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齊人有一妻一妾(教師中心稿) 教案教學設計

鄧浩

齊人有一妻一妾(教師中心稿) 教案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基礎知識目標:(1)、瞭解諷喻與諷刺等修辭方法的區別。(2)、學習課文敘述故事的技巧。(3)、繼續加強語言積累,理解文中的重要實詞、虛詞和句式。

2.思想教育目標:(1)、學習孟子光明磊落的寬廣胸懷。(2)、理解孟子對名譽和地位的正確態度,徹底拋棄爲了名譽和地位而不擇手段的錯誤名利觀。

3.能力培養目標:(1)、學會運用寓言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2)、學習利用上下章節研究《孟子》的技能。

教學重點:學習利用上下章節研究《孟子》的技能。

教學難點:瞭解諷喻與諷刺等修辭方法的區別。

教學類型:鑑賞。

電教或實物展示手段:

教學過程與步驟:

一、學練方法選擇

1、改寫法。

課文的敘述畢竟是太濃縮、太精練,爲了更準確地理解課文,尤其是從情感深處去理解,就有必要把齊人的性格透過外貌、神態、心理等多方面表現出來,還可以透過情節的擴展使文章內容更加生動和引人入勝。

2、劇本演出法。

僅有書本知識是不夠的,把課文改寫爲劇本,就需要編劇、導演、化妝等一大批工作人員,這是學習生活化的重要手段,也是課文藝術化的必要嘗試。有興趣、有條件的班級可以一試。

3、讀後感寫作法。

這篇課文蘊含着深刻的人生寄寓,有許多話都沒有直白地說出來,這正好給我們學習時理解分析留下了廣闊的天地。如何正確對待名譽和地位,現實社會中人的一些醜惡的表現,都值得學習時去作點分析。

4、語言積累法。

注意根據語境推斷實詞的詞義。第一,藉助上下文意義判定多義詞的語境義;第二,注意參照詞的語法地位判定多義詞的語境意義;第三,要善於利用駢偶句、排比名句等對應句式提供的位置關係去推斷詞的相同或相反相對的意義。

還要注意推斷實詞在具體語境中的用法。這主要是看所要辨析的詞和它前後的詞構成什麼樣的語法關係。

另外,要多做比較,抓住特徵學好文言句式。把古代漢語的句式與現代漢語的句式進行比較,容易理解什麼叫“特殊句式”;把握文言句式的某些明顯標誌或者某種規律,力爭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本質;把一些句子放到一定的語段中進行理解,容易掌握像省略句這樣的一些句子,這也是文言句式的學習不能忽視整體閱讀的具體含義。

●二、重點難點化解

1、課文大意

化解:本文詼諧幽默,耐人尋味,是《孟子》散文代表作之一。文章透過一個生動的寓言故事,辛辣地諷刺了那種不顧禮義廉恥,以卑鄙手段追求富貴利達的人。課文前三段是敘述,最後一段是評論。第一段是故事的發生和發展,簡單地交待了背景,寫齊人的詭祕行動和對妻妾的炫耀,引起妻子的懷疑和妻妾的商議。第二段是故事的高潮,寫妻子的追蹤偵察和齊人“饜酒肉”的真相。第三段是故事的結局寫妻妾的羞慚悔恨和齊人恬不知恥的醜態。最後一段評論,點明主旨,提示故事象徵的深刻含義,表明了作者的立場,加深了諷刺的內涵。

