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寓言

《齊人有一妻一妾》寓言故事及寓意

寓言1.91W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寓言故事吧,小朋友們由於缺少生活經歷不容易寫出哲理深刻的寓言。但寓言一定要有一定的道理、現實意義或教育性。你還記得哪些寓言故事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齊人有一妻一妾》寓言故事及寓意,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齊人有一妻一妾》寓言故事及寓意

譯文

齊國有一名男子,與一妻一妾住在一起。他常常獨自一人外出,然後酒足飯飽而歸。這人的妻子感到有些奇怪,心想:“沒聽說他在外面做什麼大事,家裏妻妾又沒有過什麼好日子,他怎麼有錢經常在外大吃大喝呢?”於是便問其原因。她男人說道:“我在外面結交的都是些富貴家的人,人家三天一大宴、兩天一小宴,請我去還用花錢吃酒肉?”

這人的妻子半信半疑。她悄悄對那妾說:“我們的男人每次出去,總是吃飽了酒肉纔回來。我問他經常跟什麼人在一起吃喝,他說都是些富貴家的人。可是我們家從來都不曾有一位貴客登門呀!看來我要了解一下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第二天,齊人的妻子起了個大早牀。她躲躲閃閃地尾隨在自己的男人身後。但是走遍了全城,甚至沒見到有誰和自己的男人講一句話。夫妻倆一前一後地在城裏轉了一陣子,忽然,這女人看見丈夫朝東門外走去,於是緊跟了上去。哪知道東門外是一塊墳地。她只見自己的男人走東頭、竄西頭,向各家上墳的人乞討着剩下的殘酒冷菜。這女人一下子全明白了。她氣呼呼地跑回家去,把真相一五一十地告訴了那妾,並且傷心地說:“男人是我們女人的終身依靠,沒想到我們的男人竟然這麼不爭氣。”這兩個女人你一言我一語地數落那男人的不是,爲自己這輩子命苦而痛哭流涕。

那男人並不知道自己在墳地裏行乞的事已經露餡,回家後仍像往常一樣得意洋洋地在其妻妾面前誇耀與貴人聚會的熱鬧場面。

世上居然有這般恬不知恥的人!由此看來,那些已經求得萬貫家產、高官顯爵的人,不曾幹過讓其妻妾蒙羞、痛哭之事的,也許爲數不多。

寓意

這則寓言中的齊國男子,他那好逸惡勞、爲貪圖享受而完全拋棄人格的行爲,集中表現了剝削階級的人生觀。用齊國男子的醜惡嘴臉來比喻官僚的腐敗、無恥,正是這個故事的寓意所在。

作品原文

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其妻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問其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來,吾將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遍國中無與立談者。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此其爲饜足之道也。

其妻歸,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今若此。”與其妾訕其良人,而相泣於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從外來,驕其妻妾。

由君子觀之,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希矣。

詞句註釋

1.處室:居家過日子,共同生活。

2.良人:古時妻子對丈夫的稱呼。

3.饜:滿足、飽食。 反:通“返”。

4.所與飲食者:與他在一起吃喝的人。

5.富貴:指富貴的人。

6.其:指良人。

7.未嘗:不曾。 顯者:有地位有聲望的人。

8.瞷(jiàn)良人之所之:暗中看他所去的地方。瞷,窺視,暗中看。前一個“之”是助詞,後一個“之”是動詞。所之,所去的地方。

9.蚤:通“早”。

10.施(yí):通“迤”,逶迤斜行。這裏指暗中跟蹤。

11.國中:都城內。國,國都、京城。

12.卒之東郭墦(fán)間:最後到了東門外的墓地。卒,最後。之,去、往。東郭,城之東門外。墦間,墳墓間。

13.之祭者乞其餘:向祭墓的人乞討剩下來的食物。

14.顧而之他:掉頭到另一個墓地去。

15.道:方法。

16.終身:終身依靠

17.訕(shàn):譏諷。

18.中庭:庭院中。

19.施施(yíyí):喜悅自得的樣子。

20.驕:驕傲。

21.幾希:幾乎沒有。希,通“稀”。

作品鑑賞

這是一篇精彩的諷刺小品。孟子勾畫的,是一個內心極其卑劣下賤,外表卻趾高氣揚,不可一世的形象。他爲了在妻妾面前擺闊氣,抖威風,自吹每天都有達官貴人請他吃喝,實際上卻每天都在墳地裏乞討。妻妾發現了他的祕密後痛苦不堪,而他卻並不知道事情已經敗露,還在妻妾面前得意洋洋。令人感到既好笑,又有幾分噁心。

