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教學反思(精選10篇)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教學反思(精選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教學反思(精選10篇)

《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教學反思1

今天剛剛結束了《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的教學以後,靜下心來仔細回顧了一下整堂課的教學過程,有很多反思,記錄如下:

1、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計算,培養學習興趣和計算意識。

我認爲整十數加,減整十數是兩位數計算的起始課,是學生進行10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所以本節課是計算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之一,老師應該重視。但是“計算”常與“枯燥”、“機械重複”相連,這是由傳統教學上的缺陷造成的。計算的知識是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逐步發展起來的,原本是十分生動的教學活動。爲了避免計算課的枯燥,我在本節課中運用了生動的多媒體和一系列遊戲活動並利用教材中提供的資源,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樣豐富多彩的活動既有利於學生理解和掌握計算方法,又可以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本堂課的教學目的再很輕鬆的氛圍中得以完成。

2、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

課程標準認爲: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探究新知”這一過程中,創設了有意義的情境和數學活動,激勵每一個學生在動腦觀察中獨立思考,鼓勵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並與同伴進行交流進而,引導學生思考計算方法,組織學生交流計算方法,使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明白了算理,掌握了算法。

3、組織好練習,進一步培養計算能力。

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要達到這個目標,除了讓學生透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算法,還需要組織好練習。因此,本課的練習設計注意到了這樣幾點:a.講究練習的形式;b.多進行口頭練習;c.突出難點,講究實效。

4、存在的問題

教學環節雖然進行的很順利,學習目的最終也完成了,但是有問題還是值得深思,當堂檢測沒有在課堂上完成,可能是中間過程我說的話多了,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較弱,引導上擠佔了時間,能夠再擠出來5分鐘就好了。課下又延長了3分鐘進行了課堂檢測,從檢測情況來看,95%的學生能夠正確計算。

做對比練習,看珠子圖寫算式這道題時,我只是簡單的讓學生比較了一下,因爲怕時間不夠,就沒有重點說明3和30各表示什麼意思?應該讓學生明白計數單位不同不能進行相加或相減。整十數加一位數,一位數只能加在整十數的個位上;整十數加整十數就是幾個十加幾個十,只要整十數十位上的相加就可以了,個位不變,仍然是0。

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很多孩子雖然可以正確的算出結果,可是,當我問到“你是怎麼想的”的時候,很多人都會,但是不敢表達。說明了學生說的少了,應該讓學生多說。

我自己的語言還需要精煉,還需要規範,要擠出時間還給學生。透過我們教研組對課堂練習形式的多樣性的研究,讓我深深地體會到對於練習的形式,方法的指導,都應好好設計,練習是爲了鞏固新知的,精心的練習設計會帶來更好的學習效果。在以後的教學中,對於練習的設計,我會更好的吃透練習的目的,並結合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設計出他們喜歡的小遊戲形式,讓每一位學生都積極參與練習中來,在歡樂中鞏固學習的新知識。

《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教學反思2

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是在1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的,這樣安排,有助於學生加深對相同單位的數可以直接相加、減的認識,爲後面學習任意兩個數相加、減打基礎。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本課的教學設計以小熊歡歡和它的媽媽來做客—小熊歡歡要去釣魚—媽媽不放心,出題考大家—同學們幫小熊解決問題—釣魚—大家幫小熊找回家的路爲主線把本節課大體分三個層次:

第一,以實際情境提供計算題,並呈現多種計算方法。

第二,讓學生討論操作,理解和掌握算法。

第三,脫離直觀手段,讓學生思考算法,算出得數。這樣安排,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提出有關的計算問題,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同時,由動手操作、觀察、交流,依靠動作和實物思考,到脫離實物思考,藉助許多鮮花的場景圖,讓學生進入情境,並從中發現“紅花和黃花一共有多少盆”“還有多少盆紫花”等計算問題。進而,引導學生思考計算方法,組織學生交流計算方法。讓學生在自主探索思考和合作交流中瞭解到,計算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可以用十作單位數出結果,還可以根據整十數的組成想出得數,還可以??這樣,就給了學生充分探索、思考、動手、動口的時間和空間,開闊了學生的思路,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遵循了由具體到抽象的原則,有利於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

