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精選8篇)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精選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精選8篇)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 篇1

平移和旋轉教學反思

平移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要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在放格紙上準確數出平移的格數畫出平移的圖形

銳角和鈍角教學反思

本節課教師讓學生在活動中合作交流、自主探究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直觀形成銳角、直角、鈍角的表象。並且會在生活中找角,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教學反思

1、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學習掌握了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並且會進行簡單的除法計算。2、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進一步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透過本小節學習,學生在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基礎上理解並掌握了平均分的意義。並且會區分什麼是平均分,什麼樣的情況不是平均分。會根據平均分的具體情況寫出相應的除法算式。

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主要突出一下幾個方面:1、充分利用教材資源,注重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學會蒐集資訊、發現數學問題,從而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2、運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有利於學生知識的自我建構和能力的不斷提高。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 篇2

1, 創設情景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根據學生喜歡動物的特點,在匯入新課時用簡短的語言告訴學生,我們中國有許多物種正面臨着滅絕的危險,培養學生保護生態王環境的意識,同時讓學生更加關注我國部分物種瀕危和受威脅動物的種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根據低,中年級學生好動,好玩,好奇心強,注意力不穩定的特點,鞏固練習時設計了"奪紅旗"比賽的遊戲,從而活躍了課堂的氣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寓教於樂,提高學生的計算速度和正確率。

2, 合作探索

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在討論,辯論中使學生的思維活動得到充分發展,使學習過程成爲一種特殊的研究活動。本課在新授課時,留下足夠的時間讓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完成,然後透過小組充分討論,最後得出多位數加多位數的估算和筆算的方法。充分展示了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是在教師的點撥指導下,透過主動探索,交流合作中學會的,而不是教師把知識強加給學生的。在這種活動中學生不僅獲取了知識,更重要的是發展了能力,培養了主體參與意識。

3, 利用舊知

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對於筆算加法的注意事項與進位的思想和技巧,學生已經掌握,三位數加三位數連續進位加,主要是把例1連續進位加的原理進行推廣的結果。課本第18頁"做一做"最後一題是連續進位加和超過1000,也是要求學生運用類推進行計算。這樣透過本課的學習,培養了學生的遷移類推的能力。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 篇3

“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第一課時內容。本節教材只要是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透過實踐操作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在頭腦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首先用準備春遊食品的活動,提供素材,爲認識平均分做準備。例1用爲小朋友準備春遊食品的活動,由“應該每份同樣多”引出“平均分”,讓學生認識“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平均分”。接着,透過例2、例3,讓學生經歷“平均分”的過程,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除法概念比較抽象,不易被學生所理解。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爲此,教學時藉助教材設計,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實踐活動機會。“認識來源於實踐”。在生活中小學生有分物品的經歷,但缺乏平均分物的實踐經驗。教學時,由分物品的具體情境引入“平均分”之後,要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擺擺、分分、看看、圈圈等平均分物的實踐活動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學生充分經歷平均分物的過程,明確“平均分”的含義,並在頭腦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就爲認識“除法”積累了豐富的感性知識。在此基礎上,再去認識除法,就能收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節課在設計時,立足於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數學知識入手,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關注學生動手操作,變知識傳授爲學生動手探究思考的過程。採取讓每個學生動手“分一分”,這是一個充分感知的過程,是認知的第一手素材,必須留給學生充分時間。在集體展示時引導學生進行“分類”,以衆多學生合理分類中,提煉出“每份同樣多”——“平均分”,再讓學生聯繫生活舉例,體現知識來源生活及運用於生活,整個學習活動充滿主動探索,有利於學生知識的合理建構。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 篇4

由於本教案設計思路清晰,由淺入深,且安排了一些具有挑戰性的操作活動,因此學生的學習是現實的、有意義的,也是積極的、主動的。但由於這塊教學內容不僅對學生來說是新的,對組織引導者也是新的,因此在教案設計上和教學過程中,都出現了一些不足,主要體現在:

一、沒有充分體現“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對銳角和鈍角”的方法。

透過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的學習,學生已經學會如何辨認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和兩邊的張開程度有關,並會用三角板上的直角來判斷一個角是否爲直角。《銳角和鈍角》這節教學內容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認識兩種新的角。判斷一個角是直角、銳角和鈍角,都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進行比對的,體現了方法的前後一致性,學生比較容易掌握。但在施教過程中,由於一些角用肉眼就能明顯判斷出是什麼角,因此沒有充分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爲參照物進行比較,沒有呈現給學生一個更直觀的畫面。在操作過程中,如果能讓學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探究長方形剪後剩下的一些角,那麼學生對“銳角和鈍角”的分類會更明確,印象也會更深刻。

二、畫角過程中沒有給學生充分的自我嘗試、探究的機會。

認識銳角和鈍角後,老師首先讓學生嘗試畫銳角和鈍角。學生在上學期就已經掌握了各種大小不同、方向不同的角的畫法,因此這對學生來說並不難。但在展示學生作業時,老師選的兩份作業上畫的角都是同一方向的,沒有考慮到要找兩份大小、方向各不同的作業,在一定程度上給學生造成一種不良的定勢。

教師示範畫角時,用三角板隨便畫了一個銳角和鈍角,且開口都朝下。如果此時,老師能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透過旋轉一定的角度畫出銳角和鈍角,就可以給學生一種暗示:銳角比直角小,鈍角比直角大。學生對角的類型和彼此見的大小關係印象更加深刻。

