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六年級《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

作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六年級《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六年級《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

現在的教材不但貼近了生活,而且挖掘了生活豐富,靈動的一面。現在的孩子更渴望表達,和諧寬鬆的氛圍有助於孩子們沉浸其中。讓他們說,讓他們議,讓他們評,讓他們做,努力挖掘他們最純真善良的一面,是我們所追求的。本着這樣的思想,本課教學抓住文中“野”以讀爲本,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明白作者的表達方法,在讀中悟情理解內容,以達到“情文相生”的目標。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上課伊始就讓天性ai玩的孩子們暢談遊山玩水的感想,情緒高漲。接下來的美圖欣賞給了他們更爲新鮮直觀的刺激,對資料的歸納則是理性的提升。這樣引出課文水到渠成。

二、檢查預習,領悟題眼

看了課題有什麼疑問?讓學生質疑。體會“野”乃文章之魂。一個“野”字生動地詮釋了索溪峪的天然,自然之野趣。學生不難理解,所以同學們透過預習後是可以回答。教師歸納的語言有“點睛”之功效。這體現了“以學生爲本”的教學思想,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尊重。也培養讀文質疑思索的學習習慣。

三、自讀自悟,獲得情感,領悟表達方法

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因此,在教學山“野”這部分課文時,先是讓學生自主學文,找出些“野性美”的句子,圈點批註。接着,讓學生對照課文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把這些語句讀出來,可以是自由輕聲讀,可以是默讀,快速讀,讀完後選出認爲寫得好的句子反覆有滋有味地讀。喜歡哪就讀哪,覺得怎樣能讀出野性美,就怎樣讀。學生彙報讀後感受時,各抒己見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聯繫生活體驗,聯繫蒐集的資料,說說自己喜歡的理由,談談讀後的感受。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並讓學生在情感體驗中,培養良好的語感。同時,讓學生欣賞品味,揣摩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在反覆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領悟表達方法。還有選擇性地運用媒體,在學生品詞品句,揣摩表達方法的學習過程中,或是再現畫面,或是營造情境,或是突破理解上的難點豐富學生感知和體驗,爲學生的“情動而辭發”奠定了情感基調。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興趣盎然,也被美景陶醉。

四、昇華情感,環保教育

講完課後,從播課件,讓學生從遊索溪峪,讓學生陶醉景物中後,師提出:“野”趣天成,這裏會永遠地自然純淨嗎,我們能做些什麼呢?自然引入環保教育,達到情感的昇華。

以上幾點是自己認爲做得好的地方,不足之處首先是課堂氣氛略顯沉悶,學生的積極性不夠。表現在每個環節發言的學生不多,雖然具有代表性可是讓大多數處於旁觀的聽衆地位,沒有顧及到整體。老師本身偶爾也有出現講白話現象。這有待於今後改正。

六年級《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 篇1

《索溪峪的"野"》是一篇閱讀課文。這篇課文文字優美。脈絡清楚,採用了先綜述後分述的寫作方法。文章篇幅比較短,語言洗練。

這篇課文該怎麼教呢?拿起課文,反覆讀過幾遍,我發現課文寫山的'野的時候也是採用先綜述後具體描寫的方法,並且在這個自然段裏有不少的優美詞句,是孩子們以前沒有接觸過的。因此,於是我把這個自然段作爲教學的重點。

學生自讀課文後,我引導孩子學習生字新詞。這些生字新詞並不要求掌握,但是我認爲這些詞能幫孩子們積累,能豐富孩子們的語言。因此,我不惜耗費了比較多的時間。教學這些生字新詞的時候,我先出示這些生字新詞讀準字音,然後讓孩子們說說對這些詞的理解,孩子們覺得太陌生的,我讓孩子們把這些詞帶入課文中去理解。在這個教學環節,我覺得非常紮實。孩子們確有所獲。

然後,引導孩子們弄清課文的寫作特點,並把課文分段。

最後,我讓孩子們自學課文的第二自然段,說說課文從哪幾個方面寫了山的“野”?請用朗讀讀出你的體會。這個環節,我給了孩子們充足的時間去自學,去體味。隨後我檢查了孩子們的自學情況,孩子們的朗讀還是比較到位的。接着我引導孩子們談了這個自然段的寫作特點,並告訴孩子們在自己的習作中也可以採用這樣的方法,這樣可以讓習作更有條有理。如果在這個環節裏讓孩子們進行一個小練筆的訓練就更好了。但是,由於上課的那天是週五,如果這課不上完,就會拖到另一個星期。由於自己趕時間,因此,把這個環節省略了,而這個環節的省略是非常不該的。

後幾個自然段的文字比較通俗易懂,我讓孩子們自讀,然後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大家一起討論。結果,我可愛的孩子們沒有一個同學提出不懂的問題。於是我問了孩子們幾個我問題。

最後我讓孩子們寫寫學了這課後的體會,孩子們都有一定的見地。

這課教完後我覺得非常輕鬆。首先我大膽不受教師用書中的教學重點與難點的束縛。而是用自己的眼光去研讀課文,根據農村孩子的特點,確定了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我設計的初衷就是讓孩子們學了後確有所獲,而且又充分挖掘了課文的潛在資源。

我想,孩子們學過這課後一定也記憶猶深,因爲他們確實有些收穫!

