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公輸》教學設計 教案教學設計

 教學建議

一、主旨概述

課文記述公輸盤替楚國造雲梯,準備去攻打宋國,墨子聽到消息後連忙前去阻止。用巧妙、鋒利的言辭使戰爭發動者理屈詞窮,又憑謀略使他們不敢輕舉妄動,最終阻止了戰爭的發生。表現了墨子臨危不懼,智勇雙全的性格。

二、結構內容

全文共22段,可分爲四部分:

第一部分:(1)交代墨子出使楚國的緣由。

第二部分:(2~12):墨子以激將法說服公輸盤。

第三部分:(13~16):墨子能言善辯,初步說服楚王。

第四部分:(17~22):墨子以超人的智慧和勇氣,說服公輸盤,並迫使楚王暫時取消了攻打宋國的計劃。

文章開頭先介紹事情的緣由,中間部分詳細敘述了墨子與楚王和公輸盤鬥爭的經過,最後一部分清楚地介紹了事情的結局,脈絡清晰。 

三、嚴密的邏輯性

《公輸》一文記述了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體現了墨子的非攻思想和實踐精神。文章通俗平易,樸實無華,特別講究邏輯的嚴密和說理的充分。

墨子首先從道理上說服公輸盤。攻城殺人是不義的行爲,墨子以獻金請公輸助殺辱己之人,從而引出公輸的話“吾義固不殺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指責公輸四個不義的表現,指出其“義不殺少而殺衆,不可謂知類”。弓弩齊發,步步進逼,使公輸退無餘地,理虧而折服。這是止楚攻宋的關鍵性的第一步。第二步是以楚王攻來如棄貴偷賤的荒謬之舉,來說服楚王。巧設三個生動的比喻(舍文軒而竊敝輿,舍錦繡而竊短褐,舍樑肉而竊糠糟)、三層鮮明的對比(大而富的楚國與小而貧的宋國),使楚王不得不稱“善”。第三步則是在義勝理足的基礎上以實力戰勝公輸,以智慧揭露公輸“我知所以距子”的陰謀詭計,正告楚王宋國早有防禦,迫使楚王放棄襲宋的計劃。文章充分表現了墨子的勇敢和反攻伐的主動精神。

總之,《公輸》以假設、類比和推理的方法巧妙說理,透闢有力,特別是運用欲擒故縱、誘敵入套的技巧,不僅使文章邏輯嚴密、說理充分,而且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

四、文中的特殊句式

1.“宋何罪之有?”,正確翻譯是“宋國有什麼罪呢?”在古漢語中,表疑問的疑問代詞要提前,正確的語序是“宋有何罪”,“之”,賓語前置的標誌。

2.“夫子何命焉爲”,正確的翻譯爲“你(有)什麼見教呢?”本句中,本來沒有謂語,在翻譯時應補充出來。“焉爲”表示疑問語氣。

3.“胡不見我於王”正確的翻譯爲:“爲什麼不把我引見給大王呢?”“見我”,理解爲“(把)我引見。”

五、曲折的故事情節

《公輸》一文以生動的對話、鮮明的人物形象給人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文章主要採用對話形式,不僅表現了墨子的機智勇敢和反侵略精神,而且可以從中領略墨家崇尚樸質的文風--以達意爲主,不講求文采。故事情節卻是一波三折,懸念迭生。墨子千里迢迢跑到楚都去見公輸盤,出人意料的是,見面後墨子並沒有直接勸阻公輸盤,而是宕開一筆,先邀請公輸盤替他去殺人,製造了一個懸念。墨子見楚王時也是如此,大家都以爲他要勸說楚王,但墨子卻和楚王聊起了偷竊病,又是一處懸念。當讀到“公輸盤服”和楚王稱“善”時,讀者一定會以爲問題解決了,但這兩處各自均是波瀾又起,懸念再生,令人不讀不快。

六、比喻與排比手法的運用

在說理的過程中,本文不僅巧妙地運用了生動的比喻,如用“文軒”比喻楚國的地域遼闊富饒,用“敝輿”比喻來國土地的狹小貧瘠,用“粱肉”和“錦繡”比喻楚國的富足,用“糠糟”和“短褐”比喻宋國的貧窮,使人清楚地看到楚王攻宋的本質--擴張領土的野心,發人深省,很有說服力,而且還運用了排比手法,增強了語言的氣勢,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如墨子與公輸盤的第一輪辯論中,連續用了五個“……不可謂……”,在語勢上你連發的炮彈一樣有力,在內容上從不同角度對公輸盤進行了斥責,令其難以招架,無可推脫。

七、抓住文中的辯論進行教學的方法建議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或大或小的各種辯論,有辯論就必須有矛盾的焦點、矛盾的雙方。因此,學習《公輸》,我們應在熟知文義的基礎上理解幾組辯論中雙方的焦點及立場,分析他們辯論的方式及技巧,以及他們在語言中所表現的各自的性格特徵。攻宋和反攻宋是全文的矛盾,文章就抓住這個矛盾,步步深入。起初墨子和公輸盤辯論,譴責攻宋“不義”;接着和楚王辯論,將攻宋與患“竊疾”相提並論,深入地揭露了攻宋的侵略實質;後來由辯論轉到了攻防之術的實際較量,直到打破了敵人的一切幻想,更加深入地證明攻宋的不足取。就在這對矛盾不斷髮展、激化、解決的過程中,人物形象和主題思想越來越鮮明。學習這些知識後,我們也可嘗試着運用這些知識,找幾個辯題和同學練習辯論,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公輸》教學設計1

