的探究空間,小動物們爲了完成自身的任務,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不斷主動探索比較數大小的方法,去發現、去創造有關的數學知識。

在探究的學習過程中,注意保護學生探究的熱情,對於出現的不同觀點,正確的加以肯定、讚賞,請他們儘可能地說明理由,同時發動全班學生討論。勇於發表自己的見解,本身就是一件值得表揚的事情,教師應該鼓勵、引導他們,使學生自尊心受到尊重、保護,學習積極性、興趣也得到提高,這樣,探究的熱情就能得到更好的激發與保護。本節課學生經歷的學習過程是完整的,獲得的體驗是深刻的,這使得學生的學習活動成爲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數學一年級上冊比一比教學反思 5

本節課教學比較物體的多少、長短、高矮、輕重,讓學生初步感受比較的數學方法。課堂上利用了實物投影,呈現果樹、小兔子、木頭、石凳,以及小兔子搬磚、鉛筆、學生等景物和場面,提出了比較誰比誰多、哪個人高、哪個長等問題,讓學生在圖中找一找、比一比。學生在生活中已經積累了一些高矮的經驗,一般他們都會進行直接判斷。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教學資源,組織了一個個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發現和解決問題,獲得成功的體驗。反思如下:

(一)聯繫實際生活,探索比的方法,鞏固比的技能。

當學生學會了比長短、高矮後,聯繫生活經驗,說說、比比身邊的'事物,以四人小組討論的方式展開,合作交流。增強了學生之間的交流,並在交流成果中,學生不斷地體嘗成功,欣賞自己的發現,感到“我行”,欣賞本組的發現,感到我們小組棒,看到全班的發現,又會意識到全班同學都很聰明。這樣既有助於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又能增強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體驗成功的喜悅。

(二)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了實踐活動。

讓同桌兩個學生比較自己的鉛筆,哪枝長哪枝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找幾個同學從高到矮排排隊。另一種是觀察花蜜那,作出判斷,畫面中有些物體的長短、輕重關係不是十分明顯,需要經過簡單的推理才能做出判斷。

(三)選孩子喜歡的活動,給孩子質疑的空間。

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小學生學習的動力。我在這節課的教學中以活動方式激發學興趣,讓學生主動地動手、動腦、動口參與學習。

數學一年級上冊比一比教學反思 6

《比一比》是一篇識字課,課文主要有三部分,一是一幅農家小院的情景圖,第二部分是詞語,第三部分是一則韻文。主要透過對農家小院具體事物的比較,提供識字的生活環境和語言環境。課題爲比一比,充分說明了這課教材的特點,提示了學法,要求學生在比較中達到學習要求。在教學中,我以比爲主線來安排教學的各個環節。

一、比一比,營造氛圍

課的伊始,師: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比一比這一課。我們也要比一比哪一小組上課認真,哪一小組會動腦筋,哪一小組學到的本領多。(出示小組評價欄比一比)評價欄爲九個花瓣圍成的一朵花,代表九個小組。一年級的小朋友剛入學不久,活潑好動,用評比競賽的方式比較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也能讓孩子聯繫實際理解比一比在生活中的具體含義。

二、比一比,學習韻文

片段二

師:圖上有這麼多東西,我們今天就來比一比,黃牛和花貓比,怎麼比?(一個大,一個小)(相機出示韻文課件,指名讀)

師:用上比,還可以怎麼說。

生:黃牛比花貓大,花貓比黃牛小。

師:鴨子和小鳥怎麼比?

生;一邊多一邊少

(出示韻文,指名讀)

師:用上比,還可以怎麼說。

生:鴨子比小鳥多,小鳥比鴨子少。

比大小,比多少是韻文的一個重要內容,教師不僅讓孩子透過看圖、讀韻文對黃牛和花貓、小鳥和鴨子進行比較,之後,設計了用上比來改變句式說,加深了對大小、多少的認識,在語言文字中進行思維的訓練。