本節課,對於學生來說是很簡單的一節課,但我在講授過程中在算法的探究部分對於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算理和算法的研究還是不

夠到位,在鞏固練習中對於算理和算法的應用還是有欠缺的,所以在後面的練習中有個別同學在計算中出現算的慢的現象,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對於每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應該更加精心設計,使學生在每一節課中用最短的時間掌握應學的知識。

《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教學反思3

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是在1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的,只是計數單位不同,這裏以十爲計數單位。透過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計算,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多種不同的算法,進一步培養計算能力。教材的編排是由直觀操作等依靠實物思考到脫離實物思考,遵循由具體到抽象的原則,有利於學生抽象思維的培養,爲進一步提高計算速度、培養計算能力,解決實際問題打基礎。

這一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年齡小、好動、愛玩、好奇心強,在四十分鐘的教學中容易疲勞,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據這一特點,爲了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我採用了愉快式教學方法爲主,藉助參加森森裏的知識競賽情境,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愉快地學習。在教學過程中,透過讓學生看一看(看圖)、想一想(想問題、想算法)、數一數、說一說、擺一擺(擺小棒)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積極動眼、動耳、動腦、動口,引導學生透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積極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明白了算理,掌握了算法。

1、創設情境,在教學中藉助帶學生去參加知識競賽的生動情境。

把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口算置入有事物情境、有情節的探索中,使計算含有豐富、生動的具體內容。

2、在探索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時透過交流、動手操作,

讓學生自主探索。

3、練習以動手擺一擺、去森林參加知識競賽、幫助別人等形式進行,淡化“練”的痕跡,鞏固和實踐相關的知識技能,發展數學思考能力。

教學環節雖然進行的較順利,但亦有不足之處,學生在說算理的過程中表達的不是很流利,在今後的教學中將加強訓練,加深學生對算法的理解感悟。

《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教學反思4

《整十數加減整十數》這節課是我回歸上數學課後的第一節公開課,得到通知的時候有點緊張,畢竟是一年來的一次公開課。教學過後,我仔細回顧了一下整堂課的教學過程,有以下的教學反思:

1、我把“高效課堂小組合作學習”教學理念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去。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計算,培養學習興趣和計算意識。我認爲整十數加,減整十數是兩位數計算的.起始課,是學生進行10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所以本節課是計算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之一,爲了避免計算課的枯燥,我在本節課中利用教材中提供的資源,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利用小組合作學習活動,讓學生理解和掌握計算方法和算理,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在輕鬆的學習氛圍中得以完成。

2、利用小組交流互學活動,在交流中做到小組個別彙報,學習氛圍熱烈活躍。

3、注重培養學生的算理能力。比如:10+20等於幾?學生出現了以下幾種算法:

(1)、擺小棒:先擺1捆小棒,再擺2捆,合起來是3捆,所以10+20=30。

(2)、用計數器:先在十位撥1個珠,再撥2個珠,一共是3個十,3個十就是30。

(3)、數的組成:10裏面有1個十,20裏面有2個十,合起來是3個十,3個十就是30。

(4)、用相同數位相加:個位加個位,十位加十位,也可算出得數是30。從上面可以體現了學生的算法多樣化,也使學生在交流中明白了算理,開闊了思路。

4、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對知識的對比,從中發現規律:理解掌握幾個一與幾個十之間的區別,使學生抓住這個突破點,迅速、正確地進行口算,使學生順利的掌握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和算理。

5、存在的問題。

(1)、教學環節雖然進行的很順利,學習目標最終也完成,但是有些問題還是值得深思的,當學習檢測沒有在課堂上完成時,我想是在開始和中間學習過程中,時間分配不均先鬆後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較弱。但95%的學生是能夠正確計算的。

(2)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很多孩子雖然可以正確的算出結果,可是,當我問到“你是怎麼想的”的時候,很多人都會做但是不會表達。說明了學生平時說的少了,應該讓學生多說。透過課多樣性的課堂練習,讓我深深地體會到對於練習的形式、方法的指導、都應好好設計,練習是爲了鞏固新知的,精心的練習設計會帶來更好的學習效果。

