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面積》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

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新時代,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那麼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面積》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面積》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

《面積》的教學反思1

在教《面積》這一單元,我已知道學生容易把面積單位與長度單位混了,容易把周長與面積混了,因此教時,我也沒刻意迴避,而是讓學生弄清兩者的異同點。在練習時,學生還是把它們混了,但我已經反覆分析了,考卷上還是有好幾個同學出錯,如600釐米=xx分米,好多學生寫6,顯然是看成面積單位,還有一題量一量下面圖形的面積,還是有10幾個同學求成周長。

課後,我讓這幾個做錯的學生看錯在哪,他們都清楚自己錯在哪?學生已經“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爲何還錯呢?我把問題直接拋給學生:考卷上這兩題好多學生知道自己做錯了,可他們做題時卻發現不了自己錯了,該怎麼辦呢?大家異口同聲:要學會檢驗!有學生說碰到單位換算一定要看清是長度單位還是面積單位,有學生說碰到求圖形面積,一定再次檢查到底我求的是周長還是面積。學生的話語再次提醒了我:習慣成自然,學生已經習慣了這麼長時間的長度單位和周長計算,意識決定行爲,我們應該提醒孩子對於這種習慣成自然的事,要多留個心眼,學會檢查。

從本次學生練習中發現,在練習講評中,我們不應只是關注“是什麼”與“爲什麼”,而應更多地關注“怎麼辦”。

《面積》的教學反思2

三年級數學下冊《面積》這一單元真的是難學的不得了嗎?對於我們班的大部分孩子來說真的是比登天都難。

線上學習這一單元時,每節課我都會以直播名校課堂教學視頻的形式帶領孩子們一起學習,20多分鐘的視頻課都至少在40分鐘以上才能完成,不好理解的,我都會一一講解,練習題都會讓孩子們先做再看視頻講解;每天下午都會透過直播作業講評把每一道習題分析透、講透,還透過連麥的方式找部分孩子講解,感覺已經講的夠慢夠細了。

復學後,我沒有急着往後講新課而是複習已學知識,結果發現複習《面積》這一單元時,孩子們好像沒學過,他們把面積和周長完全搞混了。這可怎麼辦?只能重新學了。

我把這一單元分成三節課來複習《面積的意義》和《常用的面積單位》做爲第一課時,透過舉例的方法讓孩子們明白什麼是面積,然後讓孩子們舉出身邊實例並正確表述什麼是它們的面積,透過反覆動手摸一摸、說一說,孩子們理解了面積的含義,然後結合邊長1米、1分米、1釐米的正方形,讓孩子們知道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釐米,並結合身邊實例讓孩子們感知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大約有多大。透過鞏固練習讓孩子們會選擇合適的面積單位,會透過數方格的方法求圖形的面積。感覺講的很細,孩子回答問題也很積極,回答的很好,可是透過課堂測試讓我大失所望,有部分孩子該填面積單位的卻仍填成長度單位,該填長度單位的卻寫面積單位,只好耐心的再次解釋長度與面積的不同,讓孩子們明白麪積要帶面積單位,長度要帶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做爲一課時,透過在長方形中鋪滿小正方形,透過數一數的方法得到長方形的面積,然後透過擺一行、擺一列的簡便方法,使孩子們明白長方形的面積等於一行小正方形的個數乘一列小正方形的個數,透過觀察的方法孩子們理解長方形的長就是一行小正方形的個數,長方形的寬就是一列小正方形的個數,很容易得出“長方形的面積=長ⅹ寬”,順理成章的推匯出“正方形的面積=邊長ⅹ邊長”,有了這些公式做保障,開始鞏固練習,最基礎的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孩子們能正確計算,但是還是少數孩子單位頻頻帶錯,總是把面積單位寫成長度單位,還有極少數孩子計算面積時算成了周長。我又開始一點一點強調,逐個過關,發現問題逐個擊破。從最簡單的計算面積,到面積、周長都要計算,然後上升到在長方形中剪一個最大的正方形,求最大正方形的面積和剩餘圖形的面積,一點一點分析,放手讓孩子們獨立完成,真正體驗了舉步維艱,如大浪淘沙一個一個輔導,最終還是有幾個頑固不化的孩子,着實令我頭痛。學習《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和《用面積解決實際問題——鋪地磚問題》做爲一課時學習,從長度單位間的進率、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引出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孩子們很輕鬆的學會,但是在進行單位換算時,一部分孩子有點迷,不知道應該乘進率還是除以進率,我先讓孩子們比較單位,哪個是進階單位、哪個是低級單位,然後分析是該乘進率還是該除以進率,在理解的基礎上孩子們能輕鬆的掌握。鋪地磚問題是個難點,好多孩子學不會,究其原因,主要在於孩子們不理解題意,複習這個知識點是,我花費精力在教孩子們讀題、分析題意,讓孩子們頭腦中逐漸形成:先求總面積,在求一塊方磚的面積(如果一塊方磚的面積已經給出就不用求了),再把單位變相同,最後用總面積除以每塊方磚的面積就得出所需方磚的塊數。多數孩子學會了這種方法,但是當給出方磚的面積,還是有部分孩子仍盲目求方磚的面積。