2、敘述的技巧

化解:第一,冷靜客觀的筆法。托爾斯泰曾說:“不要把你的讀者當成傻瓜,你只管敘述你的故事就足夠了。一個作者可千萬不要在那裏空發議論。”俄國著名的短篇小說大師契訶夫就經這種冷靜客觀的筆法著稱於世。這篇課文在敘述上沒有使用什麼突出的筆墨,只是由淺入深,先寫出現象,再點出事件的結果,層層提示“齊人”齷齪的靈魂,剝去他虛僞的外衣。具體來說,先寫“齊人”口頭上的吹牛(“所與飲食者”“盡富貴也”)引起其妻的疑心“未嘗有顯者來”;再寫其妻偵察(“瞯”)所見:“遍國中無與立談者”,是說這個自吹自擂的傢伙連普通老百姓都沒有一個搭理他的,所謂“盡富貴也”純屬吹牛;“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揭示的謎底,原來億不過是個乞丐,而且還是一個死皮賴臉的痞子。末尾再補一筆“施施從外來,驕其妻妾”,寫“齊人”厚顏無恥,真是從外表神態,透入到精神骨髓。讀這種冷靜的敘述文字,特別需要我們從字裏行間去進行深入的思考,這也是敘述文字最富魅力的地方,許多敘述類文字都有這個特點。另外,課文的敘述也是暗含了一些技巧的,比如層層深入,就是一種“抽絲剝繭”的手法,最後再補一筆,人又謂之“頰上添毫”。第二,繁筆與簡筆的處理極有講究。“良人出”至“盡富貴也”在文中竟然重複了一遍,這就是繁筆,目的是爲了突出這一現象,併爲下文寫“瞯”作好鋪墊,同時這一重複還與後文形成對照,相反而又相成,另外,這一重複也爲後文蓄勢,產生一種巨大的落差,使下文的反跌更有力。而當其妻“告其妾”時,卻只用了“今若此”三個字,好像把話說到半截又咽了回去,特別是那個“此”字,竟然包括了從“蚤起”以下的44字所描寫的內容,可謂惜墨如金。這是因爲前面的敘述已經淋漓盡致了,精彩的鏡頭如再出現反而顯得乏味了;何況其妻的內心感情之複雜絕不是重述其所見的種種醜惡現象所能盡,反不如只說半句話更爲含蓄有力。就是下文一個“訕”字,一個“泣”字,也是極盡匠心的。關於簡筆與繁筆,《水滸傳》中有很多的例子,比如,寫山神廟,只有“破落”兩字;寫景陽岡上恐怖的黃昏,只說太陽“漸漸地墜下去”;寫大雪只下了一個“緊”字。學習時可以再參照一下。

3、“齊人”窮得討飯,怎麼會有一妻一妾?

化解:一種觀點認爲,妾這個人物的出現,是爲了主題的突出和情節的安排。比如妻發現了疑點便對妾傾訴自己的心事;盯梢回來,又把所見告訴了妾;妻妾二人互訕互泣,表達效果上顯然比一個女人的自怨自艾更突出 。沒有“妾”,“妻”的言行舉止就會受到較大限制,故事的諷刺力量也會大大削落。比如,只說“驕其妻”就遠不如說“驕其妻妾”顯得傳神盡態。

另一種觀點,也是筆者的觀點,認爲妾的出現要換個角度去思考。這是一篇諷刺性很強的寓言,帶有很重的文學色彩,而文學的特徵是合情卻未必合理。如果從理上去分析,這個問題是不會有答案的,即使說是爲了情節的安排,也是牽強的。事實上,“齊人”不過是比喻那些追求富貴利達的人,如果看看那些人的影子,就是今天,我們的身邊就多的是,爲了升官,整天在複雜的人羣中求張告李,是一種表現;爲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和權力,在無數次的無可奈何中委曲求全,這不是與乞丐一樣嗎?更有甚者,爲了物質上的享樂,竟然給某些要人或權臣送上自己的妻子、女兒,茅盾先生的《子夜》中不是有這方面的精彩描寫嗎?所有這些人,他們富裕的是物質,貧窮的是精神,他們的已有財產和將有財產,豈止是養一妻一妾?《孟子》中的這一段,諷刺的人其實就是這樣的一羣。作爲爲人修養的一課,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思。

4、“此其爲饜足之道也”一句是說故事者的解說之詞呢,還是“齊人”之妻說出來的話?

化解:有的說是作者站出來說話,有的則認爲是齊人之妻說出來的。其實,這是作者在替他的主人公表達內心的獨白,這有點象魯迅《孔乙己》中的一段文字:“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麼過。”對這個問題,過去曾有過爭論,最後的結論還是後者,這裏“此其爲饜足之道也”也正是“齊人”之妻在恍然大悟後的一句內心獨白,由說故事的人代他表達出來罷了。

●三、相關知識補充

1、【而】“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希矣!”起連接作用。“而未嘗有顯者來。”“而良人未之知也。”起轉折作用。