在今後的教學中,對於練習的設計,我會更好的吃透練習的目標,結合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設計出他們喜歡的學習形式,讓每一位學生都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在歡樂中學習和鞏固的新知識。

《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教學反思5

本週,學校舉行的數學優質課比賽如期進行,此次,我選擇了一節計算課《整十數加、減整十數》進行展示。本節課我的授課流程是,先以遊戲方式匯入帶領孩子們複習本節課會用到的10以內的加減法,然後複習數的組成這一部分,由數的組成裏面涉及到的數字引出曾經學習過的整十數,進而匯入課題。明確課題之後,透過出示課本情景圖,讓學生髮現資訊提出問題。在孩子們列出算式以後提出疑問:你們是怎樣這麼快速準確地算出來的?透過這個問題讓學生們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在小組之內藉助學具說一說自己是怎麼樣進行計算的,進行方法的討論與交流。在小組討論結束之後,讓學生們自由地表達他們的想法,並且從中進行算法的優化,選出方便的方法。之後透過整十數加整十數過度到整十數減整十數,讓學生進行自主的遷移,將方法靈活運用。之後透過對例題的解決,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所學的內容與方法,同時讓他們自己對整十數加、減整十數進行出題並計算,進行適當的發散。最後利用一些闖關環節,讓學生再次鞏固練習並進行總結。

在整個的授課環節中,孩子們的表達能力給了我很大的驚喜。在這節課整個備課過程中,最無法預設的就是孩子們對於小組討論結果的一個表達。他們的想法千奇百怪,各式各樣,但是有時候他們無法正確清楚地表達他們的想法。而這一點也是我在平時的上課中着重對他們進行訓練的地方。

我希望他們能夠更加準確的表達自己,同時也讓能夠聆聽者明白他們所表達的含義,所以我會選擇給予他們足夠的空間與時間,讓他們把自己的話組織好,完善好,可能他們第一遍不能完整的說好,那麼在我給了適當的引導之後,我會讓他們自己再完整的說一遍。並且,在平時的上課中,語言表達的完整性是我經常強調的地方,比如遇到50裏面有幾個十這樣的問題,剛開始的時候他們經常會回答5個十,這個時候我會小聲地提醒他,完整嗎?他們都能夠迅速反應過來,並且完整清晰的再說出來,50裏面有5個十。到現在,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能夠完整地進行問題的回答。我想,這樣的訓練對他們之後學習如何寫解決問題中的“答”會產生些許積極的影響。也正是因爲如此,在這節課算理的表述中,面對10+20=,他們能夠說出“10裏面有1個十,20裏面有2個十,1個十加2個十等於3個十,3個十就是30,所以10+20=30”,也能夠說出“先把10和20的十位相加,1+2=3,所以10+20=30”。這些經過他們的理解深化所表達出來的內容,給了我太大的驚喜。

但是,在這其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在最後的開火車練習環節,本應該順利進行下去的小火車,到中間的時候突然停頓了,原因是坐在最後一排的那個孩子沒有認真聽,不知道進行到哪一道題目了。面對這種情況,我當時的內心有些急躁,這也導致了我沒能更好地處理這種情況。在這個孩子不知道講到哪了,不知道如何回答的時候,我沒有給他思考的機會,沒有進行些許提示,匆匆忙忙地往下進行,讓這次提問變成了一個無效提問。正是因爲他沒有集中注意力,我才更應該去檢測他的掌握情況,我應該給予他再一次的機會,看看他是否掌握住了本節課的內容,是短暫的走神還是從一開始就沒有認真參與,並且在他沒有進行思考的時候,應該想辦法激發他的思維,把他的注意力拉回課堂。

透過這一節公開課,讓我明白,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更加註意對於一些細節問題的把控,要更加註意讓學生學會如何表達自己,要更加註意有效發揮學生主體……學無止境,身爲教師,透過“教學生”我們也能夠學習經驗、反思提升,這就是“教學相長”的魅力所在吧。