一、匯入課文

可由杜甫的《兵車行》或第一、二次世界大戰的巨大損失,引出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和平與發展。從和平中聯繫黑子的“非攻”思想,引出課題。

二、介紹作者、釋題

1.《墨子》:是墨子和其弟子、再傳弟子的言論總彙,現存53篇。全書思想嚴密,自成體系,文章質樸,邏輯性強。墨子,名翟,魯國人,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春秋戰國之際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主要是“兼愛”“尚賢”“非攻”“節用”,基本上反映了勞動者、小生產者的利益和願望。

2.公輸:名盤,一作“般”,或作“班”,魯國人,又稱魯班,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能工巧匠。

三、教師範讀全文(或聽錄音帶)

要求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初步熟悉文章的內容,畫出其中的難字生詞。

四、疏通字詞

讀準下列字詞的讀音:

械 郢 荊國 敝輿 麋鹿 犀兄 牒 守圉 禽滑釐

五、指名學生朗讀課文,進一步熟悉文章內容

六、討論劃分文章的結構層次

討論後明確:全文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楚國將攻家,墨子前往勸阻。第二部分(第2~22段),墨子成功勸阻楚國攻來。此部分又分三層。第一層(第2~12段),墨子勸阻公輸盤;第二層(第13~16段),墨子勸阻了楚王;第三層(第17~22段),墨子以實際行動勸阻楚王取消了侵宋的行動。

七、學習文章第一部分 

1.學生齊讀文章第一部分。

2.注意幾個重點詞語:

子墨子聞之 起於魯 至於郢 見公輸盤

3.指名學生口譯全段。

4.思考:楚國爲什麼想攻打來國?墨子前往勸阻,反映了墨子的什麼思想?

明確:因爲公輸盤爲楚國製造攻城的工具。墨子的行動反映了他堅持正義、反對侵略的戰爭思想。

5.學生自由朗讀全段兩至三遍,然後背誦全段。

八、學習文章第二部分第一層

1.教師範讀這一節內容。注意讀出語氣和感情,將學生帶入情境之中。

2.學生自讀一遍,要求聲音要洪亮,讀出其中之味。

3.學生結合註釋,自己翻譯這一節內容。如果有難點,標記出來。’ 

①注意以下重點詞句:

夫子何命焉爲 願借子殺之 吾義固不殺人 來何罪之 有胡不已乎

吾既已言之於王 胡不見我於王

②請學生翻譯“荊國有餘於地而不足於民……不可謂知類。”

學生翻譯時,教師注意引導:翻譯後要及時評價鼓勵。

③學生自己相互口譯一遍,然後就剩下的疑難主帥生互相提問共同解決。

4.思考:墨子是怎樣勸說公輸盤的?

明確:墨子首先巧設陷講,假意請求公輸盤幫他殺人,引出公輸盤“吾義固不殺人”的觀點,然後結合公輸盤的行爲,雄辯地指明公輸盤的不智、不仁、不忠、不強、不知類,使之無言以對。

5.學生自由地誦讀幾遍,然後指名學生朗誦。

6.師生齊讀這一節內容。

九、佈置作業

1.背誦已學的段落。

2.翻譯第三部分第一層。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簡單回顧上課時所學內容

    二、學習第二部分第二層

1.讓學生聽錄音帶,然後跟讀,體會文章的語氣、語調。

2.請學生釋澤重點語句。請注意以下語句:

舍其文軒,鄰有弊輿而欲竊之。

必爲有窗疾也。

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猶文軒之與弊輿也。

臣以王吏之攻家也,爲與此同類。

三、師生共同翻譯第十三段和第十五段。注意老師聲音要洪亮,學生輕聲跟着翻譯,注意落實重點字詞。

四、分角色朗讀

朗讀時要注意各自的語氣。楚王表現的是一種驕橫之氣,而墨子是進行勸說,話中多排比句,有理而氣勢磅鍵。

五、學生散讀該內容,然後思考:墨子是採用什麼方法勸說楚王的?

明確:採用了類比的方法。首先同樣巧設陷餅,引出楚王的判斷:“必爲有竊疾也。”

然後將楚國的國勢、行爲與“有竊疾”的人進行類比,尖銳地指出楚國行爲的錯誤所在,迫使楚王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六、學習第17~22自然段

1.男生齊讀第17~22自然段。

①集體歸納通假字:

子墨子九距之於墨子之守輿有餘公輸盤訕

③注意見個句子: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 吾知所以距子矣

雖殺臣,不能絕也 善哉,吾請無攻來矣

③分角色朗讀課文。

④學生齊讀課文。要求儘可能熟讀成誦。

七、學生散讀全文

八、討論:墨子爲什麼能夠勸說成功?

明確:首先運用巧妙的勸說技巧,兩次巧設陷講,使勸說對象在不自覺中聽從自己的擺佈,不得不接受自己的觀點。其次是以理服人。墨子不尚空談,引用了豐富的材料 和生動的故事來闡明自己的觀點,通俗易懂,使自己的“非攻”思想易於被人接受。再次,墨子還以行動服人。針對公輸盤的攻城器械,墨子“九距之”且“守圉有餘”,迫使楚王不得不打消侵略的念頭。

九、小結課文

十、佈置作業

熟讀課文,背誦課文。

 

標籤:公輸 教案 教學