三、比一比,訓練朗讀

本課韻文朗朗上口,節奏感強,很適合朗讀訓練。根據本課的特點,在朗讀課文這一環節中,主要採用挑戰讀來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教師提示你還想怎麼讀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小朋友們有的說,我想挑戰同桌。我想挑戰好朋友。還有的說,我想挑戰小組。最後小朋友還把韻文編成課中操,邊讀邊做,使課堂充滿學習的樂趣。

四、比一比,學習生字

本課的學習目標之一學習羣、顆、堆三個生字。羣和堆作爲量詞用法的不同也是本課的難點。我是這樣安排的':

1、圖上的鴨子和小鳥有多少?(課件出示一羣鴨子一隻鳥)羣、只就叫量詞。

2、看圖,理解好多聚在一起,才能叫羣。

3、用一羣說話,一羣人,一羣大雁,一羣海鷗,一羣小雞。

4、圖上的水果有多少?(一堆杏子和一個桃子)

5、看圖,一堆怎麼理解?數量多,疊在一起,才能叫堆

6、用一堆說話,一堆桔子,一堆花生,一堆樹葉。

7、如果老師把堆換成羣可以嗎?爲什麼?

透過這樣的比較,讓學生懂得語文知識來源於生活,又爲生活服務,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從而讓他們感到學習的樂趣,激發他們主動識字的願望。

五、比一比,指導寫字

識字片段:

師出示要寫的字小、少。

師:怎麼記住它?

生:我發現少字比小字多一筆。

師:這是個了不起的發現。

師指導書寫,少第二筆點要往上移,要會讓,就向小朋友相處一樣,互相謙讓,團結友愛。生書空、描紅、仿寫、評議。

識字是語文學習的基礎,是閱讀的基礎,是寫作的基礎。透過這節課的教學,我體會到低年級的識字、韻文教學也是首先研究教材,把握重難點。然後圍繞識字的重點確定教法、學法。在比中學,學中比,體現了本課的特點,又符合低年級兒童的特點。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

語文課堂應是情趣和夢幻的棲息地,這學期我自己也感覺課堂上嚴肅有餘而活潑不足,忽視了兒童的情感需要。課後,我強烈地感覺讓課堂充滿情趣,不僅是低年級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是語文教學、識字教學本身內在的要求。語文生來就是爲着放飛兒童的夢想而存在的,每一個漢字都可以激發孩子無窮的想象,一個個漢字連綴起來那就是一片放飛的天空。

數學一年級上冊比一比教學反思 7

《比一比》一課是第三單元“生活中的大數”中的內容。主要是學習探索比較萬以內數大小的方法。爲了更加吸引孩子的學習興趣,激發主觀能動性,我採取了遊戲比賽形式,讓孩子們在玩中學,收到較好的效果。

首先,我把孩子們分爲兩組進行比賽,每次兩組各選派一名同學上臺,分別從0-9這九個數字中抽取一個數按要求放在數位順序表上,組成的數大的,那一組能加分,最終看哪一組獲勝。一聽說要比賽,個個都非常興奮,紛紛推薦他們心目的“英雄”上臺來抽數、組數,課堂氛圍是極度的活躍。爲了讓比賽與本課的知識點結合得更加的緊密,我共設計了3次比賽,每一次比賽的規則都各不相同。第一次:抽到的數按順序依次放在個位、十位、百位和千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數按順序依次放在千位、百位、十位和個位上;第三次:抽到的數想放哪一位就放哪一位。在比賽中,我還注意適時的追問,讓孩子們在玩的過程不忘思考問題。由於孩子們精神都較集中,思維都處於活躍的狀態,因此一些問題的`回答和發現都非常精彩,能一針見血。如第一輪一組抽到第一個數是9放個位,二組抽到5放個位,顯然有的孩子很開心有的顯得有點失落,我及時地進行追問:一組贏了嗎?孩子們不僅知道還不一定誰贏,還有個別的孩子還能爲一組擔憂:9被抽出來,等一下就沒大數抽了。在抽完放百位的第三個數時,我又追問:這時能比出勝負了嗎?儘管一組是125,一組569相差較多,但孩子們還是能明辨,沒到第四位無法比出輸贏。又如在第二輪比賽中,抽到的數先放千位,當第一組抽到8,第二組抽到5時,思維活躍的孩子馬上知道,第一組贏了,不用再比下去了。比賽最激烈的要數第三輪了,因爲是自由選擇放哪一位,因此下面的孩子也爲了本組的勝利一起出謀劃策,知道大數要儘可能地放在高位……