2、寫作動機是什麼?先要看課文的前一章:“儲子曰:‘王使人瞷夫子,果有以異於人乎?’孟子曰:‘何以異於人哉!堯舜與人同耳。’”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瞷”字,本意是窺視,本身並非光明磊落的行爲,“瞷”人更屬非禮,被“瞷”的人,想必是做了見不得人的事,不是內挾陰私,就是外充僞善,齊王以王者之尊,竟然派人去“瞷”孟子,孟子當然很反感,所以,在上一章裏就用“何以異於人哉!堯舜與人同耳。”進行鍼鋒相對的反駁,這還不夠,爲了自我表白,在課文中,孟子又用“齊人”的故事對那些追求“富貴利達”的齷齪小人進行了無情的諷刺。課文的寫作意思非常明白:我不求富貴利達,自然就不會做自欺欺人的醜事,當然無須裝成一幅僞善者的面孔做給人看。這正是孟子證明自己的光明磊落。

3、談談諷喻。課文從總體上是使用了諷喻的手法。

諷喻即用一種富有機智幽默情趣,並寄寓深刻道理的虛構的故事來闡明某種事理。是一種婉曲的語言表達方式,往往是在本意不便於明說或者爲了說得更形象、更明白的情況下使用的。一般都蘊含着諷諫、譏刺、規勸、批評、誘導的意義。張志公先生主編的《現代漢語》中說:“用一種事情來比另一種事情的道理叫諷喻。諷喻着重在用事理打比方。”

諷喻與比喻不同。比喻是在一句話中以與本體類似的事物爲喻體同本體相比照,喻體不能單獨成篇。諷喻是以一個完整的故事作爲喻體,說明道理,且作爲喻體的故事可以獨立成篇。

諷喻與諷刺也不完全一樣。它們都有諷刺意味,但諷刺主要是揭露性的,是直書其事,且具有貶責、指斥的意思。諷喻則主要是寓事理於故事之中,含蓄、委婉,給人以啓迪和誘導,有批評,但那是一種善意的規勸。

諷喻的使用靈活,可以在行文中插敘,並且點明本意,也可以也可以獨立成章,寓意其中,並不明說,而留給讀者以思考。

按表達功能分,諷喻可以分爲:

(1)進諫性諷喻 。多爲封建社會臣下對君主提供施政建議,或委婉匡正時弊所使用。

(2)啓迪性諷喻。它提示一種生活哲理,或激發人們某種信念;或暗示一種生活流向,或概括一種有益的人生經驗。

(3)寓理性諷喻。即以一個故事作爲喻體,比說某一種道理,或將其化入整個論說之中。

按結構分,又可以分爲獨立性諷喻和非獨立性諷喻兩種。

分別舉例如下:

(1)進諫性諷喻 。

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乃君也.” 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來,熟視之,自以爲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有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敝甚矣.” (《鄒忌諷齊王納諫》)

(2)啓迪性諷喻。

我夢見自己正在小學校的講堂上預備作文,向老師請教立論的方法。

“難!”老師從眼鏡圈外斜射出眼光來,看着我,說。“我告訴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個男孩,閤家高興透頂了。滿月的時候,抱出來給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點好兆頭。“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發財的。’他於是得到一番感謝。”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做官的。’他於是收回幾句恭維。“一個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他於是得到一頓大家合力的痛打。

“說要死的必然,說富貴的許謊。但說謊的得好報,說必然的遭打。你……”

“我願意既不謊人,也不遭打。那麼,老師,我得怎麼說呢?”

“那麼,你得說:‘啊呀!這孩子呵!您瞧!多麼……。阿唷!哈哈!Hehe!he,hehehehe!’”(魯迅《 立論》)

(3)寓理性諷喻。

蝜蝂者,善負小蟲也。行遇物,輒持取,仰其首負之。負愈重,雖困劇,不止也。其負甚澀,物積因不散,卒躓仆不能起。人或憐之,爲去其負,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極其力不已,乃墜地死。

今世嗜取者,遇貨不避,以厚其室,不知爲己累也,惟恐其不積。及其怠而躓也,黜棄之,遷徒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祿而貪取滋甚,以近於危墜,觀前者之死亡不知戒。雖其形魁然大者也,亦足哀乎。(《蝜蝂傳》)