我花費了不少時間和精力給孩子們複習講解這單元內容,但孩子們還是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搞得我很無語,但是又不能撒手不管,只能把孩子們容易犯的錯誤強調強調再強調,節節小測試,堅持周測,發現問題及時指出,把功夫下在平時,希望孩子們快點走出《面積》的迷宮,能認真審題,細心分析,冷靜做題,真正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面積》的教學反思3

1、本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面積這個概念,我是從“面”的概念入手,透過塗色比賽後動,製造衝突,發現樹葉表面大小不同,結識什麼是“面”,面的大小的比較:結合實例讓學生透過摸一摸、觀察,使學生明白了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物體表面的面積,透過身邊實例認識面積的含義。

2、本單元屬於圖形與幾何的範疇,我注重了滲透了學習圖形與幾何的方法,就是轉化思想和守恆的經驗,如,我在結合典型事例牙膏盒讓學生知道它有六個面,每個面的大小就是每個面的面積,六個面的面積合起來就是整個牙膏盒的面積,於是我把這個牙膏盒拆開,讓它轉化爲一個平面,同學們會感受到原來這個牙膏盒的面積原來是這樣的。又如,我選擇橘子這個實物的目的,一方面是讓學生感知面積不一定都是平面的,橘子的面積是一個球面的面積,另一方面我讓學生想象如果我們剝開橘子皮,分成一片一片的,它又轉化爲在一個平面上,這時候我提問所有橘子片兒的面積合起來,和原來整個橘子的面積,大小有沒有改變?這樣潛移默化的滲透了面積守恆的原理。轉化思想,和守恆原理,是學習數學的重要的思想和方法。

3、動手操做和和合作探究是本單元重要的學習方式,所以,我將本班課桌擺放成小組形式,在研究用什麼圖形作面積單位時,爲同學們準備了人手一份的學具,在動手拼擺的過程中,同學們發現了用正方形作面積單位的合理性。這些都是很好的學習方法。

4、在整個教學活動中也有許多小失誤,比如第一個塗色比賽本來預測着,面積小的組應該先塗完,結果有一個同學塗的太慢了,另一組面積大的都塗完了。還是應該選一個同學到到黑板前板演,給他單獨一個小圖形,這樣學生們會發現自己的圖畫面大,這樣的比賽不合理,從而引出“面”的概念。還有教學過程中,有的同學精神不集中,不積極思考,我反思自己的語言是否缺乏趣味性,沒能吸引住孩子們。還有用完的教具應提醒學生及時收起來。所以還有許都需要完善的細節,下次有待改善吧!

《面積》的教學反思4

認識面積是一節內容比較難的概念課,在讓學生由實物表面的面積到封閉圖形表面的面積,由具體到抽象的一個思維訓練的過程。在這節課中我選取生活中教室中的事物讓學生先進行面積大小的比較。

在出示課題後,給了學生一個問題“看到這個課題你覺的要學些什麼內容呢?”學生說了以下幾點:

1、什麼是面積?

2、面積是單位嗎?還是有着專門的面積單位?

3、爲什麼要學習和認識面積呢?

我小結了一下,請同學帶着這三個問題來認識面積。透過讓學生觀察比較數學書封面的大小與黑板表面大小的觀察比較,讓學生學會有理有據地說話,並板書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物體表面的面積。

同桌互相說一說,並指名完整地說一說。學生在進行語言組織時還是出現了一些問題,小組的合作效果沒有達到,爲什麼?我分析有兩個原因:

1、這邊學生的小組合作的技巧需要教師給予方法指導。

2、有部分學生不知道要討論什麼?