由於採取了孩子們喜聞樂見的遊戲形式,因此孩子們的學習熱情被最大限度的激發,所以在回顧比賽過程時,孩子們能自主地總結出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方法了,較好的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可由於是採用比賽形式,孩子熱情非常高,因此紀律調控也是本節課的一大問題。如何在激發興趣及讓紀律文明有序中找到平衡點是我今後要努力的方向。

數學一年級上冊比一比教學反思 8

一年級的學生對事物的認識是從感性到理性,從具體到抽象。識字教學就要按照這一認識事物的規律,把識字和具體事物聯繫起來,把識字和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繫起來。所以一開始我就出示課文插圖——農家小院,並對孩子們說:“秋天,是一個豐收的季節。踏着秋的氣息,看着金黃的莊稼,聽着小鳥的鳴叫,聞着水果的芳香,我們走進農家小院,小朋友們,你們看到了什麼?”根據孩子們的回答一一出示個別圖畫對應的名稱,然後請孩子們自己根據拼音讀正確每個詞的字音(自由讀),再指名請孩子讀詞語,檢查自學情況,並正音,強調了“黃,杏,蘋,紅”都是後鼻音,“棗”是平舌音,詞語“鴨子、杏子、桃子”讀輕聲,並交流了識字方法。

透過先自由讀韻文,明白一二兩句比的是大小,三四兩句比的是多少。整堂課我們都是在比一比的過程中認識了不同的量詞,如學習第一句,我先出示一頭黃牛和一隻貓的圖畫,讓孩子們比一比,說出它們的大小,根據孩子們的回答出示課文第一句話“一個大,一個小,一頭黃牛,一隻貓。”然後我又引導孩子們不僅能從圖畫中看出它們的大小,你還從哪裏看出了它們的大小?孩子們馬上想到了從量詞“頭”和“只”上也能看出,因爲“頭”是用在體型較大的動物上,而用“只”則表示個頭較小的動物。我們馬上進行了拓展:一頭( )、一隻( )。在學習第二句,同樣我也出示了一羣鴨子和一隻小鳥的.圖畫請孩子們比一比說一說,孩子們馬上說“一羣鴨子”,我連忙說:“是呀,許多鴨子在一起就可以說一羣鴨子,想一想還可以說一羣什麼?”孩子們興致很高,說了一羣蜜蜂,一羣人,一羣羊,一羣大雁,一羣豬……然後我們就進行了總結:一般來說,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動物就可以稱作“羣”了,動物或人聚在一起,爲了方便可以一羣一羣地數。在學習“一顆棗”時,我們也進行了拓展:一顆( ),馬上有孩子說 “一棵樹”,我們就討論了“棵”和“顆”的區別,一般來說,凡是比較小的顆粒狀的東西,用量詞“顆”。在比較杏子和桃子多少的時候,出現了量詞“堆”,一堆杏子,我就引導孩子們:數杏子的時候用“堆”數,還有什麼東西可以一堆一堆地數?孩子們積累的還不少:一堆木頭、一堆蘋果、一堆泥土、一堆樹葉、一堆花生……原來堆指數量多,緊緊的沒有規律地疊放在一起,如“一堆土”,順勢學習了生字“堆”,怪不得是提土旁呢!量詞“羣”和“堆”我們也進行了比較區分,發現可不能互換,“羣”一般指許多東西聚在一起,“堆”一般指許多東西疊放在一起。我們還用多種方法朗讀了韻文。語文要學以致用,我們還進行了拓展,也用上比一比的方法,課件出示一羣猴子,一隻企鵝等圖片,讓小朋友根據提示來說一說,一邊(),一邊( ),一( ),一( )。然後我們又增加了難度,讓孩子們說說除了大小、多少,還可以比較什麼?在這樣的比一比中既積累了語言,又運用了語言,也爲模仿兒歌奠定了基礎。每次這樣的活動安排,都是希望這樣有目的、有層次的訓練體現了教材的開放性和彈性,可以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激發創新潛能。