(4)獨立性諷喻

批評這東西,對於讀者,至少對於和這批評家趣旨相近的讀者,是有用的。但中國現在,似乎應該暫作別論。往往有人誤以爲批評家對於創作是操生殺之權,佔文壇的最高位的,就忽而變成批評家;他的靈魂上掛了刀。但是怕自己的立論不周密,便主張主觀,有時怕自己的觀察別人不看重,又主張客觀;有時說自己的作文的根柢全是同情,有時將校對者罵得一文不值。凡中國的批評文字,我總是越看越胡塗,如果當真,就要無路可走。印度人是早知道的,有一個很普通的比喻。他們說:一個老翁和一個孩子用一匹驢子馱着貨物去出賣,貨賣去了,孩子騎驢回來,老翁跟着走。但路人責備他了,說是不曉事,叫老年人徒步。他們便換了一個地位,而旁人又說老人忍心;老人忙將孩子抱到鞍鞽上,後來看見的人卻說他們殘酷;於是都下來,走了不久,可又有人笑他們了,說他們是呆子,空着現成的驢子卻不騎。於是老人對孩子嘆息道,我們只剩了一個辦法了,是我們兩人擡着驢子走。無論讀,無論做,倘若旁徵博訪,結果是往往會弄到擡驢子走的。(魯迅《讀書雜談》)

(5)非獨立性諷喻

我夢見自己在隘巷中行走,衣履破碎,像乞食者。一條狗在背後叫起來了。

我傲慢地回顧,叱吒說:“呔!住口!你這勢利的狗!”

“嘻嘻!”他笑了,還接着說,“不敢,愧不如人呢。”

“什麼!?”我氣憤了,覺得這是一個極端的侮辱。

“我慚愧:我終於還不知道分別銅和銀;還不知道分別布和綢;還不知道分別官和民;還不知道分別主和奴;還不知道……”

我逃走了。

“且慢!我們再談談……”他在後面大聲挽留。

我一徑逃走,盡力地走,直到逃出夢境,躺在自己的牀上。(《狗的駁詰》)

4、課後練習解析

一、設計此題,意在使大家透過熟讀課文,熟悉這篇寓言的基本內容,體會文章幽默風趣的語言特色。參考答案見“重點難點化解”。

二、設計此題,目的是透過多義詞的學習使學生掌握“之”“施”“卒”三個文言詞語的不同用法。

參考答案爲:【之】1、動詞,往,到……去。2、助詞,相當於“的”。3、代詞,指妻子已偵察到丈夫“饜足之道”這件事的真相。4、前一個“之”字,助詞,無實義;後一個“之”字,助詞,構成“之所以……者”句式。

【施】1、通“迤”,逶迤斜行,這裏指暗中跟蹤。2、喜悅自得的樣子。3、動詞,實行、施行。4、動詞,用。

【卒】1、副詞,終於、最後。2、名詞,兵卒。3、動詞,死。4、名詞,兵卒。

三、此題爲擴展題。本文篇幅短小,且內容淺顯,適於做點擴展練習。設計此題,就是爲學生提供擴展閱讀的材料。明代孫仁儒《東郭記》,根據《孟子》中的有關內容加以發揮想象,用戲曲的形式表現了《孟子》某些思想。“東郭乞墦”又是《齊人有一妻一妾》一文中最精采的一幕。對比閱讀,可以進一步體會文章中對齊人行爲的生動描寫。

●四、學練效果檢測

A層級檢測

1、爲加點的字注音

瞷( )良人之所之 訕( )其良人 墦( )間 施施( )從外來 蚤( )起,施( )從良人之所之

2、解釋句中加點的詞

A、其良人出 良人:-------------- B、卒之東郭墦間世間 卒:---------墦:----------- C、瞯良人之所之 瞯:----------- 前“之”:-------------後“之”:------------D、訕其良人 訕:--------------

3、選出不含通假字的一項

A、則必饜酒肉而後反 B、蚤起

C、施從良人之所之 D、施施從外來,驕其妻妾。

4、選出與“此其爲饜足之道也”一句中“道”字詞義用法相同的一項

A、師道之不傳也久 B、道芷陽間行

C、吾師道也 D、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5、辨識下列各句屬於什麼句式

A、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 B、遍國中無與立談者

C、不求聞達於諸侯 D、古之人不餘欺也。 E、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B層級檢測

閱讀課文,試用原文回答下列各題

6、齊人之妻是如何對其“良人”起疑的?