在請學生給角排隊時,老師先請學生口頭說說怎樣給直角、銳角和鈍角排隊。學生給出了“從大到小”和“從小到大”兩種方法。老師再請學生按“從小到大”的順序來畫這三種角,並在括號中寫出這三種角的名稱。如果老師先請學生自己嘗試按一定的順序畫這三種角,而不是按老師規定的來畫,那學生就會處於一種主動嘗試、探究的狀態。最後,讓學生交流排隊方法,老師在進行小結。這樣,學生對直角、銳角和鈍角這三種角之間大小關係的理解纔是主動的、內省的,而非灌輸的、強壓的。

三、缺少追問的藝術。

在課後拓展部分,老師請學生思考:老師把活動角的兩邊拉成一條直線。你們看它還是不是角?是什麼角?很多學生馬上回答:“是平角!”但還有一部分同學並沒有掌握這個新的知識點。如果此時老師能再多問一個爲什麼,請個別學生解釋原因,其餘同學也能很容易就掌握什麼是“平角”。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 篇5

“銳角和鈍角”這個部分內容是在上學期認識了角和直角的基礎上,讓學生認識。其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透過觀察、比較、動手操作,辨認直角、銳角和鈍角,並會區分直角、銳角和鈍角。本節課較好的體現了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理念,集知識性、活動性於一體,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教學內容知識體系的內在聯繫,學生的年齡特點等因素,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組織課堂:

一、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自主建立銳角和鈍角的表象

學生學習概念一般都要經過直觀感知——形成表象——抽象特徵——內化成概念這一過程。爲此,在引入概念時要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入手,幫助學生理解,抽象出一定的數學知識。

二、創設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

本單元一開始就設計了一幅生動有趣的遊樂場的情境圖,圖中包含了本課時的概念。先讓學生觀察這個情境圖,說說圖上哪裏有角,哪些是直角,那些不是直角的角是什麼角,這樣給學生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也就是爲學生提供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課一開始我透過開放式設問:“看來大家對角挺熟悉的,關於角,你已經知道了些什麼?”學生在這一環節裏暢所欲言,互動性的交流由此開始了。接下來透過讓學生自己動手找角,畫角,做角等一系列的交流、延伸性實踐和策略性引導等措施,擴大學生的知識來源,在豐富多彩的環境中綻放自己的精彩。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學生的各種潛能可以被充分激活,眼睛更加敏銳,手腳更加靈活,思維的觸角也會自由伸展。這樣的數學課堂,學生應該不會不喜歡。

三、利用生活素材建立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參與的積極性

數學來源於生活,我們的日常生活就是學習數學的大課堂,是探索問題的廣闊天地,是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利用紅領巾和五角星找角,銳角和鈍角,把所學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

總之,整個教學環節我儘量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體,在積極參與、操作、交流、動腦、動口。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 篇6

《新課程標準》中強調“空間與圖形”部分,教學時應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同時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和創新能力。整節課的學習,有利於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瞭解所學知識的價值,增進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給學生的思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使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充分揮自己的潛能,去體驗、感受、經歷和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反思整個教學過程,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積極投入。課中有兩個地方處理得不錯:一是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做平移和旋轉動作時,教師當堂示範,加深了學生對“平移與旋轉”的理解,分散了教學的難點;二是當討論“怎樣畫圖,才能使平移後的圖形既正確又美觀”時,學生天真的笑臉上綻開了一朵朵智慧之花——他們積極探索出“平移”的本質特徵!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 篇7

本節課主要是透過活動讓學生感受簡單地推理過程,要求孩子們能根據提供的資訊提出問題,並進行判斷、推理,得出結論,使學生初步接觸和運用排除法。教材透過一些簡單生動有趣的簡單事例,運用猜測等直觀手段解決這些問題,體會數學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用途,初步培養學生的提問題和全面思考問題的意識,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二年級的孩子由於他們的年齡特點,他們具有較高的學習熱情,尤其是讓他們參與活動,他們的積極性都會很高。在開始時透過猜兩位同學分別拿的什麼書時,挖掘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從最簡單的隨意猜測到簡單推理,既活躍課堂氣氛,又能使學生儘快進入角色,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最後的練習設計,充分調動學生的練習興趣,練習層次分明有坡度,既鞏固了新知識又拓展學生的思維。當然,本課中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值得我去反思:

1.課堂語言不夠簡潔。教學的課堂應體現簡潔性。本節課太注重時間的掌握,以致於老師的話有點多,對學生髮言較少時,沒能及時進行調整,應該多提問一些學生,包括各個層次的。

2.對學生的課堂鼓勵性語言還不夠豐富,對學生積極性的調動的能力有待進一步的提高。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 篇8

本課在在學習了加減混合、乘除混合以及加、減、乘、除混合運算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擴展,引入了帶小括號的混合運算。理解和掌握這個問題的關鍵是瞭解運算的運算順序,才能爲後面更艱深的混合運算的計算打下堅實的基礎。

學生對混合運算順序已有了一定的認識,並且知道在有小括號的算式裏要先算小括號裏面的。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我運用知識的遷移規律進行教學,複習鞏固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讓學生觀察比較與以前學習的有什麼不同,學生明確是含有小括號的三步混合運算,也初步體會到了要先算小括號面的。我讓學生獨立進行嘗試計算,並出示學生的不同的計算過程,再進行討論交流,學生自主歸納出結論,也品嚐到了獲取知識的樂趣。

在做第49頁做一做第2題時,我讓學生比較每組的2道算式有什麼異同,透過比較溝通了新舊知識的聯繫,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了小括號對改變運算順序的作用,進而鞏固了新知。

從學生做的作業情況來看,計算準確率不是太高,還得必須重視良好的計算習慣的培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