男主角“齊人”,分明是當時社會上一個爲追求“富貴利達”而不擇手段的厚顏無恥的典型人物的縮影。他自欺欺人,做着連自己妻妾也被欺騙隱瞞的見不得人的勾當,卻裝出一副驕傲自滿的神氣。雖只寥寥幾筆,但他的醜惡嘴臉已暴露無遺了。

但在具體分析本文之前,先提個問題。即在《孟子》七篇中,每一章都有“孟子曰”字樣,說明全書是孟軻的門徒及其後輩們追記下來的。惟獨這一章偏偏沒有“孟子曰”這三個字。因此近人高步瀛在《孟子文法讀本》中認爲,這一章應與它的前一章相連,不宜分成兩截。現在先把它的前一章抄在下面:儲子曰:“王使人瞷夫子,果有以異於人乎?”孟子曰:“何以異於人哉!堯舜與人同耳。”

正因爲齊宣王派人對孟軻窺伺盯梢,才引起孟子講出了“齊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如把兩章連到一起,自然不存在惟獨這一章沒有“孟子曰”字樣的疑問了。另外,我們還可以從文章修辭的角度來看。《孟子》書中用“瞷”的地方只有這兩處,而這兩段文字又恰好彼此銜接;如果孟子不是用齊人之妻的“瞷良人之所之”來與儲子說的“王使人瞷夫子”相呼應,而是分成全無關涉的兩章,那麼這兩個字的出現也未免太湊巧了。但上述兩點還不是兩章書應合爲一章的最有力的證明,後面將做進一步的探究。

故事的敘述部分沒有什麼有意突出的筆墨,作者態度的冷靜客觀有點像契訶夫在寫短篇。但文章卻是由淺入深,由先果而後因(即先寫現象後點出這種現象發生的背景)的手法,層層揭示出“齊人”齷齪的靈魂,剝去他虛僞的外衣。從“齊人”口頭上的吹牛(“所與飲食者”“盡富貴也”)引起了“其妻”的疑心,用“未嘗有顯者來”點出可疑的癥結所在。接着筆鋒卻從“其妻”的角度由側面往深處揭露:“遍國中無與立談者”,是說這個自吹自擂的傢伙連普通老百姓都沒有一個搭理他的,可見“盡富貴也”的話是純屬吹牛;然後寫他“卒之東郭墦間”,跑到墓地上去了,這不能不令人奇怪,最後謎底揭曉,原來他不過是個乞丐,而且是個死皮賴臉的痞子,“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這種抽蕉剝繭的手法還不夠,更在下面一段的末尾補上一句“施施從外來,驕其妻妾”,寫“齊人”的厚顏無恥不但只停留在口頭上,而且還表露在神態上和精神狀態中,此之謂“頰上添毫”。這種形象刻畫真是躍然紙上了。

讀這篇文章,應注意以下四點。第一,要注意其文章的繁與簡的處理。如寫“良人出”至“盡富貴也”一節,竟不厭其煩地重複一遍。這主要是爲了突出寫這一現象。特別是第二次寫時加上了一句“而未嘗有顯者來”,這就點出了可疑的關鍵,爲下文的“瞷”做好了鋪墊。同時,這一重複是爲了與後文對照,相反而又相成。“此其爲饜足之道也”與“盡富貴也”恰好相反,而“饜酒肉而後反”則又與“施施從外來,驕其妻妾”相成。前面的重複正是爲了使下文反跌時更有力。而當其妻“告其妾”時,卻沒有把她所“瞷”的全部過程重說一遍,只用了“今若此”三字,好像把話說到半截便嚥了回去。這個“此”字竟包括了從“蚤起”以下44字描寫的內容,真是簡到不能再簡。這是因爲前面的筆墨已寫得淋漓盡致,精彩的鏡頭如再度出現就反而乏味了;何況其妻的內心感情之複雜絕非重述其所見的種種醜惡現象所能盡,反不如只說半句話更爲含蓄有力。即在下文,也只用了一個“訕”和一個“泣”字也已足夠,至於“訕”什麼和爲什麼“泣”,都無須細表了。可見作者對文章的繁與簡確用過一番心思。