《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教學反思6

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是在1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的,這樣安排,有助於學生加深對相同單位的數可以直接相加、減的認識,爲後面學習任意兩個數相加、減打基礎。所以是計算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之一,應該重視。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小,好動,好奇心強,在四十分鐘的教學中容易疲勞,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我採用愉快教學法,創設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並且讓這一情境貫穿始終,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學習這部分內容前,我進行了調查研究,我發現我們班大部分學生已經會計算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只是說不清算理。所以我認爲,這節課最重要的是教師的引導,只要發揮好輔助作用,使學生自主學習就可以了。

同時爲了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算理,並熟練計算,我設計了大密度的練習。爲了吸引學生我把練習題設計成各種有趣的遊戲:小貓釣魚、蝴蝶送信、松鼠過河、摘蘋果等,把枯燥的數學練習變得充滿生氣。並且給每個學生機會,讓每個學生都做一道題,使第一名學生都不掉隊。

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很多孩子雖然可以正確的算出結果,可是,當我問到“你是怎麼想的”的時候,很多人都不能表達。該如何引導呢,爲了節省時間我在課堂上是直接告訴他們計算方法的。事後回想,或許可以透過動手操作,比如擺小棒的方法來幫助學生說理,明理。

大密度的練習雖然提高了學生的計算能力,但出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習題過多過難,給一些學生造成了學習上的困難。再如練習的形式變了,但習題的內容單一,只是把平時開火車的練習賦予了新的名字。如果練習的內容再新穎多變一些,我想效果會便更好。

透過本次計算課研討,讓我深深地體會到計算方法的指導,習題的精心設計十分重要。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好的吃透教材,並結合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設計出他們喜歡的小遊戲形式,讓每一位學生都積極參與練習中來,在歡樂的氛圍中鞏固學習的新知識。讓每個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教學反思7

這節課是在10以內的加減法進行的計算課。上完後發現學生的興致不是很高,靜下來想有幾點做得不夠:提到計算,就很容易和“枯燥乏味、機械重複”相聯繫起來,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雖然在課上讓學生操作,可能很多小孩覺得很簡單,沒必要,而我組織的也不好,所以沒起很大作用。對後進生的幫助不是很大,小組合作交流流於形式。

課後思考,爲了防止單調,我覺得可以試試利用善意而恰倒好處的激勵語,不斷地在學生心中點燃求知的的火花,使學生品嚐到成功的快樂。當學生提出數學問題時,“會提問的孩子,就是聰明的孩子!”;當學生認真傾聽時,“你聽得最認真!”“老師發現你不僅聽得仔細,而且說得也好!”當學生暢談自己的發現時,“你的發現讓大家做這一題簡單多了,謝謝你!”“你的眼睛真亮,連這個祕密都被你發現了!”適時地給予表揚。同樣,當學生學習出現困難時,“別急,再想想,你一定會說好!”“你有進步,加油!”及時地送上鼓勵。

這樣,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調動起來,使他們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來。照顧後進生方面,應多讓那些接受能力差的學生多說說。例題是一道整十數加整十數和一道整十數減整十數,透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生雖然掌握了計算方法,理解了算理,但對於後進生來說,要直接進行獨立的練習仍有一定的苦難。因此,在教學中,可以增加一個說計算過程的練習,透過指名說、男女生說、全班說等形式,使計算方法得以加深鞏固以及拓展,讓後進生也能跟上步伐。

《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教學反思8

整十數加減法是兩位數計算的起始課。計算課給人感覺總是與“枯燥”相連,其實只要合理安排也是種十分生動的數學活動。在教學本節課時最重要的是教師的引導。組織使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並小組交流,使其在交流中明白算理,然後選擇自己喜歡的算法進行計算。如10+20等於多少?學生出現了以下幾種算法1擺小棒:先擺一捆小棒,再擺兩捆小棒,一共是三捆小棒,所以10+20=30;2用十作單位:10裏面有一個十,20裏面有兩個十,加起來一共是三個十,就是30;3數的組成:10和20組成30;4類似豎式的算法。這樣體現了算法的多樣化理念,使學生既在交流中鍛鍊了語言,明白了算理,又開闊思路。