今天的寫字教學中,我也不忘讓學生比一比。如“小、少”,問孩子:“你發現了什麼?”“小”比“少”多了一個鉤,“少”比“小”多了一個撇。在比一比中,學生了解了“小、少”的生字特點,更有利於生字字形的記憶。

數學一年級上冊比一比教學反思 9

《比一比》是識字單元(二)的第一課,本課以一篇琅琅上口又充滿童趣的韻文《比一比》爲載體,讓學生在課文的學習中,會認12個生字,學會“大—小”,“多—少”這兩對反義詞,學會正確搭配量詞。雖然篇幅不長,但所含的知識點不少,爲此,我安排一些教學情景,同時也得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圍繞題目,創設情境。教學時,我結合課文的內容,說到“小動物們要比一比,我們小朋友也要來比一比,看看那列火車開得最快?” “蘋果和棗比一比,那小朋友也來比一比,看看誰讀得最棒。” “小組也來比一比!”“小朋友比一比,看誰說得最正確”等,有效地創設了情境,不僅讓學生有了競爭意識,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真正地融入到課堂中。

二、識字單元的教學重點是識字,於是我採取了多種形式的識字方法,使漢字不再枯燥、生硬。

1、自主認字法:“加一加”、“換一換”。讓學生鞏固已學的字的同時,能較好地進行比較,來識記生字。如:“邊”字的教學。

2、圖字結合法。我透過圖片展示,讓學生了解字意,並與其字形相結合,化難爲易,從而有效地幫助學生識記生字。如: “堆”字的教學。

3、對比法。“一棵樹”的“棵”,學生早已熟悉,但“一顆棗”的“顆”是本課的生字,學生不僅比較陌生,更容易與“棵”混淆。所以,我先試問學生,“這個顆,是一棵樹的棵嗎?”讓學生來區分兩個字的同時,設下懸念,激發他們的好奇心,使他們能更好地關注接下的教學環節。然後我再問“有什麼不一樣?”並出示文字,讓學生進行比較。讓他們透過仔細的觀察和視覺的對比,來說說兩個字的不同之處。此環節的設計,有利於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習慣和思考空間。

三、本課的另一重點是讓學生了解量詞“羣、顆、堆”的意思,學會正確使用量詞,同時,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難點。爲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並結合生活事物,讓生理解量詞的適用範圍,正確地使用。如:教學“堆“時,明確告訴學生“堆”是適用於靜止的事物,它們雜亂地放置一起,就可以用上“堆”。同時讓生進行拓展,用“一堆( )”來說話。不僅能理解和應用所學的量詞,更能發揮想象,發散思維。接着,我質疑學生“爲什麼不用一羣杏子呢?用一堆呢?‘堆’和‘羣’有什麼不同?”,不僅能激發學生對“堆”的用法的思考,還能複習上節課所學的'“羣”字的用法,透過兩者的比較,更好地進行運用。

四、俗話說“讀書萬遍,其義自見”。在學習本文的過程中,我讓學生分節讀、分組讀、齊讀、同桌讀、男女生讀、加動作讀、拍手讀等。多種形式地讀,讓學生在讀中悟、在讀中產生樂趣。

五、在教學過程中,拓展訓練是不可缺少的。要讓學生正確地使用量詞,僅僅學習“羣、顆、堆”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我結合課後“我會說”進行量詞使用的說話訓練,並透過事物進行拓展訓練,讓學生髮揮他們的想象、結合他們的生活、說一說更多是量詞。在最後一個環節中,我還出示圖片,讓生仿照課文的樣子自編韻文,鼓勵學生在生活中使用量詞。

一堂課下來,學生的紀律良好,能積極地老師配合,能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當然,這節課還是存在了一些不足之處,如:在說話練習方面,除了一些詞語的訓練之外,還應當增加一些句子的說話訓練,讓學生說一句完整的話,並注重句子的優美程度。這不僅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能爲學生今後的寫話、寫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在教學中,我應多給學生一些鼓勵性的話語,讓學生有信心、有動力地進行學習,積極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