六年級《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 篇2

我們的課堂應當還給學生,整個語文課程如能讓學生參與起來,這要比教師一人“一言堂”的教學效果要好,本篇文章開始教師只講了索溪峪景色的“野”,緊接着讓學生小組討論課文中還描寫了其他景色是怎樣的“野”法,同時抽兩個學生講這兩部分內容。班中有一名學生異常活躍,自告奮勇講第一部分內容,在他的帶領下,整個課堂變得活躍起來,每個學生髮揮自己的學習能動性,充分參與話題的討論,許多教學問題迎刃而解,真理也許是在這種輕鬆的討論、辯論環境中自然而出吧!

但其中,也發現強調學生自我評價,相互評價,活躍的同學談得較多,沒有能充分發揮每個人的作用。引導學生評價也存在不足,在場面熱鬧,積極參與背後還應該有一個原則,就是一切活動都應該爲語文學習服務。

課後,教師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一名同學在日記中竟然模仿本篇課文寫了一篇《獼猴區的“野”》,語言活潑,獼猴所獨有的、天生的野在他的筆觸下富有靈性,他能活學活用,學以致用,作爲一名語文教師還是很欣喜的。同時,引導學生作文寫出自己的特色,這樣你的文章也有新意。

六年級《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 篇3

六上第2篇課文《索溪峪的“野”》就是一篇很好的習作範文。全文采用先概括後具體的方法謀篇佈局:在概括介紹索溪峪“野”的特點後,分別從“山野”、“水野”、“動物野”、“遊人野”四個方面進行了具體描寫。每一方面的描寫都採用同樣的方法。例如,寫索溪峪的山,先概括地指出山芋野性的美,接着從山具有“驚險的美”、“磅礴的美”、“隨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三方面來具體描寫。另外,課文用了擬人手法和聯想的表達方法,把“山”、“水”、“動物”描寫得別具一格、富有情趣、野趣盎然。

品讀着這麼靈動有趣的美文,孩子們的心情也是十分愉悅的,都被作者深厚的文學底蘊深深折服了。在我的引導下,孩子們一個個躍躍欲試,也想嘗試着創作一篇美文。

先仿課題。透過探討,一個個擬人化的作文題目出爐了:《苗寨的“美”》、《喀納斯的“秀”》、《日湖的“青春活潑”》……

再仿結構和語言。因爲有了範文的引路和老師的指導點撥,學生在佈局謀篇時,完全沒有問題,就是遣詞用語得花心思。不過,學生寫起來還是比較得心應手,有幾個學生的習作投稿後即被錄用發表。

用好教材,超越教材,材盡其用,就能讓閱讀和寫作的互動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就能讓習作教學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朗。

超越,在萬山之巔,永無止境,但我會執著前行,爭取讓自己的習作教學上有所作爲,盡其所能讓自己的學生獲益。

六年級《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 篇4

合作探究性學習是一種現代的學習方式,其特點是“合作”、“探究”和“思考”。在學習中,教師是學習的指導者和評價者,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關係。

教學中,爲了體現合作探究,教者經常用到小組討論的學習方式,但這樣,往往流於形式,達不到預期效果。其實,合作探究不僅是小組之間的合作,還有個人與全班的合作,教師與學生的合作,同學之間自由選擇夥伴、自由選擇合作方式等等,多種合作方式的運用使學生充分感受到合作的力量、學習的快樂,並且在快樂的學習中開啟思維,進行創造,最終實現自主的創造性學習。

李蘇蘇老師所授的小語十一冊《索溪峪的“野”》這一校內研究課,在這方面就做得很成功。

一、打亂座位,自由選擇合作伙伴

《索溪峪的“野”》這一課,作者從山野、水野、動物野、人變野等四方面描述了索溪峪美麗的自然風光。教師在帶學生初讀完課文,瞭解課文脈絡以後,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教師把代表課文四部分的圖片分別置於教室的四個方位,然後說“同學們現在可以自由下位,你喜歡課文的那個部分你就坐到代表那部分的圖片旁邊去,喜歡同一部分的同學在一起說說爲什麼你們都喜歡這部分。比比看,哪部分同學的理由最充分。”老師的話剛落音,教室頓時活躍起來,學生們很快坐到新的座位上,各抒己見。之後的反饋環節更是一番“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激烈場面。

二、合作互動,自由選擇合作方式

爲了進一步體會索溪峪的野,進一步發揮合作的作用,教師又提出:各部分的同學分工合作,採用各種方式來展示你喜歡的那一部分,如,讀、畫、展示蒐集的資料等等都可以。這個任務一下達,小組內又馬上分好工,開始準備,大組合作下很自然地產生了小組合作。擅長朗誦的同學組成的小組,有感情、有表情的朗讀;擅長畫畫的小組把自己對課文的理解用畫展示出來;蒐集了資料的那些小組則整理着各種文字、圖片資料;還有的小組則對課文用到的修辭手法、寫作方法進行分析。這一輪的反饋,場面更熱烈。課堂上同學們的“野”把索溪峪的“野”展現得淋漓盡致。

像這樣的課學生就“動”了,而且“動”得好。

新課程理念中有一句話:“教師要做學生的伴遊,而不僅僅是導遊。”所謂“伴遊”,就是要自始至終參與學習的全過程,並在學習當中與學生同甘共苦;所謂“導遊”,就是要指導學生學習,爲學生排疑解難。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此文轉自的過程中,必須以學生爲核心,“一切爲了孩子,爲了孩子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