在鞏固練習階段設計了加減對照練習。如30+40與70-30,爲便於學生掌握,讓學生自己擺一擺,使其在操作中體驗整十數加減轉化10以內加減過程,從而理解整十數加減法的算理,在計算30+40時,用10根一捆的小棒來擺。先擺3捆小棒表示30,再擺4捆小棒表示40,然後讓學生依次回答:一共擺了多少捆小棒?一共擺了多少根小棒?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是用3+4算出結果的。接着,讓學生說出算的過程。在計算時也有出現這種情況50+20=52。因爲學生兩位數中每個計數單位上的數所表示的意義還不是十分明確,把第二個加數中2個“十”當作2個“一”來加。教學中,我對有困難的學生藉助計數器撥一撥,滲透豎式計算時的數位對齊意識。

《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教學反思9

今天,我上了一節《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課後,有以下的教學反思:

1、我能把“以學爲主,當堂達標”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去,讓學生透過就知的遷移,合作探究掌握新知識。在學習新課時,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地高,完成了教學目標。

2、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從情境圖中獲取數學資訊,以及根據已知條件提出問題的能力。

3、能利用好小組交流互學活動,在交流中做到以優帶差,討論氛圍熱烈活躍。

4、注重培養學生的算理能力。比如:10+20等於幾?學生出現了以下幾種算法:

(1)直接用1+2=3,再在後面添一個0

(2)用相同數位相加:個位加個位,十位加十位,也可算出得數是30。

(3)數的組成:10裏面有1個十,20裏面有2個十,合起來是3個十,所以…

從上面可以體現了學生的算法多樣化,也使學生在交流中明白了算理,開闊了思路。

5、教學中,我能注重引導學生對知識的對比,從中發現規律:明確理解幾個一與幾個十之間的區別,使學生能抓住這個突破點迅速、正確地進行口算,計算正確率也較高。

6、高效的處理了教學中的生成問題。

如:“活動單二”4+5=

2+7=

9-3=

40+50=

20+70=

90-30=

我引導學生觀察上下兩組數的特點,從而引出豎着做會既快又準的做題方法,但是課堂上卻有學生說橫着做快。這是我在備課時沒有想到的,我靈機一動說:那我們就比一比,看看到底怎樣做更好。透過比試證實了豎着做既快又準,這樣既有說服力,又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這樣的生成不僅沒有影響到我的課題教學效果,反而爲這節課增添一抹豔麗的色彩。

《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教學反思10

本節課主要學習了100以內整十數加減整十數。要求學生掌握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口算方法。

從以上內容上看,難度不大,學生只要把20以內的進退位加減法掌握熟練了,這裏的學習應該不成問題,實際上孩子的計算,不但速度慢,而且錯誤率非常高,由於學生有筆算的基礎和豐富的經驗,學生對於筆算有很大的依賴性。如果引入新課後直接出示例題進行教學,絕大多數學生都會選擇用筆算的方法進行計算,想不到用簡便的方法直接口算,這樣就完全失去了本課的意義。於是我在教學新知前設計了練習在其中滲透100以內兩位數加一位數、整十數的口算,爲學生探索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做好鋪墊。在設計這些練習時,我希望學生能從100以內兩位數加一位數、整十數的口算中探索出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方法。

在探索口算方法的教學中,我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採用了獨立思考、小組討論交流的方式,讓學生在互動交流,學生間的引領,找出不同解決的方法。既要求學生積極參與活動,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取長補短,發揮學生集體的智慧,在相互補充中得到最佳的方案。在分組交流時,儘量讓學生來交流總結,並適時進行引導。

本課練習的設計緊扣重點、難點,在探索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方法後,又設計了一系列的鞏固練習,活躍了學生的思維,鞏固了口算方法,深入挖掘教材自身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下面的練習中,先透過對比題、小遊戲、編口算等進行基本訓練,分清進位與不進位兩種情況,提高口算正確率,開啟了學生的思維,再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一些生活實際問題,運用數學。

由於設計的內容很充實,課上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探究發現、討論方法用掉了太多的時間,使得最後一個環節未完成的時候下課鈴已經響了,所以上課還需更緊湊一些。還有一點是,課堂上的語言不夠精煉,不能做到一針進血,在講解口算方法的時候有點囉嗦,不夠簡潔。爲此,今後要多多學習,爭取更大的進步!

在計算練習課上,我還穿插一些趣味性的練習,競爭性練習,拓展性練習,同樣可以調動它們學習的主動性和探求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