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一年級數學上冊《9加幾》教學反思(精選6篇)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一年級數學上冊《9加幾》教學反思(精選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一年級數學上冊《9加幾》教學反思(精選6篇)

一年級數學上冊《9加幾》教學反思1

本節課的設計以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力求體現“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教學理念,在教師恰到好處地啓發引導下,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形成、發展的全過程。

1、 聯繫實際,從生活中切入。

從學生熟悉的校園運動會生活背景匯入,容易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然後根據運動場上的比賽項目,提出數學問題,並加以解決,激發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啓發了思維,也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

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基本上是以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來進行的,這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作爲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我不僅讓孩子們在這個自主學習的活動中不斷充分、主動、積極地表現自我,同時也注意用積極的語言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讓他們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以幫助孩子們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3、 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

《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課教學中,注意把思考貫穿教學的全過程,將操作與思考有機的結合,讓學生在操作、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獲取新知。由於留給學生充分發表想法的時間與空間,學生的思維是生動活潑的,提出了多種9加幾的計算方法,這些算法都是學生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動腦思考獲得,還具有創造性。最大限度地拓寬他們的思維,使課堂充滿了活力。

4、計算課到底該怎麼上。

在課改的今天,關於計算教學如何上,仍有很多困惑。在課改初期,教師們認識到原有教學模式的侷限,大張旗鼓的開展自主學習,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在計算中過分提倡並強調計算方法的多樣化,整節課都是“你喜歡哪種方法就用哪種方法”,導致學生計算能力不如以前嫺熟,那麼,在提倡算法多樣化的今天,計算課如何紮實有效而又不失靈活的進行?怎樣處理算法多樣化與基本算理算法之間的關係?算法多樣化怎樣優化?何時優化?目前使一線教師們深感困惑。

我執教的《9加幾》一課,也算拋磚引玉,供大家研討。

一年級數學上冊《9加幾》教學反思2

“怎樣培養數感“是我在教學中感到最棘手的教學問題。我非常希望得到有關專家指導。幸運的是前兩天有幸聽了著名專家王永老師的講座中的《培養數感的措施》,引發我深深的思考。結合自己平時的教學經驗,下面我淺議自己在9加幾的教學中對培養學生數感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作爲拋磚引玉,希望得到同行們的指點。

一年級的學生,(特別是縣級、鄉級、完小級的學生),他們的數感還很弱,大部分學生的數感處於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狀態。要培養他們的數感,我認爲首先從口算教學入手。如:在教學9+6時,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動手操作,(比一比,看誰能用不同的方法口算。)發現9+6的口算方法。有針對性地展示各種算法,如方法一:看大數,數小數。方法二:湊十法。方法三:先算10+6=16,再算16—1=15。等引導全班學生交流算法。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藉助實物理解算理,在交流的過程中感受不同的算法。讓他們發揮潛能,展現智慧,開啓智慧,獲得智慧。此外,還要引導學生對個種算法進行反思,體會算法與數字的關聯性,促進學生形成數感。

一年級數學上冊《9加幾》教學反思3

1、注意讓學生透過多種活動學習計算方法,培養計算意識。

(1)藉助教材設計的運動會場景圖提供的資源,讓學生提出9加幾的計算問題,組織學生討論、交流,探討計算方法。把9加幾的計算置入有事事物情境、有活動情節的探索中,使計算含有豐富的具體內容。讓學生唉學習計算中體驗事物之間的數量關係,逐步養成從數量上觀察、思考問題的習慣和意識。

(2)注意讓學生透過動手操作、動口說-動腦想等學習活動掌握計算方法。

(3)用“湊十法”算9加幾的內容,先用“放進一個盒湊成10”的活動揭示湊10的過程,再讓學生人人動手擺一擺或畫一畫,邊實際操作,邊對照算式進行計算,具體形象的操作過程與抽象的計算過程一一對應,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算法。

2、加強練習,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1)根據教學實際儘量選擇效果好的練習形式,如開火車、接力賽、對口令等很好的練習形式。