第二,這個“齊人”窮得討飯,怎麼還有“一妻一妾”?“妾”這個人物的出現是爲了主題突出和情節安排的需要。比如妻發現了疑點,便對妾傾訴自己的心事;盯梢回來,把所“瞷”的結果又告訴了妾;妻妾二人互訕互泣,顯然比一個女人的自怨自艾效果更突出。沒有“妾”,“妻”的言行舉止就會受到較大限制,故事的諷刺力量也會大大削弱。比如只說“驕其妻”,就遠不如說“驕其妻妾”顯得傳神盡態。

第三,“此其爲饜足之道也”一句是說故事者的解釋之詞呢,還是“齊人”之妻說出來的話?這有點類似於魯迅《孔乙己》中的一段文字: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麼過。

對這幾句話,過去曾有過爭論,有人說是作者站出來說話,有人則以爲應該是酒店小夥計說的。其實這是作者在替作品中的主人公表達他內心的獨白。這兒的“此其爲饜足之道也”也正是“齊人”之妻在恍然大悟後的一句內心獨白,由說故事的人代她表達出來罷了。

第四,要注意這篇中“而”字的用法。這篇文章裏的“而”字有兩種用法。一種起連接作用,即“而”字的前後兩部分是並列的,如“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希矣”的“而”,乃是連接“不羞”和“不相泣”這兩個並列成分的,意思說她們是既羞又泣,不羞不泣的是太少見了。另一種則起轉折作用,使文章顯得透闢有力。如“而未嘗有顯者來”“而良人未之知也”兩句,要是沒有這兩個“而”字,便缺乏喚醒和點破的作用,文章也就沒有波瀾而軟弱無力了。這兩種“而”字的用法必須分清,而後一種用現代漢語寫文章也是可以借鑑的。

最末一段是作者對故事的總結性的斷語。它只對“齊人”做了批判,卻沒有照應前面回答儲子的話。這正是被後人把一章書誤分爲兩章的原因,有的同志不同意高步瀛先生的看法,所持的理由也正在這裏。其實這是作者有意識的寫法,本不要求再回到原來的論題上去。因爲只要一照應前文,就會成爲對齊王的謾罵,對自己的表揚,並把全篇諷刺的意義大大削弱。分析一下:“瞷”本身並非光明磊落的行動,“瞷”人則更屬非禮。一個人之所以要被人“瞷”,想必他做出了見不得人的事,不是內挾陰私,就是外充僞善。齊宣王以王者之尊,竟派人去“瞷”孟子,孟子當然很有反感,所以一上來就用“何以異於人哉”針鋒相對地進行了駁斥。但如果從修養、學問、見識、閱歷來看,作爲學者的孟軻,當然有“異於人”之處。但這種“異於人”的地方是不怕被人“瞷”的,問題乃在於根本不應該派人去“瞷”。所以孟子提出了“堯舜”來同自己相比,意思是說堯舜也不過同平常人一樣,何況我孟軻!堯舜是古之聖人,是儒家的理想人物,可見孟子用來自擬的形象是高大的。而下面卻講了一個十分猥瑣的故事。意思說,只有齷齪小人才陽一套陰一套,纔有被“瞷”的必要;從另一方面說,只有一個人被懷疑自己是否僞君子時,別人纔想到去“瞷”他。“齊人”的故事一方面對那些追求“富貴利達”的齷齪小人進行了無情的諷刺,一方面也正是爲了孟子自我表白:我不求富貴利達,自然不會做自欺欺人瞞心昧己的醜事,當然無須裝成一副僞善者的面孔做給人看。這正是孟軻從反面證明自己是光明磊落的。因此對於前面的話,也就用不着再回過頭去照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