答:

7、既已生疑,必將察之。於是其妻“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 ”,終於發現了事情的真相。請指出課文是怎樣描述“事情真相”的。

答:

8、請用一個成語概括課文中“齊人”的品德:--------------

9、課文是一篇寓言。詼諧幽默的描寫中透着辛辣的諷刺,從課文結尾的評論看,作者寫作此文意在諷刺什麼?

答:

10、請聯繫社會實際,談談你對課文的現實意義的看法。

下面這段文字引自《孟子》,括號裏是古人的註解。藉助爲些註解閱讀原文,並完成第11--17題。

逢蒙學射於羿(羿,夏之諸侯,善射,百發百中。逢蒙,羿之弟子也,亦能百發百中),盡羿之道;思天下惟羿爲愈己,於是殺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公明儀曰:“宜若無罪焉。”曰(A):“薄乎云爾,惡得無罪?鄭人使子濯孺子侵衛,衛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 不可以執弓,吾死矣夫!’問其僕(僕,御者也)曰:‘追我者誰也?’其僕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僕曰:‘庾公之斯,衛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謂也?’曰:‘庾公之斯學射於尹公之他, 尹公之他學射於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端人用心不邪辟,知我是其道本所出,必不害我也。)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爲不執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執弓。’ 曰(B):‘小人學射於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學射於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 反害夫子。雖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廢。’抽矢扣輪,去其金, 發乘矢而後反。”(庾公之斯至,竟如孺子之所言。而曰:“我不敢廢君事。”故叩輪去鏃,使不害人,乃以射孺子,四發而去。乘,四也。孟子言是,以明羿之罪。假使如子濯孺子之得尹公之他而教之,何由有逢蒙之禍乎?)

11、羿和逢蒙這兩個人是什麼關係?子濯孺子、庾公之斯、尹公之他這三個人是什麼關係?答:-------------------------

12、文中曰(A)、曰(B)的說話人分別是誰?答:曰(A)是--------曰(B)是------

13、爲下面各句分別選擇正確的譯文

1/今日我疾作。

A、今天我出發得太匆忙。B、今天我趕快作戰。

C、今天我的病發作了。D、今天我的病突然加劇了。

2/問其僕。

A、問替他駕車的人。B、問他的左右侍從。

C、問他的衛士們。D、問君王的使者。

3/雖然,今日之事,君事也。

A、雖然如此,今天的事是君主的命令辦的事。

B、雖然如此,今天的事可是你自己引起來的事。

C、即使如此,今天的事是君主命令你辦的事。

D、即使如此,今天的事是你引得君主生氣。

4/發乘矢而後反。

A、向四輛兵車射箭然後回頭。B、向四輛兵車射箭然後投降。

C、射了四箭然後回去。D、反過身來然後射了四箭。

14、子濯孺子確信庾公之斯不會殺死自己,是因爲

A、他知道庾公之斯生性仁慈。B、他知道庾公之斯忠於君主。

C、他知道庾公之斯認識自己。D、他知道庾公之斯爲人正直。

15、“抽矢扣輪,去其金”這句話中的“金”是指---------(不超過2個字)。

16、“去其金”是爲了-----------------(不超過6個字)。

17、孟子認爲羿有罪(過錯)的理由是什麼?註釋中哪句話說明了這個理由?請把它譯成現代漢語。

[註解]--------------------------------------------------------(摘錄能說明這個理由的註解)

[譯文]--------------------------------------------------------------。

參考答案:

1、JI n SH n F n SH SH Z o Y 2、A、古代妻子對丈夫的稱呼B、最後,墳地C、偷看(暗中觀察),前“之”助詞(無義),後“之”動詞去、往D、責罵、毀謗3、D4、D5、A、判斷句B、省略句(省略介詞賓語)C、介詞結構後置D、賓語前置E、被動句6、“其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問其與飲食者,盡富貴也”,可是,家中“未嘗有顯者來”。於是,其妻不由對良人起疑。7、“遍國中無與立談者,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8、自欺欺人9、“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 ”10、(略)11、都是師徒關係。12、A是孟子,B是庾公之斯。13、CAAC。14、D。15、箭頭。16、不傷害人。17、[註解]假使如子濯孺子之得尹公之他而教之,何由有逢蒙之禍乎?[譯文]假使如子濯孺子得到尹公之他來教那樣,哪裏還會有逢蒙之禍呢?

作業:誦讀該詩;

完成練習冊該課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