(2)練習講究實效。比較容易的題少練習些,比較難的題要多練些,練習有針對性。

一年級數學上冊《9加幾》教學反思4

《9加幾》是學生在學習了11--20各數的認識以及20以內不進位的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掌握好本節知識,可以爲以後進一步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礎。下面我就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做了以下的深刻反思: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根據小學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上課伊始,我從學生熟悉的運動會場景爲主題圖,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認識到生活中蘊含着大量的數學資訊,存在着許多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從而誘發孩子們主動地發現並提出問題,積極地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讓他們在具體的情境中始終精神飽滿地參與教學活動。在提出問題的同時我讓學生說一說如何計算9+4。在說的過程中,有的說一個一個數的方法,知道9+4=13;有的說從9往後接着數,10、11、12、13,知道是13;也有的說先拿1盒和9盒合成10盒,然後再把剩的3盒加上就是13 盒。不管哪一種方法我都沒有反對。教師應開放自己的思想,開放學生的思維,提倡算法多樣化,只要是學生自己動腦想出來的方法,就是好方法。然後讓生比較這幾種方法那一種比較簡便。然後引出課題。當然我也認爲在這個過程中,我認爲還存在問題,雖然運動會是孩子們比較熟悉的事情,但他們真正對此還比較陌生,因此雖說能激起學習興趣,但離學生的生活還是比較遠的,如果從生活中的能湊成十的具體例子而且是學生熟悉的事情引出課題(如拿藥盒等),這樣更利於學生的學習。

二、動手操作,自主探索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建構主義學說也認爲,數學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數學知識、方法、思想等必須由學生在完成活動中自己去理解、感悟、發展,而不能單純依賴教師的講解去獲得。根據上述理念,我在教學中緊緊圍繞學生的心理,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的實際出發,因此在這裏我讓學生動手操作手中 的小棒理解湊十法。 引導孩子動動腦筋,能不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讓老師和同學一眼就能看出有多少根小棒呢?逐步引導孩子說出湊十法。在此繼續讓孩子用小棒操作9加幾的算式,加深理解湊十法。因此,凡是孩子們能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我決不包辦代替,做到讓孩子們多思考、多動手、多實踐,提高他們的參與程度,最大限度地拓寬他們的思維,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後面讓學生舉例生活中能湊成十的例子(藥盒),如果把它放在第一環節中也許可能會好的。這個環節裏有些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還是有限,在日後的學習中要多加強孩子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靈活的思維能力。

三、鞏固應用,加深理解

在學生初步理解了湊十法後,讓學生繼續理解湊十法。因此出示了一個基本練習,讓學生圈一圈,算一算。第二個變式練習,拓展學生的思維。拿算式找朋友,讓學生找到朋友以後,有一個數14沒有朋友,此時讓學生說算式,可能會出現9加5,也可能會出現10加4,還可能會出現十幾減幾,還可能會出現連加等,這樣不但鞏固了9加幾,還培養了學生靈活的思維。當然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做的還不夠好,還需要老師的引導,日後在教學中多出類似的習題,逐漸培養學生思維的開放性。

四、課堂總結

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收穫,可能學生說的不太完整,但這樣會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概括能力。此外讓學生說自己的心情,注重了學生的情感教育,讓生說說心情,同時爲我們的教學提供了依據,讓我們思考如何讓學生能夠喜歡自己的課。

總的來說,本節課的教學方法還有待提高,讓學生真正掌握應該學到的知識和積極的參與學習活動,真正讓學生個個成爲有用的人。

一年級數學上冊《9加幾》教學反思5

我上課的內容是9加幾,它是學生掌握了11~20各數的認識及10加幾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理解掌握湊十法是學生進一步學習其他進位加法的重要基礎。 我對教材的理解是這樣的:9加幾是學生學習進位加法的起始課,學生認知基礎和思維基礎是十加幾等於十幾,怎樣將9加幾轉化爲10 加幾的問題是知識的核心,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湊十。而湊十法這種思想及具體的方法,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教學時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瞭解學生,幫助學生總結、掌握知識。

本課的重點是初步掌握湊十法並能正確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難點爲理解湊十法的思考過程。

成功之處:

1、激發興趣,複習匯入 本環節我以一組口算練習匯入,目的在於對10加幾就等於十幾進行強化,使學生感知湊十可以使計算變的敏捷,爲後續學習湊十法奠定知識基礎。

2、創設情境,探究新知 這一環節是本課的重點,利用直觀的飲料圖,讓學生髮現問題,並在小組合作交流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計算方法,學生的經驗是數數法和計算法,我適時介入學生的討論中引導學生髮現湊十法更方便計算。在學生提出湊十的方法之後藉助課件,使學生清楚的看出湊十的過程,從而初步感知湊十法。