如果在小組彙報時有個比較,適當表揚和激勵,多點組織教學,或許會好點。然後奇怪學生伸出自己的手掌心,用手掌心去觸摸數學書的封面,閉上眼睛去感受,有這樣一個體驗的過程,學生就瞭解了面積的意義。解決了第一個問題——什麼是面積?在認識面積單位的過程中,平方釐米藉助大拇指指甲表面的大小直觀認識,當讓學生找出生活中面積大約是1平方釐米的物體時,學生都難了,進一步說明表面積很小的東西在日常生活中很少。

在教學平方米時,我並沒有直接給出,而是讓一位學生說說他家有多大?小孩回答也很完整“我家有168平方米。”其他學生都驚歎,我追問:爲什麼驚歎?“他家好大啊?”簡單的提問讓學生感受到平方米是一個更進階的`面積單位。問題並沒有就此停止,我抓住課堂的動態生成,把剛從那位學生拉起來追問:那老師說你家的面積是168平方釐米,你願意嗎?“不行的,那太小了。”其他同學都小了,都說168平方釐米太小了。都在筆畫大約有多大。讓兩個面積單位又在動態生成了進行了比較。我認爲這是課堂的閃光點,學生思維的火花能抓住,老師也很有激情。課堂的組織教學自然很輕鬆。最後讓學生做遊戲,1平方米的地方最多能站多少個小朋友。

由於課前我在教室的地面畫了1平方米的地方,學生都躍躍欲試,在遊戲中不光調動學習熱情,還親身感受1平方米的大小,還學會了要站得人多大家要互相理解,緊密團結在一起。增加班級的凝聚力。但是活動只有大部分學生參加了,還有少部分沒有參加,比較失望。以後在設計這樣的活動時,可以在課前準備時多準備兩個面積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把全班分成幾個小組,在組織比賽看哪一組站的人最多,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升遊戲的樂趣。

《面積》的教學反思5

這節課是按照上學期教學設計大賽時的上課流程進行的。

1、從拼圖匯入。學生回答選擇哪個會拼的比較快時,回答問題的學生大多數還是從拼圖的某一部分是大象還是天空來確定哪一個容易拼,沒有從面的大小去思考。

反思:我問的問題的指向性不夠明確,學生不太理解這一部分到底是幹什麼的。

2、在探討面積概念的環節,有點太急了,沒有讓學生明白麪積到底是什麼。學生課前對面積有所瞭解,但是對面積具體的含義還不夠清楚。

從三組物體的表面的大小總結出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但是沒有讓學生舉例生活中的例子,比如:手掌的大小就是手掌的面積。出示完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也沒有讓學生說一說,數學書封面的大小就是數學書的面積。

從三組物體抽象出圖形時,其實學生是不太理解的,當時有點生拉硬拽的感覺,把學生往面積上引導。對於封閉圖形,演示時是用的製作好的視頻,但是應該現場畫讓學生自己畫一個不規則圖形會更好。

把封閉圖形擦掉一部分變成不封閉圖形時再塗色,學生說漏出來了,其實表達的還是挺好的。但是學生沒有總結出來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他們的面積。

反思:在面積概念這一環節,學生理解的不是太充分,自己引導的也不夠清晰。到這一環節結束用時12分鐘。時間在預設之內,但是沒有讓學生理解透徹。

3、在讓學生小組合作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時候,用時有些長,但是學生能夠充分利用提供的工具,探索不同的方法來比較。在動手操作之前讓學生思考方法時,有學生說兩個圖形的面積一樣大。經過動手操作知道正方形的面積大。學生在展臺上展示時方法跟預設的基本一致。說明學生經過思考並驗證,學生的學習習慣很好。

有學生說用直尺的方法,但是沒有讓他說怎麼做,在展示完之後直接出示了比較周長的方法。知道比周長的方法是錯誤的時候再次向剛纔的這位同學求證是否正確。

反思:學生的生成很好,但這一環節用時太長,大約23分鐘。

4、問題串三處理的有些緊張,沒有找到有代表性的學生作品。時間有些來不及了。

5、沒有處理練習,前面用時過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