3、鞏固練習,內化計算方法,採用學生先練,老師再講解的方式。

4、總結規律。將九加幾的算式都羅列出來,引導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其中的規律。

不足之處:

孩子的想法比較發散,想出的規律是我沒有想到的(第二個加數等於結果的個位加上十位),在這個方面上,我應該在備課的時候想周全一點。

一年級數學上冊《9加幾》教學反思6

《9加幾》是小學生在學習和認識20以內不進位的加法和減法的基礎上去進行學習的。學生掌握好了本節的知識,就能夠使學生在下一步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時候打下堅實基礎。下面我個人就本節課在教學過程所做的反思: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心理特點,上課開始,我從同學們經常熟悉的操場場景爲題材,吸引他們的注意力,發散孩子們的想象力,大大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使同學看到生活中處處都隱藏着數學知識,有很多問題等待我們去發現和解決,從而激發孩子們主動地發現和提出問題,努力地去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讓他們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始終保持飽滿的精神狀態參與其中。在找出問題的同時我讓同學們講一講如何計算9+5。在說的過程中,有的孩子們說一個一個數的方法,知道9+5=14;有的孩子們說從9往後接着數,10、11、12、13,14,就是14;也有孩子們說先拿1盒和9盒合成10盒,然後再把4盒加上就是14盒。無論孩子們的哪一種方法我都沒有否定。教師應放開思想,多激發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倡導多種多樣的計算方法,只要是孩子們自己發動腦筋想出來的正確的方法,就是最好方法。然後讓孩子們自己去比較哪一種方法更簡便。然後再引出今天學習的主題。當然我也認爲在這個教學環節中還存在着問題,雖然操場是他們熟悉和喜歡的地方。但是他們真正對此還比較陌生,因此雖說能激起學習興趣,但還是有點遠離孩子們的生活,如果從生活中的能湊成十的具體例子而且是學生最熟悉的事例引出課題(如拿礦泉水等),這樣更加利於學生的學習。

二、動手操作,自主探索

數學教學和學習中,怎樣能夠學習和掌握知識,其中我個人認爲就是把課堂交給學生,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學會“愉快式教學方法”使學生們自己動手實踐、在樂中學習。數學學習的過程是一個積累和構建知識的過程。數學的一些知識和方法,就是要由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去理解、想象,體會,而不是單純依靠老師的課堂講解去獲取。根據我個人對數學理念的理解,我在課堂教學中始終圍繞着小學生的心理特徵,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接受知識的實際出發,所以,我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小棒理解和掌握湊十法。引導孩子們思考,還有沒有更好的方法,讓我們一眼就能看出多少根小棒呢?分步引導孩子說出“湊十法”。讓他們繼續用小棒操作計算9加幾的算式,加深對湊十法理解。因此,只要是孩子們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我絕不會代替的,做到讓孩子們多想、多動、多練,提高他們的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拓寬他們的一些想象力,使課堂氛圍始終活躍,孩子們學習興趣濃。接下來讓孩子們舉例生活中能湊成十的事例(礦泉水),如果我把它放在前面一個環節當中可能效果會更好一點的。這個環節當中裏有少部分孩子的動手操作的能力還是有一定影響,在今後的教學和學習中要多加強孩子動手操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對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

三、鞏固應用,加深理解。

在學生初步理解和掌握“湊十法”以後,還要讓學生繼續理解“湊十法”。因此我拿出了一些練習題,讓學生圈一圈,算一算。第二個練習是變式練習,發散的學生的思維能力。算出式子找朋友,在學生找完朋友後,有一個數15沒有朋友,此時讓學生說算式,可能會出現9加6,也可能會出現10加5,還有可能會出現十幾減幾,還有可能會是連加等,這樣不但鞏固了9加幾的知識,而且還培養了學生們的靈活的思維能力。當然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做得不夠好,還有待教師的引導。

四、課堂總結。

讓學生說說自己今天學習的收穫,部分學生概括的不夠詳細和完整,不過這樣也會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時爲我們的教學提供了參考性依據,讓我們反思在以後教學中怎樣能夠使學生很好參與教學活動,大大的提高學習興趣和濃厚的課堂氣氛,使學生更喜歡上我的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